卞毓方
1924年,一粒生命的種子,像一顆小行星,砸在了無錫縣前洲鎮(zhèn)馮港。
陳寅恪祖籍贛而誕于湘,故而有他的倔;季羨林植根齊魯,有他的樸;饒宗頤世居南粵,有他的智;馮其庸生于太湖之濱,骨子里埋藏著慧。他出身貧寒,屢因交不起學費而輟學,難為他小小年紀就懂得自修,斷斷續(xù)續(xù)念到初中畢業(yè)。后考進無錫工專,學習紡織印染,所學非所愛,獨鐘情于繪畫和詩詞。
一天,馮其庸和畫友邵雪泥在公園與雪泥的老師——名畫家諸健秋不期而遇。雪泥手里搖著一把紙扇,扇面上繪有山水,諸先生拿過去,看了又看,問:“這是誰畫的?”雪泥指指馮其庸。諸先生滿臉驚訝,對雪泥說:“他畫得比你好??!”諸先生憐才,得知其庸無錢拜師,特許他隨意出入自己的畫室。
工專的張潮象先生,牽頭組織了“湖山詩社”,招呼馮其庸參加。馮其庸自覺不夠格,張先生講,你先寫一首詩給我看看。馮其庸遂以當?shù)卦?jīng)興旺顯赫而今冷落衰敗的東林書院為題,吟成四句:“東林剩有草縱橫,海內(nèi)何人續(xù)舊盟。今日湖山重結社,振興絕學仗先生?!睆埾壬戳T,一拍桌子:“清快,有詩才?!?/p>
馮其庸在工專僅念了一年,便再度輟學。兩年后,抗戰(zhàn)勝利,他考進無錫國專。這是他命運的拐點。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無錫國專是所很特別的學校。它規(guī)模不大,歷史不長,卻有著堪比西南聯(lián)大的教師陣容:唐文治、王蘧常、錢仲聯(lián)、周谷城、顧起潛、趙景深……馮其庸在那兒接受了第一流的學問熏陶,體悟到第一等學術的境界。
生為南人,長成一副北相——天生與北方有緣。1954年,馮其庸來到京城,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大一國文。
在京城,有一本《歷代文選》破繭而出。起初只是人大大一教材,由他主編,多人參與編輯。年復一年,學生越教越多,教材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大到讓中國青年出版社的名編輯周振甫怦然心動,鼎力促成此書公開出版。這是1962年。奇跡出現(xiàn)了,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毛主席稱贊此書編得好,號召領導干部認真讀一讀。
馮其庸從小愛看戲,1959年,他三看漢?。ㄋ追Q“二黃”)《二度梅》,寫了一篇評論,發(fā)表在《戲劇報》上。田漢先生大為驚異,特意請這位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馮吃飯。那是三年困難時期,請吃飯是頭等禮遇,而且是與吳晗、翦伯贊等名家共席。
1961年,中國京劇院新排歷史劇《青梅煮酒論英雄》,袁世海飾曹操,李世霖飾劉備,皆一時之選。演到“聞雷失箸”,據(jù)《三國演義》,曹操為試探劉備有無野心,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劉備聞言一驚,所執(zhí)匙箸落于地下。正值天雨將至,雷聲大作,劉備乃從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卑岩粫r失態(tài)輕松掩過。演員表演時,卻是雷聲先響,劉備再故意把筷子掉落地上。馮其庸覺得此改動失策,連夜趕出一篇8000字長文,徑投《人民日報》,很快被整版刊出。此文在中國京劇院引發(fā)的反響不亞于一聲驚雷,袁世海特地登門,請馮其庸給演員做報告。
有一種“紅學”待他另辟蹊徑,自樹一幟。執(zhí)教人民大學時,《紅樓夢》是他的授課內(nèi)容之一。“文革”中,他珍藏多年的一部《紅樓夢》被抄走,他托人從圖書館借出一部影印的庚辰本《石頭記》,每天夜里偷偷抄錄,整整抄了一年。1975年,國務院下設“《紅樓夢》校訂組”,調(diào)他任副組長,從此一頭鉆進去,鉆成了蜚聲國際的紅學大家。
情結是早就種下的。據(jù)其自述:“抗戰(zhàn)時失學,讀到李頎、高適、岑參等描寫西域風光的詩,從此我心里就一直存著一個西域。那時我14歲??箲?zhàn)勝利后,我讀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追求佛典精義而萬死不辭的勇氣,實實震撼了我的心魂。竊以為為學若能終生如此,則去道不遠矣;為人若能終生如此,則去仁不遠矣!”
圓夢卻要等到花甲之后。1985年到2005年,20年間,馮其庸十闖新疆、三登帕米爾高原、兩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整整繞塔里木盆地走了一圈。尤可稱道者,2005年8月,他以83歲高齡,登臨帕米爾高原海拔4700米的明鐵蓋達坂,立下玄奘東歸入境山口的碑記。9月,他又率隊進入羅布泊、樓蘭,在大漠腹地探索十多天,弄清玄奘回歸長安的此段路程。
斯樓在通州張家灣,通州在京城之東,張家灣又在通州之東。此地曾出土曹雪芹的墓碑,冥冥中,還是“紅樓”一緣。
樓號“瓜飯”,是為了紀念童年那段難忘的歲月——有瓜代飯,是不幸中的萬幸。馮其庸感念瓜、懷念瓜、紀念瓜,在小園、在客廳、在書畫。他有一首題畫詩,詠的即是南瓜:“老去種瓜只是癡,枝枝葉葉盡相思。瓜紅葉老人何在?六十年前乞食時。”
結廬避鬧市,但他的學問不讓他退,他的名聲不讓他閑。
外省書畫商一路拐彎抹角摸到“瓜飯樓”。某次,我恰好在場。面對來客拋出的炒作方案、許諾的重金酬報,馮其庸淡然回答:“書畫不需要炒作,我也不要那么多錢。”
摘自《浪花有腳》
編輯/楊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