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百年來中國第一“好玩”的人,一個把筆化作有力武器,深味“寫作的愉悅”的“大先生”。
定睛看看魯迅先生的黑白照片,就是這樣桀驁不馴的樣子。人們都說,魯迅這張臉,非常不買賬,又非常無所謂;非???,又非常慈祥;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骨子里卻透著風(fēng)流與俏皮……差不多同時期,法國有司湯達、巴爾扎克,英國有哈代、狄更斯,德國有歌德、席勒,俄國有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印度還有泰戈爾。好在啊,我們中國有魯迅,這張經(jīng)典的東方面孔,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那骨子里的儒雅凝練,脫略虛空,那種被貝托魯奇準確形容為“高貴的消極”的氣質(zhì),也實在是太具東方特色了。統(tǒng)編版小學(xué)語文教材六上第八單元,以“魯迅”為專題,精選了魯迅作品兩篇與對其懷念作品兩篇,以期在廣大小學(xué)生心中播下魯迅印象:有童趣,有憧憬,有愛心,有幽默、有慈愛的“大先生”。
童年,讓夢想早已飛越“高墻”
少年閏土是“我”童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那一段相遇是溫情的,是美好的。但殘酷的是,這美好和溫情通通會被殘酷的現(xiàn)實一一打破,于是,魯迅筆下的《少年閏土》,那一段童年的相遇,便尤為可念。
“我們”不一樣。課文一開始,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閏土“看瓜刺猹”的場面。讀了這段文字,就仿佛電影的特寫鏡頭一般定格,那月下刺猹的少年閏土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讀者的腦海里。插圖的高妙,讓我們對這一場景可以重現(xiàn)和重溫。
然后作者娓娓道來——閏土與“我”是很不一樣的,例如:
閏土生活在“海邊農(nóng)村”,而“我”生活在“高墻大院”;
閏土是一個“忙月”的兒子,“我”是一個“少爺”;
閏土見多識廣,而“我”卻孤陋寡聞。
環(huán)境不同、階層不同、生活不同,沒有讓“我”感到快樂,反而引起“我”對自己所處的地位和環(huán)境的不滿,這些都流露出“我”對豐富多彩的農(nóng)村生活的向往,對保留著天性的閏土的艷羨與欣賞。
“他”如此可愛閏土的形象是從鄉(xiāng)村生活中漸進清晰的,“看瓜刺猹”“海邊拾貝”“雪地捕鳥”“潮汛看魚”四件小事,托舉起一個活潑、機靈、博識的閏土。我們會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的行文實在是清爽——首先講述了“我”回憶閏土看瓜刺猹的場景,讓讀者對閏土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可愛的形象就這樣隨著文章的打開撲面而來。
我們會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特別善于抓住典型有趣的生活事例來描寫人物。你看,在“看瓜刺猹”這件事中,讀者能充分感受到閏土的機智勇敢。雖然是在晚上,雖然面對那么狡猾、兇猛的猹,但是閏土絲毫不懼怕,勇敢地刺猹,并且動作熟練、果斷,十分有經(jīng)驗。
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在寫典型事件的時候,魯迅先生特別善于描寫細節(jié)。閏土的外貌啊,語言啊,動作啊,都值得好好體味。比如“雪地捕鳥”這件事,主要講述的是閏土給“我”講述如何捕鳥。他交代了捕鳥必須是大雪之后,因為下雪之后,鳥雀才沒有食物吃,需要到處覓食;魯迅先生用一連串的動作寫出了閏土的聰明能干,是一個捕鳥的高手——“掃”,看出閏土為捕鳥做好的充分的準備,只有把雪地掃出一塊空地來,鳥雀才能看見地上的秕谷,才會下來覓食;一個“拉”更是看出閏土的機智和有經(jīng)驗,如果拉早了,鳥雀就會被嚇跑,拉晚了,鳥雀叼著秕谷飛走了。每一個動作都凸顯出閏土的聰明能干。
“他”為“我”打開天地。讀著課文,我們還會發(fā)現(xiàn)文中豐富的情感隱線:在“我”和閏土相見之前,“我”已經(jīng)對閏土充滿了期望,“日日盼望新年”中體會到對閏土的期待;在和閏土相處過程中,“我”對閏土的生活充滿了羨慕和向往,一想到自己的生活,“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便對自己的生活十分的不滿,更加向往閏土的那種充滿自由的生活。課文最后,寫了“我”和閏土依依分別的場景,雖然相處的時間僅僅是一個多月,但是我們彼此之間卻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
閏土之于“我”,到底意味著什么?作者雖然沒有直接表達,但還是有充分流露的。“閏土的心里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們不知道一些事,閏土在海邊時,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的天空。”作者的內(nèi)心意圖還是頗為明顯的,閏土為“我”打開了廣闊天地,為“我”帶來那么豐富有趣的童年,為“我”帶來了期待與向往。課文以“從此沒有再見面”結(jié)尾,個中心酸與無奈,噴涌而出……
夢境,讓美好有了肆意的“姿態(tài)”
《好的故事》算是魯迅作品中的美文了,讀來頗為美好。但仔細讀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美好生長與殘酷現(xiàn)實的幻覺。令我們由衷感佩的是身處黑暗的時代,魯迅卻依然堅信美好、渴望美好的生活表達。
并非夢境。《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魯迅先生內(nèi)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讓讀者看到了魯迅先生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魯迅先生通過一個夢幻的、好的故事,表現(xiàn)了對于昏沉現(xiàn)實的否定,對于美好理想的追求。魯迅寫文章,下筆總是快意的。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云錦”,飛動起來像“萬顆奔星”,幻化無窮,充滿生機。夢中,“我”回憶故鄉(xiāng)紹興山陰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鄉(xiāng),百花競放的山野風(fēng)光,勤勞樸實的農(nóng)夫村婦,時聚時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魚,諸影諸物,搖動、擴大、融和,鑲著日光,發(fā)出水銀色焰,瑰麗多姿,令人愛戀。這是對故鄉(xiāng)綺麗風(fēng)光的真實描寫,并非純屬夢中的奇想和虛化??!
文章寫于新年的正月初五,深夜時分,“我”執(zhí)書而恍惚入夢,引出這番“好的故事”。燈火漸小,“石油”把燈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響,煙霧迷漫,是“昏沉的夜”?!拔摇币贿吙磿?,一邊朦朧睡去,“看見一個好的故事”。或許,我們?nèi)绻麑︳斞干畹臅r代有所洞悉,便會感受到空氣的窒息、昏沉,令人厭惡,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影射??!在魯迅先生看來,好的故事在現(xiàn)實社會中的實現(xiàn)還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自己的思想中,存在于自己的夢幻中。雖然如此,它也時時給在黑夜中生活的魯迅先生以生的鼓舞,讓魯迅先生有所追求,有所奮斗。
并非故事深入閱讀,我們會發(fā)現(xiàn)魯迅先生是將夢幻與現(xiàn)實相交織,強烈地傳達出內(nèi)心世界的向善追求。整篇文章用一種立體式的圖景展開,具有強烈的卷入感。魯迅先生這樣寫夢中所見的“現(xiàn)在”和“好的故事”:“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tǒng)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眲屿o結(jié)合,交相輝映,構(gòu)成一篇“好的故事”?!拔铱床灰娺@一篇的結(jié)束”,表明魯迅先生是多么期待美好的事物終將代替丑惡的現(xiàn)實,堅信光明一定驅(qū)散黑暗。于是生命力極強的一丈紅、大紅花和斑紅花在水中浮動,倒影“忽散” “拉長”,清澈碧綠的河水成了“縷縷的胭脂水”,斑斕美麗。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動,交織成“潑刺奔迸的紅錦帶”。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云中,白云織入村女中,天上人間,“美的人和美的事”融為一體,“美麗,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強調(diào)這種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現(xiàn)了魯迅先生縱然身處在“昏沉的夜”里,對美的理想的強烈追求卻未曾舍棄絲毫。
于是,當魯迅先生最后寫“好的故事”的破滅,才那么讓人心靈震撼:“我正要凝視他們”時,仿佛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驟然一驚,“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從夢中醒來,眼前只剩下“幾點虹霓色的碎影”。盡管如此,我“真愛”這“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當我“拋了書”,取筆準備記下時,“碎影”沒有了,只有“昏暗的燈光”,我在現(xiàn)實的“昏沉的夜”中,不過,“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魯迅先生對美好事物的執(zhí)著眷戀,決計要同“昏沉的夜”進行不懈的抗爭,永遠做一名“勇士”的堅定立場。
待人,讓偉大在日常中“閃耀”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是魯迅先生的侄女周曄女士在魯迅逝世九周年時所寫。文章以一個孩子和親人的視角,通過對魯迅晚年印象最深的幾個待人場景的回憶:談“水滸”,談碰壁,除夕放爆竹,救助車夫,女傭回憶,展現(xiàn)魯迅先生對人們的關(guān)心與真心,令人崇敬與愛戴。
“評論水滸”中是“大先生”對兒童的百般呵護。“哈哈!還是我的記性好?!濒斞赶壬媸窃谧钥渥约河浶院脝幔眶斞冈谶@里實際上是婉轉(zhuǎn)地批評了作者讀書囫圇吞棗,借自嘲既達到教育目的,還能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這是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他為孩子想得多,為自己想得少。作者收到伯父送的兩本書,一本是《表》,兒童讀物,蘇聯(lián)作家班臺萊耶夫著,魯迅翻譯,是他自己拿錢出版的一本書;一本是《小約翰》,荷蘭作家望·葛覃著,魯迅與另一譯者合譯和印刷。因為魯迅先生時刻想著“救救孩子,幫助孩子”,才翻譯了這兩本書。
“談?wù)撆霰凇敝惺恰按笙壬睂ι畹臉酚^豁達?!澳阆耄闹芎诙炊吹?,還不容易碰壁嗎?”你得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魯迅的為人,才能從這樣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魯迅的個性。如果讓你批注你的看法。也許你會像姜老師這樣思考:從表面上看,因為四周圍黑洞洞的,走路就很容易碰墻壁。實際上魯迅是在述說當時自己處處受到限制、受迫害。魯迅先生曾經(jīng)兩次被國民政府通緝過。他的生活處處不順利,但是這種不順利在魯迅看來并不可怕,當局可以根據(jù)他任何一句話,一個行為迫害他,可他卻以此事和小孩子開玩笑。由此,魯迅先生對生活的樂觀與豁達充分顯現(xiàn)。
“救助車夫”“女傭回憶”中是“大先生”對弱勢群體的無私關(guān)愛。黃昏,呼呼的北風(fēng)怒號著,天色陰暗。一個身著長衫的先生半跪著,為黃包車夫洗傷口……要知道魯迅先生當時已是知名人物,被他救扶的是一個陌生的、貧窮的車夫。兩人的地位、身份懸殊,又非親非故,從不相識??墒?,魯迅在給車夫包扎傷口時,卻是那樣精心,沒有一點架子,特別是在那樣寒冷的環(huán)境里,怎么不會給人留下濃重而深刻的印記呢?女傭阿三的描述,最感人的部分莫過于“他對自己的病一點兒不在乎,倒常常勸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兒。”“大先生”對底層人民的關(guān)懷與體貼從語言到行動,高大形象根植于無數(shù)讀者的內(nèi)心。
“除夕放爆竹”則是“大先生”與家人們的溫馨畫面。這段描寫很有意思:“爸爸放完爆竹,輪到伯父放花筒了”,一個“輪”字,太有情趣了,一家人仿佛在做著童年游戲,其樂融融。有一處筆墨值得大家好好讀讀,“我突然注意到他臉上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還有額上一條條的皺紋,都現(xiàn)出他心底的歡笑來?!边@恐怕是極少看到的對魯迅笑容的描寫了,一改人們對“大先生”慣有的嚴肅冷峻的印象。
五段回憶,五個畫面,作者從待人的角度,敘述了“大先生”對兒童、家人、弱勢群體的日常關(guān)懷,一個有著濃厚生活味兒的偉大人物。這樣的人注定會被人們真愛并深愛,所以才會出現(xiàn)文章開篇描述的數(shù)不清的人們前來祭奠的場景。
三篇課文,看似都是事例陳述,但逐一讀來,顯然又不是事情的簡單堆砌,而是眾多細節(jié)的多角度呈現(xiàn),撐起了令人敬仰的“大先生”形象。單元的最后一篇課文是臧克家的現(xiàn)代詩《有的人》,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詩人從開篇到結(jié)尾,反復(fù)使用簡明的對比手法來寫兩種人。凝練的語言,使得情感表達尤為強烈。無需多闡釋詩中之意,權(quán)當是整個單元的情感升華,前三篇課文的情感鋪墊,已然將讀者情感推升至頸喉,一張口,便成吟誦。真心佩服編者們會有如此精心的單元構(gòu)架。
(姜樹華,正高級教師,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小學(xué)語文特級教師,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江蘇南通市紫瑯第一小學(xué)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