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散文及散文教學
(一)散文的概念及特征
關于“散文”的概念,王榮生教授在《散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原理》說到,中國向來運用“排除法”對散文進行定義,文學作品中除去小說、詩歌、戲劇之外,都是散文,這也是現(xiàn)在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蔼M義的散文”,是與詩歌、小說、劇本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包括抒情散文、敘事散文、游記等。而在中學語文教學當中,“散文”特指“現(xiàn)代散文”,尤其是文學性較顯著的“文學性散文”。
散文最大的特征可以說是“散”,在于寫法不拘一格,結構自由靈活,題材廣泛多樣,個性鮮明突出,情感豐富獨特。王榮生教授認為:“散文的關鍵點,不在所記敘、描述的客體,而在記敘、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主體的思想、感情。”因此,閱讀散文不能只觸摸散文中所涉及的客觀的人、事、景、物,更要關注作者個性化的言語表達以及客觀事物背后所注入的主觀情感。
(二)散文教學
1.體悟散文的真情實感。散文中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客觀的人、事、景、物,是已注入了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的帶有主觀色彩的客觀存在。然而,學生本身所具有的生活學習經(jīng)驗、認知結構和情感體驗和作者并不相同,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通過體悟作者在散文中所傳達的獨特經(jīng)驗,進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散文時,要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用作者的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散文文本,從而還原作者想要表達的獨特情感,避免學生由于個人的生活經(jīng)驗而主觀地理解課文,忽略文本大談情感。由此可見,散文閱讀教學的其中一個難點,就是在于消除學生與散文情感獨特性之間的隔閡,而“知人論世”是消除這種隔膜的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通過“這一本”走進“這一位”,了解“這一位”從而更好地走進“這一本”,從而挖掘散文文本極具個性化色彩的作者主觀情感。
2.理解散文的言語表達。散文中獨特細微的情感體驗,還具體體現(xiàn)在作者精準、細膩的語言當中,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仔細體味言語。王榮生教授在《散文閱讀教學設計原理》中說到:“作者的人生經(jīng)驗,通過精準的言語表達出來,也存活于這些言語當中?!倍谏⑽拈喿x教學中,常見的情況是受“形散神不散”模式的影響,由個人主觀的情感經(jīng)驗替代作者情感表達,在自以為把握了散文的“神”即思想感情之后,換之以個人的言語表達,來抒發(fā)個人的思想感情。因此,散文教學的又一個難點,是在于通過品味語言,探究文字背后所蘊涵的作者的情感體驗。在閱讀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首先應當反復細讀文本,對字詞、語句進行思考、分析。例如,可運用“還原法”找出其原本的意義,再分析它在文本中具體語境中的意義,將兩者進行比較,從而進行矛盾分析。再之,教師可在引導學生把握全文情感基調(diào)的基礎之上,運用“換詞法”引導學生體會作家用詞的獨特性及其背后往往蘊涵的感情。
3.把握散文的敘事特征。敘事散文在初中語文散文閱讀教學中是最為常見的類型,因此把握其敘事特征有利于語文教師開展教學。散文時常截取生活中的某件小事,某個人或某些景致的一個側面,來表達作家獨特的感受。因此,散文的敘事較靈活自由,“散”是其外在的結構特征。但只要教師明確散文的文體特征,便能快速抓住散文文本中作者敘事的匯聚點——作者的獨特情感體驗。而在敘事散文當中,回憶性散文在敘事特征上又有其自身的特點。鮑靜靜在《因體而教:回憶性散文的教學策略》中提到,回憶性散文“有兩個空間和實踐維度,并出現(xiàn)了兩個‘我——體驗主體‘過去的我和回憶主體‘現(xiàn)在的我”??梢?,回憶性散文具有雙重敘事視角的特征,如此往往會產(chǎn)生不同的情感,這兩種情感的差異,使讀者能夠更清楚作者情感的變化。這樣讀來,散文文本中所表達的情感就更加豐富,文本背后站著的作者也因此更加真實、立體。
4.名著導讀的散文教學。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名著導讀中的散文閱讀教學,與常規(guī)單篇散文的教學有一定的相似性,兩者在教學過程中都要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客觀事物背后所注入的主觀情感,都要仔細體味文本中細膩具有獨特性的言語表達。但是,名著導讀中散文閱讀與單篇散文的教學又有所不同,前者更突出閱讀的整體性,在完成散文集的整本書閱讀之后,學生或許能夠對散文集背后的作者以及作者身處的時代產(chǎn)生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在閱讀過程中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有意識地將文本與文本、文本與作者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聯(lián)系,對作者及筆下的言語表達形成宏觀的認識,從而養(yǎng)成理解比較、融會貫通的閱讀習慣。下面,將以散文集《朝花夕拾》為例進行教學規(guī)劃與設計探討。
二、《朝花夕拾》名著導讀教學規(guī)劃設計
(一)教學用書與學情分析
《朝花夕拾》是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名著導讀系統(tǒng)的第一個推薦篇目,讀書方法指導是“消除與經(jīng)典的隔膜”?!冻ㄏκ啊肥囚斞傅囊槐净貞浶陨⑽募?,收錄了魯迅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敘寫了他青少年時代難忘的人和事。作為一部回憶性散文,《朝花夕拾》是以現(xiàn)時對現(xiàn)實的認識,對回憶的內(nèi)容進行了重新的選擇和組合,所以,這必然是融進了作者執(zhí)筆之時的個人情感和生活經(jīng)驗,是現(xiàn)實與歷史的交織。中國文學史家王瑤對《朝花夕拾》評論道:“《朝花夕拾》在平靜素樸的敘述中滲透了作者真摯的感情,在簡潔洗練的文筆中有深長的韻味;雖為個人回憶,但有豐富深刻的社會內(nèi)容?!?/p>
學生在本冊的第三單元已學習過《朝花夕拾》中的篇目《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開始對作者的童年有所了解,然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容易產(chǎn)生兩極化傾向,即簡單認為作者寫百草園就是向往童年天真快樂的時光,寫三味書屋于就是對兒童天性的壓抑和對封建教育的批判。所以,在《朝花夕拾》名著導讀教學中,絕不能忽視《朝花夕拾》篇與篇之間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理解比較、融會貫通的閱讀習慣,對作者的思想情感建立立體全面的認識。根據(jù)以上對名著導讀教學課現(xiàn)狀、散文教學以及《朝花夕拾》內(nèi)容和地位的分析,筆者對《朝花夕拾》作以下的教學規(guī)劃設計。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積累有關魯迅的文學常識和散文的文體知識。
(2)通讀全書,梳理作者的人生軌跡,感悟情感。
(3)學習回憶性散文的閱讀方法和解讀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快速閱讀整本書,借助閱讀任務單作簡要的理解感悟記錄。
(2)對篇目內(nèi)容和語言進行比較、賞析,對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整體性認識。
(3)借助名家點評和《小引》,結合作者所處時代,深入研讀,進一步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
(4)小組合作對《朝花夕拾》所敘寫的人與事進行整理探究,以手抄報或讀書報告的形式呈現(xiàn)。
3.精神態(tài)度與價值觀:領會作者的思想情感的“雙重性”:對故鄉(xiāng)和童年的追憶與憐愛,以及對現(xiàn)實世界冷峻的審視。感受作者對人生、對社會的關注和熱情。
(三)教學規(guī)劃
參考文獻:
[1]魯迅著,溫儒敏、王本華主編.朝花夕拾[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王榮生.閱讀教學設計的要訣——王榮生給語文教師的建議[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7.
[3]鮑靜靜.因體而教:回憶性散文的教學策略[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7(7).
[4]姜偉.魯迅《父親的病》的文本解讀[J].文學教育,2016(8).
[5]宋劍華.無地彷徨與精神還鄉(xiāng):《朝花夕拾》的重新解讀[J].魯迅研究月刊,2014(2).
[6]王榮生.散文閱讀教學設計的原理[J].語文教學通訊,2012(4).
[7]李雯.疊合的記憶:《五猖會》中的“父親”解讀[J].語文建設,2010(11).
[8]王瑤.論魯迅的《朝花夕拾》[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3).
黃雪瑩,廣東省廣州市廣鐵一中天成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