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萍
曾幾《茶山集》(1)曾幾詩歌均引自《四庫全書》卷158集部四《茶山集》。五言詩現(xiàn)存211首,這雖非其五言詩全貌,但通過對現(xiàn)存部分的分析也可對其五言詩的題材內(nèi)容及詩歌風貌有大致的了解。細讀曾幾五言詩,可以發(fā)現(xiàn)其內(nèi)容豐富,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曾幾的題詠詩內(nèi)容廣泛,涉及琴棋書畫、草木蟲魚、筆墨紙硯、亭臺樓閣、梅蘭竹菊等。雖然他大多數(shù)題詠詩寫得一般,但有的寫得不錯,如《題黃嗣深家所蓄惠崇秋晚畫》,細致生動地用文字再現(xiàn)了畫中景象,意味悠遠?!对佅灻贰方杳坊ǖ墓路甲再p來表現(xiàn)自己的孤獨心境,感嘆知音難覓?!妒缙挚h鄧夢授主薄惜日軒》由“惜日軒”想到時光飛逝,而自己又非具備“生而知之者”的天賦,唯有珍惜光陰、堅持創(chuàng)作來警戒和提升自己?!短穭t描寫了一塊極普通的太湖石,它歷經(jīng)風波,處于湖底,無法與艷麗的花朵爭奇斗艷,也不像竹子那樣能為人們帶來一絲清涼,但它能一直保持“至堅操”。曾幾表面上是在寫太湖石,實則是表現(xiàn)詩人自己堅定、高潔的品格,說明自己絕不會因外界的干擾而動搖初心。
曾幾的憫農(nóng)詩直接表現(xiàn)了他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關(guān)心,如《詠旱三首》其一寫道天氣炎熱,田中干涸,雖然下了一點小雨,但雨量嚴重不足,根本解決不了什么問題,渴望雨能下得再大一些?!犊ぶ杏瓚延裆綉?yīng)真請雨得之未沾足》寫道大雨連下三月,詩人非常欣喜滿足,即使在病中的夜晚也不愿睡覺,而是坐著靜聽雨聲?!对伜等住菲淙齽t寫道陰雨連綿,詩人擔心會發(fā)生水災(zāi),渴望天晴,一旦天晴了,跟著來的又是旱災(zāi),便又祈求下雨,但又害怕在收獲的季節(jié)雨仍不停地下,那樣的話稻谷就會壞掉。這些詩作均用樸實的語言表現(xiàn)了詩人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心系國家的情懷。
詩歌不僅具有審美功能,也具有實用功能,其中非常重要的實用功能之一就是社交。曾幾五言詩中有較多酬唱次韻詩。有些是空洞無聊的應(yīng)付之作,如《造侄寄建茶》,但也有些流露出真情實感。如《贈趙判官壽卿彥齡》詩人直言朋友的缺點,贈朋友這首詩也是希望此詩能起到勸誡作用。又如《逮子以今歲正月十六日之毗陵而以十二月十五日還舍銼試第二且得新雛以詩示之》:“不見吾兒久,今朝慰眼前。分襟燈火夜,回棹雪霜天。中鵠令人喜,將雛得我憐。一杯歡笑后,急急理塵編?!泵鑼懥伺c兒子許久未見,再見時得知兒子考試中了第二名,心情喜悅,但與兒子一番談笑后又急忙回到書桌前整理“塵編”,繼續(xù)寫詩。此詩語言樸實,情感真摯,也極具畫面感。
宋末戰(zhàn)亂頻繁,社會動蕩,曾幾也經(jīng)歷了為躲避戰(zhàn)火而顛沛流離的生活,亦在詩歌中予以真實表現(xiàn)。這些詩作有著更為真實深沉的情感,也帶有一定的詩史性質(zhì),為我們留下了反映當時社會狀況的剪影,十分可貴。
曾幾《次折仲古避寇得州韻》真實反映了當時兵荒馬亂的情況:“我持十口家,不辦一葉船。賊聲日夜急,欲濟江無邊?!薄堵効苤脸跞チ荨罚骸皠冏琳l敲戶,倉皇客袍襟。只看人似蟻,共道賊如林?!毕耠娪扮R頭般展現(xiàn)了人們倉皇出逃的情狀。有時詩人也在詩中描繪逃難時遇見的自然風光,如《大藤峽》:“一洗干戈眼,舟穿亂石間。不因深避地,何得飽看山。江潰重圍急,天橫一線鏗。人言三峽險,此路足追攀?!痹娙松硖幜魉募?、舟行亂石間的險象中,亦沒有驚恐抱怨,而是寬慰自己若不是避難,怎會有機會“飽看山”呢,認為路雖艱險但值得走一趟。這種達觀的心態(tài),很值得我們學習。
通過對曾幾《茶山集》中五言詩意象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他喜歡描寫梅、竹、松、寺、雨、茶、石、蟲等清淡的意象,以營造出清新淡雅的詩歌風格。
曾幾十分欣賞松柏和竹子的高潔堅韌的特質(zhì),所以在詩中不斷加以吟詠,如《贈疏山清老》“千林搖落后,郁郁松柏古”,《山房》“堂堂十八公,不知幾寒溫”,《盛夏東軒偶成五首》“蕭然松竹間,得此林壑性”,《松風亭四首》“清風一披拂,竽籟自然作”,《明秀堂松》“風號四百年,雪立二千尺”等。對于梅花,他也極喜愛?!蹲栽缴线€信步尋梅》就寫道他從外地回到家鄉(xiāng),還沒進家門就先跑去尋梅了:“客子千里至,未曾款入門。妻孥勞苦外,徑走江梅村。江梅若有待,欲謝花猶存。”即使是一塊石頭到了他那里也成了珍寶,詩人在《何德器贈太湖石》中就直言“愛山已成癡,愛石又成癖”,甚至還寄詩給朋友讓他幫忙覓石,雖然自己也覺得不好開口,但還是提出了覓石的要求,如《寄昆山李宰覓石》:“奈何不厚顏,尤物更乞取。但懷相知心,豈憚一開口?!?/p>
曾幾曾在一些道觀里任職,也在上饒茶山寺居住過多年,常與僧人們參禪論道,所以在構(gòu)思意境時,常引禪入詩,營造出清幽空寂的意境。曾幾創(chuàng)造清幽意境的方法有兩種。
一是使用帶有靜謐肅穆感的詞語,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封閉性的禪境。如《贈空上人》中的“四壁”“淡”“蒲團”“窗”“靜”等詞語,無不給人以幽寂的感覺。再如《山房》中“布守樹轉(zhuǎn)深徑,茶山給孤園”“何憂蕙帳缺,悵望鶴與猿”兩句,其中“深”“孤”二字表現(xiàn)了山房環(huán)境的清幽。這樣營造意境,要求選擇精當?shù)脑~語,而通常能表現(xiàn)幽清意境的詞語,如“深”“幽”“清”“涼”“寒”以及其組合的詞語,也正可用來表現(xiàn)幽寂的禪境。
二是用某些清淡的意象與清詞淡字進行組合,從而營造出清幽的意境。關(guān)于清淡的意象,除了上文的松、竹、梅、石外,還有“雪”“月”“梧葉”“草蟲”“枯荷”“香爐”等意象。如《題南岳拴德觀秋聲軒》一詩就用明月、大雁、露、蟬、蟲、梧葉、竹、天風、庭宇、靈宮、深山、止水、虛籟、琴等清淡的意象與“寒”“幽幽”“索索”“獨”“披拂”“珊珊”“凈”等詞語,營造出清幽寂靜的意境。又如《清越軒》通過“清樾”“窗扉”“林僧”“影”“禪房”“花木”“爐”等意象與“獨”“幽”“潔”“深”等字眼一起構(gòu)成了幽靜恬淡的詩境?!恫≈新匉L啼》《春初過王仲禮教授小園》《盛夏東軒偶成五首》等皆是用此種方式來營造清幽意境的。
曾幾的詩歌風格為清新淡雅,這在很大程度上與他平靜、恬淡的情感有關(guān),而他這種平靜、恬淡的情感又是在儒道佛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
曾幾出生在官宦世家,父親曾準和兄長曾開都是進士,舅父是清江三孔,曾幾自然會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他很熟悉儒家經(jīng)典,這在其詩中有所體現(xiàn)。如《王巖起樂齋》中“人言顏子樂,瓢飲映蔬茹”,顯然出自論語,表達了對儒家安貧樂道的向往。再如《六月十四日大雨連朝》“稽首謝皇天,傾心奉明主”一句則表現(xiàn)了曾幾的忠君思想。曾幾通過感情的內(nèi)斂和思想的反省,來達到莊子忘我的境界。如《題盛彥光少府丘壑軒》一詩便表明詩人超脫的精神已達到極高的境界,能夠完全回歸平靜安寧的心靈世界,無視外界的紛擾。他這份恬淡的感情在受到禪宗思想的熏染后更加強化了,他曾在詩中坦言:“從容吏隱間,游戲僧俗里?!边@種平靜的內(nèi)心和超脫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在情感上就是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