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然 楊雅舒 吳佳鳴 朱雨萌 董蕭瑤 溫靜
摘要:指出了人口老齡化問題是當下的熱點問題之一,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對社會各方面帶來的消極影響被各界所關注。從園林景觀的角度出發(fā),以“健康中國”戰(zhàn)略為導向,應用中國古典園林思想,“以古為鑒”提出了科學的景觀解決方法。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健康智慧;中國古典園林;老齡交往空間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9)17-0012-02
1 當下老年人的需求與中國古典園林的“健康智慧”
老年人活動空間出現的種種問題,正是因為空間與使用者需求不匹配而導致的。通過調查走訪,總結老年人的基本特征如下。
(1)生理特征:感知能力下降,視覺及分辨能力下降,聽覺衰退,肌肉和骨骼系統(tǒng)老化。
(2)心理特征:缺乏安全感,缺乏成就感,社交渠道少,自尊需求。
(3)行為特征:活動范圍不大(步行極限1000m/10min),以休憩、保健型運動為主,追求健康、追求安全、追求人與人之間的互通交往。
基于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其心理與行為特征均表現出強烈地“健康”、“養(yǎng)生”、“溝通”需求,需要可達性的景觀、需要安全的設施、需要和諧的交往空間。
黨的“十九大”以來針對全球生態(tài)與社會問題、精神危機、亞健康人群增多及老齡化的加深等社會現實而提出的“健康中國”戰(zhàn)略以及園林景觀界積極開展地“健康園林”議題,全面地楔人健康問題的精神深度,為解決人們的“健康”需求提供了系統(tǒng)性的回答。其中,圍繞園林景觀與身心健康的關系,已陸續(xù)提出:園藝療法、康養(yǎng)景觀、療愈花園、保健型景觀等概念?;仨鴼v史,中國古典園林是中華民族長期發(fā)展中智慧與知識的結晶,其中具有中國味的健康園林、蘊藏傳統(tǒng)醫(yī)學的養(yǎng)生園林以及深刻而獨特的健康智慧與營建觀念理應作為當代“健康”景觀需求研究的根基,成為解決老年交往空間景觀設計的智慧所在。
2 “以古為鑒”的景觀解決方法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健康”是身體、生理、心理所處的一種平衡的、完全良好的狀態(tài),是在自然、社會、人文等各種因素影響下,人的肌體、感覺、知覺的和諧狀態(tài)[1]。與傳統(tǒng)醫(yī)學并行,園林被視為暢情抒懷、賞心悅目、修身養(yǎng)性、健康養(yǎng)生的理想場所。一個健康的環(huán)境,是具備健康的條件。所以,老年交往空間“健康”的景觀設計是緩解老齡化問題主觀者的生理、心理以及客觀受負面影響者的重點。
2.1 精神層面——“健康”的意識
所謂“健康”的意識:即真正的健康,不僅在于身體等物理屬性所達到的正常指標,更在于精神層面自我健康的意識。古籍中稱之為“精氣神”?!秹凼纻髡妗分杏涊d:“人一身所恃,精、氣、神具足…保全三者,可以延年,…謂之三寶”;明代《類經·聶生類》“善養(yǎng)者,必保其精,精贏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老而益壯”亦說明了擁有“健康”的意識的必要性。換句話說,園林體驗者本身需要用腦用心去感受健康的環(huán)境,承載健康的內心意識。對于造園者,園林本身的能動性要求造園工匠滲透情感的,絕非僅限于工程之巧,而盛于承載著的復雜、抽象的情感與意志。與先賢在園之古籍論述相似:建造一個健康的園林,不僅在于工程巧妙,更在于表意的巧妙。譬如日本的枯山水,應用山石和白沙象征自然界,可帶給老年人無限平遠之感。
2.2 感受層面——“健康”的營建
感受是客觀刺激作用與感覺器官所產生的對事物屬性的直接反映。在園林中,它是對公值(度、量、衡)、質料(材質、肌理、色彩)、時間、空間的屬性反應,同時通過人體的五感獲得。古典園林強調五感匯集于心理感受,要求其要素調控的動態(tài)平衡[2]。因此,把握五感,調控平衡是古典園林營造策略的要旨所在。傳統(tǒng)醫(yī)學中“身心合一、天人合一”即是當下營建“健康”老年空間之理。從基本的感官元素搭建,“五覺療養(yǎng)園”體現古典健康思維。
2.2.1 視覺
老年人對色彩的辨識能力降低,對冷色調的敏感度下降。所以空間應選擇暖色、飽和度、亮度、純度相對高景觀要素。植物:(如紅色:貼梗海棠、木槿、牡丹、合歡;白色:白玉蘭、櫻花、桃;黃色:棣棠、連翹、金鐘花),并合理的進行植物搭配,強化老人的季節(jié)意識,讓空間四季充滿生機,做到三季有花,冬季有綠;景觀小品與其他設施:顏色鮮明,特點突出,集中分布,布置在視平線以下方便觀賞、作為視覺的重點,激發(fā)老人的興趣。
2.2.2 嗅覺
主要通過芳香類植物揮發(fā)的氣體,為老年人提供保健和治療的功能,營造康復性景觀。如:松樹可以增強老年人的免疫力、薄荷具有殺菌和增強記憶力的作用、桂花可以安神消除疲勞、白玉蘭的清香具有提神養(yǎng)性的功能、茉莉具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的功能等[3]。選擇植物時,確保其無毒無害。
2.2.3 聽覺
傳統(tǒng)醫(yī)學將悅耳、柔和的聲音與調心、調息、人靜,來幫助老年人康復和養(yǎng)生。園林景觀可創(chuàng)造豐富的聲景,使老年人與大自然充分接觸。如:植物搭配注重場景感的構造,芭蕉葉、荷葉、竹子在有風、雨時碰撞的聲音創(chuàng)造不同的意境;流動的水聲、風聲、昆蟲及小動物的聲音等。
以上為主要的針對使用者的感覺器官對景觀設計的指導。古典園林中除點出基本五感元素,更強調“平衡”地達到各要素綜合調控和動態(tài)共存。
針對造園者來說,這種平衡不僅限于五感元素。在營造空間時,整體山水結構的宏觀走向要趨于平衡。健康的園林要做到與天同構、與自然同和,順應時節(jié)變化。古典園林兼具游賞、起居、學習的作用,其環(huán)境的優(yōu)劣與人的身心健康尤為密切。從園林基本的四要素來說:首先,“山”即地形地貌。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在《干金翼方》提到,山林地“居者安”,與明代造園家計成“相地選址,山林者為上”而同。古典園林認為的上好山岳空間被稱為“太師椅”,基地選址西北面靠山,面朝東南面靠水,冬季抵擋寒風,夏季送來清涼。當今,設計者大多不能隨意選擇地塊,在規(guī)定的紅線內進行設計時,造園師則要在充分利用現狀、發(fā)掘小氣候,人工進行符合老年人需求的豎向設計。第二,“水”口水是古典園林必備要素。清樂壽堂前“水木自親”匾額,反映了皇家園林追求的養(yǎng)生環(huán)境;“巖秀園增壽,水方可謝醫(yī)”體現了古人“水以養(yǎng)生”的認識,歷代無論皇家、私家、寺觀園林多以理水聞名。動水以人愉悅,靜水以人清靜,均有利于情緒的調節(jié)。老年空間多以平遠的靜水見長,不宜設置強烈的要素。第三,“建筑”。古典園林強調建筑與自然的交叉。將園景納入建筑內部,提高人居環(huán)境舒適度。清避暑山莊皇帝讀書的“頤志堂”位于島上,樹木旺盛,環(huán)境清幽;“澄觀齋”齋前山溪流淌,淡泊寧靜。之于現代老年空間的園林建筑,多指景觀小品,則以安全性為第一,創(chuàng)造安靜舒適環(huán)境為第二。第四,“植物”。植物可通過五覺元素以人們健康,林地景觀具有清潔空氣的作用,減少疾病的發(fā)生。古典園林植物配置多強調意境,養(yǎng)生多在于心意之間,同時營造健康的環(huán)境。
2.3 肌體層面——“健康”的行動
清乾隆帝提倡“明德之馨勝于黍稷芝蘭,鮑魚與之具化”,強調雅致的生活的重要?!敖】怠眻@景的形成,需要肌體層面的健康行為來完善。老年人活動空間以優(yōu)美的環(huán)境,加之“明德之馨”則可促成尤為健康的園景。我國古代帝王中最為長壽者為清乾隆帝,89歲高壽與其所處環(huán)境與園居生活密切聯系。常在園林中設立書屋,享山水、書卷之趣,躬耕田園菜畦林木之美?,F代老年空間營建時,我們即可借鑒古典園林之做法。譬如,開辟園藝空間,組織老人對花草的修剪等,鼓勵老年人分享勞動成果促進社交;設立“親子家園”主題空間(如:兒童與老年空間結合),促進孩子和大人之間的互動,制造親切和諧的交往范圍。老人渴望得到別人、尤其是親人的關注,陪他們下棋、遛狗、聊天,都能獲得良好親子效果,予以溫暖。
3 結語
本文以“健康園林”為指導,分析當下老齡群體的切身需要為基礎,“以古為鑒”挖掘中國古典中蘊含的“健康智慧”,并從精神層面、感受層面、肌體層面分別介紹了古典園林對健康的追求,相應地提出了應對當代老齡化問題的景觀思考。為老年人活動空間的創(chuàng)設提供了新的思路。
參考文獻:
[1]李明霞,周志欽.論健康概念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建筑教育,2012,28(7):573~575.
[2]張學玲,李雪飛.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健康思想研究——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例[J].中國園林,2019,35(6):28~33.
[3]李姣.基于交往心理的老年社區(qū)景觀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4.
[4]劉勇.老齡化城市生態(tài)宜居景觀設計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收稿日期:2019-09-01
基金項目:河北省社科聯(編號:2019031204018);河北農業(yè)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省級項目(編號:s201910086034);河北農業(yè)大學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校級項目(編號:2019227)
作者簡介:張清然(1998-),女,河北農業(yè)大學園林與旅游學院學生。
通訊作者:溫靜(198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園林景觀設計、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