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瑩
《尚書》是“三墳五典”的遺作,是對圣王賢臣治國謀略的梳理,記載了先秦的政治、思想、歷史等。有關(guān)先秦時期的典籍少之又少,所以《尚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不久便開始了焚書坑儒,導致《尚書》散佚。因為《尚書》的重要性,所以中國學術(shù)史上的學者們便圍繞《尚書》展開了各種研究討論。其中,《古文尚書》是否為偽作是討論最為激烈的問題。
公元317—318年間,梅賾獻《古文尚書》,該著作由四個部分構(gòu)成:其一是經(jīng)文,總共58篇,其中有33篇和西漢《今文尚書》中某些內(nèi)容相似,有25篇則是《今文尚書》中完全沒有的;其二為百篇《書序》,也可以稱之為“小序”,其中有42篇有序無經(jīng)文,凡有經(jīng)文的序都被安排于經(jīng)文前,或依據(jù)特定次序插入其中;其三為孔安國的注解,也就是人們所稱的“孔傳”;其四為孔安國所作的序,即《孔傳序》或“大序”,序中詳細記載了孔安國得到這本書以及編寫傳的經(jīng)過,被安排在全書之首。
南宋初年,吳棫在《書裨傳》提到,《古文尚書》中33篇和《今文尚書》相似的內(nèi)容,文字比較晦澀難懂,而《今文尚書》中不存在的25篇采用的文字、言辭容易理解,所以他對25篇《古文尚書》的真實性表示懷疑。朱熹也認為《古文尚書》的孔注和孔序不類西漢文章,可能為魏晉時人所著。即便有學者如朱熹等提出質(zhì)疑,但后世仍有學者采用《古文尚書》?!豆盼纳袝返臓幾h延續(xù)到了今天,清朝學者閻若璩指出了一百多條證據(jù)論證《古文尚書》為偽書,但并沒有畫上句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許多學者繼續(xù)對《古文尚書》進行研究著述,如校對《古文尚書疏證》的黃懷信先生就對《古文尚書》的可靠性進行了更為系統(tǒng)的論證。至今,任何一派都無法說服其他派系。如果換一角度,抽出《古文尚書》中的第四部分,僅僅把孔安國《尚書序》當作一篇古文獻來探討,我們能夠得到許多有價值的收獲。
《尚書序》的末尾提到:“《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1]其中,“序所以為作者之意”的說法影響很大,給了“序”一個簡單又直接的解釋,就是“序”為作者之意。許多學者都參考引用過這則解釋??梢钥闯?,在文獻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孔安國的《尚書序》給出“序”的簡單又直接的解釋為之后“序”的概念奠定了基礎(chǔ)。
文獻指的是所有歷史性的材料。文獻學定位的內(nèi)容有目錄、版本和校讎。目錄的體制起源于《書》《詩》的序。在秦漢時期,很多書籍的序都被安排在著作的尾部。王欣夫在《王欣夫說文獻學》中提及:“古時序本別為一篇,列在全書的最后?!盵2]此篇序文放置于正文之前,何時開始興起將文章的序放置于正文之前并沒有確切的時間界限,但可以通過《尚書序》知道當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序放置于正文之前的情況了。本篇《尚書序》指出:“《書》序,序所以為作者之意。昭然義見,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盵3]此作者認為序文是敘述作者寫作各篇原因的:寫作原因表達得都很清楚明了,應該把每篇文章的序文與文章放在一起,因此便把序文放在了相應文章的前面。
《尚書序》記載:“伏犧、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shè)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盵4]伏犧、神農(nóng)、黃帝三皇時期的書籍稱之為“三墳”,是講天人關(guān)系的重大道理的;少昊、顓頊、高辛、唐堯、虞舜五帝時期的書籍稱之為“五典”,是講治理天下的平常道理的。到了夏、商、周時期,書籍雖與“三墳五典”時期有所不同,但彼時雅正書籍的奧義與“三墳五典”大體一致,因此歷代都很重視,視其為寶貴的訓誡。我們可以了解到,自上古以來就已有“尚書”類文獻的存在,“尚書”類文獻奧義深刻,從伏犧時代一直流傳到夏、商、周時,且“歷代寶之”。
結(jié)合《尚書序》中提到的“三墳五典”內(nèi)容來看,“尚書”一開始應沒有固定的內(nèi)容,應是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和儒家思想的逐步發(fā)展,并結(jié)合統(tǒng)治者的需要,最終成為我們普遍接受的記錄載道之言的《尚書》。
《尚書序》明確提到整理“三墳五典”,時間跨度為堯舜后到周代?!渡袝颉穭h掉煩瑣的文字,減掉虛浮的言辭,提煉出大綱與要點,使文章可以流傳后世,實行教化。整理出典、謨、訓、誥、誓、命這幾種類型的文章共100篇??梢钥闯?,此序?qū)ⅰ渡袝返奈捏w形式進行了分類,分為“典、謨、訓、誥、誓、命”六種文體,還指出《尚書》這類書的流傳要肩負著“垂世立教”的目的。
如果閱讀《尚書》會發(fā)現(xiàn),《尚書》的文體其實很復雜,而且由于時代過于久遠,許多篇章我們難以想象細節(jié)。不過,《尚書序》對《尚書》文體簡單的分類其實更便于我們學習和理解,同時在文獻方面是很有價值的。
認真仔細讀序言能夠“覽錄而知旨,觀目而悉詞”[5],對我們有很大的益處?!渡袝颉返恼鎸嵭栽趯W術(shù)界引起了激烈的紛爭。鄭良樹指出:“古籍其實是一種有生命的機體,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他們生機勃勃,‘真?zhèn)巍⒉荒芫_地反映古籍研究的正清實況?!盵6]因此,我們應認識到《尚書序》作為流傳到現(xiàn)在的古籍其文獻與學術(shù)價值。有學者提出孔安國《尚書序》是魏晉學者對《尚書》研究的重要成果,各種解讀的重要性都不容忽視,因此我們要不放過任何細節(jié)來對古籍進行研究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