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旭東
作文要審題。所謂審題,就是看到題目,要知道自己應該寫什么,或者圍繞一個中心思想,知道自己要寫什么、說什么、表達什么。所謂“中心思想”,就是作文里的核心觀點、基本態(tài)度,如果這個核心觀點和基本態(tài)度不對頭,就等于沒有理解作文題,寫起來就會偏題、跑題。
經常有人寫作文時跑題。比如語文老師布置寫《愛》,很多同學不是圍繞“愛”來寫,而是寫爸爸媽媽優(yōu)秀、寫同學學習好、寫老師認真負責任。這樣就跑題了。事實上,《愛》這個題目如果要寫老師,通常要寫一個老師愛學生、認真負責地教書育人,還要舉出實例證明這個老師的確愛學生,然后告訴讀者,老師愛學生,也贏得了學生的愛。
根據我的經驗,作文跑題通常因為考試時間緊,加上心理緊張,導致思考不充分而把題目想歪,結果寫出來的作文內容與主題不太契合,最后寫跑題了。
中考和高考考試壓力大,時間特別緊張,有些學生很容易在寫作文時跑題。舉個例子,江蘇省曾經出過一道高考模擬作文題:
說與做
對待學習和工作,有人光說不做,有人只做不說,有人既說又做,還有人……請以“說與做”為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詩歌外,文體自定。
看到這篇作文題,我們分析一下,一般來說,出題人希望考生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寫:
第一,要對“說”與“做”哪個重要做出選擇,比如,考生是認同“要多做實事,不能光說不做”,還是認同“既要說,還要做”,或者認同“多說少做或不做”?考生要有自己明確的態(tài)度。但從價值觀這個角度考慮,考生可以確立“少說多做,把思想付諸實踐”的觀點和立場。如果考生確定的主題是“既要說,還要做”“多說少做”或者“只要埋頭做就行”,就會偏題甚至跑題了??赡苡腥藭f,“既要說,還要做”也是切題的,但一般情況下,出題者的意圖不在于此,其倡導的就是“少說多做,多做實事,要有實干精神”。
第二,確定了主題,確立了態(tài)度,就要舉切合主題的例子。既要舉那些實干家的例子,也要聯系今天的現實,為了建設新時代、過上美好的生活,少說多做,做實干家,做求真務實的人。
第三,舉例說明少說多做、實干就有收獲,有利于自己,有利于集體,有利于國家和社會之后,還要進一步肯定實干、巧干,這樣主題就深化了,態(tài)度也更明確了。
材料作文實際上考查的是考生對材料的理解力,能夠理解材料、讀懂出題人的用意,就成功了一半。如果沒有讀懂材料,只是從材料里拿出一個句子來說事,那你舉的事例再生動、故事講得再好、觀點再鮮明,也很難得高分,因為尋章摘句往往難切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