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明
關于武漢大學歷史[1]、綠化歷史[2]以及櫻花來歷[3-5],有相關報道。珞珈山周圍原來是一片荒丘,沒有櫻花栽種。自1930年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建成,籌建校園后才有櫻桃(Prunus pseudocerasus Lindl.)栽培[6]。櫻桃是薔薇科(Rosaceae)梅屬(Prunus L.)植物,在我國已有兩千年以上的栽培歷史,全國各地均有分布。過去的植物分類學書中,把梅和李屬統(tǒng)稱為Prunus,其中也包括了櫻桃。《中國植物志(第三十八卷)》[7]將櫻桃等櫻花植物的屬名統(tǒng)一為櫻亞屬(Cerasus),本文均依此書寫其屬名。珞珈山日本櫻花于1939年春從日本運來。據(jù)校友湯子炳教授回憶[8,9]:“1939年春游歷珞珈山,日軍文職武官高橋少將對湯說:珞珈山乃風景優(yōu)美的文化地區(qū),當盡力加以保護,惟值此春光明媚,尚欠花木點綴,可自日本運來櫻花栽植于此,以增情調(diào)。繼引湯等至文學院前(即現(xiàn)校園老齋舍前的櫻花大道),遙指將栽植櫻花樹之處所,湯答曰:可同時栽植梅花,因中國人甚愛梅也(湯意,櫻為彼之國花,梅乃我國國花)。高橋云:櫻苗易得,梅種難求,明年今日君等可來此賞櫻?!碑敃r校園成為日軍侵華的中原司令部和部隊療養(yǎng)院,屬于日軍管區(qū),管制很嚴,故對于櫻花的數(shù)量、花期記載不詳。據(jù)武大生物系肖翊華教授回憶,1947年3月,學生宿舍(老齋舍)前有28株東京櫻花(C. yedoensis)盛開。1958年齋舍南坡、理學院前補種東京櫻花,形成了校園的櫻花大道。最早28株東京櫻花于上世紀80年代末全部死亡,現(xiàn)在所見是原種的2~3代。
武漢江漢大學中華櫻花研究中心蔣細旺教授將武漢大學櫻花發(fā)展分為3個階段,即“國恥之櫻”“和平之櫻”“美麗之櫻”,并對武大櫻花做了詳細介紹。筆者結合武漢大學櫻花建園發(fā)展,建議在三個階段基礎上增加起源階段。原因如下:其一,1937年出版《武大植物園木本植物圖說》一書有櫻桃記載,資料表明早期農(nóng)學院引種多個品種的櫻桃以研究果實的食用價值;其二,學校園林工作者用櫻桃做砧木、進行嫁接繁殖,使得校園櫻花由上世紀40年代的28株發(fā)展到目前3 000余株的規(guī)模,形成現(xiàn)有以東京櫻花為主的櫻花景觀。因此武漢大學櫻花建園離不開早期校園栽培的櫻桃,這證實了我國原產(chǎn)櫻屬植物也具開發(fā)觀賞價值。
有關武漢大學櫻花的引種栽培有多篇報道。但對于1973年3月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園林部門贈于武漢大學的20株櫻花為何品種的報道不一,值得商榷。據(jù)蔣細旺等報道,這段歷史種植櫻花為大山櫻(C. sargentii),依據(jù)為引用《中國主要外來樹種引種栽培》一書中大山櫻的來歷[10]。但仔細查閱,1972年秋,從日本引進的1 000株大山櫻主要栽培在北京市各大公園,無其他地區(qū)記載,故筆者認為此說法不夠科學。這批櫻花在上世紀80年代末全部死亡,武漢大學對此沒有任何文字、資料等方面的記載,也沒留下植物標本。筆者曾見過此批櫻花,小喬木,花白色,花瓣很小,花葉齊放,與當時校園中日本晚櫻花的栽培品種‘關山’(C. serrulata var lannensiana‘Kanzan’)除花色和重瓣不同外,其他特征一致。故筆者和肖翊華教授一直記載為山櫻花的栽培種。
武漢大學櫻花建園經(jīng)歷了“起源之櫻”“國恥之櫻”“和平之櫻”“美麗之櫻”四個不同發(fā)展時期,由原有日本櫻花、櫻桃,不斷引種八重垂枝(C. subhirtella‘Plera Rosea’)、高盆櫻花的栽培品種‘紅霞’(C. cerasoides‘Hongxia’)和‘春潮’(C. cerasoides‘Chunchao’)[11]、福建櫻花(C. campanulate)、椿寒櫻(C. pesudocerasus‘Introrsa’)、大島(C. serrulata var lannensiana‘Speciosa’)、巖櫻的栽培品種‘綴香’(C. scopulorum‘Zhuixiang’)、日本晚櫻花的栽培品種‘郁金’(‘Grandiflora’)、‘一葉’(‘Hisakura’)、‘松月’(‘Superba’)、‘普賢象’(‘Albo-rosea’)等,這些不同種類的櫻花為豐富校園櫻花景觀提供基礎條件。
自改革開放以來,隨著高校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學校加大了校園的建設和管理。以櫻花建園為中心,全面開展校園環(huán)境建設和管理。在引種的同時擴大了櫻花的種植區(qū)域和種植數(shù)量,注重櫻花種植形式和植物空間結構,使校園由原有“櫻花大道”景觀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珞珈繽紛”“紅櫻迎春”“藝林櫻綴”等以櫻花為主題的多種形式植物景點。
1. 櫻花大道
2. 珞櫻繽紛
3. 紅櫻迎春
4. 藝林櫻綴
5. 喬木東京櫻花行植
“櫻花大道”為校園最早形成的植物景觀,盛開的櫻花與學生宿舍、老圖書館相應,成為學校標志性景觀(圖1)。隨著學校建設和發(fā)展,以櫻花為主題的植物造景逐漸擴大。1990年開始到本世紀初,在珞珈山北麓、學校行政大樓東側約1 hm2的空地,自然種植東京櫻花約1 000株。每到櫻花盛開時節(jié),與“櫻花大道”遙相呼應,形成“珞櫻繽紛”景色(圖2)。自1989年引種高盆櫻花‘紅霞’開始,校園先后引進種植福建山櫻花、高盆櫻花‘春潮’等早春紅色系列櫻花,約100株,形成“紅櫻迎春”植物景觀(圖3)。校慶120周年(2013年)之際,在校友捐贈的“萬林藝術博物館”建筑前草坪上自然點綴東京櫻花、椿寒櫻、郁金、高盆櫻花‘春潮’等多種櫻花,烘托環(huán)境氣氛,構成“藝林”建筑為主景、櫻花自然點綴的場景(圖4)。將目前櫻花建園四個景點的建園初始年代、區(qū)域面積、重要櫻花種類(含品種)、數(shù)量、種植特點以及空間形式歸納如表1。
櫻花是指薔薇科(Rosaceae)李亞科(Prunoideae)櫻屬(Cerasus)典型櫻亞屬(Subg. Cerasus)植物。全球典型櫻亞屬植物約60種[12],絕大部分分布于東亞地區(qū)。武漢大學櫻花建園經(jīng)過80年努力,現(xiàn)已有10余種(含品種)的櫻花。從花期上看,早花期、早春時節(jié)的紅花系列有高盆櫻、福建山櫻花等;中花期、春分時節(jié)的櫻花以東京櫻花為主導,加上巖櫻的‘綴香’品種、大島櫻、八重垂枝等;晚花期、清明前后以日本晚櫻多品種為主,整個花期時長約兩個月。從花期及植物數(shù)量的配比上分析,以中花期的東京櫻花為主,占總量80%以上,同時也是游客賞櫻的高潮;早期和晚期的櫻花,雖品種多,花色豐富,但數(shù)量少,只是整個賞櫻的“序曲”和“尾聲”,作為賞櫻的補充。從花色上看,有白色系、粉色系、紅色系、綠色系等不同色系,以白色的東京櫻花為主,雖有“七日之花”說法,但花期集中,花枝飽滿,花色鮮艷,令人震撼。從樹形和枝條上分析,有大喬木狀、枝條橫向伸展、樹冠傘形的東京櫻花(圖5);有小喬木、枝條下垂的八重垂枝(圖6)等。從生長適應性來看,有生長健壯,能開花,能結實的;也有抗各種極端氣候適應性能力差,花量少,不能結實的(圖7);有野生馴化,花量多,能結實,值得推廣種(圖8)等等。這些櫻花的引種和栽培,為櫻花建園及城市綠化提供借鑒經(jīng)驗的同時,也為豐富植物的種植形式和創(chuàng)造不同的植物空間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
表1 武漢大學校園櫻花景點多樣性特征一覽表
植物的種植形式體現(xiàn)了功能特征,從“櫻花大道”“紅櫻迎春”的行植,到“珞櫻繽紛”的孤植、叢植、林帶等不同種植形式。在櫻花與其他植物的配置上,有與常綠喬木(圖9)、落葉喬木(圖10)、山林(圖11)等做背景;與喬、灌木間植;與早春開花植物配置,延長花期和豐富花色;與不同觀賞型植物配置,烘托氣氛;與早期老建筑(圖12)、新建筑、建筑小品、山石(圖13)等不同方式配置,襯托環(huán)境。其形式多樣,豐富多彩[13]。
植物造景主題及布局是由植物的種植形式和配置方式構成。不同方式構成植物空間的形式各異。多種空間植物形式是提升景觀,滿足游客不同需求的重要手段。在植物空間流動形式上,有“櫻花大道”“紅櫻迎春”分散游客的流動空間,有“珞櫻繽紛”停留的漫步空間。從“開”與“閉”的空間形式上分析,有“藝林櫻綴”草坪點綴的開敞空間,也有“珞櫻繽紛”的封閉空間。不同空間形式為游客提供多樣的功能,擴大了游客的空間活動內(nèi)容。
武漢大學櫻花建園經(jīng)歷了“起源之櫻”“國恥之櫻”“和平之櫻”“美麗之櫻”四個發(fā)展階段,見證了武大從艱苦建校到日軍入侵,戰(zhàn)后恢復以及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歷程。武大師生及校友不論何時、何地,都忘不了這段歷史。在櫻花樹下生活、學習,有種復雜交融的心情。正視這段歷史給國人帶來的災害,也鼓勵學子不畏艱苦、百折不撓、奮發(fā)圖強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櫻花建園長期潛移默化,寓教于人,形成了校園獨特的歷史文化。
6. 八重垂枝櫻
7. 高盆櫻‘春潮’開花效果較原產(chǎn)地大幅下降
武漢大學早期建筑群中的老圖書館、老齋舍(學生宿舍)與櫻花相結合,形成校園標志景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櫻花在校園的標志作用不可忽視。櫻園為學校最早形成的以植物造景為主,集學生生活、學習、休憩等所需于一體的綜合區(qū)域。在此基礎上,學校相繼規(guī)劃建設了以植物為主題的梅園、桂園、楓園等綜合區(qū)域,櫻花建園影響著校園的規(guī)劃和發(fā)展。同時,武大教職工、學生以櫻花為榮,珞珈山觀賞櫻花已成為武大人招待佳賓和貴友的上等“佳宴”。每到櫻花盛開季節(jié),名類報刊、電臺等新聞單位給予報道,加以贊賞。學校利用此期間開展學術交流會、賞詩會、學習競賽、體育比賽等各種活動,形成了獨有的校園文化。
櫻花為珞珈山的一大景觀,江城一絕。全國各地游客慕名而來,賞櫻的同時體驗高校校園文化,仰慕高校知識和文化傳播的圣地。每年櫻花開放季節(jié),以櫻花為題材的旅游項目和產(chǎn)品應運而生。1987年~2016年,學校利用學生參于校園管理,收取少量費用,用于賞櫻后的恢復和學生勤工儉學、參于管理工作等費用[14]。2016年起至今,武大取消門票費用。每年在校園櫻花開放的半個月,通過網(wǎng)絡進行實名免費限量預約制。通過4年的免費預約運行,游客量得到了限制,校園環(huán)境較同期大有改觀,校園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得到保障。
近幾年,武漢市政府加大了“賞花”帶動地方旅游業(yè)發(fā)展和規(guī)劃[15],同時利用新聞媒體和社會力量積極推動“賞花”相關產(chǎn)業(yè)發(fā)展。2013年3月22日開始,長江日報整合“中國高鐵旅游聯(lián)盟”資源,并聯(lián)合市旅游局、市農(nóng)業(yè)局賞花辦,向全國發(fā)起“新花城十景”海選活動,最后武漢大學櫻花獲得特別獎[16]。各地爭相建立以櫻花主題的公園、大道、長廊、專類園等,櫻花在園林及旅游中地位十分重要。武漢大學櫻花在武漢市開花最早、賞櫻歷史最悠久,游客的指數(shù)最旺,帶動了武漢市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武漢市政府在武大櫻花開放季節(jié),加大人力、財力和物力的支持和投入,政府公安、城管、交通、旅游、商業(yè)等主管部門主動上門服務,為維護武漢大學櫻花期間正常秩序保駕護航。地方、社會等各方面的支持促進武漢大學櫻花的發(fā)展和提升,武大櫻花也帶動了地方經(jīng)濟和文化的發(fā)展,這種相互促進、協(xié)調(diào)發(fā)展,實現(xiàn)了景觀與社會相融合的發(fā)展軌道。
8. 巖櫻‘綴香’
9. 櫻花以常綠喬木雪松做背景
10. 櫻花以落葉喬木法桐為背景
11. 珞珈山山林為背景的櫻花
12. 櫻花與主題建筑老圖書館
13. 櫻花與山石
從審美角度分析,成熟的景點要走過 “理的仿植”“重理塑情”“情神升華”三個階段,實現(xiàn)持續(xù)影響其他地區(qū)或者其他園林類型的景觀審美價值取向,這是“理的擴展”趨勢[17],也稱為第四階段。武漢大學櫻花建園80年的歷程里,經(jīng)歷了“起源之櫻”“國恥之櫻”“和平之櫻”“美麗之櫻”四段發(fā)展時期,在植物的多樣性和文化性上具有獨特之處。武大櫻花促進社會區(qū)域經(jīng)濟和旅游的發(fā)展,帶動了一批櫻花景點的興起和建設。反之,社會及旅游業(yè)發(fā)展也促進武漢大學櫻花建園的日趨成熟。武漢大學櫻花已邁向“理的擴展”的境地,實現(xiàn)了櫻花建園的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