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霞
廣東省惠州市中心血站(惠州 516003)
臨床用血主要來源于獻血,獻血者的血液篩查對于保證用血安全具有重要意義,采取科學的血液篩查方法能夠降低輸血殘余風險[1]。目前獻血者的血液篩查主要采用兩次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但是因為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艾滋病毒(HIV)等感染存在一定窗口期或病毒變異、免疫靜默等,易導致部分病毒感染者ELISA檢測結果呈陰性,造成病毒漏檢、漏診,影響臨床輸血安全,存在輸血殘余風險[2]。核酸檢測技術(NAT)是近年來應用于臨床中的一種病毒核酸篩查方法,能在人體感染HBV、HCV、HIV后短期內檢測出血液標本中含量極少的病毒DNA[3],能在最大程度上縮短病毒檢測的“窗口期”,彌補ELISA檢測方法的不足[4]。2015年我國《血站技術操作規(guī)程》[5]推薦將ELISA、NAT聯(lián)合應用,為提升獻血者血液篩查準確性奠定基礎。作為醫(yī)療機構的血液供應單位,面臨患者用血安全問題,更應支持兩種方法的“雙保險”檢測。本次選取我中心血站2 514例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標本分別采用ELISA、NAT技術檢測,分析ELISA、NAT技術聯(lián)合應用價值。
本次研究選取2019年1月—8月惠州市中心血站2 514例無償獻血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 305例,女1 209例;年齡18~57歲,平均(29.31±4.57)歲。所有獻血者均經(jīng)《獻血者健康檢查要求》(準GB 18467- 2011)[6]中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初篩,符合獻血標準后獻血。
平行采集每位獻血者2管血液,各5 mL,1管以EDTA-K3真空抗凝管保存,作為ELISA檢測標本,1管以EDTA-K2真空抗凝管保存,作為NAT技術檢測標本,均在2 ℃~8 ℃環(huán)境中保存,并于3 h內做離心處理、24 h內完成檢測。
1.2.1 ELISA法檢測 以ELISA法檢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體(抗-HCV)、艾滋病抗體(抗-HIV),檢測方法及步驟嚴格遵循衛(wèi)生部門相關規(guī)定。分別應用不同廠家的試劑盒重復檢驗2次,試劑盒來源(見表1)。檢驗前先做HBsAg膠體金快速篩查以減少血液報廢,合格后再采血、留樣。ELISA法檢測前,使用全自動加樣機加樣、設置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確定標準質控品,并以一次性加樣尖加樣;使用全自動酶免分析儀檢測進行后處理,所有試劑都應用掃描條形碼方式。陽性判定標準:①兩個商家的試劑盒檢測均為陽性;②一個試劑盒檢測為陽性,再次用此種試劑進行雙孔復測試管仍然有≥1孔為陽性。其中HBsAg、抗-HCV 80%灰區(qū)為陽性,抗-HIV70%灰區(qū)為陽性。
表1 ELISA檢測試劑盒
1.2.2 NAT技術檢測 具體檢測步驟如下:①以磁珠捕獲技術制備樣本,分離HBV DNA、HCV RNA、HIV RNA;②做逆轉錄處理,將RNA轉化為互補DNA(cDNA);③以聚合酶鏈反應(PCR)擴增、特異性熒光探針檢測cDNA;④根據(jù)反應管中熒光信號達到預先設定域值時的循環(huán)閾值(Ct)判定結果,Ct<40為陽性,Ct≥55為陰性,Ct為40~50需要重新測量。
1.2.3 標本追蹤 ELISA檢測陰性,而NAT檢測陽性者,再次采集血樣檢測HBsAg、抗-HCV、抗-HIV,并于第1 d、3 d、7 d、14 d、21 d、28 d進行采樣追蹤,檢測HBsAg、抗-HCV、抗-HIV。
分別統(tǒng)計ELISA檢測、NAT技術檢測結果,將ELISA檢測結果與ELISA聯(lián)合NAT技術檢測結果進行對照分析。
ELISA檢測結果顯示27例陽性,陽性率1.07%,其中2例同時HBsAg陽性、抗-HCV陽性。HBsAg陽性率0.52%,抗-HCV陽性率0.36%,抗-HIV陽性0.28%。見表2。
表2 ELISA檢測結果 n=2 514
NAT技術檢測結果顯示12例陽性,陽性率0.48%,其中1例同時HBV DNA陽性、HCV RNA陽性。HBV DNA陽性率0.28%,HCV RNA陽性率0.16%,HIV RNA陽性率0.08%。見表3。
表3 NAT技術檢測結果 n=2 514
27例ELISA檢測陽性中,10例經(jīng)NAT技術檢測證實為陽性,17例為陰性;2 487例ELISA檢測陰性中,2例NAT技術檢測HBV DNA陽性,2 485例為陰性。見表4。
對2例ELISA檢測檢測陰性、NAT技術檢測陽性者重新采集血樣再次檢測HbsAg仍為陰性,進行隨訪追蹤,其中1例追蹤至第7d HbsAg陽性,另1例追蹤至28 d HbsAg陽性,證實為窗口期HBV感染。以ELISA聯(lián)合NAT技術為標準,2次ELISA檢測的敏感度為83.33%(10/12),特異度為99.32%(2 485/2 502),檢測總準確性為99.24%(2 495/2 514)。
表4 ELISA與NAT檢測結果對比
提升獻血者血液篩查質量是提升用血安全、降低輸血殘余風險的基礎。以往多采用ELISA進行血液篩查,2015年我國《血站技術操作規(guī)程》[5]推薦將ELISA、NAT聯(lián)合應用,然而此種血液篩查方式并未得到推廣應用。2次ELISA篩查仍然存在漏檢、誤檢風險,存在輸血殘余風險,面對該問題[7],應該強化ELISA與NAT的聯(lián)合應用研究,為提升獻血者血液篩查準確性奠定基礎。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ELISA檢測陽性率為1.07%,而NAT技術檢測結陽性率為0.48%。在2次ELISA檢測基礎上進行NAT檢測,發(fā)現(xiàn)ELISA檢測存在漏診、誤診,其中17例為誤診,2例為漏診。由此判斷在獻血者血液篩查中應用2次ELISA檢測也存在漏診、誤診風險,仍有輸血殘余風險,可能經(jīng)輸血傳播乙肝、丙肝、艾滋病[8]。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提升獻血者血液篩查準確性、降低輸血殘余風險。ELISA檢測以血液標本中的抗體和抗原為對象進行血液分析,無需對血液標本進行處理,以抗原-抗體反應識別判定結果。但是抗原、抗體形成時間較長,該時期被稱為病毒窗口期,窗口期病毒不能通過抗原、抗體檢測出[9]。因此ELISA檢測存在明顯不足,據(jù)統(tǒng)計窗口期病毒是導致ELISA檢測當中HBV、HIV漏診的主要原因。本次研究中2例研究對象的血液標本ELISA檢測陰性,NAT技術檢測陽性,最終經(jīng)隨訪追蹤檢查證實HbsAg陽性,為窗口期HBV感染,也證實ELISA檢測會漏診窗口期病毒感染[10]。NAT技術[11]是將血液中的病原體核酸作為檢測對象,能夠縮短窗口期,可以在病毒侵入人體早期發(fā)現(xiàn)病毒,能夠彌補ELISA法在窗口期病毒感染中篩查中的不足。而窗口期的病毒載量很高,具有極強的傳染性,NAT技術準確檢測出窗口期的病毒感染能夠提升用血安全性、降低輸血殘余風險[12]。本次研究中在2次ELISA檢測后進行NAT技術檢測,發(fā)現(xiàn)17例為誤診、2例為漏診,進一步提升了血液篩查質量,降低了輸血殘余風險,提升了用血安全性。但NAT技術也存在自身不足,其操作步驟繁瑣,耗時長、容易造成污染,盡管近年來二氧化硅、玻璃粉、硅藻及自動化設備的應用都極大的提升了核酸的提取速率,簡化了檢測步驟,但所需時間仍然較長[13]。
上述研究分析可知ELISA法、NAT技術在獻血者血液篩查當中均具有自身優(yōu)勢和不足,兩者具有互補性,應聯(lián)合應用。其互補性具體體現(xiàn)如下:①病理生理過程互補:ELISA法檢測具有較長的“窗口期”,容易發(fā)生漏診,而NAT技術檢測窗口期病毒的時間較短,且因為機體的保護性抗體還沒有產(chǎn)生,病毒載量很高,具有高傳染性,NAT技術檢測能夠通過減小窗口期提升用血安全性[14]。②受治療藥物影響不同:NAT技術檢測對于治療后轉陰的獻血者血液標本不敏感,如在應用拉米夫定、干擾素治療后一些患者的NAT技術檢測結果轉陰,而ELISA法檢測仍為陽性,盡管此種現(xiàn)象少見,但也證實兩種檢測方法具有互補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研究中NAT技術僅檢測出2例ELISA檢查HBV漏診者,但未發(fā)現(xiàn)HCV、HIV漏診者,這可能與本次研究中HCV、HIV感染樣本量少有關,不能說明HCV、HIV無窗口期,也不能說明ELISA檢查對于HCV、HIV無漏診。對此今后仍需針對HBV、HCV、HIV展開分別研究分析。
本次研究證實對獻血者血液進行2次ELISA篩查仍然存在漏檢風險,聯(lián)合應用NAT技術能夠提升獻血者血液篩查準確性,降低輸血殘余風險,保證用血安全。但是NAT技術并不能完全消除HBV、HCV、HIV的輸血感染風險,因此不能取代ELISA單獨應用。臨床當中應聯(lián)合應用ELISA、NAT技術,建立科學的血液病毒篩查系統(tǒng),最大限度降低輸血殘余風險,保證用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