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玲
(廣東省肇慶市第一小學 廣東肇慶 526000)
素質教育理念下,學生不僅要接受系統(tǒng)的知識學習,也要接受思想品質及道德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教師需要以道德與法制為載體,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加強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為國家培養(yǎng)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
小學校以道德與法治為載體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對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其意義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
一是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這是學生未來成長及發(fā)展的前提條件。小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這一階段對其進行正確的道德品質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三觀,讓他們具備自主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
二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人天生具有豐富的情感,每個個體對世界、對社會有自己的認知。教師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與法制教育,有助于學生對客觀世界形成正確的判斷,從而讓學生自己建立關于道德的評價標準。這有助于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三是培養(yǎng)學生堅定的意志品質。意志是一個人戰(zhàn)勝困難的精神力量。堅定的意志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抗壓能力,讓學生樹立戰(zhàn)勝挫折的堅定信念。這樣,學生在面對困難時能夠戰(zhàn)勝自我,發(fā)憤圖強并磨練心智,從而更有效地融入社會。[1]
四是規(guī)范學生的道德行為。從生活實踐來看,不少犯罪的青少年是因為沒有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無法對自我行為進行管理與約束。教師以道德與法制為載體強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和管理能力。
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師要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一方面,教師要在班級內部營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宣傳氛圍,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獲得良好的思想教育,并時時提醒學生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有違道德及法規(guī)的。另一方面,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制定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思想道德教學計劃。比如,在“快樂過新年”這一章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展示各地區(qū)在過春節(jié)時不同的文化習俗,揭示出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所蘊含的闔家團圓的意義。教師通過這一活動,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我國春節(jié)的風俗習慣,以及學習一些節(jié)日禮儀,增進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感知。[2]
為了提高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水平,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及心理特點,采用符合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個體間的差異,可以采取分層教學等模式,使每位學生都能夠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有所感悟和收獲。比如,在“家中的安全與健康”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圍繞教學內容及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進行討論和探究性學習。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對家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行全面了解,并形成正確的認知。比如,防止觸電、預防燃氣中毒、摔傷碰傷、誤食異物、高處墜落等,學生可以在在討論中形成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再如,針對教學中關于早睡早起等良好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教師可以要求各小組就晚睡晚起的危害及早睡早起的益處進行討論,使學生了解到養(yǎng)成良好作息習慣對于保持身體健康、提高學習效率方面的重要性。這樣可以使課堂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在小學道德與法制教學中,首先,教師要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打好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使學生認識到理論學習對實際應用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上課了”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校園內部每天不同時段、不同聲音的鈴聲所代表的意義,讓學生認識到鈴聲代表著一種紀律要求,代表著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并根據(jù)鈴聲盡快按要求行動。又如,上課的鈴聲、出課間操的鈴聲、放學的鈴聲以及消防演習的鈴聲等,小學生聽到鈴聲后應當迅速做出反應,并形成良好的時間觀念。這種理論知識教學與校園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有助于加深學生的體驗,使學生更有效地管理和約束自我行為,更好地適應校園集體生活,為學生將來的學習、交際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3]
綜上所述,教師以道德與法治為載體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強化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意識,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guī)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