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冰燕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東湖小學 江蘇蘇州 215128)
小學語文教材中收錄的文章通常為短篇或片段節(jié)選,知識內(nèi)容相對較為簡單,屬于本文本身的閱讀。學生通常難以從簡短的文字中激發(fā)起閱讀興趣,更無法形成知識體系。這便阻礙了學生知識體系的建立和閱讀水平的提高。整本書閱讀彌補了課文閱讀的局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知識內(nèi)容,拓展了小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獲得了大量的知識積累。
對小學生而言,閱讀不僅是學習語文知識的重要途徑,更是學生深化學習內(nèi)容的重要載體。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將教師課上講解的閱讀方法科學地進行運用,從而徹底掌握閱讀方法,提高了閱讀能力,為其未來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制定科學合理的閱讀計劃,學習多種閱讀方法,鼓勵學生邊閱讀邊思考,整體把握整本書閱讀內(nèi)容,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不愛讀轉向愛讀、會讀,同時也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和質(zhì)量。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先要培養(yǎng)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圍繞課文內(nèi)容激發(fā)起學生對整本書閱讀的興趣。例如,學習《人之初》這課時,教師可帶領學生通過朗讀來感知其中的韻律感,并在反復朗讀中體會其趣味性,進而激發(fā)起學生對《三字經(jīng)·國學啟蒙》的閱讀興趣。教師結合教學內(nèi)容推薦學生閱讀這本關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彩色繪本。書中精美的插圖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視覺享受。朗朗上口的韻律節(jié)奏提高了知識的趣味性。該繪本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全部標注了拼音,學生閱讀簡單,容易理解,增強了學生的閱讀體驗,確保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既感知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魅力,同時學習到禮儀道理。[1]
小學生年齡偏小,普遍活潑好動且自控能力較差,而整本書閱讀通常需要學生用一周甚至更長的時間來逐漸完成。如果沒有教師和家長的監(jiān)督指導,學生常常容易半途而廢,從而影響了整本書閱讀的實效性,無法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在開展小學生整本書閱讀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和認知水平為學生推薦合適的書目,并指導學生制定詳細的整本書閱讀計劃,然后將閱讀內(nèi)容和閱讀計劃發(fā)送給各位家長,由家長和教師配合指導學生按時、按量地完成整本書閱讀任務,使小學生切實有效地完成整本書閱讀。同時,學生也在閱讀中完成了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高了閱讀能力和閱讀水平。[2]
例如,一年級學習《姓氏歌》這課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制定《中國經(jīng)典童謠誦讀100首》的整本書閱讀計劃,“每天一首新童謠”“三天一回顧”。在循序漸進的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家長要配合教師對學生進行監(jiān)督。教師要結合學生的閱讀計劃定期進行閱讀指導,確保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閱讀能力和核心素養(yǎng)得到提升,同時也促使學生養(yǎng)成閱讀習慣,從而提高整本書閱讀的實效性。
為了使小學生通過整本書閱讀真正喜歡上閱讀,語文教師在進行整本書閱讀教學時可以組織豐富多彩的分享活動,加深學生對整本書閱讀內(nèi)容的理解,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同時在互動交流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通過“我最喜歡的一本書”的主題活動,來引導學生將自己整本書閱讀的收獲進行分享和交流。例如,一年級學生針對《文字工廠》《小雞小雞上學去》《田鼠阿佛》等故事繪本進行了分享討論。通過對書中人物特點、故事情節(jié)的精彩分享,學生感受到整本書閱讀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進而積極地和同學分享閱讀體驗,互相推薦自己喜歡的整本書,拓寬了小學生的整本書閱讀范圍,同時也在互動分享中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整本書閱讀效果。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需要教師依據(jù)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結合語文教學內(nèi)容為學生挑選適合的整本書閱讀內(nèi)容,通過帶領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指導開展閱讀,進行互動分享來使學生既通過整本書閱讀拓展知識視野,獲得豐富的知識積累,同時也能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語文學習,從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yǎng)得到協(xié)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