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本土化探究

      2020-01-06 08:55:50易艷陽
      社會工作 2019年5期
      關鍵詞:助殘社會工作者本土化

      易艷陽

      在加快推進殘疾人全面小康,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yè)新局面背景下,相較于籠統化、經驗式、粗放式的傳統殘疾人工作,新時代殘疾人服務應朝著專業(yè)化、科學化、精細化方向轉型,以實現殘疾人公共服務“共建共治共享”式供給(周沛,2019)。殘障社會工作正是推進這種轉型的重要依托。近年來,社會工作領域興起“循證實踐”熱潮,為促進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本土化、有效增進殘障社會工作服務質量與效能、精準滿足殘障服務對象需求、提升獲得感提供了重要實踐途徑。

      一、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基本邏輯

      不同于一般殘疾人工作,殘障社會工作是指專業(yè)化與職業(yè)化的社會工作者以專業(yè)價值倫理為指引,綜合運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等方法與技巧服務于殘障個體、家庭和群體,倡導社區(qū)關懷與社會環(huán)境改善,以促進殘障人士克服自身局限以及環(huán)境障礙,發(fā)揮其優(yōu)勢潛能,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享社會經濟發(fā)展成果的專業(yè)過程。正如社會工作其他重要分支,專業(yè)性是殘障社會工作的本質特征。

      社會工作領域的循證實踐(evidence-based Practice)源于循證醫(y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循證醫(yī)學強調將臨床醫(yī)學研究證據、醫(yī)學臨床專業(yè)知識與方法與病人需求三者相結合(David L Sackett,1996),以此作為疾病診斷、疾病治療、醫(yī)學護理、病后康復等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實踐的基本依據。社會工作循證實踐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亦被稱為以證據為本的社會工作實踐。1999年,Gambrill首次將循證實踐引入社會工作,其將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分為權威實踐與循證實踐兩種類型。相對于傳統的權威實踐模式,循證實踐模式強調將社會工作實務嚴格建立在科學證據基礎之上,而非僅以現存知識、普遍觀念、傳統經驗、直觀感覺或專家意見作為實踐依據(Gambrill E,1999)。2004年,國內學者何雪松首次提出以證據為本是“推動社會工作在中國發(fā)展并獲得社會認同的一個可能策略”(何雪松,2004)。社會工作循證實踐要點即強調社會工作者在掌握專業(yè)知識與技能基礎上,遵循相關最優(yōu)證據,以實踐手冊與標準作為參考依據,結合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的具體需求與特征而進行的專業(yè)服務實踐。循證實踐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中介(楊文登,2010)。

      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是將循證社會工作理念方法運用于殘障工作具體實踐。其以實證主義方法論為基礎,注重殘障工作實踐的科學性,強調以證據為本進行社會工作介入,為殘障者個體及家庭提供專業(yè)化與精準化的服務。從實務過程看,不同于傳統殘障社會工作實務通用過程模式的“接案—預估—計劃—介入—評估—結案”(易艷陽,2013)的單向線性推進流程,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是基于證據為核心的循環(huán)推進過程,證據是循證的出發(fā)點與歸宿點。從廣義上看,除了一般學者所認同的研究證據(楊文登,2014)以外,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的證據還可包括對象證據與專業(yè)證據。研究證據即建立在社會工作研究基礎上所構建的殘障社會工作服務相關數據庫、案例庫、操作指南、工作手冊等;對象證據即殘障服務對象的現狀與所處情境;專業(yè)證據即殘障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價值、倫理、原則、知識、方法與技巧。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強調將這三類證據相關聯、相匹配,探尋殘障社會工作實踐的最優(yōu)化方案。圍繞著證據,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基本實務過程包括證據搜尋、證據匹配、證據應用、證據評估、證據拓展等5大核心環(huán)節(jié)(圖1)。第一,證據搜尋。由于專業(yè)證據是社會工作者本身所應具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因此社會工作者主要需要搜尋對象證據與研究證據。第二,證據匹配。社會工作者需將有關殘障服務對象的個人證據與殘障社會工作的研究證據相關聯,通過量化計算與統計分析手段,科學制定與該服務對象最為匹配的方案。在此過程中也需重視殘障服務對象能動性的發(fā)揮,強調與服務對象一起,并結合最佳證據制定具體服務目標與服務計劃。第三,證據應用。社會工作者具體推進經由循證整合而成的服務方案,即開展殘障社會工作的實操與介入。第四,證據評估。社會工作者基于過程評估與結果評估,反饋殘障社會工作服務方案的推行狀況、目標達成度、服務對象的改變等,以評估先前研究證據的可行性與適用性。第五,證據拓展。社會工作者根據證據應用與證據評估結果,修正并拓展殘障社會工作證據,而本次循證實踐也可成為新的證據,被吸納到殘障社會工作服務數據庫即研究證據體系中。至此,一次具體的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完成,同時標志著新的循證實務過程的開始。

      圖1 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流程

      二、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本土化價值

      將循證實踐模式應用于我國殘障社會工作實務情境,對于推動我國殘障社會工作發(fā)展,以及推進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yè)再上新臺階具有重要的本土化價值。

      其一,運用科學化方法,強化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專業(yè)性是社會工作一直所強調的特質,按照美國學者格林伍德的觀點,系統化的理論、專業(yè)的權威、社會的認可、價值倫理體系以及專業(yè)文化是構成專業(yè)性的基本要素,在西方福利國家,社會工作早已獲得了專業(yè)性地位。在我國,雖然學術界與實際工作者一直強調專業(yè)為本的發(fā)展特征,社會工作在介入社會生活的價值優(yōu)勢與技術優(yōu)勢也得到初步凸顯。但是職業(yè)化遠滯后于專業(yè)化的現實,導致專業(yè)性可能只是社會工作行業(yè)內部的自我標榜,而并非普遍的社會共識。尤其在助殘服務領域,社會工作專業(yè)性顯然不如特殊教育、殘障康復等得到較為充分的彰顯與認知。其主要原因之一即是殘障社會工作的實務過程標準化程度低,可重復性差,服務的效果與效率難以量化等??茖W性本應是專業(yè)性的重要表征,因此將遵照實證主義方法論指引的循證實踐模式導入殘障社會工作,強調其實踐重視數據采集與統計方法的運用,依循客觀的證據來開展具體服務,盡力排除經驗主義、權威主義與主觀臆斷,采用系統綜述、薈萃分析、準實驗研究、個案對照(何雪松,2014)等循證實踐常用方法,尤其是量化方法的應用,促使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從無證可循的碎片化狀態(tài)走向有證可循的標準化狀態(tài)(張昱、彭少峰,2015),成為彰顯與強化本土殘障社會工作專業(yè)性的重要手段。

      其二,整合研究與實務,促進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的協同性。我國本土化的殘障社會工作研究伴隨著社會工作學科與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的發(fā)展而快速拓展。研究者運用西方社會工作的理論視角,比如優(yōu)勢視角(周沛、曲紹旭,2011),抗逆力理論(夏少瓊,2014),增權賦能(周林剛、黃亮,2012)等探索中國特色的殘疾人就業(yè)、康復、教育、家庭支持、助殘社會組織發(fā)展等方法路徑。在政府購買服務背景下,大量助殘服務機構注冊成立,截至2018年底,我國已有各類助殘社會組織2562個①數據來源:《2018年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統計公報》,2019年03月25日。,成為專業(yè)殘障社會工作實踐的重要載體。但是,目前就職于助殘社會組織中的工作人員更多只是純粹的實務工作者;殘障社會工作的研究主要還是由高校及科研機構的專業(yè)科研人員承擔,殘障社會工作的研究與實務處于事實上的分離狀態(tài)。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可視之為一類研究型實務,即要求社會工作者以客觀的對象證據研究證據與專業(yè)證據為基礎而開展殘障社會工作實踐。循證實踐要求社會工作者應通過證據評估的過程,檢視殘障社會工作證據的合理性與適用性,修正與充實證據。而證據的搜集、匹配、評估與修正均可看作為研究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因此,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構成了研究-實踐-研究的循環(huán)往復過程。一方面,循證實踐模式促進殘障社會工作研究者更加關注現實證據構建需求,使得研究更加接地氣,能為殘障社會工作實務提供直接的研究證據;另一方面,循證實踐模式也鼓勵殘障社會工作實務者,能動性地總結提煉實踐經驗,不斷修正、豐富與發(fā)展研究證據。循證實踐模式可成為溝通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研究與實踐的橋梁,促進殘障社會工作研究與實踐的協同,合力推進殘障社會工作的服務效果與效率提升。

      其三,規(guī)避行政化傾向,增進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的自主性。作為特定的弱勢群體,殘疾人一直是我國政府的兜底型保障對象,民政、殘聯等行政部門和機構是我國殘疾人服務推進的重要力量?;诟@枨蠖嘣肮┙o效率最大化的考量,政府在殘疾人服務中的角色正經歷著轉型,其主要功能定位逐漸明晰為政策制定者、資金支持者、監(jiān)管評估者、項目發(fā)包方等角色。社會工作經歷著學界倡導、政府推動、民間孕育、公眾參與的發(fā)展脈絡;政府購買服務成為民間助殘社會組織獲取支持,開展殘障社會工作服務的資源依賴。在“大政府、小社會”背景下,殘障社會工作介入殘疾人服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職能部門行政化力量的影響,作為專業(yè)殘障社會工作載體的助殘社會組織需要協調好行政化與專業(yè)化過程的各種關系。在我國特定社會治理情境中,常會呈現出專業(yè)服從于行政的傾向,由此本土殘障社會工作專業(yè)性受到一定限制。循證實踐模式要求依循客觀的證據,運用科學方法來推進殘障社會工作方案的制定與執(zhí)行,達成嚴謹的證據評估環(huán)節(jié)評價過程與結果的合適性。循證要求決定了殘障社會工作的專業(yè)實踐必須以客觀的最優(yōu)化研究證據為基礎,減少行政化干預。而客觀的證據則有利于專業(yè)實踐者說服行政權威方,重視專業(yè)化屬性,保障助殘社會組織自主開展服務實踐的權利?;谘C,殘障社會工作的研究者、殘障社會工作的實踐者、助殘社會組織的管理者與殘障服務對象共同行使專業(yè)實踐權,致力于維護與增進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的自主性。

      其四,有效滿足服務對象需求,凸顯本土殘障社會工作服務的精準性。殘障社會工作服務對象是各類殘障個體、家庭及群體?;谏鐣ぷ鱾€別化的價值原則,殘障社會工作尤其是微觀層面的方法高度關注殘障服務對象的具體訴求,并以個案管理等方式全流程地解決和滿足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求。從需求出發(fā),精準化梳理與滿足殘障服務對象訴求,是專業(yè)殘障社會工作的出發(fā)點和基本目標。在我國的本土化實踐中,一方面,政府購買服務的項目式運作方式,導致助殘服務項目往往受到行政權威的主導與限制,有兼顧項目發(fā)包方偏好的傾向,而不一定是殘障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表達。另一方面,現行的殘障社會工作中普遍運用的通用過程模式中的需求評估,往往面臨有名無實的窘境(彭少峰、張昱,2015);可經檢驗知識儲備不足,缺乏科學的評估方法,社會工作者通過預估所評判的殘障服務對象的需求往往是籠統的、模糊的,導致后續(xù)計劃、介入與評估工作的模糊性與非精確性。將循證實踐模式導入殘障社會工作實務,以服務對象現狀與情境的對象證據為社會工作實踐的重要依據,以殘障服務對象的情境與需求為核心,從諸多研究證據中匹配出最優(yōu)服務方案,有助于社會工作者探究出殘障服務對象的真實需求,糾正傳統社會工作方法需求偏離問題;達到最佳方案計劃致力于殘疾人的需求滿足,以實現需求為本、供需匹配以及助殘服務的精準化供給。

      三、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本土化挑戰(zhàn)

      推進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本土化,對于殘障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性發(fā)展、助殘社會組織的培育以及廣大殘障人士的福祉提升,均具有積極的意義。在實際工作中,證據為本的殘障社會工作本土化實踐仍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第一,殘障社會工作專業(yè)基礎薄弱。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是基于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發(fā)展的以證據為本的實踐,然而因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面臨著挑戰(zhàn)。一是殘障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存在著結構性缺口。在社會工作專業(yè)就業(yè)匹配率低的大背景下,即便有小部分畢業(yè)生從事對口的社會工作,其就業(yè)領域選擇往往集中于社區(qū)社會工作、企業(yè)社會工作、兒童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等領域。由于服務對象溝通的困難性、歧視性的社會心理等原因,殘障社會工作較少成為社會工作畢業(yè)生主動選擇的專業(yè)就業(yè)領域。而殘障問題涉及醫(yī)學、康復、心理、生命周期等多重因素,殘障社會工作專業(yè)性要求往往高于其他人群服務的社會工作領域。專業(yè)人才的需求與供給之間存在較大矛盾。二是助殘社會組織的運行舉步維艱。殘疾人托養(yǎng)中心、殘疾人輔助性就業(yè)機構、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等助殘社會服務組織是殘障社會工作服務的載體,也是專業(yè)助殘社會工作者就業(yè)的主要場所。然而,相較于老年福利機構、兒童服務機構等社會組織,助殘社會組織所獲得的社會性支持程度并不高。官方對于社會服務領域的支持存在重養(yǎng)老輕助殘傾向。此外,受限于客觀生理障礙,殘障人士的生產與消費能力不高,助殘服務產業(yè)化程度較低,難以吸引到有效的社會投資。除個別公立機構或者發(fā)展較成熟的民辦機構以外,不少助殘社會組織往往依靠機構負責人的情懷苦苦支撐,可持續(xù)運作能力差,面臨著人才、資金、環(huán)境、政策等多重掣肘。由此,專業(yè)人才缺乏,專業(yè)組織發(fā)展滯后,基于本土殘障社會工作而推進循證實踐模式的專業(yè)基礎尚有待進一步夯實。

      第二,殘障社會工作“研究證據”缺乏。證據是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模式的核心要素,循證實踐主要流程均圍繞著證據而展開。社會工作及循證實踐源于西方,西方殘障社會工作所積累的研究證據具有其特定社會文化背景,將其直接移植到我國可能并不適用。我國本土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需要依循本土化的研究證據。殘聯等官方主導的殘疾人服務具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其所積累的經驗與專業(yè)社會工作的話語體系存在著較大差距,需進行整理或改造,使之成為研究證據。部分殘疾人社會服務機構可能以個案記錄、工作記錄等形式積累了部分殘障社會工作服務案例,但這些記錄往往僅是單純的服務過程描述,而較少進行專業(yè)性反思,簡單化、程式化傾向明顯,研究性明顯不足。殘障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研究證據呈現出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的局面。高質量的殘障社會工作案例庫、數據庫、操作指南、標準化規(guī)范等遠未構建完成,難以構成支撐循證實踐的資料與研究基礎。

      第三,殘障社會工作服務對象特殊。殘障者是特殊弱勢群體。相較于青少年、老年人、婦女等正常人服務對象,由于身心障礙的限制及事實上存在的社會排斥環(huán)境,殘障者所遭遇的困境更具復雜性。一方面,殘障服務對象的問題與需求往往不是單一的,生理康復、心理調適、關系重構、環(huán)境適應、能力增進、權利賦予等均是殘障者所亟需的服務。另一方面,我國殘疾人被劃分7大類別,每一類別又劃分為若干不同等級,不同殘障類型與殘障等級的服務對象所面臨的問題各異。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殘障者,比如殘障兒童、成年殘障者、殘障老人的需求側重點也是大相徑庭,這些都導致了殘障社會工作實務開展的特殊困難性?;谘C實踐要求,社會工作者首先需針對殘疾類別、殘疾等級、年齡階段等變量將殘障者進行分類,然后針對服務對象的問題與訴求進行分析、梳理與排序,識別出相關對象證據,最后將對象證據與已有的研究證據相匹配。然而,殘障社會工作的循證實踐所需依循研究證據可能將不足以支撐諸多特征各異、程度不同、需求多元的殘障人士服務,很多時候可能呈現無證可循的局面。殘障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帶來了殘障問題的復雜性,加大了殘障社會工作循證的困難。

      第四,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中固有的矛盾沖突。不同于醫(yī)學、心理學等自然科學類學科,社會工作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類學科,在運用源于醫(yī)學的循證實踐方法時,不可避免地遭遇價值與方法上的矛盾沖突。一類是證據與價值之間的矛盾沖突。價值觀是殘障社會工作的靈魂,殘障社會工作者被稱為價值注滿的個體,除了平等、參與、共享等我國殘疾人工作的普遍性原則以外,尊重、個別化、接納、生命影響生命、助人自助等均是殘障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倫理。而循證實踐的關鍵詞則是證據與匹配,循證的方法往往不得不采取類型化、標準化策略以求得匹配,以評估一般性原則對特定的殘障服務對象的適用性,這與殘障社會工作的個別化、去標簽化等倫理準則產生矛盾沖突。另一類是客觀方法與主觀證據之間的矛盾沖突?;趯嵶C主義方法論的循證實踐方法要求排除權威、經驗、直覺、臆斷、想象等主觀因素的影響,依循殘障者的生理、心理特征及需求等客觀性,做出專業(yè)的判斷與介入。循證實踐所依循的證據是來自于實踐者或研究者的個人整理與歸納,雖然價值中立、客觀準確一直是社會研究所強調的基本原則,但由于研究的主體與客體都是具有特殊性、復雜性、微妙性的個體,研究證據中難免滲透著研究者自身的情感、理解、詮釋與體驗,而難以完全避免主觀性。循證實踐方法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性,致使社會工作專業(yè)內部尚未形成對于循證的一致認同,從而加大了循證方法在本土殘障社會工作領域的推行難度。

      四、理性循證: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本土化路徑

      作為一類社會工作實踐模式,循證取向的殘障社會工作尚處于探索與經驗積累階段,需要進一步通過研究與實踐,理性探索適應我國特定政治社會文化場域的本土化實踐路徑。結合殘障社會工作的現有實踐,我國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應探索理性循證之本土化發(fā)展路徑,即在理性促進殘障社會工作專業(yè)發(fā)展基礎之上,開展適度循證,并著力于本土化研究證據的系統性充實的循證準備與循證探索。

      理性循證之專業(yè)保障:促進殘障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成長。實現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本土化發(fā)展的基本前提是夯實專業(yè)基礎,理性促進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成長。在殘障服務領域,專業(yè)社會工作的理念與方法是保障殘障者個體尊嚴、增進殘障者能力、拓展殘障者交往、維護殘障者權利的重要途徑,是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y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成長,需從制度、財政、人才、組織等方面理性推進。一是從頂層設計到細化措施,加大對殘障社會工作的重視與支持,推進專業(yè)社會工作的成長:加大財政支持,提升助殘社會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加大宣傳力度,改良關于殘障的歧視性文化語境,提升社會公眾對于專業(yè)殘障社會工作的認知;優(yōu)化制度設計,增進專業(yè)殘障社會工作的職業(yè)發(fā)展空間等等。二是增進專業(yè)自信,強化專業(yè)認同。優(yōu)化專業(y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yǎng)機制,強化包括助殘社會工作者在內的專業(yè)社會工作的實務能力與研究能力,逐漸形成研究型實踐的實務慣習。三是扶持并規(guī)范助殘社會組織發(fā)展。助殘社會組織是專業(yè)殘障社會工作服務實施的載體,在加大政府支持的前提下,應逐步規(guī)范助殘社會組織的法人結構、財務制度、服務標準等,實現助殘社會組織的專業(yè)性自主發(fā)展。

      理性循證之認知基礎:避免殘障社會工作中唯循證主義傾向。我國殘障社會工作領域的循證實踐基本處于空白,將循證實踐模式導入助殘服務實務,是促進殘障社會工作專業(yè)性與科學性提升的重要途徑。然而,在推進循證實踐的同時,也應避免另一極端,即謹防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中的唯循證主義傾向,而應形成關于循證實踐的理性認知。循證實踐模式具有顯著的本土化價值,但是,實證主義的循證方法是供本土殘障社會工作實務選擇、探索與運用的重要實踐模式,卻并非是可應用的唯一模式。多元理論模式并存已成為社會工作學界的共識,統一的、普適的、普遍認可的殘障社會工作實務模式的構建是虛幻的、不現實、非理性的。在實踐中應避免唯循證主義傾向而排斥其他有效實務模式的實證霸權主義。同時,需處理好循證實踐與人本主義的關系。以實證主義導向的殘障社會工作的循證實踐并必然不排斥人本主義理念。以心智障礙者、重度殘障者等特殊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的殘障社會工作實踐更需從人道主義及人性化出發(fā),在循證過程中也強調殘障服務對象的需求表達與行動參與。同時,殘障服務對象的特殊性與異質性更加要求殘障社會工作者以個別化、人本化的工作理念開展服務。此外,關于服務對象的對象證據的搜集工作本質上也是社會工作者投入性理解的過程,這些均滲透著人本主義色彩。因此,形成適度循證的理性認知,防止循證過度,避免殘障社會工作者淪為依賴與迷信證據的理性技術專家(張昱、彭少峰,2015),亦是本土化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的重要基礎。

      理性循證之實踐重點:殘障社會工作本土化研究證據的充實。在殘障社會工作專業(yè)基礎薄弱與研究證據缺乏的本土背景下,我國目前的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更應被理性定位為一類循證準備或循證探索工作,比如理念確定、理論探討、澄清概念、厘清方法、搜集證據等,為后續(xù)實質循證工作奠定基礎。針對我國本土化殘障社會工作研究證據嚴重缺乏的局面,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本土化推進的第一要務即是研究證據的搜集與積累,進行殘障社會工作的案例數據庫建設。建議在有關專業(yè)協會的牽頭下,統一擬定殘障社會工作服務案例的撰寫框架與規(guī)范;助殘社會組織中的專業(yè)社會工作者依據框架、規(guī)范,根據實務工作經歷,以研究性的思維,撰寫具體服務案例,逐漸積累本土殘障社會工作研究證據。同時,相關研究者可將各級殘聯、街道、社區(qū)等已開展的中國特色殘疾人服務工作,依照專業(yè)社會工作的框架進行案例改編,以充實本土化研究證據,促進循證所必需的研究證據在數量上的迅速增長。針對殘障服務對象類型、需求與問題的復雜性,除了在數量上對研究證據進行積累以外,還需對殘障社會工作的研究證據進行縝密的分類梳理,如根據性別、殘障類型、殘障等級、年齡階段、城鄉(xiāng)狀況、自理狀況、家庭狀況、就業(yè)狀況、經濟狀況等變量對殘障社會工作案例進行編碼、整理、分類、匯總,為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提供精細化的研究證據,以實現本土化證據的系統性充實。

      結語

      專業(yè)社會工作作為服務性福利的重要供給方,在增進民生福祉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周沛,2018)。在中國特色的殘疾人事業(yè)中,將循證實踐方法引入殘障社會工作,一方面提升殘障社會工作本身的專業(yè)性與自主性,另一方面增進殘障社會工作服務的協同性與精準性。由于專業(yè)基礎的薄弱性、研究證據的缺乏性、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以及方法固有的局限性,循證實踐的殘障社會工作面臨著本土化挑戰(zhàn)與困境。在本土化的殘障社會工作循證實踐探索與推進中,應遵循理性循證的發(fā)展路徑,夯實專業(yè)基礎,提升專業(yè)自主性;同時避免唯循證主義傾向,正確處理好實證主義與人本主義的關系,以研究證據積累為實踐重點,積極開展循證探索工作,以期推動中國特色殘疾人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

      猜你喜歡
      助殘社會工作者本土化
      賈茹 愛心助殘 彰顯民企風采
      河北畫報(2020年21期)2020-12-14 03:16:10
      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認同與組織認同對職業(yè)流動影響的研究——基于對廣州市社會工作者的調查
      福建助殘福利事業(yè)拓新局
      海峽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 10:40:44
      訴前強制調解的邏輯及其本土化建構
      論我國人口促進社會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桃源路上綻奇葩 助殘扶殘人人夸
      美樂家迎來本土化元年
      社會服務機構中社會工作者激勵因素研究
      社會建設(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論電視節(jié)目的本土化
      新聞傳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大溪地諾麗 集善助殘
      宜昌市| 台中市| 基隆市| 巢湖市| 福贡县| 肇源县| 恩施市| 凤翔县| 玉田县| 乌鲁木齐市| 高青县| 瓮安县| 靖州| 印江| 扎赉特旗| 定南县| 兴宁市| 安岳县| 长寿区| 宝兴县| 巴塘县| 遵义市| 施秉县| 若尔盖县| 奇台县| 维西| 宝山区| 桦川县| 福州市| 鄂托克前旗| 徐闻县| 安徽省| 隆化县| 旬阳县| 华容县| 阿城市| 合阳县| 新河县| 延安市| 大冶市| 卓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