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內(nèi)容提要:2016-2018年,蘇州市考古研究所對江蘇蘇州虎丘路新村土墩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其中三國孫吳早期墓葬M1為磚室墓,平面呈十字形結(jié)構(gòu)。M1中出土各類文物66件(組),包括青瓷、陶、石、玉、琥珀、琉璃、銅、金、銀等材質(zhì)。該墓葬的發(fā)掘為三國孫吳時期考古學(xué)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蘇州虎丘路新村土墩位于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虎丘路西側(cè)虎丘路新村內(nèi)(圖一)。為了配合基本建設(shè),蘇州市考古研究所于2016年7月至2018年4月,對該土墩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7個文化層、1個西漢時期器物坑、1個西漢時期土坑墓、1處三國孫吳時期碎磚堆積面、8座磚室墓(三國孫吳時期磚室墓4座,編號M1、M2、M5、M8;六朝時期磚室墓1座,編號M6;宋代磚室墓3座,編號M3、M4、M7)(圖二),出土文物219件組。
虎丘路新村土墩,發(fā)掘的7個文化層可以分為兩部分,①-⑤層為土墩部分,⑥、⑦層為土墩基礎(chǔ)部分。土墩部分又可分為兩部分,③-⑤層為主墓墩,①、②層為后期墓葬封土。土墩中,主墓為M1、M2,建在由西漢土墩改造而成的主墓墩座⑤層上,④層是它們的封土。之后M1有合葬需要,再開挖M1墓道,回填墓道時形成③層M1墓道填土。后續(xù)M5、M8、M6附葬于④層內(nèi),②層為它們的封土。
現(xiàn)對M1介紹如下。
M1位于虎丘路新村土墩中部偏東,坐南朝北,方向正北(彩插四︰1)。墓葬包括墓道和墓室兩部分。發(fā)掘中墓葬分層情況,其中①為現(xiàn)代擾動層,③為墓道填土,④為墓葬上下層封土,⑤為土臺。
墓道位于M1北部,北延伸至土墩邊緣。南端殘深3.7米。上口平面呈長方形,殘長9、寬3.4米。橫向剖面呈倒梯形。墓道底部寬1.95米,北高南低,呈坡狀,北端高于南端0.4米。
墓室為磚室,南北長14.2、東西寬9.7、殘高4.2米。墓室平面呈“十”字形,結(jié)構(gòu)完整,自北向南依次為墓門、第一道石門、甬道、第二道石門、甬道過道、前室、后室過道、后室。前室東側(cè)為東耳室過道、東耳室,西側(cè)為西耳室過道、西耳室。前后室頂部均為穹窿頂,前室穹窿頂東坡連同東耳室券頂、前室穹窿頂西坡連同西耳室券頂、后室穹窿頂西坡等部分遭工程機械不同程度的破壞(圖三)。
墓門,包括墓門墻、墓門東西側(cè)附墻、墓門北側(cè)東西附墻和封門。
墓門墻,分為下部直墻和上部券頂兩部分。直墻由大長方形青磚橫順錯縫交替平鋪砌筑,券頂由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筑成。墓門墻外部俯視平面呈“凸”字形,北寬南窄,南北通長0.8米,南北兩部分等分。北端外部東西長2.6、高2.2米,直墻、券頂厚度均為0.6米;南端外部東西長2.2、高2米,直墻、券頂厚度均為0.4米。墓門墻內(nèi)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1.4、南北進深0.8、通高1.6、直墻高1.1、券頂高0.5米。
墓門東西側(cè)附墻,均為東西向,北側(cè)與墓門墻北側(cè)齊平。東側(cè)附墻平面呈L形,自下而上由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平鋪砌筑。東西長4.85、南北寬0.4~0.8、高約0.3米。西側(cè)附墻尺寸、用磚等與東側(cè)附墻完全相同。
墓門北側(cè)東西附墻呈八字形,分別接墓門墻北側(cè)東西端。附墻平面均呈長方形,自下而上由大長方形青磚錯縫平鋪砌筑。東附墻,西南—東北向,長0.83、寬0.2、高0.42米。西附墻,東南—西北向,長0.8、寬0.2、墻體高0.27米。
封門,由小長方形青磚砌筑填實墓門,自下而上為三橫一丁3組、四橫一丁1組、橫磚7層。
第一道石門,又可分為石門和附墻兩部分,石門包于附墻之內(nèi)。
石門附墻,分為石門上方附墻和石門東西兩側(cè)附墻三部分。石門上方附墻,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向?qū)?.4、東西向長3.1、高1米,由大長方形青磚順向錯縫平鋪砌筑。石門東西兩側(cè)附墻情況相同,平面呈長方形,南北向?qū)?.4、東西向長0.75、高1.87米,由大長方形青磚順向錯縫平鋪砌筑。
石門,高1.87、寬1.6、厚0.30~0.37米。自下而上由1塊門檻、2塊門框、2扇門扇、1塊門額等六部分構(gòu)成,均為青石。
門檻,1塊。位于石門最底層,南北向剖面呈曲尺形。東西向長1.6、南北向下寬0.37、上寬0.16米。上下向南高0.22、北高0.18米。近東西兩端處各有1個門軸洞。門軸洞深0.05、直徑0.16米。
門框,分東西2塊。南北向剖面呈曲尺形。東邊門框東西向南寬0.21、北寬0.15米,南北向東厚0.255、西厚0.085、高1.24米。西邊門框尺寸相同。
門扇,分東西2扇。東側(cè)門扇缺失,其殘塊發(fā)現(xiàn)于墓道南部底部。西邊門扇西端上下各有一個門軸,門扇向北對開,平面呈長方形。寬0.55、厚0.1、高1.28米。門軸為圓柱形。長0.05、直徑0.1米。
門額,1塊。南北向剖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6、上下向南寬0.41、北寬0.35米,南北向上厚0.3、下厚0.1米。東西兩端各有1門軸洞,門軸洞深0.07、直徑0.17米。
甬道,位于兩道石門之間。長3.55、外寬3.1、高2.6米。包括過道、過道東西附墻、鋪地磚、封門等部分。
過道,內(nèi)部南北長3.55、東西寬1.5、高2.2、壁厚0.4米。甬道券頂。
東西墻為直墻,微內(nèi)收,高1.2米。東西墻砌筑方式不對稱。東墻壁下部為大長方形青磚順向錯縫平鋪砌筑0.3米,上部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平鋪0.9米。甬道西墻壁下部為大長方形青磚順向錯縫平鋪0.3米,中間為橫丁磚0.2米,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平鋪0.7米。過道北端為盜洞部分,盜洞打破券頂,平面近似長方形,南北長1.3、東西寬1.5米。
過道東西附墻,長3.85、壁厚0.4、高0.7米,以大長方形青磚錯縫橫順交替平鋪砌筑。
鋪地磚,中間高,東西低,分上下2層。下層為大長方形青磚順向丁磚,厚0.2米。上層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垂直平鋪,厚0.05米。南北長3.35、東西寬1.5米。
封門,建于鋪地磚上,北接盜洞南側(cè),由小長方形青磚砌筑而成。南北向厚0.8米,分為南北2層,中空。北層封門,厚0.33米,自下而上為三橫一丁5組,上部為平鋪順磚直至券頂。南層封門,厚0.33米,自下而上為三橫一丁5組、橫磚3層,上距券頂0.3米。
第二道石門,分為門額上附磚和石門兩部分。
門額上附磚,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向長2.3、南北向?qū)?.3、高0.55米。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橫向錯縫平鋪0.3米、大長方形青磚橫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向平鋪0.05米。
石門,青石,自下而上由1塊門檻、2塊門框、2扇門扇、1塊門額扇等六部分構(gòu)成。高1.95、寬2、厚0.31~0.5米。
門檻,1塊,位于石門最底層。南北向剖面呈曲尺形。東西向長2.3、南北向下寬0.5、上寬0.11、上下向南高0.25、北高0.22米。近東西兩端各有1個門軸洞,門軸洞深0.05、直徑0.16米。
門框,分東西2塊。南北向剖面呈曲尺形。高1.28米。東邊門框東西向南寬0.56、北寬0.44米,南北向東厚0.28、西厚0.1米。西邊門框東西向南寬0.56、北寬0.44米,南北向西厚0.28、東厚0.1米。
門扇,分東西2塊。門扇向北對開,東邊門扇東端和西邊門扇西端上下各有一個門軸,分別與門檻和門額東西兩端的軸洞以榫卯方式連接。發(fā)掘出土?xí)r西側(cè)門扇上邊門軸斷裂,并向北傾斜。門扇平面呈長方形,高1.32、寬0.7、厚0.13米。門軸為圓柱形,長0.05、直徑0.1米。
門額,1塊。壓于門框和門扇之上,中部偏東斷裂。南北向剖面呈曲尺形。東西長2.3、上下向南寬0.48、北寬0.46、南北向上厚0.31、下厚0.1米。東西兩端各有1門軸洞,門軸洞深0.07、直徑0.17米。
甬道過道,內(nèi)部平面呈長方形,橫向剖面可分為鋪地磚、直壁、券頂?shù)炔糠?。東西寬1.18、南北長0.8、內(nèi)部高1.74米。
鋪地磚,與前室鋪地磚連為一體。
甬道過道墻壁及券頂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順向丁磚0.2米、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6米,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起2層券頂,券厚0.4米,第二層券較第一層券向南內(nèi)收0.04米。
前室,平面近似長方形。四壁均略向外弧出,壁厚0.4米,室內(nèi)南北長約3、東西寬約3.25米。頂部殘缺,殘高4.2米。由前室鋪地磚、前室四壁及穹窿頂、前室四壁附墻等三部分構(gòu)成。
(1)前室鋪地磚,平面呈“凸”字形。分為上下2層,下層為大長方形青磚順向丁磚0.20米,上層為兩塊一組大長方形青磚橫順垂直平鋪0.05米。鋪地磚中間高,近墻處低;鋪地磚上緣與第二道石門檻上緣齊平,高出東西耳室過道地面0.11米,低于后室過道地面0.05米。
(2)前室四壁自鋪地磚之上即開始微微內(nèi)收,往上至楔形青磚內(nèi)收幅度加大,四壁共同向內(nèi)券進構(gòu)成穹窿頂,頂部殘缺。穹隆頂東西兩面大部及部分墻壁被破壞。
A、北墻,正中為甬道過道,殘高4.2米。墻壁按砌磚方式的差異,縱向可分為下、中、上三段。下段為基礎(chǔ)部分,中段為甬道過道券頂及與券頂持平部分,上段為券頂以上部分。
下段,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順向丁磚0.2米、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6米。
中段,中間為甬道過道券頂,券頂兩側(cè)與券頂持平部分墻體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
上段,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1米、楔形青磚南北向丁磚1層、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1.4米,再上磚無存。
B、東墻,中間偏北建有東耳室過道,墻壁中上部大部殘缺。殘存部分按砌筑方式的異同,縱向可分為下、中2段。下段為基礎(chǔ)部分,中段為殘存的東耳室過道券頂及與券頂持平部分。
下段,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東西向丁磚0.2米、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25米。
中段,中間偏北為東耳室過道券頂,過道南側(cè)券頂無存,北側(cè)券頂殘存0.5米,東耳室過道券頂與前室南北墻之間殘存少量墻體,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
C、南墻,正中為后室過道,殘高4.2米。墻壁按砌筑方式的異同,縱向可分為下、中、上三段。下段為基礎(chǔ)部分,中段為后室過道券頂及與券頂持平部分,上段為券頂以上部分。
下段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南北向丁磚0.2米、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
中段中間為后室過道券頂,后室過道券頂與前室東西墻間的墻體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
上段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3米、楔形青磚南北向丁磚1層、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1.35米,再上磚無存。
D、西墻,中部偏北建有西耳室過道,墻壁自穹窿頂向下至西耳室過道券頂大部分殘缺。殘存部分墻壁按砌筑方式的異同,縱向可分為下、中兩段。下段為基礎(chǔ)部分,中段為西耳室過道券頂及殘存的與券頂持平部分墻體。
下段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東西向丁磚0.2米、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25米。
中段中間偏北為西耳室過道券頂,以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起雙層券頂,第二層券較第一層券向東內(nèi)收0.04米,券頂與前室南北墻間的殘存墻體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
(3)前室四壁附墻,依前室四壁外側(cè)而建,附墻間相互銜接,連為一體,基本完整。
A、前室北墻附墻,南接前室北壁北側(cè)、北接第二道石門和甬道東西附墻南側(cè),東西端與前室東西墻附墻相連。內(nèi)含甬道過道。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平砌。南北向厚0.4、高2.4米。
B、前室東墻附墻,西接前室東壁東側(cè),東接?xùn)|耳室南北墻和東耳室南北附墻西側(cè),南北端與前室南北墻附墻相連;內(nèi)含東耳室過道;中部殘缺。東西向厚0.4、高2.4米,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35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1.95米。
C、前室南墻附墻,疊壓前室南壁和后室北壁之上,北接前室南壁南側(cè),南接后室東墻外側(cè)北端附墻北端和后室西墻外側(cè)北端附墻北端,東西與前室東西附墻相連。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錯縫平砌。南北向厚0.2、高1.2米。
D、前室西墻附墻,東接前室西壁西側(cè)、西接西耳室南北墻和西耳室南北附墻東側(cè)而建,南北與前室南北墻附墻相連;包含西耳室過道;中部殘缺。東西向厚0.4、高2.4米,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35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1.85米。
后室過道,內(nèi)部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1.15、南北長0.8、內(nèi)高1.2米。
后室過道鋪地磚,與后室鋪地磚為一整體,較前室鋪地磚高出0.05米。鋪地磚中間高,近墻處低。后室過道鋪地磚厚約0.3米,分為上中下3層,下層為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錯縫平鋪0.05米,中層為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上層為大長方形青磚2塊一組橫順相互垂直平鋪0.05米。后室過道直壁建于后室過道下層地磚之上,起墻后,再依次鋪設(shè)中層和上層地磚。
后室過道直壁和券頂,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起3層券頂,券厚0.6米,第二層券較第一層券向北內(nèi)收0.04米,第三層券較第二層券向北內(nèi)收0.08米。
后室,平面呈長方形,四壁均略向外弧出。壁厚0.4、室內(nèi)南北長3.68、東西寬2.6、高2.85米。
(1)后室鋪地磚,與后室過道鋪地磚為一整體,平面呈“凸”字形,鋪地磚中間高,近墻處低。厚約0.3米,分為上中下三層,下層為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錯縫平砌0.05米、中層為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上層為大長方形青磚2塊一組橫順相互垂直平砌0.05米。后室直壁建于下層地磚之上,起墻后,再依次鋪設(shè)中層和上層地磚。
(2)后室四壁及穹窿頂,兩兩相連,連為一體;四壁均略向外弧出。四壁自鋪地磚之上即開始內(nèi)收,至楔形青磚內(nèi)收幅度加大,四壁共同券進成為穹窿頂,墻縫交于墓室東北角、東南角、西南角、西北角。券頂東西向貫通,西壁部分殘缺。
A、北墻,建于下層平鋪地磚之上,中部為后室過道。墻壁按砌筑方式的異同,縱向可分為下、中、上三段。
下段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45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
中段中間為后室過道券頂,以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起2層券頂,第二層券較第一層券向南內(nèi)收0.04米。后室過道券頂與后室東西墻間的墻體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45米、楔形青磚南北向丁磚1層、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45米。
上段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至頂。
B、東墻,建于下層平鋪地磚之上,與南北墻連接,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45米、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鋪0.95米。楔形青磚東西向丁磚1層、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至頂,與西墻券頂連通。
C、南墻,建于下層平鋪地磚之上,與東西墻連接,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45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95米。楔形青磚南北向丁磚1層、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至頂。
D、西墻,建于下層平鋪地磚之上,與南北墻連接,中部部分被損毀,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45米、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95米。楔形青磚東西向丁磚1層,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至頂,與東墻券頂連通。
(3)后室東墻、南墻、西墻外側(cè)建有附墻,基本完整。
A、后室東墻外側(cè)附墻分為北端和南端2部分。
后室東墻外側(cè)北端附墻,西接后室東墻東側(cè)、北接前室南墻附墻南側(cè),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東西寬0.4、南北長0.8、高0.6米。
后室東墻外側(cè)南端附墻,西接后室東墻東側(cè)、南接后室南墻附墻南側(cè),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錯縫平砌。南北長0.8、東西寬0.2、高1.3米。
B、后室南墻外側(cè)附墻,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1.4米。南北厚0.4、東西長3.55、高2.1米。
C、后室西墻外側(cè)附墻分為北端和南端兩部分。
后室西墻外側(cè)南端附墻,東接后室西墻西側(cè)、南接后室南墻附墻北側(cè),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錯縫平砌。南北長0.8、東西寬0.2、高1.3米。
后室西墻外側(cè)北端附墻,東接后室西墻西側(cè)、北接前室南墻附墻南側(cè),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東西寬0.4、南北長0.8、高0.6米。
東耳室過道,西通前室,東通東耳室,包含于前室東墻和前室東墻附墻內(nèi),內(nèi)部平面呈長方形??v向剖面可分為東耳室過道鋪地磚、直壁和券頂。過道內(nèi)東西長0.8、南北寬0.92、殘高0.95米。
東耳室過道鋪地磚,與東耳室鋪地磚為一整體,中間高,近墻處低。厚約0.1米,分上下2層,下為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錯縫平砌0.05米,上為大長方形青磚兩塊一組席紋平砌1層0.05米。
東耳室過道直壁和券頂,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25米。南側(cè)券頂無存,北側(cè)券頂殘存0.5米,為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砌筑的雙層券。
東耳室,西接前室東墻附墻東側(cè),通過東耳室過道與前室相通;平面呈長方形。室內(nèi)東西長1.8、南北寬1.65、殘高2、壁厚0.4米。由東耳室鋪地磚、北東南三壁及券頂、南北墻外側(cè)附墻構(gòu)成。
(1)東耳室鋪地磚與東耳室過道鋪地磚為一體,平面呈“凸”字形,中間高,近墻處低。厚約0.1米,分上下2層,下為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錯縫平砌0.05米,上為大長方形青磚兩塊一組席紋平砌1層。
(2)東耳室北墻、東墻、南墻的直墻部分連為一體,基本完整。券頂大部分缺損,券頂由南北墻起券構(gòu)成,東墻直墻向上延伸封堵券頂東側(cè);券頂外部涂有白色灰漿。
A、北墻及券頂,西接前室東墻附墻東側(cè),東與東耳室東墻連接,直墻完好,頂部大部殘缺。直墻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6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75米。上部為券頂,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25米、楔形青磚南北向丁磚1層、大長方形青磚錯縫平砌0.05米,再上無存。
B、東墻,南北與東耳室南墻、北墻相連。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6米、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95米,再上無存。
C、南墻及券頂,西接前室東墻附墻東側(cè),東與東耳室東墻連接,直墻基本完好,頂部大部殘缺。直墻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6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75米。上部為券頂,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25米、楔形青磚南北向丁磚1層,再上無存。
(3)東耳室南北墻外側(cè)附墻
A、東耳室北墻北側(cè)西端附墻,殘高0.5米,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平面呈曲尺狀,分東西兩部分。西部分西接前室東墻附墻東側(cè)、南接?xùn)|耳室北壁北側(cè),為長方形。南北長0.6、東西寬0.4米。東部分南接?xùn)|耳室北壁北側(cè)而建,為正方形。邊長0.4米。
B、東耳室南墻外側(cè)西端附墻,北接?xùn)|耳室南壁南側(cè)、西接前室東墻附墻東側(cè),平面呈長方形,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錯縫平砌。南北長0.6、東西寬0.2、殘高0.5米。
西耳室過道,東通前室,西通西耳室,包含于前室西墻和前室西墻附墻內(nèi)。內(nèi)部平面呈長方形,縱向剖面可分為西耳室過道鋪地磚、直壁和券頂。過道內(nèi)東西長0.8、南北寬0.9、殘高1.1米。
西耳室過道鋪地磚與西耳室鋪地磚為一體,厚約0.1米,分上下2層,下為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錯縫平砌0.05米,上為大長方形青磚兩塊一組席紋平砌0.05米。鋪地磚中間高,近墻處低。
西耳室過道和券頂,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25米,其上以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起雙層券頂,第二層券較第一層券向東內(nèi)收0.04米。
西耳室,東接前室西墻附墻西側(cè),通過西耳室過道與前室相通。平面呈長方形,由西耳室鋪地磚、北西南三壁及券頂、南北墻外側(cè)附墻構(gòu)成。室內(nèi)東西長1.76、南北寬1.7、殘高2.5、壁厚0.4米。
(1)西耳室鋪地磚與西耳室過道鋪地磚為一體,平面呈“凸”字形。厚約0.1米,分上下2層,下為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錯縫平砌0.05米,上為大長方形青磚兩塊一組席紋平砌0.05米。鋪地磚中間高,近墻處低。
(2)西耳室北墻、西墻、南墻的直墻部分連為一體,基本完整。券頂大部分缺損,券頂由南北墻起券構(gòu)成,西墻直墻向上延伸封堵券頂西側(cè);券頂外部涂有白色灰漿。
A、北墻及券頂,東接前室西墻附墻西側(cè),西與西耳室西墻連接,直墻完好,頂部大部分殘缺。直墻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6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1.05米。上部為券頂,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3米、楔形青磚南北向丁磚1層、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35米,再上磚無存。
B、西墻,南與西耳室南墻相連,北與西耳室北墻相連,殘高1.3米,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6米、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5米,再上磚無存。
C、南墻,東接前室西墻附墻西側(cè),西與西耳室西墻連接,直墻完好,頂部大部分殘缺,殘高2.15米。直墻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6米、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丁磚0.2米、大長方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1.05米。上部為券頂,自下而上依次為大長方形青磚和刀形青磚橫順交替錯縫平砌0.3米,再上磚無存。
(3)西耳室南北墻外側(cè)附墻
A、西耳室北墻北側(cè)東端附墻,東接前室西墻附墻西側(cè)、南接西耳室北墻北側(cè)。平面呈長方形,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東西向錯縫平砌。東西長0.6、南北寬0.2、高0.4米。
B、西耳室南墻南側(cè)東端附墻,東接前室西墻附墻西側(cè)、北接西耳室南墻南側(cè)。平面呈長方形,自下而上為大長方形青磚南北向錯縫平砌。東西寬0.2、南北長0.4、高0.5米。
M1砌筑用磚均為青磚,按形制可分為大長方形青磚、刀形青磚、楔形青磚、小長方形青磚等四種。
大長方形青磚(圖四︰1),為M1的主要建筑材料,有6個面,尺寸為40×20×4.5厘米。頂面、底面多印有錢紋、幾何紋、繩紋。長側(cè)面多印有幾何紋。短側(cè)面多素面或偶有陽文“大吉”“天吉”。
刀形青磚(圖四︰2),用于墓室各處券頂部分,有6個面。頂面、底面為長方形,長約40、寬約20厘米,多印有錢紋、幾何紋。長側(cè)面分大小,均長方形,長約40、寬約5和3.5厘米,多印有幾何紋。短側(cè)面2個,呈梯形,上底3.5、下底5、高20厘米,多素面,偶有幾何紋。
楔形青磚(圖四︰3),用于前室、后室直壁和券頂銜接處,有6個面。頂面、底面為梯形,上底12、下底18、高36.8厘米,多印有錢紋、幾何紋。長側(cè)面2個,為長方形,長約37、寬5厘米,多素面。短側(cè)面分大小,均為長方形,長分別有12和18、寬5厘米,多素面,少量小短側(cè)面印有“田”字。
小長方形青磚(圖四︰4),用于甬道內(nèi)封門和墓門封門,為長方體,素面。尺寸為33×16×5厘米。
墓磚紋飾多為陽文,常見紋飾有幾何紋、錢紋,以及文字“大吉”“天吉”“田”等(圖五)。
M1出土器物66件(組),可分為青瓷、陶、石、玉、琥珀、琉璃、銅、金、銀等不同材質(zhì)。墓室被多次盜擾,大部分器物支離破碎,位置雜亂。幾件大件石器仍在修復(fù)整理中。暫且介紹其中48件(組)器物。
罐 3件。輪制成形,修復(fù)完整。束頸,鼓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除底面外通體施釉。M1︰32-3,斂口,尖唇,圓肩??趶?.6、最大腹徑13.9、底徑5、高7.7厘米(圖六︰1)。M1︰36,泥條盤筑。敞口,方唇,圓肩。通體飾斜窗格紋。口徑22.4、最大腹徑39.5、底徑15.6、高30.5厘米(圖六︰2)。M1︰48,泥條盤筑。直口,方唇,斜肩。肩部飾凹弦紋、貼塑繩索紋??趶?5.2、最大腹徑22.8、底徑13.4、高21.2厘米(圖六︰3;彩插五︰6)。
雙系罐 4件。泥條盤筑,輪制成形,修復(fù)完整。鼓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肩部對稱貼塑2個蕉葉紋橋形耳。外部除底面,通體施釉。
M1︰41,斂口,圓唇。肩部飾凹弦紋、水波紋。口徑9.8、最大腹徑21、底徑10.2、高14.5厘米(圖六︰4)。M1︰42-1,直口,方唇內(nèi)斜,束頸,圓肩。肩部飾凹弦紋。口徑 11、最大腹徑 22.4、底徑9.6、高16.6厘米(圖六︰6)。M1︰42-2,罐蓋,輪制成形,慢輪修整,修復(fù)完整。八棱瓜形紐,束頸,斜肩,上腹部有一穿孔,子口,尖圓唇,外部除口部,通體施釉??趶?.4、最大腹徑11.8、高5.2厘米(圖六︰5)。M1︰43-1,直口,方唇內(nèi)斜,束頸,圓肩。肩部飾凹弦紋。口徑11.2、最大 腹 徑 23.4、底 徑 9.5、高16.7厘米(圖六︰8;彩插五︰1)。M1︰43-2,罐蓋,輪制成形,慢輪修整,修復(fù)完整。八棱瓜形紐,束頸,平肩微凹,腹外撇,上腹部有一穿孔,子口,尖圓唇。飾凹弦紋、水波紋。外部除口部,通體施釉??趶?.6、最大腹徑11.5、高 5.5厘米(圖六︰7)。M1︰45,直口微敞,圓唇,束頸,圓肩。肩部飾凹弦紋??趶?5.2、最大腹徑 23.1、底徑11.8、高15.4厘米(圖六︰9)。
雙耳罐 2件。輪制成形,均修復(fù)完整。鼓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肩部對稱貼塑2個耳。除外底面外,通體施釉。M1︰18,直口微敞,尖圓唇,圓肩,橫橋形耳。肩部飾凹弦紋、水波紋??趶?2.2、最大腹徑19.3、底徑10.4、高13.6厘米(圖六︰10)。M1︰47,泥條盤筑。斂口圓唇,斜肩,素面半圓形耳??诓?、腹部飾凹弦紋??趶?9.5、最大腹徑28.6、底徑13.6、高19厘米(圖六︰11;彩插五︰2)。
四系罐 1件。M1︰31,泥條盤筑,輪制成形,修復(fù)完整。直口微敞,束頸,圓肩,肩部呈“十”字形對稱貼塑4個素面橫橋形耳,鼓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肩部飾2道凹弦紋,肩腹部飾矩形填線紋。外部除外底面通體施釉,內(nèi)部下腹部及底面施釉??趶?8.3、最大腹徑36.7、底徑14.2、高32厘米(圖六︰12;彩插四︰2)。
碗 1件。M1︰44,輪制成形,修復(fù)完整。直口微敞,尖圓唇,弧腹斜收,餅底。素面,除外底面,通體施釉,內(nèi)底面有3個支釘痕??趶?1.2、底徑4.9、高6厘米(圖七︰1)。
雙系盤口壺 1件。M1︰9,泥條盤筑,輪制成形,修復(fù)完整。直口微敞,尖圓唇,束頸,圓肩,肩部對稱貼塑2個蕉葉紋橋形耳,鼓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肩部飾凹弦紋、水波紋。外部除底面外通體施釉。口徑 7.8、最大腹徑 23、底徑 11.4、高 21厘米(圖七︰2;彩插四︰3)。
圈足執(zhí)壺 1件。M1︰49,輪制成形,修復(fù)完整。把手連接肩部口部,流位置不詳。口部俯視呈橢圓形,敞口,方唇,束頸,圓肩,弧腹內(nèi)收,圈足。肩部、圈足飾凹弦紋。外表面通體施釉??趶介L7、口徑寬6、最大腹徑16.1、底徑13.6、殘高22.6厘米(圖七︰3)。
灶 1件。M1︰32-1,手制成形,修復(fù)完整。俯視呈船形,灶首尖角上翹,灶腹和灶尾上面平整,自灶首至灶尾依次排列煙道眼、罐眼、甑眼,灶腹外鼓,灶尾內(nèi)收,灶尾有半圓形火門。除底面外通體施釉。通長44、寬27.8、底徑14.2、高15厘米(圖七︰4;彩插七︰5)。
甑 1件。M1︰32-2,輪制成形,修復(fù)完整。敞口,尖唇,斜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底部有6個穿孔。外壁飾凹弦紋。除底面外通體施釉??趶?4、底徑7.7、高6.7厘米(圖七︰5)。
雙耳熏 1件。M1︰46,泥條盤筑,輪制成形,口部飾凹弦紋,修復(fù)完整,斂口、圓唇、斜肩、肩部對稱貼塑2個素面半圓形耳、肩部均勻分布13個圓形穿孔,鼓腹、內(nèi)收、鼓腹處均勻分布15個圓形穿孔、下腹部均勻分布11個圓形穿孔、平底微凹,除底面,通體施釉??趶?7.8、最大腹徑27.6、底徑15、高16厘米(圖七︰6;彩插七︰4)。
魂瓶 1件。M1︰16,殘缺,上部無法復(fù)原。泥條盤筑,輪制成形。鼓腹內(nèi)收,平底微凹。附加堆塑,鑲嵌人物(吹奏、合十、持物)、猴、飛鳥、泥鰍、小罐等形象。外部除底面外,通體施釉。最大腹徑27.2、底徑15.5、殘高32厘米(圖七︰7)。
耳杯 10件。模制,左右2塊拼合成形,俯視呈橢圓形。雙耳,敞口,弧腹內(nèi)收,長圓餅形底。素面,除外底面,通體施釉。M1︰1,口微殘,方唇。上口長10.8、寬8.5、底面長5.8、寬3.1、高3~3.4厘米(圖八︰1)。M1︰23,口部殘缺,修復(fù)完整。方唇。上口長11、寬8.4、底面長5.6、寬2.9、高3.2~3.8厘米(圖八︰2)。M1︰52,修復(fù)完整。尖圓唇。長10.9、寬8.7、底面長5.2、寬3.4、高3.5~3.7厘米(圖八︰3)。M1︰54,尖圓唇。長10.6、寬8.6、底面長6、寬3.3、高2.7~3.3厘米(圖八︰4)。M1︰55,修復(fù)完整。方唇。長10.9、寬8.7、底面長5.5、寬 3.4、高3~3.7厘米(圖八︰5)。M1︰56,修復(fù)完整。方唇。長11、寬8、底面長6、寬3.4、高3.2~3.3厘米(圖八︰6)。M1︰57,修復(fù)完整。尖圓唇。長11、寬8.2、底面長6.1、寬3.3、高3.2~3.8厘米(圖八︰7)。M1︰58,修復(fù)完整。尖圓唇。長10.6、寬8.2、底面長5.8、寬3.4、高2.7~3厘米(圖八︰8)。M1︰59,修復(fù)完整。尖圓唇。長10.8、寬8.2、底面長5.8、寬3.3、高3~3.5厘米(圖八︰9)。M1︰64,修復(fù)完整。方唇。長11.3、寬8.4、底面長5.8、寬3.4、高3.2厘米(圖八︰10;彩插五︰4)。
案 1件。M1︰51-1,釉陶,模制成形,修復(fù)完整。敞口,圓唇,底部微弧。俯視呈長方形,四周為郭,中部向下微凹,四角各有一個穿孔,下與4個案足以榫卯結(jié)構(gòu)連接。飾凹弦紋構(gòu)成“斗”形圖案。除外底面,通體施釉。長65、寬45、壁厚1.8~2.2、高5.8厘米(圖九︰1;彩插五︰3)。
案足 3件,形制相似。M1︰51-2,硬陶,模制成形,不規(guī)則形。正面飾凸弦紋、凹弦紋。寬5.4、厚2、高11.1厘米(圖九︰2)。
陶樓 1件。M1︰50,泥質(zhì)灰陶。手制成形,俯視呈圓角長方形直筒,四壁均向外微弧出。分上下二層,內(nèi)部貫通。一層底面和墻壁平整,墻壁外側(cè)正面中部并列兩個鏤空長方形門,門上方左右飾刻劃紋,門下方為刻劃斗拱紋飾,屋檐為四面出水,內(nèi)高外低,飾瓦楞紋,屋檐四角各有一條垂脊。二層墻壁平整,正面墻壁外側(cè)刻劃斜窗格紋,墻壁四角上方各立有一根短圓柱,四根柱子頂部支撐屋頂。屋頂為廡殿頂,壁厚均勻,內(nèi)部近似斗形,可取下。長40、寬36、壁厚1.8~2.2、高51厘米(圖九︰3;彩插五︰5)。
八棱瓜形串飾 6件。澆鑄、錘揲成形。自上而下有一穿孔。素面。M1︰2,重3.64克。最大腹徑0.8、穿孔徑0.1、高0.7厘米(圖一〇︰1;彩插六︰1)。M1︰6,重3.6克。最大腹徑0.83、穿孔徑0.17、高0.7厘米(圖一〇︰2)。M1︰7,重3.82克。最大腹徑0.85、穿孔徑0.15、高0.7厘米(圖一〇︰3)。M1︰8,重3.5克。最大腹徑0.82、穿孔徑0.17、高0.7厘米(圖一〇︰4)。M1︰21,重3.7克。最大腹徑0.86、穿孔徑0.18、高0.7厘米(圖一〇︰5)。M1︰62,重1.5克。最大腹徑0.63、穿孔徑0.17、高0.55厘米(圖一〇︰6)。
魚形串飾 1件。M1︰24,重1.73克。澆鑄、鏨刻成形。魚形,眼、腮、鰭、鱗俱全,腹背間有一穿孔。長1.3、高0.6、寬0.35、穿孔徑0.17厘米(圖一〇︰7;彩插六︰2)。
方勝形串飾 1件。M1︰26,重5.18克。長方體,澆鑄、鏨刻成形。器表6面均有鏨刻花紋,兩兩對稱,上下兩面中部有一穿孔。長1.1、寬1.02、厚0.32、穿孔徑0.17厘米(圖一〇︰8;彩插六︰7)。
蛙形串飾 1件。M1︰37,重1.03克。澆鑄、鏨刻成形,背部、腹部有鏨刻花紋,腹背間、左右兩肋間各有一穿孔。長0.75、寬0.55、穿孔徑0.14、高0.4厘米(圖一〇︰9;彩插六︰5)。
比翼鳥形串飾 1件。M1︰38,重2.5克。澆鑄、鏨刻成形。素面,兩只鳥身體并列連為一體,兩只頭頸后彎構(gòu)成一個穿孔,左右兩肋各有一翅,兩翅間有一穿孔。長1.05、寬0.65、厚0.5、穿孔徑0.16厘米(圖一〇︰10;彩插六︰8)。
交頸鳥形串飾 1件。M1︰60,重1.09克。澆鑄、鏨刻成形。兩只鳥身體并列連為一體,脖頸相交,刻畫有羽毛狀紋飾,左右兩肋間有一穿孔。長 0.9、寬 0.4、穿孔徑0.12、高0.45厘米(圖一〇︰11;彩插七︰2)。
虎形串飾 1件。M1︰53,重1.25克。澆鑄、鏨刻成形?;b牙昂首俯臥,虎尾內(nèi)收。背部、腹部刻有花紋,左右兩肋間、腹背間各有一穿孔。長0.86、寬0.5、穿孔徑0.17、高0.55厘米(圖一〇︰12;封底)。
算珠形串飾 1件。M1︰28,重1.24克。澆鑄、錘揲成形。近似菱形,素面,自上而下有一穿孔。最大腹徑0.5、穿孔徑0.15、高0.7厘米(圖一〇︰13;彩插六︰3)。
鏤空算珠形串飾 1件。M1︰61,重0.68克。掐絲、炸珠、焊接成形。自上而下有一穿孔。最大腹徑0.55、穿孔徑0.15、高0.95厘米(圖一〇︰14;彩插六︰6)。
童子形串飾 1件。M1︰63,重1.37克。澆鑄、鏨刻成形。童子裸身、直立,右臂部分殘缺,背部有鏨刻紋飾,左右兩肋間有一穿孔。寬0.5、厚0.45、穿孔徑0.14、高1.1厘米(圖一〇︰15;彩插七︰1)。
步搖桃形片飾 1件。M1︰39,重0.28克。錘揲、裁剪、鏨刻成形,素面,近尖部有一穿孔。長1.4、寬1.2、厚約0.02厘米(圖一〇︰16;彩插六︰4)。
指環(huán) 2件。澆鑄、錘揲成形,圓形。素面。M1︰33,重1.69克。外徑2.04、內(nèi)徑1.76厘米(圖一〇︰17)。M1︰40,重1.73克。外徑2.04、內(nèi)徑1.74厘米(圖一〇︰18)。
蛙形串飾 1件。M1︰12,玉質(zhì),重4.58克。雕刻成形。素面。口尾間有一穿孔。長1.8、寬1.5、穿孔徑0.16、高1.1厘米(圖一一︰1;彩插七︰3)。
獸形器座 1件。M1︰13,青石質(zhì),鑿制成形。長角神獸俯臥,背部至尾部有一長方體形凹槽,粉化微殘。長37.5、寬17、高31厘米(圖一一︰2;彩插七︰6)。
“凹”字形器座 1件。M1︰29,青石質(zhì),鑿制成形。磨光,素面,側(cè)視呈“凹”字形,粉化微殘。長25、寬14.7、高21厘米(圖一一︰3)。
此外,還出土有琥珀1件,串飾;琉璃飾件1件,似圍棋子;銅、銀器幾件,銹蝕嚴(yán)重。
根據(jù)發(fā)掘情況,可以確認(rèn),M1從建成使用到本次考古發(fā)掘之間,經(jīng)歷了一次合葬、至少兩次被盜。
第一階段,為墓葬建成并使用階段。M1營建于主墓墩座⑤層上,⑤層為由西漢時期土墩平整而來。墓室建成后,在墓室東南西方向加蓋大部分封土④層;入葬后,加蓋其余封土,完全封閉M1墓室。
在M1后室下面發(fā)現(xiàn)器物坑K1、在M1東耳室位置下方發(fā)現(xiàn)西漢時期土坑墓M9,以及在封土④層中發(fā)現(xiàn)的釉陶片、泥質(zhì)灰陶片、硬陶片等漢代文化遺存為這個推論提供了依據(jù)。利用既有高地建筑墓葬符合蘇州地區(qū)高臺墓地的一貫傳統(tǒng)。
第二階段,為第一次盜擾。初次安葬后,盜墓者在墓門南側(cè)、甬道北端開盜洞,第一次盜擾了M1。為確認(rèn)第一道石門北側(cè)情況,打破了第一道石門東側(cè)門扇。
第三階段,為合葬。因要合葬,首先打開了墓門處封土建成墓道;合葬后,填沒墓道,墓道填土為虎丘路新村土墩的③層,因為③層沒有被打破痕跡,說明合葬只進行了一次。甬道北端封磚位于甬道盜洞南側(cè),將盜洞封于墓外,可以確認(rèn)第一次盜擾當(dāng)在進行合葬之前。甬道北端和墓門內(nèi)封磚的尺寸和砌筑方式相同,可以判定為同時建成,而甬道北端和墓門內(nèi)封磚的尺寸和砌筑方式與墓室其余部分卻大相徑庭,可見合葬與初葬在時間上已有一定間隔。墓門北側(cè)東西附墻,分別接墓門墻北側(cè)東西端而建,建于④層上,被③層疊壓,當(dāng)為合葬時支撐已向北傾斜的墓門墻而建。
第四階段,為第二次盜擾。盜洞位于墓葬前室穹窿頂南北墻之間,第二道石門西側(cè)門扇上邊門軸斷裂、門扇北斜,當(dāng)為盜墓者確認(rèn)第二道石門北側(cè)情況而為之。第二次盜擾當(dāng)發(fā)生在合葬后。
虎丘路新村土墩M1與2005—2006年發(fā)掘的南京市江寧區(qū)上坊孫吳墓[1],以及2015年發(fā)掘的馬鞍山市當(dāng)涂縣姑孰鎮(zhèn)“天子墳”孫吳墓[2]存在相似之處,比如三座大墓的封土規(guī)模都比較大、三座大墓墓室平面結(jié)構(gòu)基本相同、三座大墓前后室頂部均為穹窿頂。細(xì)究起來,三座大墓之間存在較大差異,比如在墓坑有無、墓葬方向、墓室結(jié)頂方式、墓葬用磚、墓磚砌筑方式、石質(zhì)構(gòu)件以及出土器物等方面卻大相徑庭,可見虎丘路新村M1與上述兩座墓葬存在時代差異。經(jīng)過比較,虎丘路新村M1合葬時構(gòu)筑的甬道北端封門和墓門內(nèi)封磚,在尺寸和砌筑方式方面與南京市江寧區(qū)上坊孫吳墓的墓磚及砌筑方式基本相同,可以判定,虎丘路新村M1的合葬時間與南京市江寧區(qū)上坊孫吳墓相近,那么虎丘路新村M1的建成時間應(yīng)早于上坊孫吳墓。
另外上坊孫吳墓出土的金桃形片、金環(huán)、金珠等器物,在虎丘路新村M1中均有出土;M1出土的雙系盤口壺與安徽馬鞍山市佳山東吳墓出土盤口壺(M︰26)相似[3];M1出土的方勝形串飾、算珠形串飾與長沙袁家?guī)X省委漢墓中出土的長方形金牌(M1︰2)、紡輪形金珠(M1︰3)[4]相似;M1出土的獸形器座與河南淮陽北關(guān)一號漢墓出土虎形石座[5]相似。
綜上所述,筆者認(rèn)為虎丘路新村M1當(dāng)屬三國孫吳早期。
[1]南京市博物館、南京市江寧區(qū)博物館:《南京江寧上坊孫吳墓發(fā)掘簡報》,《東南文化》2008年第12期。以下引用此資料的地方不在另行注釋。
[2]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馬鞍山市文物局、當(dāng)涂縣文物管理所:《安徽當(dāng)涂發(fā)現(xiàn)高等級東吳宗室墓葬“天子墳”》,《中國文物報》2017年3月10日第008版。
[3]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馬鞍山市佳山東吳墓清理簡報》,《考古》1986年第5期。
[4]湖南省博物館:《長沙漢墓出土金器研究》,《湖南省博物館館刊》2012年第九輯。
[5]周口地區(qū)文物工作隊,淮陽縣博物館:《河南淮陽北關(guān)一號漢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91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