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莉 莫冰心
(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qū)逸景第一小學,廣東 廣州 510000)
在統編小學語文三年級教科書中,別出心裁地設計了一個單獨的“閱讀策略單元”,彌補了人教版教材沒有明確系統教給學生閱讀策略的缺憾。
說起預測策略,其實它并不是什么新奇復雜的事物,反倒時常出現在我們的閱讀習慣中。比如,當我們閱讀到某個情節(jié)時,總會不自覺地進行推斷或者猜測,這就是預測策略顯性的體現,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不斷運用。只是預測策略的教學把這種隱性的閱讀心理進行顯性的體現。當學生意識到預測策略的存在,或者有意識去運用時,會無意識進行更多深層次的閱讀思考。更有趣的是,當學生的預測結果得到成功驗證時,無疑更加激勵了學生的閱讀積極性,讓學生更有持續(xù)閱讀的動力。
其中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閱讀策略為預測。單元語文要素是:“猜測與推想,使我們的閱讀之旅充滿了樂趣。”單元的主題是:“推測與猜想?!蓖瑫r給出單元訓練重點:“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jié)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基本方法”,“嘗試續(xù)編故事”。
預測單元的特別之處在于:通過旁批引導學生學習如何預測、哪些地方進行預測、可以預測哪些方面的內容等。如,“老屋總也倒不了,是被施了魔法嗎?”“圖中的老屋看上去那么慈祥,它應該會答應吧”等旁批。三篇課文的課后練習,分別以表格、對話框等形式,提示預測的線索、依據、方法,或引導學生開展預測驗證、嘗試練習預測等實踐活動。系統地引導學生理解閱讀策略,了解預測的基本原則:有依據地猜想,預測不是隨意猜測,要有一定的依據;文章的題目、插圖,文章內容里的一些線索,都可以幫助我們預測;預測的內容可能跟故事的實際內容一樣,也可能不一樣,不斷根據線索調整自己的預測。
四、五、六年級的學生,沒有機會再接觸三年級的預測單元、系統習得預測的閱讀策略,但是教師可以充分挖掘舊教材中的文本資源,教給學生閱讀策略,增強學生的閱讀的期待和樂趣。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將相和》這課的標題,本身就是很好的預測依據,為學生提供了猜測的空間:將和相之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呢? 將相之間是怎樣由不和到和睦的?而課文一開始就講述了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一直沒有提到“將”,也激發(fā)了學生對“將”的好奇。帶著問題讀課文,學生的閱讀興趣自然會提高許多。
在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金色的魚鉤》這課,老班長不舍得吃好不容易才釣到的魚,為了讓我們幾個年輕的小戰(zhàn)士能夠不餓肚子,自己卻偷偷嚼小戰(zhàn)士們吃剩的魚骨頭魚草根。這一幕被“我”發(fā)現了。課本中有一幅老班長和小戰(zhàn)士們喝魚湯的插圖,這時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插圖,并猜測:圖上誰是老班長?誰是小戰(zhàn)士“我”?你是怎么看出來的?這時候,“我”已經發(fā)現了老班長的秘密了嗎?我的心情是怎樣的?接下來可能會發(fā)生什么事?學生在對插圖進行一系列的猜測后,也更加加深了對情節(jié)的理解,體會老班長的良苦用心。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的《臨死前的嚴監(jiān)生》這課,嚴監(jiān)生臨死前豎起來的兩根手指這幅插圖,深深印在讀者的腦海中,在課前,可就插圖進行提問:嚴監(jiān)生為什么要豎兩根手指啊?有什么用意呢?學生在邊學讀課文邊檢驗自己的預測與嚴監(jiān)生的用意是否一致。最后真正明白兩根手指的含義后,更加能體會嚴監(jiān)生的吝嗇,還有《儒林外史》的諷刺性,激發(fā)學生閱讀同類小說的興趣。
五年級下冊《半截蠟燭》這篇課文中,伯諾德夫人一家為了在德國軍官檢查時,保住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一家人先后嘗試了不同的方法端走蠟燭。但是前面幾次都被拒絕,其中根據幾位德國軍官的神態(tài)描寫,我們就可以預測出是否能夠成功端走蠟燭。比如:當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替換蠟燭時,我們可以從中尉甲不耐煩的神情預測,第一次端走蠟燭應該失?。划斀芸讼肽米呦灎T去柴房時,中尉乙的厲聲中可以預測,第二次嘗試可能還是失?。划敳Z德夫人為杰克辯解柴房很黑時,中尉乙不滿地瞥一眼,可以預測第三次嘗試依然失敗。直到我們看到少??粗芸辗坂洁降男∧樀靶α藭r,可以預測,第四次嘗試終于成功了,裝有情報的蠟燭安全了。
1.反復出現處
在閱讀時,我們可以借助文中反復出現的部分進行預測??梢允侵貜统霈F的句子,可以是某種句式,或者是某一類描寫的重復出現,都會給讀者提供一些線索。比如,在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說:“再見!好了,我到了倒下的時候了!”這句話重復說了好幾次,而每次說這句話的時候,都不會倒下,反而會有新的人物出現。學生讀著讀著,就會發(fā)現這一規(guī)律,從老屋重復出現的這句話中,發(fā)現預測是有根據可循的。
比如:在五年級下冊兒童詩《我想》中,讀完第一、二節(jié)后,學生就會發(fā)現,每一小節(jié)的開頭都是:“我想把什么,安在哪里,接在哪里”,這時候可以讓學生預測:你猜猜,接下來詩人可能怎么寫?讓學生在預測中明白詩歌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不僅如此,還能激發(fā)學生進行兒童詩創(chuàng)作的熱情。
比如:在五年級下冊《橋》這課,有關洪水的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在文中反復出現。由一開始的“在路面上跳舞”到“沒腿深”,再到“水漸漸竄上來,放肆地舔著人們的腰”,“水爬上了老漢的胸膛”,最后“一個浪頭也吞沒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全文都在不斷出現對洪水的描寫,而且洪水的漲勢越來越高,情節(jié)是跌宕起伏、逐漸達到高潮的。我們可以根據文中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進行預測:隨著洪水的不斷上漲,村民們怎么辦?老漢是怎么做的?故事會怎樣發(fā)展?
2.一反常態(tài)之處
在關注文中的內容進行預測時,還可以借助反常之處進行預測。這個反常之處可以是人物反常的神態(tài)、語言、動作等細節(jié),也可以是反常的環(huán)境描寫,往往反常之處,就預示著不尋常的情節(jié)的發(fā)生。例如,在五年級下冊《金色的魚鉤》這課,老班長和小戰(zhàn)士們歷經艱險,終于快要走出草地了,大家都格外高興?!斑@天上午,老班長快活地說:……”,“我們的精神特別好”,這一反常態(tài)的歡快的氣氛,與之前艱苦的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不祥的預感??梢砸龑W生留意這些細節(jié)進行預測:好不容易可以看見重疊的山峰了,老班長和戰(zhàn)士們能夠順利走出草地嗎?從而預測情節(jié)即將突變,果然在下文中驗證了預測結果——老班長出事了。
教師不僅可以運用預測策略進行課內閱讀的教學,還可以激發(fā)學生整本書閱讀的興趣。筆者在執(zhí)教五下《金錢的魔力》這課時,簡介故事背景后提問:“根據課文《金錢的魔力》小說背景,你們猜猜《百萬英鎊》可能還會上演哪些精彩的鬧???”學生紛紛預測:亞當斯可能會去銀行存錢,各大銀行爭先找這個大客戶;去理發(fā)店,理發(fā)店老板可能會給他做了時下最流行的發(fā)型,并且要免費為他做發(fā)型十年等。根據學生的預測結果可知,他們對書中的情節(jié)頗感興趣。當老師告知亞當斯的百萬英鎊的鈔票后來找不到了,猜猜當初答應免費給他做衣服的老板是如何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討債的時候,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有的說老板會找借口店面升級需要資金;有的說老板會借口人手緊缺需要資金雇工人;有的說是因為亞當斯的百萬英鎊丟了,對店鋪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要向亞當斯要損失費。從學生精彩的回答不難發(fā)現,他們已經對《百萬英鎊》這本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最后布置續(xù)寫作業(yè):猜猜接下來會發(fā)生什么?續(xù)寫情節(jié)。
總之,預測是每個人根據依據進行主觀的猜測,所以沒有對錯之分。教師要注意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預測結果,給予絕對的評價,這樣會打擊學生預測的熱情與興趣。但是不否定學生的預測結果,不代表預測可以是毫無根據的,無論是哪一種預測的教學,教師都要指導學生大膽預測,找到預測的依據,關注預測內容與結果之間的關聯,還可以根據現有依據及時調整預測結果,從而使學生收獲預測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