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姝潔
(天津商業(yè)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134)
近年來我國文化體育事業(yè)飛速發(fā)展,文體活動中發(fā)生的侵權案件也逐漸增多,尤其是在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文體活動中,常發(fā)生參與活動的一方因在活動中受傷而提起侵權損害賠償之訴?!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頒布之前,我國并沒有關于參加文化活動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相關規(guī)定,司法實踐中處理此類案件時,法院多直接引用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來平衡雙方當事人的損失,或者引用自甘冒險這一表述,結合公平分擔損失規(guī)則進行裁判。這種裁判方式的弊端在于沒有分清各自的過錯,看似公平實則并不公平。在實踐中,因責任承擔的不明確,一些學校等教育機構因擔心孩子受傷,害怕承擔責任,都不敢輕易組織具有一定風險性和對抗性較強的體育活動。從鼓勵文化事業(yè)發(fā)展,增加全面體質等方面出發(fā),部分學者或相關部門提出,應明確學校等機構正常開展此類活動的責任界限,對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而發(fā)生損害時,如何確定各種的責任等問題作出明確規(guī)定。因此,在《民法典》編纂的過程中,很多學者提出在《民法典》中確定自甘冒險規(guī)則,以明確司法實踐中此類案件的責任承擔問題①。
《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稿)第954條首次規(guī)定了自甘冒險規(guī)則:“自愿參加具有危險性的活動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他人承擔侵權責任,但是他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顒咏M織者的責任適用本法第973條的規(guī)定?!本驮摋l規(guī)定而言,部分學者認為“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法律后果是免除行為人責任,其適用范圍應當進行必要的限制,不宜規(guī)定的過寬,即限定為體育比賽等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并且危險來源應當為活動參加者。后對上述自甘冒險的適用范圍進行了調整。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通過,其中第1176條規(guī)定:“自愿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fā)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除外?!敝链?,自甘冒險規(guī)則正式成為我國侵權責任法領域的一項法定免責事由。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從“具有危險性的活動”縮小至“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但是其中關鍵性的適用范圍,即“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文體活動”,仍存在覆蓋面過大的弊病。我國當前社會生活中的文體活動包括哪些?風險多大可以看作“具有一定風險性”?這些問題都無法從法條中明確得出答案,在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適用過程中必將引起爭議。同時,將自甘冒險規(guī)則作為一項單獨的免責事由,一旦適用該規(guī)則即可以免除行為人的責任。當行為人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時,當然排除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適用,行為人承擔所有責任,但此時如果冒險人也有具有過錯,那么這種“全有或全無”的損害承擔模式仍然合理嗎?自甘冒險規(guī)則作為免責事由有其合理性,但具體的適用中有必要對自甘冒險條款適用的范圍等相關問題予以明晰。
在侵權責任法中,與侵權損害賠償免責事由最相似的概念是阻卻違法行為。這兩個概念都是針對原告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而出現(xiàn)的,是破壞行為人的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具體事由。在大陸法系,一般將這一概念稱為阻卻違法行為。大陸法系各國民法典中,多以(默示或者真正的)受害人同意作為抗辯條款。如在日本侵權法中,將“體育及游戲行為”視為阻卻違法性事由,只要遵守體育或游戲的規(guī)則,原則上侵害行為的違法性被阻卻,認為是“接受危險”[1]。在英美法系,則將其稱為侵權損害賠償免責事由。因此,傳統(tǒng)英美侵權法將自甘冒險作為獨立抗辯事由,在受害人自甘冒險場合,加害人不承擔侵權責任。在我國侵權責任法領域,對于自甘冒險的研究一直有較大爭議,早在《民法通則》和《侵權責任法》時代,立法時就有學者建議將自甘冒險納入我國侵權責任法體系,但是由于如果將其作為一項免責事由,在當時的社會生活背景下其法律效果對當事人的權益影響過大,所以直到《民法典》頒布之前,我國未將自甘冒險正式法定。在現(xiàn)實生活中,許多正常活動尤其是一些文體活動,具有一定的風險,容易發(fā)生損害,而也正是由于這些活動自身可能產(chǎn)生損害的特性使其更具有一定的觀賞性。但在司法實踐中,因沒有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如果發(fā)生傷害事故,該活動的組織者或活動參與人就需要承擔責任。這樣不僅增加糾紛,而且會使得人們舉辦相關活動愿意大大降低,學校等機構更是缺乏開展相關活動的動力。從促進文體事業(yè)發(fā)展的角度來看,自甘冒險規(guī)則也有其確定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規(guī)定自甘冒險規(guī)則,有助于保障人們的行為自由[2]。當行為人選擇參加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文體活動時,其必定是經(jīng)過對風險的評定后作出的選擇。而侵權責任法不僅具有補償?shù)墓δ?,更具有保障自由的功能,為人們自由、安全的行為提供法律的保障也是其應有之義。
古諺云,法是公平與善的藝術。立法的過程同時也是價值選擇與利益衡量的過程。立法者制定一項制度時,需要衡量各種利益,在價值與利益的沖突中,尋求最佳的制度組合,所以每項制度必定也是價值與利益糅合的結果。然而,社會的價值與利益是發(fā)展變化的,當具備了一定條件時,立法者在價值選擇與利益衡量中作出最后的決定。而法律的終極目標被認為是增進個人福利,其“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保護和增進自由或者自治”[3]。意思自治作為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其核心是自由,亦是私法的本質,該原則也當然也適用于侵權責任法領域中。因此,侵權責任法的一項重要功能就是保障人之自由,即僅在符合侵權責任構成要件時才承擔侵權責任。就自甘冒險的適用而言,是在確定過錯責任的基礎上確定責任的承擔問題,該規(guī)定實際上是立法的利益選擇和利益衡量問題。一般來說,原告因被告不當行為遭受損害時,尤其是該不當行為是因被告的過失行為所引起的,被告應當賠償這種損失。而如果原告的損失僅為一種單純的“不幸”,像遇到意外事件而財產(chǎn)受損一樣,不具有任何法律意義②。在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文化活動中,原告已知道活動的風險,當這種不確定風險并非由被告的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的,即使被告存在過失,但這種過失造成的損害,是原告事先放棄的利益,對原告來說這種損失也只能是一種“不幸”,是在其選擇參與這項活動時,應當承受的風險。如當拳擊手在拳擊臺上受傷時,可以理解為是行為人“接受危險”。因此,自甘冒險規(guī)則作為一項單獨的免責事由,充分體現(xiàn)了私法意思自治的原則。當事人在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時,通過明示或者默示的方式,對風險進行了承諾。
當然,雖自甘冒險中受害人是具有一定冒險行為的,應承擔風險成真的后果。但這一同意也不能違背善良風俗。公序良俗原則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具有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價值取向。因此,其在侵權責任法領域中的適用也是具有一定的功能期待。公序良俗原則與違法性要件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學界也是普遍贊同的。違法指違反法律強制、禁止之規(guī)定或違背公共秩序善良風俗。因此,違反善良風俗和社會公德的價值標準之行為可以認定為實質違法。公序良俗原則作為實質違法的判斷標準,在邏輯上就與正當理由的抗辯事由產(chǎn)生了緊密聯(lián)系。如果拳擊手將賽場上明顯弱于自己的對手當作免費陪練而完全無視對方體力有限的拳擊手,或者一個因知道對方眼圈特別容易受傷而故意制造對方黑眼圈的拳擊手也是必須負賠償責任。
自甘冒險規(guī)則起源于英美法系,最初作為一項單獨的抗辯事由適用于工廠勞工因公受傷的案件,后來只適用于體育侵權案件。正是因為其作為一項完全免責事由,法律后果對當事人的權利影響過大,所以隨著時代推移,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對自甘冒險的適用范圍越來越窄,認定條件越發(fā)嚴苛,部分國家將自甘冒險規(guī)則納入受害人同意制度中或者將其與過失相抵原則綜合適用。在《民法典》的編纂中,在總結相關經(jīng)驗的基礎上,從有利于保護行為自由、鼓勵人們從事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文化活動的角度出發(fā),確定自甘冒險作為一項免責事由?;凇睹穹ǖ洹返?176條的規(guī)定,自甘冒險的適用范圍僅是“具有一定風險的文化活動”,也就意味著,自甘冒險規(guī)則作為一項獨立的免責事由,不同于受害人同意,
我國《民法典》并未將受害人同意規(guī)定為獨立的免責事由,雖有學者認為受害人自甘冒險在性質上屬于受害人同意,可以以自甘冒險規(guī)則代替受害人同意規(guī)則。但在受害人同意中,損害的發(fā)生是必然的,是確定要發(fā)生的,比如,醫(yī)生為病人做手術,對患者身體的傷害是確定無疑的,所以,做手術的行為本質上屬于侵權行為,但因為有患者的同意,才導致其行為的違法性受到阻卻,無需承擔責任,因為受害人的同意意味著自愿放棄法律對自己的保護;而在自甘冒險中,損害是否發(fā)生,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可能發(fā)生,也可能不發(fā)生,但受害人愿意冒這個險,因而在損害發(fā)生時,加害人的責任可以免除?!笆芎θ送饪梢詮V泛適用于一般的行為與活動,只要行為人實施行為獲得了受害人同意,如果此種同意不違反法律和公序良俗,則均可產(chǎn)生免責效果”[4]。當然,在受害人同意的情況下,受害人同意承受風險,是其對一定權利的放棄,此種風險必須是通過嚴格的解釋而確定的風險,這種放棄不能與社會公序良俗相違背。
在自甘冒險的情形下,受害人常常只是意識到存在某種風險,對于這種風險是否會發(fā)生、風險會產(chǎn)生多大的損害后果都不確定?;蛘哒f,如果措施得當,這種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并不大,這與受害人同意中的損害必然發(fā)生是明顯不同的。雖然,我國并未將受害人同意作為免責事由,但如果將自甘冒險認為是受害人同意的內容,是過度擴大了受害人容忍的限度?;煜愿拭半U和受害人同意,可能會不適當?shù)財U張自甘冒險的適用范圍和法律效果,甚至可能導致自甘冒險規(guī)則被濫用。這又與自甘冒險規(guī)則確立的初衷是不符的。而且,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的立法體例、自甘冒險規(guī)則設立的立法目的等角度來看,嚴格限定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也是在區(qū)分其與受害人同意,僅適用于可能會發(fā)生風險的特定活動中。
《民法典》頒布之前,司法實踐中,常在危險同乘、對抗性運動、戶外探險活動、擅入危險區(qū)域、冒險性娛樂活動中適用自甘冒險。《民法典》第1176條確定了自甘冒險適用于“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文體活動”,將之前很多領域予以排除。就自甘冒險的認定范圍而言,《民法典》與“二審稿”中確定的“危險性活動”相比,其范圍在縮減。一方面,該規(guī)則的正式法定,旨在消除文體活動中參加者畏首畏尾的心態(tài),增強文體活動的競技性和觀賞性,促進我國文體事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從謹慎立法的角度來講,在充分保障行為人的活動自由的基礎上,也應當對受害人的損害進行必要的救濟??扇缃裆鐣钪械捏w育運動種類繁多,只要參加了一些具有強度的體育運動,往往都會伴隨著風險的發(fā)生,不能認為只要參加了體育運動,就相當于受害人對風險做出承諾,這樣就會產(chǎn)生濫用該規(guī)則的現(xiàn)象,致使受害人普遍得不到賠償。因此,法官在裁判時,應當需要結合立法目的對“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進行明確,不得任意解釋③。
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正式法定化,是為了促進我國文體事業(yè)的發(fā)展,其適用的范圍是文體活動。文體活動,包括文藝活動和體育活動。應當是指我國官方已經(jīng)承認的文藝活動和體育活動,是能夠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體育需求的活動。該類活動要有一定的形式和規(guī)則,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被社會普遍認知,普遍接受。因此,下面幾種類型的活動,不應當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
1.不包括當事人之間約定的具有較高風險性的活動
如果當事人之間約定了一種特殊的,具有較高風險性的活動,那么在該項活動中發(fā)生了損害,是不能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這些活動因沒有被國家正式規(guī)定,沒有被社會普遍認知,不能將其納入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范圍內。這里活動當事人之間雖然有承諾行為,但僅僅可以基于私法自治的原則,將其視為是受害人同意的表現(xiàn),而不能認為是自甘冒險。例如兩人僅因為好奇,相約手持煙花互相射擊,因此造成了損害,若將此兩人間約定的特殊活動歸于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適用范圍,對其中的侵權行為可以認為符合自甘冒險的條件而予以免責,那就無限擴寬了免責的范圍。過分夸大意思自治的效用而延展自甘冒險的適用范圍,司法實踐中必定會出現(xiàn)很多不公平的判決。
2.不包括不具有活動規(guī)則的業(yè)余愛好活動
適用《民法典》第1176條時,是因其他參與具有一定風險性文化活動的參與者的行為造成的損害,受害人對此損害不得請求其他參與者承擔侵權責任;但是,其他參加者對損害的發(fā)生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其他參加者仍應當承擔責任。該條確定其他參加者責任時,須考慮其主觀狀態(tài),而主觀狀態(tài)的衡量難以脫離客觀標準,即其他參加者是否違反了相應的活動規(guī)則,如果明知規(guī)則而違反,必定是要承擔侵權責任的。因此,適用該條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就是,應當是有活動規(guī)則的,否則,對于有風險性的文體活動來說,難以判斷其他參加者是故意或重大過失。而且,這些規(guī)則就是規(guī)定哪些動作或行為是在運動中被允許的,哪些行為或動作又是被禁止的。因此,文體活動的參與者,雖多是相關愛好者參與的活動,但并不是每個業(yè)余活動都是《民法典》第1176條中所指的文體活動。比如狩獵就不應當適用,歐洲各國法律合理地對狩獵活動施加了嚴格的注意要求。如在30米開外對未確切的目標進行射擊者當然有過失[5]。同樣,戶外探險活動,因其也不具備相應的活動規(guī)則,雖然參加者對于探險游的風險是知道且自愿參加的,但其并不是《民法典》第1176條規(guī)定的文化活動。當這些業(yè)余活動發(fā)生損害時,符合適用安全保障義務條款情形的,可以適用該條款,不符合的,可根據(jù)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來確定責任的承擔。
“風險”應當是指文體活動存在固有的危險,文體活動很難界定,而風險比較容易界定。具有固有風險的文化活動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但對于非固有風險所導致的損害應適用一般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睹穹ǖ洹返?176條自甘冒險條款的施行,從其立法目的來看,今后一定會更加注重體育化的視角,更加注重運動技術本身的考量。而這種固有風險應來自于文體活動本身。
1.應是有固有風險的文體活動
文體活動中造成受害人損害的風險可以分為一般風險和專有風險。一般風險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法律無法對其進行詳盡規(guī)定。專有風險應指文體活動中自有的風險,其產(chǎn)生于文體活動本身。如美國有一個案例,原告在與被告打高爾夫球時,原告被被告的高爾夫球車撞傷,一審法院適用了自甘冒險規(guī)則,但二審法院予以糾正。原因就是受害人所認識并表示愿意承擔的風險是該活動的專有風險,而不是類似被車撞這種一般風險④。所以,在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時,對于受害人承諾承受的風險及其范圍的認定要持謹慎態(tài)度。只能是該活動的專有風險,不包括一般風險,更不包括其他參加者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行為帶來的風險。即使是發(fā)生在文體活動中,但并不是文化活動本身自帶的風險,如運動員在中場休息時鍛煉而傷到了其他運動員,是不適用自甘冒險。瑞典最高法院認為,因為這里的受害人應被視為非參與方之第三人而非認可一定損害風險的比賽參與者[5]。
2.是有一定對抗性的文體活動
劃分“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單純靠判斷文體活動自身的固有風險大小還不夠。這里的對抗性應當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是,損害來自其他參加者?!睹穹ǖ洹返?176條中明確規(guī)定,損害的發(fā)生是因“其他參加者的行為”,即最后發(fā)生的風險來源,是活動的其他參加者。這也點出了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另一要件:文體活動中的固有風險,不是來源于活動的組織者或者活動本身,而是來源于活動中其他參加者。如在公共溜冰場上以極快的速度做旋轉運動而撞上了正進入冰面的8歲女孩時不適用體育運動侵權的特殊規(guī)則。而一個溜冰者在自然冰道上撞上了正在給孩子拍照的母親時當然必須承擔賠償責任。另一方面,風險應當是來自參與者之間的對抗。因參與者之間的對抗活動,導致風險發(fā)生。例如拳擊、自由搏擊、足球等運動,具有很強的對抗性,活動參加者參加比賽的行為就可以直接導致其他人遭受損傷。還有部分專有風險很大的文體活動,但其風險并沒有來自其他參加者的行為,也即無對抗性。如跳傘、登山、滑雪等,這些文體活動中發(fā)生損害,往往是因為活動本身的高危險性和受害人自身的過錯,沒有其他參加者或者損害與其他參加者無關,所以這些活動當然不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如果損害是因為活動組織者違反其安全保障義務而發(fā)生,則適用相關法條進行處理,不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
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確立,是踐行責行一致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不僅是對自甘冒險者合法權益的維護與補償,更是有效引導人們慎重地參與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文體活動。該制度的實施,旨在合理劃分組織者、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行為人、受害人的責任。根據(jù)《民法典》第1176條中的規(guī)定:“受害人不得請求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如將其理解為,當受害人的行為符合自甘冒險構成要件,其他參加者就可以自甘冒險規(guī)則作為一項獨立的抗辯事由來完全免責。那么,實踐中很多問題無法解決。而如果將其與過失相抵規(guī)則綜合起來適用,更能實現(xiàn)責行的統(tǒng)一。
自甘冒險規(guī)則適用的重要前提是受害人對風險的承諾,但當受害人不具備完全的認知風險的能力時,其參與此類活動時,是否能夠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法律并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睹穹ǖ洹返?200條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蛘咂渌逃龣C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痹摋l也僅是規(guī)定在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并不包括參與文化活動期間受到的損害。雖然《民法典》第17條至第19條關于自然人民事行為能力的劃分,確定其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⑤,但也是基于限制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認知能力等作出的劃分。那么,就其承諾受損害的表示,也應當考慮其認知能力。其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活動能否視為對風險的承諾行為,必須結合受害人的年齡和精神狀態(tài)。
不具有完全認知能力的人,對文體活動風險性的認知程度和預防能力都不同,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當然有能力認識和預防風險。但如果認為基于此就認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行為能力人不能認識到部分文體活動的風險性,顯得有失偏頗。因為我國社會生活中,大部分文體活動的參加者正是青少年。不適用或單獨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都是不妥當?shù)?。目前,我國將自甘冒險規(guī)則作為一項獨立的免責事由,如果將適用此規(guī)則理解為全部免責或不免責,那么其監(jiān)護人必定會加大監(jiān)護力度以防止損害發(fā)生,這反而會約束文體活動的開展,也違背了自甘冒險規(guī)則促進我國文體事業(yè)發(fā)展的初衷。這時應當將采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與過失相抵相結合,將自甘冒險規(guī)則當作一項減輕責任事由。當限制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參與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時,其對風險的認知,以及對風險預防能力都不足。即使監(jiān)護人可以補足認知的不足,但監(jiān)護人也無法補足預防能力的不足。因此,很多情況下難以認定行為人不是故意或重大過失,應當根據(jù)具體情況,結合行為人與受害人的各自過錯,來確定損失的承擔問題。
自甘冒險是法定免責事由,必須由加害人提出主張或抗辯方可適用。過失相抵強調受害人對因自己的過失所產(chǎn)生的損害無權進行主張,應自負其責。過失相抵規(guī)則不是簡單的受害方和加害方的過錯相抵銷,更多的是衡量雙方的過錯,以此來分擔責任?!睹穹ǖ洹返?173條規(guī)定了過失相抵規(guī)則:“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fā)生或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過失相抵背后體現(xiàn)著責任自負的價值選擇。就過錯責任原則而言,不僅要求加害人對自己過錯行為造成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而且要求受害人對自己的過錯導致的損害或者擴大的損害負責。在具體的過錯侵權案件中,通過比較加害人與受人的過錯大小來確定其各自應當承擔的責任或分擔的損害后果,無疑是公平的。而且,在加害人并無過錯,或者加害人的行為與損害之間并無因果關系的場合中,由受害人承受全部損失;在加害人行為構成侵權,且受害人對此損害有過錯的場合,可適用過失相抵制度減輕直至免除加害人責任。
可見,過失相抵規(guī)則大多適用于以過錯責任原則歸責的一般侵權行為中,自甘冒險規(guī)則亦要求其他參加人具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時才承擔責任,也屬于過錯責任原則的范疇。兩者都適用于一般侵權行為,因此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同時適用過失相抵規(guī)則并不存在矛盾。在很多自甘冒險案件中,是受害人的冒險行為和被告的可歸責行為共同造成損害發(fā)生[6]。若單獨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會導致在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中適用自甘冒險規(guī)則,而在其他非具一定風險性的文體活動中,根據(jù)過失相抵來確定責任的承擔。這樣,看以是對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的保護,實則導致其他類似案件會產(chǎn)生“同案不同判”的結果。因此,將自甘冒險案件按照個案情況分別適用責任構成制度或過失相抵制度來處理,更加合理。
我國《民法典》第1176條正式規(guī)定自甘冒險規(guī)則,其意義在于:首先,有利于提高辦案效率,節(jié)約司法資源;其次,該規(guī)則蘊含著社會公平價值。一旦參加人基于真實的意思表示做出決定,那么他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體現(xiàn)了私法意思自治的原則;最后,有利于風險的預防。如果在自甘冒險明確由法律條文規(guī)定的約束下,行為人在參加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活動前,將仔細權衡利益與將要面臨的風險,從而理性選擇。該規(guī)則正式實施后,我國文體活動的競技性和觀賞性將會大大提升,民眾參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也會提高,我國文體事業(yè)將會有極大發(fā)展。但《民法典》中自甘冒險規(guī)則比《民法典》草案二審稿在范圍上做了限縮。起初二審稿限于特定的風險,現(xiàn)在特定化為文體活動,適用領域限制在文體活動上面過于狹窄,使得現(xiàn)實當中很多自甘冒險的情形。比如,搭乘醉酒司機駕駛的機動車受到肇事?lián)p害等情形,均無法根據(jù)《民法典》第1176條減輕或者免除責任,這樣導致實踐中,對具有一定風險性的案件可能才產(chǎn)生“同案不同判”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在現(xiàn)行法律的體系下,對自甘冒險規(guī)則的具體適用作出一定的合理解釋。
注 釋:
①http://www.npc.gov.cn/zgrdw/npc/cwhhy/13jcwh/2018-12/25/content_2067934.htm??紤]到參加者自愿參與這些活動應當充分認識到其危險性,由此產(chǎn)生的正常風險原則上應當由參加者自己承擔,草案二審稿確立了“自甘風險”規(guī)則。
②(美)格瑞爾德·J·波斯特馬.哲學與侵權行為法[M].陳敏,云建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59.“原告遭受的損害是被告的不當行為造成的,還是只能說成是一種不幸,一種壞運氣呢?如果只是一種單純的‘不幸’的話,那么對原告來說,其遭受的損失或痛苦就像遭遇了破壞性的天氣等某個自然事件一樣,不具有任何法律上的意義。但是如果存在不當行為——例如原告的損失可能是因被告實施的‘過失’行為所引起,這樣原告就有獲得賠償?shù)臋嗬?,而被告則負有賠償損失的義務。”
③王成.《民法典》與法官自由裁量的規(guī)范[J].清華法學,2020,(3).“法官解釋的對象應當是法律,應當遵循基本公認的解釋規(guī)則”。
④Ennoblement.v.Peters(2005)。
⑤《民法典》第17條:“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钡?8條:“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钡?9條:“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jīng)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