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
摘 要:《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序文,這篇序文通過記敘漁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虛構(gòu)了一個美好的理想社會??梢姡短一ㄔ从洝肥且黄浭轮?,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篇內(nèi)涵豐富的小故事。從敘事手法來看,這是一個看似真實、實則虛幻的故事。
關(guān)鍵詞:陶淵明 敘事手法 世外桃源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桃花源詩》的序文,這篇文章是他晚年根據(jù)其家鄉(xiāng)江州一代的老百姓,為生活所迫而“逃亡去就,不避幽深”的事實,并結(jié)合前人有關(guān)追求美好境界方面的思想材料,結(jié)合自己多年隱居生活的經(jīng)驗,加以想象、虛構(gòu)而成。從標題來看,這是一篇“記”,從內(nèi)容來看,這篇序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xiàn)實和理想境界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短一ㄔ从洝肥且黄浭轮?,更準確地說,這是一篇內(nèi)涵豐富的小故事。
一、看似真實的故事
先看故事的開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边@句話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及人物所從事的職業(yè)。這樣的開頭形式,很像我們中國神話傳說的開頭句式:“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只不過陶淵明交代得更具體,似真有其人。晉太元間的一位武陵漁人,這樣的人物一出場,便讓讀者覺得這個故事是有據(jù)可考的。于是,全文便以這位武陵漁人的游蹤為線索,把他作為敘事視角,呈現(xiàn)他的所見、所聞、所感,描述了其緣溪捕魚、誤入桃源仙境,最后重尋迷路的三段故事,讓讀者的心隨著這位漁人神游桃花源。
再看故事的結(jié)尾: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并且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兩人志趣相投,經(jīng)常結(jié)伴游山玩水。結(jié)尾特意提到劉子驥,這樣寫來更顯得桃花源是一個真實的存在。
文中描寫的文字也力求生動中見真實?!皧A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睌?shù)百步,說明這片桃林分布在小溪兩側(cè)地域之廣,再連用三個“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四字詞組,寫出了這片桃花林的繁華絢麗。但芳草也好、落英也好,這都是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可以欣賞到的景,雖覺驚異,卻不覺荒誕。進入桃源之后,漁人見到這樣的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钡谝痪鋵懢埃教归_闊的土地、整整齊齊的房屋,有肥沃的良田、美麗的池塘、青翠的桑樹竹子。這就是一幅鄉(xiāng)村風光圖,我們現(xiàn)在走到農(nóng)村去,這樣的景物也是隨處可見。第二句寫動物,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的聲音相互間都能聽到,以聲襯靜,人間的煙火味似乎更濃了。第三句寫人,桃源人來來往往在田間勞作。男女穿著打扮,也都與外人無異。老人和小孩,都很快樂而滿足。耕者有其田,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仿佛是大同社會的真實再現(xiàn)。在這里,生活著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淳善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這些人和事都是凡人凡事,并沒有法力或仙術(shù),給人感覺很真實。
此外,陶淵明很會講故事,在穿插敘述中交代清楚了來龍去脈,像連環(huán)故事套一樣,借村人之口又講了避秦時亂的故事:“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這一句巧妙地交代了桃花源的來歷。雖然只有短短幾句,但也經(jīng)得起事實的推敲。先世為了“避秦時亂”才離開家園,現(xiàn)在晉朝的老百姓,不正遭受著戰(zhàn)亂,正渴望能有一片和平之境嗎?這樣的動機是完全符合讀者的心理的?!奥势拮右厝恕?,正是有了這一群男男女女,生命才得以繁衍?!敖^境”,與世隔絕的地方,外面的人無法找到這里, 桃源人不愿意出去,而且沒有君王的統(tǒng)治,所以才“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正是這樣的絕境之下,也才會有如此安寧美麗的桃花源。
二、實則虛幻的故事
在這篇文章中有四個字很值得深究:“忘路之遠近”的忘、“忽逢桃花林”的忽、“尋向所志”的“志”、“遂迷,不復(fù)得路”的迷?!巴分h近”的“忘”字,表明了漁人是無心之時誤打誤撞到了這里。而“忘”又是陶淵時常有的一種狀態(tài),他在《五柳先生傳》中寫到“欣然忘食”“忘懷得失”,再結(jié)合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可見陶淵明認為讀書、喝酒、寫文章三件之外的事,那皆是浮云,“忘路”是適性而自然的事。再看“忽逢桃花林”的“忽”,很好地寫出了武陵漁人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驚”嘆如此美麗的桃林以前居然未曾見過。這就神奇了,熟悉的地方卻出現(xiàn)了不熟悉的景,一個“忽”字也為下文發(fā)現(xiàn)桃花源埋下了伏筆?!皩は蛩尽钡摹爸尽?,漁人有心做了標記,既與上文寫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相呼應(yīng),可見這位漁人并沒有遵守與桃源人的口頭契約,又與下文“迷”形成照應(yīng),明明是“處處志之”,卻“遂迷”,這桃花源竟再也難尋了,更添神秘之感。我們從中有所領(lǐng)悟:因為“忘路之遠近”,才能“忽逢桃花林”,這是無意為之偏可為,而 “處處志之”卻“遂迷”,這是有意求之事難成??!世間之事,在這有意與無意之間,冥冥中似乎自有世人無法理解的神秘之處,正如“有心栽花花不成,無心插柳柳成蔭”。
文章的結(jié)尾更是層層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先寫漁人帶著太守“尋向所志”,結(jié)果迷路。再寫南陽劉子驥尋桃花源未果,且是在“欣然規(guī)往”后不久就“神秘”病終。無論是平民百姓或是達官貴人又或是賢人志士都沒有辦法尋到桃花源,可見桃花源原本就是虛構(gòu)的。最后再以一句“后遂無問津者”結(jié)尾,暗示桃花源終究無法再尋,余味悠長。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它雖是虛構(gòu)的世外仙境,但是由于采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之感,仿佛實有其人,真有其事,讓人心馳神往,顯示出陶淵明高超的敘事和寫景的藝術(shù)才能。它暗示著桃花源“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它的開而復(fù)閉,漁人的得而復(fù)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說到今”。
那陶淵明為什么要創(chuàng)作這樣一個看似真實,實則虛幻的故事呢?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quán)貴。 義熙元年(405),他堅定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
歸隱之后,陶淵明長期與底層勞動人民生活在一起,他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社會中的尖銳矛盾、繁重的賦稅徭役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頻繁戰(zhàn)爭給老百姓帶來的災(zāi)難。面對這些慘痛的現(xiàn)實,他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gòu)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蹦抢锃h(huán)境優(yōu)美,男女老少怡然自樂。沒有君主,沒有戰(zhàn)亂,沒有賦稅。人人有田可耕,家家有房可住,人們和睦相處,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桃花源式的理想社會,既是陶淵明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隱藏著他對現(xiàn)實社會的失望與憎恨。
陶淵明雖生活潦倒,病困交加,卻有著儒者的政治關(guān)懷。《禮運篇》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養(yǎng)也,男有分,女有歸。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陶淵明深受儒家“大同”思想的影響,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大同社會,千百年來,令無數(shù)人為之向往,為之奮斗。現(xiàn)在,桃花源已經(jīng)成為中國人的文化標識、精神的圖騰。
參考文獻:
[1] 顧農(nóng). 《桃花源記》可當小說讀[N]. 中華讀書報,2017—08—30(015).
[2] 王旭彤.語文課堂提升學生思維的關(guān)鍵提問——以《桃花源記》教學為例[J].中學語文教學,2019(11):19-22.
[3] 丁衛(wèi)軍.《桃花源記》課堂實錄[J].語文教學通訊,2017(35):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