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清泉鎮(zhèn)南湖小學 曹 珠
不同學生之間會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異,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他們成長的必然結果。在性格、接受能力、思維的活躍程度、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等任何一方面的不同,都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從而導致他們的成績出現(xiàn)差距。比如,性格沉穩(wěn)的學生相對比較踏實,他們更能安心、長時間地學習知識,成績相對會好一些;好玩好動的學生相對比較浮躁,他們則很難長久地處于一種狀態(tài),這樣的狀態(tài)肯定會影響學習的效果。因此,可以說個體差異是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的一個重要因素。
學習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對很多學生來講,學習數(shù)學更是一項十分乏味的任務。大部分的小學生主動性較差,在學習上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tài),有人督促,就會按時完成學習任務;監(jiān)督人要求比較嚴格,他們的學習質量就高;無人管教,他們大部分的時間也就用于玩樂了,學習效果自然無法保證。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一部分在學校,由教師監(jiān)督完成,一部分在家里,由家長監(jiān)督完成。在學校里,學生接受的是統(tǒng)一教育,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信息和要求基本一樣,因此,拉開學生成績差距的決定因素就是家長。家長在學生的學習中參與多,學生的成績相對會好一些,家長在學生的學習中參與少,學生往往很難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成績往往不會太理想??梢哉f,在小學階段,家庭教育的差異是學生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主要因素。
當學生的成績出現(xiàn)兩極分化時,教師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棘手的問題:有一些學生,教師努力輔導,他們似乎也很配合,但成績就是很難有起色,其主要原因就是這些學生的基礎太差。由于各種不同的原因,這些學生之前的知識沒有學扎實,導致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存在理解上的困難,這就導致他們的學習進程不如基礎知識好的學生順利。這是因為數(shù)學知識具有連貫性,很多新知識是以舊知識作為基礎的,并且,綜合性的題目涉及的知識點較多,沒有扎實的知識做鋪墊,即便付出得多,成績也很難有起色。
學生之間存在先天和后天的差異,這是導致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重要因素,如果教師忽視了這些差異,不加區(qū)分地實行同一套教學策略,勢必會使一些學生跟不上教學節(jié)奏,致使他們對知識理解得不透徹,在后面的學習中自然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對學習而言,知識是連貫的,學習更是一個持續(xù)的過程,一步慢下來,如果沒有補救措施,也就慢了下來。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不同,采取分層式的教學方法,特別是要多為學困生著想,在正常教學的同時,要分一些專門的時間給他們,不讓他們掉隊,必要的時候可以等一等。大部分成績好的學生有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且還有較強的理解能力,他們往往不需要教師的過多引導就能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把主要精力放到學困生身上,并不會影響教學進程,反而會因為能有效提高學困生的成績而提升班級的整體教學質量。在分層次教學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還要考慮到部分學生的學習能力弱和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牢的情況,把一些需要舊知識做鋪墊的地方有一個簡單的回顧,讓他們知道新知識的來龍去脈,這樣就能避免他們因為對新知識的一知半解而導致學習困難。有了分層教學,基礎差的學生不再覺得知識很難,就會建立起學習的自信心,也就會更積極地投入學習中。
分層教學能在課堂上保證學困生不掉隊,但僅僅依靠分層教學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課堂教學僅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很小的一部分,他們大部分的學習需要在課下完成。在課堂上,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只是接受知識,實際上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很多方面,除了接受,還要有消化、吸收和鞏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接受到新知識并一定能完全消化掉,特別是基礎薄弱的學生,更是很難僅僅依靠課堂完成新知識的學習。如果大部分的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師可以重新講解,但如果是個別學生不理解,教師重新講解的話會占用課堂時間,打亂教學計劃,也會影響已經掌握知識的學生的學習。所以,針對部分學生在課堂上沒有把新知識完全吸收的情況,教師還需要進行單獨輔導,以保證班級學生的齊頭并進,這樣就會在不影響教學進度的情況下,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避免兩極分化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在單一的、唯分數(shù)論的評價體系下,只要學生考不出好的成績,就永遠是學困生,就永遠得不到肯定。這會讓那些學困生一直處于評價體系的底層,很難得到轉機的機會。這樣的評價結果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時間長了,還會讓他們看不到學習的希望,從而放棄努力。因此,要消除兩極分化,教師就要有新的、適用于這一教學策略的評價方式。我們努力消除兩極分化的目的就是讓差的變好,因此,只要是能朝好的方向改變,不管這個“好”的改變有多大,只要是進步了,都應該得到贊賞。也就是說,好的評價體系不應該急于求成,不能只盯著最終的目標看,還要看到過程,看到學生一點一點地付出和一點一點地進步。
在消除成績兩極分化的過程中,如果教師是唯一的力量,會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的能量,建立幫帶機制,就是結對子,讓成績好的學生幫助學困生,帶領他們共同進步。為了便于幫帶,教師要讓“兩極”的學生有一個好的搭配。除了考慮成績外,還要考慮幫扶者的性格和為人處世的特點,以使幫帶效果最大化。為了激發(fā)學生幫助同學的積極性,教師可以實行相應的獎勵措施,如果自己的“幫扶對象”有了進步,就對該生進行獎勵,或加分,或上光榮榜。
我們的教育是“為了一切孩子”,那教師最終的教學目標就應該是讓所有的學生都學有所成,但是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中存在差距,甚至會出現(xiàn)兩極分化現(xiàn)象。消除學生在學習上的兩極分化,既是教學的需要,更是教育的需要。因此,數(shù)學教師要在教學的每一個階段都致力于消除兩極分化,以實現(xiàn)所有學生的成績提高和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