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建,朱志侖,吳溧興,陳 浩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主要特點是動脈變硬、柔韌彈性降低、內膜增厚及內膜下斑塊形成,是動脈硬化中最常見、最重要的類型。其發(fā)病機制復雜,學說眾多,早年比較流行的有3種學說:脂質浸潤、血栓形成、平滑肌細胞克隆。近年來,內皮損傷反應學說研究成為熱點,得到多數專家、學者的支持。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涉及心、腦等重要臟器動脈,常引發(fā)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事件。動脈粥樣硬化的炎癥反應及內皮損傷機制的提出,掀起了西醫(yī)、中醫(yī)的研究熱潮,促進了中醫(yī)對熱毒的研究。動脈粥樣硬化痰瘀為患,乃為本虛標實之證,已經得到廣泛的認可。本研究從“濁邪、腎虛”角度,結合現代醫(yī)學研究成果,對動脈粥樣硬化病機進行初探,以期拓展臨床治療思維。
濁,不清者也;最初應指濁氣,但又有呼吸之輕濁氣和運化之重濁氣之分。肺吸入自然之清氣,呼出體內濁氣,“濁氣在上”及“針中脈則濁氣出者”(《黃帝內經》);經胃脾納運,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脾胃之氣,升降失調,可出現脾氣不升、胃氣不降的病理變化,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清氣在下,則生夕食泄;濁氣在上,則生月真脹。” 漢朝以后,“濁”又主指重濁之痰濕,正如《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中記載:“清邪居上,濁邪居下”。
現代醫(yī)家對濁邪的認識,主要集中在濕濁、痰濁這一領域,認為與痰濕相關性大。陳仁山等[1]認為嶺南區(qū)域氣候潮濕悶熱,痰濁證多見,故治療痰濁中阻型冠心病,祛痰泄?jié)釕獮榛局委煼▌t。趙為民等[2]則認為膏脂滯瘀體內,化為濕濁之邪,痹阻脈道,與現代醫(yī)學中血脂異常有著同工之妙,干預血脂代謝異常,可以參照中醫(yī)“濕濁”理論。
濁邪應為痰瘀黏結、郁久化腐,醞釀成陰邪,綜有痰濕、瘀血之特征,又有其獨特的個性。痰為水飲中的稠濁部分,瘀血為血液停留瘀滯而成。痰瘀為患,常相兼雜,“須知痰水之壅,由淤血使然”(唐容川《血證論·咳嗽》)。在動脈粥樣硬化相關性疾病的病程中,濕聚成痰,血凝成瘀,痰借血體,血借痰凝,膠結于血脈,《丹溪心法》云:“痰挾淤血,遂成窠囊”,郁結久之,易腐化熏蒸成濁邪,故又兼有火熱邪氣。濁邪是復雜之邪氣,身兼痰濕黏滯、瘀血積聚和火熱燔灼數種基本性質。在動脈粥樣硬化病證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濁邪作為病理因素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1.1 痰濕 《景岳全書·痰瘀》記載:“痰即人之津液,無非水谷之所化,此痰亦既化之物,而非不化之屬也,但化得其正,則形體強,營衛(wèi)充,而痰涎本皆血氣;若化失其正,則臟腑病,津液敗,而血氣即成痰涎”。津液來源于飲食水谷,通過脾胃的運化及有關臟腑的生理機能而生成。津液的生成、輸布、排泄障礙,就會化生異形產物,稱之為痰濕,從而失其正常的滋潤及濡養(yǎng)的作用。另津液可滲注于血脈,與脈中的營氣合而運化,變化為紅色的血液,若津液運化失其正途,則臟腑失調,津液敗壞,本可化生血氣,卻終成痰涎?!鹅`樞·決氣》指出:“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此處的“汁”應指津液和營氣。中醫(yī)學認為痰濕的產生與脾、腎臟器密切相關,脾氣運化水液,腎氣主司和調節(jié)全身水液。故《景岳全書·痰飲》“蓋脾主濕,濕動則為痰。腎主水,水泛亦為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而痰之本,無不在腎”。現代病證結合研究認為,痰濕證和血脂異常有一定的相關性。攝入脂肪含量過高的食物,抑或是血脂和脂蛋白代謝紊亂,均可導致血脂升高。脂質代謝異常是動脈粥樣硬化最重要的危險因素,脂質及其他物質沉著于血管內膜形成斑塊?!侗静菥V目》認為,瓜蔞能“滌痰結”,《藥性論》指出,半夏有“消痰涎”的功效。臨床應用燥濕祛痰法治療高血壓、冠心病,效果斐然[3-4]?,F代研究發(fā)現,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在痰濕體質人群中過度表達。此外,祛痰化濕類中藥可以通過降低血脂水平、抗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等,從而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
1.2 瘀血 瘀血,又有惡血、衃血、留血、蓄血之稱,病名描述散見于《內經》,“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素問·繆刺論》)。首次將瘀血作為病證研究,則見于張仲景的《金匱要略》?!督饏T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記載“病人胸滿,唇萎舌青,口燥,但漱水不欲咽,無寒熱,脈微大來遲,腹不滿,其人言我滿,為有瘀血”,本條主要論述了瘀血證的舌脈,血瘀而色應于舌,故舌青;脈微大來遲,形容雖觸脈稍大,但勢頭不足,往來艱澀遲緩,是由于瘀血阻滯,氣血欠暢,脈行欠流利所致。瘀血證作為一個綜合性的癥候群,其中舌脈的變化對瘀血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舌質青紫抑有瘀點、瘀斑,脈澀、遲緩,皆是瘀血的外在征象?!安≌呷鐭釥睿瑹M,口干燥而渴,其脈反無熱,此為陰邪,是瘀血也,當下之”。病人自覺發(fā)熱,心胸煩滿,口干燥而渴,但脈無熱象,這說明熱不在表之氣分,而蟄伏于內之血分,乃瘀血淤滯久之,郁而化熱進而伏于血分所致,故謂之“此為陰邪”。雖本條僅對瘀血提出了“當下之”的治則,并未列出其具體治療方藥,但可從其他條文論述中以窺全貌,后世醫(yī)家據此,創(chuàng)制了桃仁承氣湯抑或抵擋湯、丸之類屬,治以攻下瘀血,但“當下之”并非局限這一法,可以延伸為行瘀、散瘀、化瘀、逐瘀等多種以消除瘀血為目的的治療方法。
活血化瘀中藥大多能抗栓、改善微循環(huán)、改善血液流變學,最新的藥理研究發(fā)現,這些中藥還可以調節(jié)血管內皮活性因子表達及釋放、抗氧化應激、滅活氧自由基,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和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結構的完整;在降低動脈硬化相關性心腦血管風險事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的深入研究,血管外膜也引起了關注,其中作為外膜成分之一的滋養(yǎng)血管,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的早期就已經出現,新生的滋養(yǎng)血管可以作為一系列炎性介質及細胞因子進入血管的路徑。活血中成藥通心絡可以干預斑塊內的新生血管,抑制滋養(yǎng)血管的異常增生,降低動脈微血管的血流,消減血管外膜的滋養(yǎng)血管數目,減少或消除炎性因子進入血管的通路,從而防治動脈粥樣硬化[5]。
1.3 火熱毒邪 《金匱要略·心典》:“毒,邪氣蘊結不解之謂” 。毒邪多由氣血運行失調,臟腑功能紊亂,致使痰血膠結,蘊結機體,久之腐爛熏蒸而化生。毒邪浸淫,導致人體經脈、氣血、臟腑侵損及失調,陰陽失衡,“無邪不有毒,熱從毒化,變從毒起,瘀從毒結”是其義。毒邪致病主要特征有:酷烈性、火熱性、從化性、夾雜性、頑固性。其中火熱性是指:邪氣化毒,多從熱化火,毒邪致病,多屬火熱炎性。早在《內經》就有火熱之邪致病的記載,《素問·刺熱》曰:“心熱病者,先不樂,數日乃熱,熱爭則卒心痛”,后世醫(yī)家對此也有闡述,明代周之千的《周慎齋遺書·心痛》著有“心痛有屬心火者”。溫、熱(火)只是程度不同,清淺之熱者為溫,溫盛為火熱,火呈彌漫、向外向上宣散性,熱多呈局限、內閉性,熱極成毒。毒邪依據毒的輕重、深淺,可細分為熱毒、火毒,熱為陽中之陰,火為陽中之陽。據此,對于毒邪應分而論治;熱毒者,可選用清解透熱解毒、疏散郁熱之品,常運用性微寒或甘寒之藥物,如連翹、金銀花、貫眾等;火毒者,可選用清熱瀉火解毒之品,酌用苦寒藥物如黃連、大青葉、穿心蓮等;使用本類藥物應注意用藥時機,本類藥物大苦大寒,非火性燔灼毒證慎用,中病即止,一旦火勢稍熄,可轉用清透之品,徐徐清之,以防損傷脾胃、阻礙氣機之弊。
隨著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機制的研究深入,重新激發(fā)了對火熱毒邪致病的認識及運用。瘀熱蘊毒是動脈粥樣硬化形成的主導和關鍵因素,瘀血蘊結成毒,敗脈壞血,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6]。目前主流的觀點認為,動脈粥樣硬化主要與高脂血癥和血管炎癥反應相關[7-8]。最新發(fā)現,內皮祖細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可以修復損傷的血管內皮細胞,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通過研究兔主動脈粥樣硬化及內皮祖細胞,發(fā)現黃連解毒湯具有抑制EPCs損傷,提高EPCs的遷移、黏附、增殖及管狀結構形成能力的作用,同時還可以降脂和抑制炎癥反應,從而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9]。
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病與年齡緊密相關,在中老年人群中高發(fā)?!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费裕骸澳晁氖?,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六十,陰痿,氣大衰”, 人到中年,腎氣開始衰減,繼而衰竭。元氣由腎精化生,根于命門,為臟腑之氣的根本。元氣內有元陰、元陽,為一身陰陽之根本,故《景岳全書·傳忠錄下》謂之:“命門為元氣之根,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心與腎密切聯(lián)系,主要體現在“心腎相交”,腎水上濟于心,以防火旺,心火下溫于腎,以防水寒,水火既濟,資生克制,則生理平衡。若腎氣虛衰,陰陽兩虛,則心、心之絡脈失于溫煦涼潤,心之血脈失調,絡脈失榮,則為絀急,發(fā)為心痛。腎陽虛弱,蒸而化氣的能力弱化,司調水道失力,溫煦失職,機能減退,變生痰飲水濕之患,甚則氣化無權,水飲泛濫,侵犯于心;腎陽不足,則陰寒內生,寒性收引,客于血脈,脈道攣縮僵硬,失與柔彈之性,寒性凝滯,入于脈內,血凝則為瘀;腎陰虧虛,則虛火內生,可煉津為痰,又可煎熬脈中血液,血液質稠量少,血行不暢而致瘀,火熱邪氣可灼傷脈道,炙而烤之,脈絡焦枯纖薄,血路不穩(wěn),血溢脈外而致瘀。痰瘀壅塞絡脈,阻滯氣機,痹阻脈道,久而居之,可膠結成塊,這與現代醫(yī)學中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似有可通之處。血脈失榮,脈道失柔,痰瘀之邪,合而為之,痹阻絡脈,引發(fā)胸痹、中風等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腎氣虛衰是動脈粥樣硬化的根本。動脈粥樣硬化為本虛標實之證,虛以腎虛、脾虛、心虛、氣虛、陰虛為主,補虛法在動脈粥樣硬化治療中應有一席之地,但相關研究匱乏[10]。臨床上用柔脈沖劑以滋養(yǎng)肝腎,能降低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消蝕動脈斑塊[11]。補腎中藥抑制丙二醛的生成,防止線粒體損傷,抗氧化,維持細胞的結構,促進細胞一氧化氮(NO)分泌,保護血管內皮功能[12]。補腎中藥方通過降低大鼠血管內皮細胞p16的表達,使細胞分裂停止,減少細胞增殖,延緩內皮細胞衰老,從而發(fā)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13]。
動脈粥樣硬化的中醫(yī)病機紛雜,但總體分為虛實兩面,腎虛為本,痰瘀化濁夾毒而成濁邪為標。腎虛為基礎,腎陰虛損,血脈失潤,腎陽虛弱,君火不安;續(xù)而痰結、血積,互為黏結,久居郁之,化生火熱毒邪,火熱、痰瘀煎熬,終成有形異邪結塊。據證立法,本病證應以化濁、補腎為基本治則。在總結本院名老中醫(yī)思想的基礎上,經本科室創(chuàng)立、研制出“連豆清脈方”以化濁補腎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頸動脈斑塊形成、頸動脈內中膜增厚,取得了可觀的效果。未來可以進一步探討濁邪、腎虛在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以動脈粥樣硬化病機為切入點,進行大量的臨床研究;以動脈粥樣硬化病理生理機制為基點,進行相關實驗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及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