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峰
(陽江職業(yè)技術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廣東 陽江 529500)
在新形勢下,開展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研究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踐具有指導和啟發(fā)作用。在內容方面,開展這一研究可以為人們解決所面臨的價值失范、人格偏差、精神失落等諸多文化焦慮問題提供參考方案;在方法方面,開展這一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人們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理解當前中國的文化現象?;诖?,本文將對國內外學界對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研究成果進行初步梳理、述評。
目前,已經出版、發(fā)表的有關論述大多集中在馬克思文化理論本身的研究和探索上,還沒有出版以馬克思文化批判為主題的專門論著。20 世紀90 年代,由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思想的影響以及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文化問題,國內學界開始從文化的角度研究馬克思的批判思想,這些相關領域的研究材料、成果為本研究提供了便利,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伯爾基(R.N.Berki)在《馬克思主義的起源》中認為,馬克思早期思想的影響因素還應該從西方文化傳統(tǒng)方面進行探尋。許全興認為,是德國古典自由精神孕育了馬克思“自由人聯(lián)合體” 思想,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思想成型。吳曉明、劉日明認為,馬克思對洛克自然權利觀和盧梭法意觀的批判揭示了資本主義法權的世俗基礎。成海鷹在《人的尊嚴與人的異化》中認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人權、民主和自由觀的虛偽表現及其本質進行了批判。從當前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馬克思文化批判產生的思想基礎與英法啟蒙運動思想,德國古典哲學自由、批判、革命思想以及空想社會主義思想都有聯(lián)系,是馬克思文化批判產生的思想基礎。
孫樂強認為,馬克思從未忽視文化批判的重要性,因為在馬克思看來,政治的物質生產基礎引起政治異化,政治異化引起宗教異化,然而批判邏輯卻是沿著宗教批判—政治批判—勞動異化批判展開。異化文化批判、意識形態(tài)文化批判和日常意識文化批判體現在其思想發(fā)展的不同階段[1]。這反映了馬克思的文化批判已經開始深入經濟領域,通過對經濟倫理的批判來展現馬克思的文化觀。孫樂強對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演變路徑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思想的發(fā)展路向、價值取向進行了歸納,這對本文開展對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發(fā)展歷程的探尋提供了幫助。黃秋生認為,馬克思文化批判邏輯進路是“抽象批判—現實批判—抽象批判”。馬克思的文化批判已經開始深入經濟領域,對經濟倫理的批判展現了馬克思的文化觀[2]7。孫樂強對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自身演變路徑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思想的發(fā)展路向、價值取向進行了歸納,為我們探尋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發(fā)展歷程提供了幫助。上述研究只是注重考究批判邏輯而疏于從文化批判的角度去分析馬克思在社會批判中的文化因素。因此,未能較為全面地展現馬克思的文化批判思想。
1. 對資本主義宗教的文化批判
馬克思認為:“對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3]58馬克思對黑格爾、施特勞斯、鮑威爾、費爾巴哈、斯蒂納的宗教觀進行了批判,并最終從人的本質異化來探尋現實的世界和現實的人。在“人”的問題論述上,黃楠森在《人學的科學之路》中認為,以馬克思早期人道主義思想為基礎來“統(tǒng)一” 馬克思的全部思想、來理解和解釋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做法都是不科學的。當馬克思實現了唯物史觀的變革時,實際已經與人道主義劃清了界限并不斷揭露和批判人道主義[4]203。譚培文在其著作《馬克思主義人學中國化研究》中認為,馬克思人道主義批判與早期人道主義的分歧點在于對“個人” 的理解,在馬克思看來,個人的歷史和行為特性只有通過個人的生存方式才能說明。在北京大學2014 年4 月舉辦的紀念“巴黎手稿”寫作170 周年暨“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當代理解” 學術研討會上,北京大學楊學功認為,從馬克思主義哲學角度來看,作為客體的人比抽象的人更真實。真正的人是指參加實踐活動的人,而從實踐中我們可以把握現實的人[5]249。學者楊建平在《馬克思的社會批判理論在何種意義上具有人學旨趣——從馬克思的經濟學文本對人本主義馬克思主義觀的一種反駁》一文中認為,只有把人本主義和階級立場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準確把握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義文化批判思想實質。
2. 對資本主義政治的文化批判
馬克思雖然沒有正式提出政治文化批判的概念,但是馬克思運用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國家觀對普魯士的君主立憲制進行了批判,在質疑黑格爾理性主義國家學說之后,馬克思對黑格爾關于“國家決定市民社會”的國家觀念的批判以及對資本主義自由、民主、平等價值觀念的批判和人類解放實現路徑的探尋,充分地展現了馬克思國家政治制度領域文化批判的智慧。羅騫認為,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國家觀不是從理論上論證國家,而是用國家迎合理論邏輯。李光燦、呂世倫在《馬克思恩格斯法律思想史》中認為,馬克思對古羅馬私有財產制度的分析初步揭示了私有財產對法的決定作用,但是馬克思還沒有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互動角度去揭示所有財產的產生發(fā)展,因此還不能全面破解“市民社會決定法” 的深刻內涵。在對資本主義政治價值觀念的批判上,裴德海認為,馬克思所講的自由才是人類真正、最高領域的自由。
3. 對資本主義經濟倫理的文化批判
《資本論》不僅是一部經濟學著作,而且包含著豐富的倫理思想,以致有西方學者認為其是一部道德批判的著作。當前,國內學者已經從資本范疇的精神維度、資本的本質、資本主義生產的人學意義、資本論的經濟倫理形態(tài)演變等方面展開了研究。汪丁丁認為資本范疇有3 個主要方面,即物質、社會和精神生活,資本人格屬于精神生活方面[6]。陳寶認為,資本的本質是以物質為媒體的人際關系而不是“物” 本身。中國的發(fā)展應注重思考人的發(fā)展[7]219。黃楠森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為人類的自由和整體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物質基礎,資本主義自身也在有限地發(fā)展自己的能力、社會關系和歷史需求[8]209。劉奔認為,商品經濟對人有著雙重意義:一方面商品交換使人的交往空間得以不斷擴大,人的本質變得更加豐富;另一方面造成了勞動異化,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侵蝕[9]。劉琳認為:“《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歷史考察是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理論成熟的標志?!保?0]344胡賢鑫在其著作中較為系統(tǒng)地分析了資本主義條件下經濟倫理價值觀的形成和發(fā)展[11]7。盡管學界對《資本論》中的資本倫理思想進行了初步探討,但是關于資本倫理的時代境遇、歷史進路等方面的研究還需要繼續(xù)深化。
4. 對資本主義歷史觀的文化批判
雖然文化表現為人們的一種精神向度、思維結構和價值觀念,但文化離不開特定歷史時空中“現實的個人”?!懊褡迨贰?向“世界史” 轉變的過程就是資本主義文化的呈現過程。俞可平認為,全球化的歷史始于馬克思時代,世界已經成為歷史,而不僅僅是地理空間性的存在[12]8。于成俊認為,時間和空間是馬克思考察世界歷史的兩個基本維度。世界歷史是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實踐起了關鍵作用[13]。在有些學者看來,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是馬克思以歐洲為中心構建起來的。那么,馬克思的世界歷史觀隱含著一個“歐洲中心論” 嗎?對此,北京大學豐子義、楊學功在論著《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中認為,馬克思在分析世界歷史和國家形勢時的確提及并闡發(fā)過“中心” 的思想,多是從世界經濟活動中心層面論述的,但不能因此認定馬克思主張“歐洲中心論”[14]145。目前,學界的研究多集中在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本身,但是對于世界歷史條件下資本的全球化發(fā)展、運行對人們的精神生活、價值取向和思維結構改變方面的研究成果遠遠未及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本身研究豐富。
大約在20 世紀20 年代,盧卡奇關于資本主義物化消解無產階級革命意志的認識以及葛蘭西文化霸權理論的研究最終揭開了西方馬克思主義文化批判思想的帷幕。當前,西方學界文化批判理論研究呈現出“無中心、無內核” 的多樣化發(fā)展態(tài)勢,從人的異化批判、科技理性批判、現代國家批判、日常生活批判、現代性批判到意識形態(tài)批判,無所不包,體系龐大,文化批判正深刻地改變著當代人文社會科學的視野。國外關于文化批判研究的成果主要體現有以下幾方面。
西方馬克思主義對第二國際的反叛的客觀影響形成了獨特的文化批判理論——盧卡奇的物化批評和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盧卡奇在《歷史與階級意識》中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化嚴重阻礙了無產階級意識的發(fā)展,無產階級革命首先是無產階級意識的發(fā)展。葛蘭西在《獄中雜記》中認為,革命的首要任務不是與資產階級展開政治斗爭,而是爭奪意識形態(tài)陣地,獲得文化霸權。雖然他們的觀點不同,但是他們的分析是基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思考。西方現代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文化批判被重視并不是偶然的。馬克思主義是現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文化批判”的重要理論要素。
西方馬克思主義學派特別是20 世紀30 年代出現的法蘭克福學派,如霍克海默的批判思想、馬爾庫塞的“文化大拒絕” 理論自成一家之言,對傳統(tǒng)思維的變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解、對現代社會人類生存狀態(tài)的認識等都有獨到的見解,極大拓寬了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研究視域。法蘭克福學派的作品主要包括霍克海默的《傳統(tǒng)理論和批判理論》《工具理性批判》,阿多諾的《啟蒙辯證法》《否定的辯證法》和馬爾庫塞的《愛欲與文明》等。
列菲伏爾試圖通過對日常生活的考察把基爾凱廓爾、海德格爾、薩特等人的存在主義思想與馬克思的思想結合起來探尋人的存在意義。列菲伏爾認為,疏遠日常生活是對公眾創(chuàng)造力、主動性和個性的最大傷害,因此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生存下來并且通過日常生活批判使人獲得創(chuàng)造力[15]40。列菲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的深刻性是針對個人的生存哲學問題而言的,列菲伏爾在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對立和分歧基礎上,著眼于個體生存的瑣碎生活細節(jié)考察來發(fā)現異化的深層結構并尋找克服異化的途徑。
阿爾都塞認為,馬克思的思想存在認識論上的斷裂,并且認為其忽視人的存在。相反,東歐新馬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高揚馬克思人道主義精神,密切關注人類普遍存在的文化困境,深刻批判資本主義現存的官僚政治、意識形態(tài)和技術理性,才能發(fā)揮人的主體性,發(fā)展自由的創(chuàng)造性個體。
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里達、??隆⒗麏W塔和吉登斯等。主要觀點為:現代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是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普遍異化的根源,所以要從根本上消除技術理性以及超越人的過度主體性所導致的工業(yè)社會種種負面現象,最終達到人主體性的解構。
上述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把文化、意識、意識形態(tài)的研究擺在重要理論地位,其獨特的研究視角為我們提供了借鑒。陶東風認為,如果我們承認中國社會文化和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的歷史發(fā)展階段是有區(qū)別的,那么我們利用西方文化思想時,就應該意識到它的有限適用性問題,中國社會文化科學真正重要的是要解決中國的問題,否則就會導致認識上的盲區(qū)和評價上的誤區(qū)[16]。
文化批判既能綜合地滿足人類認知世界的需要,又能有效反映人們改造世界的效果,可為人們的文化生活提供價值參考。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的當代價值挖掘必須結合中國的具體實際。與實際結合是一個實踐問題,涉及實踐主體、客體等因素,要求文化批判理論做到與實踐相結合。當前,國際利益格局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調整,在面對國際關系變化的同時我國也正處于眾多領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在時代背景下諸多現實問題將會不同程度地反映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上,容易造成人們的認識偏差。因此,需要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文化批判思想,增強人們鑒別是非的能力,適應時代改革和發(fā)展的需要,全面服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