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更新
絲綢之路是指始于西漢首都長安,途經陜西、寧夏、甘肅、青海和新疆5個省區(qū),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以及亞非歐的古代陸上商業(yè)貿易路線[1]。國家“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的實施為續(xù)寫古絲綢之路輝煌提供了新路徑,是絲綢之路體育走出國門的重要手段[2]。但當前學界關于絲綢之路體育的研究較為缺乏。檢索自1988至2018年30年間的研究發(fā)現(xiàn):宏觀層面上主要包括絲綢之路體育項目和特征研究,微觀層面上主要包括敦煌體育、民俗體育、漢唐絲綢之路的體育交流研究,此外還涉及絲綢之路體育經濟和旅游的現(xiàn)狀、影響因素等方面。然而,也存在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缺乏創(chuàng)新、研究人員單一等問題?;诖?,筆者從絲綢之路體育研究的回顧、不足及展望三方面對30年來國內關于絲綢之路體育的研究進行綜述,以助力絲綢之路的體育傳播與推廣。
1.1.1 絲綢之路體育的特征 關于絲綢之路體育的特征,學者們對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和西南絲綢之路的特征都有相關論述。如王曉以其獨特的體育文化模式來詮釋陸上絲綢之路特點,分別從其自然地理條件、經濟形態(tài)、社會組織結構和文化價值觀進行分析。認為絲綢之路體育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5個方面:第一是尚勇,如絲綢之路沿線的西北地區(qū)人民具有頑強抗爭、威武不屈的性格,重視追求勇猛精神;第二是貴力,如沿線人民擅長射騎和摔跤,并有以此為榮耀,具有注重體育實戰(zhàn)性的性格特征;第三是爭勝,如參加的體育活動都以競技勝負作為最終結果;第四是主動,絲綢之路地區(qū)體育活動多追求力量速度,騎馬射箭摔跤等體育活動皆體現(xiàn)了其運動之美;第五是功利,即注重參加體育活動后直接的現(xiàn)實功效與利益,如騎射講求準確射得獵物,摔跤則更偏向于軍事功能[3]。而劉萍與王曉的觀點雖有展現(xiàn)人體的耐力、技能、力量和圍繞以馬、牛、駱駝等動物的活動為主的相同點,也闡述了沿線人民以體育為媒體進行的活動,表現(xiàn)了男女平等并追求愛情與幸福生活的特點[4]。
客家人作為媒介進行體育交流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特點。如曾飆論述了客家人的播遷和返遷對絲綢之路體育交流的重要作用。認為客家人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紐帶[5]。李曉平指出:海上絲綢之路是與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qū)頻繁進行交流的經濟文化交流通道,其中客家人“崇文重德尚武”的體育精神在交流中的作用明顯[6]。顧偉在論述中國古代三大絲綢之路的體育文化特點時提到,它連接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等亞洲西南各國,更具有民族傳統(tǒng)體育中娛樂功能的特點,如其舞獅、龍燈、龍舟、踏青、登高、踩高蹺等項目的盛行[7]??梢姳狈?、海上和西南絲綢之路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了我國古代絲綢之路豐富的體育文化。
1.1.2 絲綢之路體育交流的主體介質 絲綢之路傳播體育的文化載體大體有中外使節(jié)、商人、僧侶等。他們的目的不外乎政治、經濟、文化,但也自覺或不自覺地促進了體育的傳播?!妒酚洝ご笸鹆袀鳌分小皾h方欲事滅胡”,因需改道匈奴地,想要招募并派遣使者,“騫以郎應募”[8]。對溝通西域之道的記述,就證明了絲綢之路是在漢統(tǒng)治者的支持與積極努力經營下達成的。開辟后進行出使任務時,多為贈送禮物和學習先進文化為主。后有樂浪海中百余國倭人皆“以歲時來獻見云”[9],表明了各國使節(jié)的來訪。漢武帝曾多次巡狩于海上,身邊有許多外國人跟隨,在經過大都市或人多的地方時就以錢財布帛作為賞賜,“厚具以饒給之”,從而顯示大漢國家的富強。表明了漢對于外國使者的賞賜,各國使節(jié)相互出使從而促進了中外體育文化的交流。
絲綢之路開通后,商人的商業(yè)貿易不斷增加,沿線的商業(yè)站點也不斷增加,使得各地區(qū)的聯(lián)系更加密切,從而促進了體育文化的交流。李明偉在《絲綢之路貿易史》一書中闡述了粟特人以經商為主要手段,在絲綢之路體育交流上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其后曾玉華、季春美、許萬林也就粟特人對唐代絲綢之路體育文化的影響進行論證。認為粟特人在唐代各方面活動中,尤其是綠洲體育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多元融合都產生了積極地影響[10]。粟特商人憑借他們故鄉(xiāng)處于亞細亞十字路口的地理區(qū)位在絲綢之路商業(yè)貿易中發(fā)揮了持續(xù)15個世紀的重要作用[11]。榮新江也認為,粟特人是中國與粟特、印度、北方游牧民族之間商貿的擔當者[12]。僧人在絲綢之路體育文化交流中也起著重要作用。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提到婆羅門國(即印度)的兵帥以四馬駕車,“馬軍散御,逐北奔命”[13],周邊的步兵或手持大盾與長戟,或手持刀劍,悍勇無比,生動描述了婆羅門國的征戰(zhàn)情景,以及僧人傳播體育的表現(xiàn)。
1.1.3 絲綢之路體育的項目 絲綢之路所經過的西北地區(qū)多為擁有廣闊區(qū)域的多民族地區(qū),包括漢、回、維吾爾、蒙古、藏、土等近30多個民族。絲綢之路體育也由于與各民族的生產生活聯(lián)系密切,故而具有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14]。其研究對象主要分為三類:競技比賽類體育、競賽表演類體育以及娛樂健身類體育。
競技比賽類體育的核心特點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對抗,包括身體對抗、利用器物的對抗以及以最終結果定輸贏的“對抗”。絲綢之路上屬于競技比賽類體育的主要有角抵(摔跤)、狩獵、蹴鞠和打馬球幾種。由于絲綢之路所經之地大多為高原、戈壁與草原,地域廣闊,且多牛羊、駿馬和駱駝,使得這些地區(qū)人民形成了以賽馬、射箭等體育活動為主的特點。賽馬、摔跤、射箭這三項體育活動更是被稱作“男兒三藝”,西北一帶的少數(shù)民族也因此多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鄭志剛還指出狩獵這項活動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在尋求生存時體現(xiàn)的覓食方法與智慧[15]。另外,除了馬上活動外,摔跤是他們日常做練習和娛樂的項目。起于民間的蹴鞠運動在漢代已大為流行,已有研究通過漢代畫像石磚中形象的圖畫配以蹴鞠文字史料生動描述了蹴鞠活動的開展情況。王欽還提到畫像石有蹴鞠舞的表現(xiàn)形式,其作為道具舞更是集踏、踢、頂、拋、懸等多種動態(tài)形象為一體[16]。以馬上游戲發(fā)展為競技的馬球運動自公元前6世紀起源于古代波斯,至唐太宗時期傳入中國以來[17]就備受上層社會推崇。如《唐摭言》中提到,咸通十三年三月,新晉進士皆因蹴鞠比賽而聚集在月燈閣,四面也搭滿了看臺?!皳舴骷攘T,痛飲于佛閣之上”[18],甚至揭開帷幕和簾子看比賽。也是唐中后期新晉學子受上層社會影響而觀賞馬球運動并深受其感染的表現(xiàn)[19]。
競賽表演類體育的體育性較為明顯,有一定難度且觀賞性強[20],絲綢之路上的專業(yè)體育主要是武術、舉重(田徑類)和舞蹈。其中武術包括舞劍、套路(拳術)、武術素質練習(翻筋斗和倒立等)和養(yǎng)生功法。這些關于武術的研究多通過詩詞、敦煌莫高窟壁畫、書籍等文字資料進行詮釋,如敦煌藏經洞中出土的卷子中有“合如花焰秀,散若電光開”“劍器呈多少,渾脫向前來”[23]的曲詞,展現(xiàn)了劍器舞的美妙氣勢,也說明舞劍有較強的表演觀賞性。舉重在古代稱“翹關”“杠鼎”等[22]。在敦煌莫高窟壁畫中就有舉馬、舉象、舉鐵鐘、騎馬舉鐵板、騎象舉鐵板、擎鐘以及各種力士圖等[23],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在日常工作的間隙將此活動作為宣泄情緒的方式[24]。中國古代原始舞蹈中的胡旋舞、踏舞、胡騰舞在莫高窟均有圖像資料。這些舞蹈不僅在節(jié)奏上有要求,還需要舞者的動作、技巧、姿態(tài)、造型等協(xié)調統(tǒng)一。已有文獻在研究其歷史的同時,還探討了其與現(xiàn)代體育舞蹈的淵源。如自漢魏就盛行于新疆、長安一帶,并作為當時西域舞代表的“西涼伎”“康國伎”“安國伎”等,具有扭擺顫動、灑脫、急速多變、節(jié)奏明快等特征,與現(xiàn)代體育舞蹈中的牛仔舞的舞步敏捷、恰恰舞的舞步利落緊湊有相似之處[25]。
娛樂健身類體育參與人群廣泛,屬于普通百姓的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且不受場地、年齡等的限制,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這類體育反映了具有民族風俗的生產活動。各社會階層的生活百態(tài)和娛樂,是各特定區(qū)域、人群沿革下來的風氣、禮節(jié)和習慣等的總和。其中博戲是我國古代人民娛樂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深受人民喜愛。它包括六博、斗雞、斗蟲、斗蟋蟀等。六博是各國兵種盤局的源頭,如象棋、國際象棋、軍棋等都屬于棋戲[26]。這方面研究通過文獻、考古、簡牘、文物、銅鏡等綜合考察,論證了古代博戲由賭博游戲逐步演變?yōu)椴蚍蛛x的體育娛樂活動的歷史。另外,斗雞、斗蟲、斗蟋蟀等也反映了包括兒童在內的普通百姓的日常娛樂行為。驛傳與現(xiàn)在的郵局類似,有步遞、馬遞等。在沒有高鐵、汽車的古代,驛傳士卒須在限定時間內將物件送達,這就出現(xiàn)了我國田徑運動中最早的“競走”和馬術運動中的“賽馬”形態(tài),可為研究田徑和馬術運動提供參考。
1.2.1 絲綢之路上敦煌體育的特征與項目 敦煌研究經歷了由狹義到廣義、由內涵到外延的轉變。自楊泓以敦煌莫高窟壁畫相撲圖研究相撲而開創(chuàng)敦煌體育研究先河[27]始,到易紹武將敦煌體育分為古代武術、射箭、舉重、技巧、摔跤(相撲)、馬術、博弈、游戲、舞蹈等[28],再到李重申把敦煌體育拓寬為養(yǎng)生保健,摔跤與相撲,射箭,體操和技巧,健美與舉重,棋弈,跳高、投擲、水媳(游泳)、操舟(劃船),馬伎與馬毬,武術,氣功,投壺、游戲、踏青、秋千、舞蹈等[29],涉及種類眾多,范圍較廣,表明敦煌體育項目門類齊全,內容豐富。其次,敦煌作為一個各民族聚居的移民地區(qū),儒學及佛、道、襖、摩尼、景教等各種宗教相容,使得敦煌體育融匯各民族及多種宗教文化,形式多樣。再次,敦煌壁畫中豐富的古代相撲、武術和以劍為武器對陣的場面表明了敦煌民間在抵御入侵過程中形成民間盛行尚武風氣,具有自發(fā)、自娛、自主的休閑特色。最后,敦煌特殊的軍事地理位置和自然環(huán)境使其體育因地制宜,因時而變。
1.2.2 絲綢之路上節(jié)令民俗體育的特征與項目節(jié)令民俗的形成是一個民族長期積淀的過程。中國的節(jié)令民俗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結果,具有強烈的內聚力和包容性。這種特征在絲綢之路體育文化方面也同樣具備,比如春節(jié)的舞蹈、元宵燈會、重陽登高和清明踏青與拔河等。據(jù)《唐詩詩話》記載,唐中宗時,曾于清明時節(jié)駕臨梨園,“命侍臣為拔河之戲?!笨梢?,拔河是深受帝王提倡的。此外,《新唐書》有載:“(唐敬宗)五月戊寅,觀競渡于魚藻宮”[30]說明端午節(jié)的龍舟競渡等一些喜聞樂見的節(jié)令體育活動已經成為許多民族共同的體育娛樂項目。
絲綢之路節(jié)令民俗體育文化項目的特點主要包括:一是其原始性?!皻q時節(jié)令”始于上古時期[31]延續(xù)至今,其相關體育活動多為原始習俗演變而來,如在除夕之夜流行的巫舞逐儺,自西周開始就在民間長盛不衰。“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大陰,恐為所抑,故命有司大儺,所以扶陽抑陰也”[32]表明儺舞有驅鬼逐疫的寓意,直至現(xiàn)代,江西婺源、廣東湛江和廣西欽州等地仍有這項體育活動傳承。二是多樣性。絲綢之路節(jié)令民俗體育的民族性主要體現(xiàn)在長期的絲綢之路各民族文化交融上,使其不僅有各民族的元素,也有外來因素的影響,如舞蹈、雜技百戲等;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則表現(xiàn)了民俗體育具有地域性,與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特點密切相關。這在絲綢之路節(jié)令民俗體育中也有一定體現(xiàn),如端午時南方有競渡賽龍舟的習俗,而北方卻是踏柳采艾,所以即使同一節(jié)令在不同地域習俗也各不相同。三是封建性。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程決定了絲綢之路節(jié)令民俗體育活動具有濃厚的封建性。
漢代是絲綢之路的開辟與形成時期,是中國走向世界、影響世界的通道。另外,唐朝國力強盛、四夷歸附,絲綢之路體育交流也空前繁盛。因此,漢代絲綢之路的開拓與唐朝絲綢之路的繁盛是體育交流的重要階段。
1.3.1 漢代絲綢之路體育的發(fā)展狀況、特征與項目交流 自西漢以來,絲綢之路基本上保持著暢通的狀態(tài),但由于西漢末年王莽專權篡漢,在民族政策上反復無常,使得與西域各國良好的關系發(fā)生變化,由此引起兩漢之際漢與西域關系的一系列變化,出現(xiàn)了絲綢之路交通的“三通三絕”,絲綢之路體育文化交流亦受到一定影響。劉艷芹將其歸納為四點:一是雙向互鑒,主要體現(xiàn)在漢代體育文化不斷向外傳出,對國外體育文化產生深刻影響并促進其體育文化創(chuàng)新,同時外國體育文化也不斷傳入我國,促進我國體育文化革新與多元化;二是全面深入,包括體育物質文化如胡舞、馬舞的傳入和圍棋、蹴鞠的傳出,體育制度文化如騎馬鼓吹制度和圍棋制度,體育精神文化如圍棋上的“虛實”和“仁義禮”。其體育交流項目如蹴鞠、騎馬射箭、摔跤和各種民間體育藝術[33];三是途徑多樣,即除使節(jié)、僧人、商人外,還有游牧民族的日常遷徙活動;四是具有時代局限性,這是由于絲綢之路剛開通不久,又具有基于本土吸收外來文化與中外聯(lián)系有限的缺點[34]。李重申還提到居延漢簡中反映了政府對兵卒體質與健康的重視[35]。
1.3.2 唐朝絲綢之路體育的發(fā)展狀況、特征與成因 唐朝立國之后,雖經安史之亂,但總體來說,國力強盛、社會穩(wěn)定、經濟富庶、文化騰遠、精神宏闊,是中國古代社會最繁榮發(fā)達的時期,也是中國體育以及絲綢之路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這是由于唐朝擁有總體相對穩(wěn)定的政治局面和繁榮的經濟基礎;其次,統(tǒng)治者對體育運動的喜愛和武則天稱帝對于女子參政且社會地位提高的影響使得唐朝擁有安定的政治條件;再次,唐朝具有寬容的文化氛圍,如官宦民間女子皆有途徑受教育;最后,唐朝社會風氣較為開放?!缎绿茣酚涊d,東宮的女史在侍奉時著“半袖裙襦”[36]。唐代女子不僅可著半袖,更有唐周濆《逢鄰女》中“慢束羅裙半露胸”的開放服飾描寫。《舊唐書》中“則天之后,帷帽大行”,“開元初,從駕宮人騎馬者,皆著胡帽,靚妝露面,無復障蔽”,“俄又露髻馳騁,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保?7]可見,女子出行時由戴帷帽到著胡帽再到“露髻馳騁”、著男裝出行,無不體現(xiàn)唐代開放的社會風氣。不僅在著裝上,唐代女子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擁有更多的自主權?!缎绿茣分小案呙芄鳌旨薅尉]?!薄胺苛旯鳌旨拶R蘭僧伽?!薄鞍捕ü鳌旨捺嵕葱??!保?8]唐太宗《令有司勸勉民間嫁娶詔》提到,男子年滿20歲、女子年滿15歲,或者喪妻、喪夫達到一定時間的,“并須申以媒媾,令其好合?!北砻鞴髟偌夼c統(tǒng)治者的提倡都是唐代對于女子婚姻自由的保障。以上歷史背景皆決定了唐代絲綢之路體育具有形式多樣性、開放創(chuàng)新性和娛樂競技性等特點。
1.4.1 當代絲綢之路體育發(fā)展現(xiàn)狀 當代絲綢之路體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絲綢之路體育經濟和絲綢之路體育旅游類研究上。前者多以“絲綢之路經濟帶”為依托,對傳統(tǒng)體育文化發(fā)展機遇與對策進行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是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于2013年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fā)展區(qū)域。自2013年后,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體育研究逐年增多。后者多集中在絲綢之路旅游資源開發(fā)的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上,這類研究對于甘肅段的研究較多,對真正挖掘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體育旅游資源進行嘗試,為甘肅省旅游業(yè)的發(fā)展提供機會[39]。
1.4.2 當代絲綢之路體育發(fā)展的影響因素 絲綢之路體育與其他地區(qū)的體育資源相比具有其獨特的資源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歷史人文、交通區(qū)位幾方面。首先,絲綢之路沿線渾然天成的山貌可進行山地驚險類體育旅游項目;草原盆地可進行草體類體育旅游項目;沙漠戈壁可進行具有挑戰(zhàn)刺激性的體育旅游項目;沿線特有的溫泉、冷泉等資源還可進行療養(yǎng)、療疾等康體類體育旅游項目等等。其次,絲綢之路是佛教、景教、襖教等外族宗教傳入中國的首站,具有豐富文化底蘊的藏傳佛教文化和伊斯蘭宗教文化等數(shù)千年的歷史文化在此沉淀,使得這條國際大道具有深厚的文化性。最后,絲綢之路上粟特、回鶻等商人往來不絕,沿線重鎮(zhèn)更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亞乃至歐洲的重要通道和黃金路段,使絲綢之路具備發(fā)展體育獨特的區(qū)位交通優(yōu)勢。但絲綢之路體育經濟的資源開發(fā)尚處于低水平的初級開發(fā)階段,表現(xiàn)在:絲綢之路沿線屬于西北地區(qū),經濟較為落后,城鎮(zhèn)化水平較低,導致沿線城市投資文化類產業(yè)的能力較低;沿線體育資源配置較為缺乏,體育場館建設滯后,造成絲綢之路體育市場化程度較低;體育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問題成為制約沿線絲綢之路體育經濟產業(yè)發(fā)展的“瓶頸”;由于主要開發(fā)地區(qū)較為偏遠,信息更新速度較慢,對于新興主流方式如快遞信封廣告、數(shù)字雜志與報紙、數(shù)字廣播、桌面視窗和數(shù)字電影等的學習滯后,導致媒體宣傳力度不夠;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不暢通,未能形成規(guī)模效益。
絲綢之路體育的歷史文化類研究較多,涉及面較廣,研究對象從絲綢之路體育的宏觀特征、交流的主體介質、項目分類,到微觀層面絲綢之路敦煌體育、節(jié)令民俗體育和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研究,再到開拓與繁盛時期的漢唐絲綢之路體育發(fā)展狀況研究,均為今后絲綢之路體育發(fā)展研究的重要參考。但關于斷代史研究,還需涉足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體育的演變、隋朝絲綢之路體育的復興和宋元明清時期絲綢之路體育的衰落等方面。另外,研究歷史就是為更好地發(fā)展當代絲綢之路體育作鋪墊,即對于絲綢之路體育經濟發(fā)展的研究較為薄弱,且高校教育層面對于絲綢之路體育的傳授還較為缺乏,文化遺產如古代體育巖畫、石窟壁畫及漢代簡牘等中的體育圖像、文字資料保護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加強。
目前在絲綢之路體育研究方面,研究人員主要是高校體育工作者,研究方向多致力于歷史的傳承和保護,然而對于絲綢之路體育文獻、石窟、竹簡、巖畫等的挖掘和保護還需要政府和民眾的支持,需要其他學科學者的關注。在研究的地域上,絲綢之路體育的研究多集中在陜西、新疆、甘肅、寧夏和青海等西北地區(qū),這與絲綢之路的主要交流在西北有一定關系,但洛陽也被認為是絲綢之路另一個起點,而相關研究較少;海上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和東南地區(qū)絲綢之路體育的相關研究更少。
在已有研究中,研究對象多數(shù)是針對某一個具體體育運動項目,如蹴鞠、馬球、角抵、狩獵、舞劍、拳術、筋斗、倒立、舉重、庖廚、驛傳等,將其歷史如抽絲剝繭般層層論述,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便于深入研究;另外,還有一部分如舞蹈、博戲、弈棋、養(yǎng)生從一類項目出發(fā)進行研究,從宏觀來看問題,具有整體性;研究內容趨向于依靠圖像進行闡釋,使得文獻更為豐富,增加了文獻的深度和可信度。以上皆為利用文獻資料進行描述的定性分析,而用數(shù)學語言進行描述的定量分析卻較少。
絲綢之路沿線國家頗多,經過千百年的積淀其歷史文化更是歷久彌新,有著更為豐富多樣的體育文化等待著我們去發(fā)掘傳揚。如漢畫像石的題材內容十分廣泛,可以說是表現(xiàn)漢代人們生產生活以及風俗習慣的百科全書,敦煌壁畫上擁有的畫像,更有簡牘、紋飾絢麗的銅鏡、磚畫和即將淡化的巖畫,都是寶貴的史料。還需借助高科技對文物進行保護,同時留下高清的圖像資料,并構建圖像數(shù)據(jù)庫,便于后人參考,通過在與其他學科的碰撞中創(chuàng)新體育學科體系。
21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愈加強烈。另外,自2015年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對于絲綢之路體育的發(fā)展也是一個重要機遇[40]。可依托絲綢之路的地理與環(huán)境優(yōu)勢,輔以絲綢之路的體育特色,建設絲綢之路體育產業(yè),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廣納社會多方投資,實行產業(yè)化運作,促進大西北經濟文化發(fā)展[41]。
絲綢之路作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是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項目[42],其歷史文化價值可見一斑。“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wǎng)”的成功申報,更顯示了我國絲綢之路體育與其他國家絲綢之路沿途城市溝通的便捷。所以,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加快對外交流,在交流的過程中迅速提升我國體育文化水平與軟實力,促進我國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