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艷,陳木興,謝麗平,林濤發(fā),王少揚
(1蚌埠醫(yī)學院??偨虒W醫(yī)院,福州350000;2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
原發(fā)性肝細胞癌(HCC)被列為全世界癌癥相關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我國HCC發(fā)病及死亡人數(shù)在全世界范圍內占比均為50%左右[1]。當肝細胞發(fā)生癌變時,癌周結構和細胞群體均發(fā)生改變,這種惡性細胞與周圍非惡性基質之間的結構成分和動態(tài)相互作用被稱為腫瘤微環(huán)境[2]。免疫細胞分布和功能異常是HCC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重要機制,也是HCC微環(huán)境改變的主要特征。調節(jié)性T細胞(Tregs)是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重要免疫調節(jié)成分,具有獨特的免疫抑制能力,可以削弱機體的抗腫瘤能力,協(xié)助腫瘤細胞完成免疫逃逸[3]。LAP+CD4+T細胞是新發(fā)現(xiàn)的一種Tregs亞群[4],具有比經典CD4+CD25+Foxp3+T細胞更強的腫瘤抑制活性[5]。有研究表明,LAP+CD4+T細胞具有比LAP-CD4+T細胞更高的腫瘤組織歸巢傾向,提示LAP+CD4+T細胞可能參與了腫瘤的發(fā)生與發(fā)展[6]。但是關于LAP+CD4+T細胞比例在HCC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變化及臨床意義鮮有報道。為此,本研究觀察了HCC患者癌組織中LAP+CD4+T細胞比例變化,并分析其與患者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12月~2018年10月于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進行初次手術治療的HCC患者30例,男22例、女8例,年齡27~71歲,血清甲胎蛋白(AFP)<200 ng/mL 16例,≥200 ng/mL 14例;AST/ALT<1.0 17例,≥1.0 13例;TNM分期Ⅰ~Ⅱ期21例,Ⅲ~Ⅳ期9例?;颊呔浶g后病理確診為HCC,排除接受過靶向藥物治療、射頻消融、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及免疫治療等抗腫瘤治療的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本研究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檢測 選取患者術中切除的新鮮癌組織及距腫瘤2 cm處相應的癌旁組織(大小約為2 cm×1 cm×1 cm),去除壞死組織、脂肪及其他正常組織。眼科剪剪碎,置入配制好的組織消化液中,37 ℃條件下恒溫震蕩消化1 h。70 μm一次性細胞濾網(wǎng)濾過,將濾液吸至15 mL離心管中,25 ℃條件下1 500 r/min離心10 min,吸去上層清液,沉淀中加入PBS 4 mL重懸,制備細胞懸液。各取100%和75% ficoll-hypaque淋巴分離液(北京索萊寶生物有限公司)2 mL,依次緩慢加至另一個15 mL離心管中,于最上層加入細胞懸液4 mL,25 ℃條件下2 000 r/min離心35 min,一次性無菌吸管收集100%和75% ficoll-hypaque淋巴分離液之間的云霧狀細胞層。加入PBS 3 mL,1 500 r/min離心10 min,25 ℃條件下洗滌2次。加入1%BSA重懸,調整細胞密度為2×106/mL。每份標本各取出100 μL分裝于2個EP管中,標記為實驗管與同型對照管。暗室條件下各取5 μL抗CD4、抗LAP抗體(美國eBioscience公司)加入實驗管,同型對照管加入相應同型抗體,暗室中室溫孵育40 min。加入PBS 500 μL,25 ℃條件下2 000 r/min離心6 min,棄上清后重懸。上流式細胞儀(美國BD公司)檢測LAP+CD4+T細胞比例占總CD4+T細胞的百分比,即為LAP+CD4+T細胞比例。分析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與患者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2.1 HCC患者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LAP+CD4+T細胞比例比較 HCC患者癌組織及癌旁組織中LAP+CD4+T細胞比例分別為11.57%±1.59%、5.74%±0.89%,兩者比較P<0.01。
2.2 HCC患者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HCC患者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與性別、年齡、血清AFP水平及AST/ALT均無關(P均>0.05),TNM分期Ⅰ~Ⅱ期的HCC患者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低于Ⅲ~Ⅳ期患者(P<0.05)。見表1。
表1 HCC患者癌組織LAP+CD4+ T細胞比例與臨床病理參數(shù)的關系
免疫逃逸是正常細胞轉化為惡性細胞,以及惡性細胞隨后存活所必需的關鍵機制。免疫系統(tǒng)可以通過一種叫做免疫編輯的復雜機制來促進癌細胞的形成[7]。在清除階段,轉化后的細胞可以被免疫細胞(如細胞毒T淋巴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破壞;但在平衡階段,腫瘤細胞可降低其免疫原性,以逃避免疫殺傷機制,最終在逃逸期形成腫瘤。肝臟通過門靜脈不斷暴露在各種高水平的抗原中,肝臟微環(huán)境表現(xiàn)為強大的免疫抑制作用,以防止自身免疫性肝損傷的發(fā)生[9]。在肝臟免疫微環(huán)境中,Tregs和髓源性抑制細胞等免疫調節(jié)細胞發(fā)揮抑制免疫反應作用,從而促進肝臟腫瘤的發(fā)生[8]。鑒于肝臟特殊的免疫環(huán)境,臨床上需要充分研究肝臟腫瘤微環(huán)境中免疫成分的改變,從而進一步明確免疫成分在產生抗腫瘤免疫應答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
研究表明,HCC患者癌組織浸潤淋巴細胞中Tregs數(shù)量增加[10]。一項關于肝癌的研究顯示,通過抑制Tregs功能可以增強抗腫瘤免疫應答效應[11]。Tregs在HCC患者血液中的比例明顯升高,而Tregs比例與HCC嚴重程度有關[12,13]。此外,與癌旁組織相比,癌組織Tregs大量聚集后伴隨CD8+T細胞數(shù)量減少[14]。因此,腫瘤浸潤性Tregs數(shù)量增加可能促進了HCC的進展,并有可能與患者預后不良有關。LAP是一種前肽,與TGF-β的氨基末端非共價結合并產生潛伏的TGF-β復合物,從而促進TGF-β1向細胞外基質釋放。此外,潛伏的TGF-β復合物可表達于血小板、樹突狀細胞和Tregs等多種免疫細胞的細胞膜,并參與免疫調節(jié)機制[6]。LAP+CD4+T細胞是人外周血中非Foxp3+陽性抑制細胞的一個新子集,在體外可以抑制其他T細胞增殖,其抑制作用可能由TGF-β和IL-10介導[3]。本研究結果顯示,HCC患者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升高,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與患者的性別、年齡、血清AFP水平及AST/ALT均無關,但TNM分期Ⅰ~Ⅱ期的患者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低于Ⅲ~Ⅳ期患者,說明LAP+CD4+T細胞可能通過其自身免疫抑制性而促進HCC進展。本研究結果顯示,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明顯高于癌旁組織,提示LAP+CD4+T細胞具有一定向腫瘤組織歸巢的趨向性;但是,隨著HCC疾病進展,這些細胞是否會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積累并向外周血釋放仍需進一步觀察。
綜上所述,HCC患者癌組織LAP+CD4+T細胞比例升高,且LAP+CD4+T細胞可能參與了HCC的疾病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