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傳英, 鄭 以, 藍賢勇, 董武子, 曾文先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
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教育改革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1]?,F如今,我國教育需求急劇增加,高校學生數量連年上漲,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已慢慢與當前數量與質量并重的學生培養(yǎng)模式發(fā)展要求脫節(jié)。因此,提高高校學生的教育水平,加強教育教學改革,探索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國家高度重視高校學生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和國內教育規(guī)模日益擴大的現實背景下[2],各高校在建設雙一流高校,提高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過程中,更要求我們重視學生教育,加強教育教學與培養(yǎng)體系的改革。
在高校中,研究生作為科研領域的探索者,需要拓寬視野,涉獵不同領域,及時掌握科研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研究生汲取科研前言動態(tài)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完成的。在當前研究生培養(yǎng)體系中,除課堂教學外,還普遍包括學術會議、課題組交流會議、網絡學習等培養(yǎng)措施,其中,文獻閱讀是研究生學習理論知識,培養(yǎng)科研思維,了解科學前沿發(fā)展,掌握科研技術方法最為基礎與重要的手段,是研究生豐富自身理論與學習認知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本科生作為高?!半p一流”建設最基礎的中堅力量,其知識體系的完備恰能反應高校教育改革的成功。因此,利用文獻閱讀來豐富本科生的專業(yè)知識,完善知識體系構建,使本科生能夠提前了解專業(yè)領域新發(fā)展。針對高校學生當前文獻閱讀中存在的普遍問題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是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改革中切實可行的探索途徑之一。
文獻,是科學研究的智慧結晶,是理論知識與技術方法的最好載體,更是嚴謹科研思維的具象凝聚,是了解、從事當前研究方向的最好路標。然而,由于專業(yè)領域文獻數量龐大,難易程度區(qū)分大,以及查找繁瑣等條件制約,學生并不能及時有效地掌握專業(yè)領域的動態(tài)變化[3]。再加之常規(guī)培養(yǎng)模式下存在的諸多問題,使得文獻的利用率極低,這嚴重制約了學生專業(yè)水平的發(fā)展。
高校學生針對文獻閱讀,普遍存在“不會找,不會讀,讀不懂”三大難題。所謂“不會找”,由于文獻數量龐大,各類開源數據庫繁雜,查找過程繁瑣,缺乏課程指導,以及自身重視程度不夠,這導致了很多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文獻閱讀量匱乏,甚至一學期才幾篇,極大地影響了其對專業(yè)領域的認知,再加之檢索到的文獻質量良莠不齊,難以高效閱讀。所謂“不會讀”與“讀不懂”,由于學生個體間英語水平及理論知識的差異,在獲得文獻后從“能讀通”到“能讀懂”再到“能明白,可重復”,各層次間的差異非常大,文獻的吸收程度與學習進程一般是呈正相關的。低年級學生由于基礎薄弱,文獻閱讀對其來講是比較困難的,若不加以指導,會對其今后科研發(fā)展產生一系列阻礙。此外,研究生對閱讀文獻的分區(qū),影響因子把握不夠,也會極大降低文獻的吸收度,文獻閱讀效益也會大打折扣;文獻閱讀深度把握不夠,對自身領域知識水平認知有限,難以理解深度文章的論點等等,這些都會降低研究生對文獻閱讀乃至科研學習的興趣[5]。因此,針對當前研究生與本科生文獻閱讀存在的種種問題,結合本團隊多年來在教學培養(yǎng)模式中的探索與實踐,總結出了幾點針對學生文獻講讀與學習的建議。
為提升研究生與本科生文獻閱讀的能力,培養(yǎng)研究生良好的科研素養(yǎng),本團隊圍繞以下兩方面總結出了五部分文獻閱讀的技巧,結合課題組內例會交流,開展文獻講讀與指導。一方面,通過改進文獻閱讀的方法,加強文獻閱讀的數量;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凝練文獻要點,鞏固自身基礎,進而提升文獻閱讀的質量與效果。
針對某方向相關科研團隊,研讀該課題組所發(fā)表的所有論文,通過對這些文章進行分析凝練,包括按時間、按論文水平的整體分析,能更加系統(tǒng)地掌握該團隊的研究進程及研究進展。一方面,細致全面地了解掌握該方向上相關團隊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對自身團隊也有一個逐步深入,由簡單到復雜,由基礎到提升的過程。在對整個團隊的文章進行研讀時,可以根據不同學歷層次和閱讀水平的研究生和本科生進行分配??珊Y選出和本團隊研究方向相符的前沿團隊,每次例會可以完整地研究一個團隊的科研成果,從而與本團隊之間進行比對分析,汲取值得學習的地方,豐富本團隊的知識儲備。并由導師對團隊發(fā)展進行規(guī)劃與思想提升,使研究生時刻把握自己的定位,及時學習調整,進一步樹立學生的科研自信。
由于文獻數據庫龐大,做到對每篇論文都有涉獵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進行文獻講讀時,根據關鍵詞進行必要的篩選是很重要的一步。關鍵詞可以根據自身團隊的研究方向來選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進行完善,以契合團隊研究方向的拓展和延伸。每次例會可以圍繞2~3個關鍵詞來進行文獻講讀,根據研究生的相關課題篩選出契合的關鍵詞,例會上統(tǒng)一進行學習借鑒,并展開針對實驗設計與下一步研究計劃的討論,提升研究生對實驗思路的整體把控,豐富研究生自身的課題進展,以期找到能夠借鑒的思路與方法,進一步推進研究生的實驗進程。
期刊水平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文章的檔次,體現了技術水平以及可供學習參考的價值,一方面對提高研究生研究水平有所幫助,另一方面,也可以為目標期刊做基礎了解。根據研究生自身科研能力與課題深度,尋找現階段心儀的目標期刊,對期刊已發(fā)表的最近文獻進行閱讀,從而了解期刊工作量及投稿難易程度,審稿周期等,使研究生對自身的課題進展進行優(yōu)化,向心儀的目標期刊進行靠攏,并樹立學術全局觀念,進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全局觀。
把握研究方向前沿的最新進展,是發(fā)展課題,提升科研水平的基本需要。一方面,可以借鑒切實有效的研究思路,豐富研究生課題;另一方面,使研究生對所處領域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為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基礎;還可以發(fā)散思維,針對新進展、新問題展開討論,提升科研興趣,進一步提供研究生科研動力。根據最新進展閱讀文獻也可以彌補本科教學的漏洞,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本科教材比如《細胞生物學》,由于教材版本老舊,而《細胞生物學》又是一門發(fā)展極為迅速的學科,僅靠課本上的知識難以滿足教學要求,因此通過最新進展來對相關文獻進行組織閱讀就顯得極為重要。
在各高校建設雙一流高校的過程中,各行業(yè)TOP期刊、中科院一區(qū)、中科院二區(qū)等期刊論文的發(fā)表具有更高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進行文獻講讀時,應涵蓋以上期刊,按學生年級的高低來進行劃分,充分考慮到博士、碩士、本科之間的差異,文獻講讀做到因人而異。研究生自身也應該對課題做一個細致的規(guī)劃,對目標期刊的檔次也應有一個合理的規(guī)劃。
本團隊結合以上5點舉措,每周安排1次課題組內文獻分享交流會,會議由分管博士研究生負責組織。推行前期,一方面,文獻安排由導師群與分管博士研究生結合各研究生自身水平與負責課題,因材施教,統(tǒng)一分配;另一方面,開展文獻檢索查找、文獻閱讀方法及相關實驗技術專題講座,提升各研究生文獻檢索與閱讀能力。達到在后期能夠由研究生每周自行檢索、選擇論文進行分享的目的。在此模式的推行過程中,每位研究生每周至少可精讀1篇文獻,在例會中聽取8~12篇相關文獻,并進行討論,文獻閱讀的數量和質量都有了保障。此外,對研究生演講口才及實驗思路的鍛煉效果顯著,低年級研究生的理論短板補充極為明顯。本科生通過老師和學委進行組織,在專業(yè)課每章節(jié)學習結束后按照以上5種方法搜集文獻,統(tǒng)一組織時間進行文獻講讀及答疑,做到分組進行,保證每位本科生在課程學習后都能夠獨立高效的閱讀文獻,同時為以后的專業(yè)方向奠定基礎。
為響應我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號召,各高校在建設雙一流大學的過程中,需要各管理層、導師、研究生、本科生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努力,加強教育教學與培養(yǎng)對雙一流建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培養(yǎng)文獻閱讀能力,進而能提升學生科研與技術能力,提升科研思想與邏輯水平,提升科研成果的效率與質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創(chuàng)新水平,推動雙一流建設,加快高等教育培養(yǎng)體系和教育水平的全面升級。本團隊通過多年來在教學培養(yǎng)模式中的探索與實踐,摸索出了一套適合學生文獻閱讀的理論方法,該方法目的明確,適應性強,實用性強。通過對研究生及本科生文獻閱讀能力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與鍛煉,為其學習和自身課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