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華
摘要: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深入分析了蠟燭由高處向低處依次熄滅的原因。實驗和分析表明若用燒杯倒扣在高低兩支點燃的蠟燭上,導致高的一支蠟燭先熄滅的原因主要是N2,并非蠟燭燃燒產(chǎn)生的CO2氣體。隨著蠟燭的燃燒,越來越多的N2和CO2氣體充滿整個燒杯,是蠟燭由高處向低處逐漸熄滅的原因。
關鍵詞:理論分析;實證探索;蠟燭熄滅
文章編號:1008-0546(2020)11-0094-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11.024
筆者曾在觀摩同行的展示課時,看到有位老師講授“二氧化碳性質(zhì)”,演示了如圖1所示實驗,實驗現(xiàn)象是:低處蠟燭先熄滅,高處蠟燭后熄滅。于是得出如下結(jié)論:①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②密度比空氣大。然后,該教師又重新設計了一個將燒杯倒扣在燃燒蠟燭上的實驗,發(fā)現(xiàn)高處蠟燭先熄滅,低處蠟燭后熄滅。并得出結(jié)論:在倒扣的燒杯中,由于蠟燭燃燒會產(chǎn)生大量的熱,所以生成的CO2氣體是熱的,密度較小,因此,CO2氣流會上升,且從上向下慢慢充滿整只燒杯,所以會出現(xiàn)蠟燭由高到低依次熄滅的現(xiàn)象。
筆者無法否認該實驗現(xiàn)象的真實性。然而,對于實驗的結(jié)論,筆者認為是有待商榷的。為此,筆者做了如下理性思考及實證探索:
一、理論分析證明CO2氣體不能獨自占據(jù)上部空間
若CO2氣體能獨自占據(jù)上部空間,則CO2氣體的密度要比空氣的密度小:1.977x10-3kg/xL<1.293x10-3kg/L(x表示氣體的膨脹系數(shù)),求得x>1.53,由此可知,只有二氧化碳氣體的體積擴大1.53倍時,其密度才會小于空氣密度,cO:氣體才會漂浮在上部空間,再由氣體等壓定律:V/T2=1.53V/T1,v表示二氧化碳氣體原來的體積,T2表示二氧化碳氣體原來的溫度,1.53V表示表示二氧化碳氣體膨脹后的體積,T1表示二氧化碳氣體膨脹后的絕對溫度,若點燃蠟燭前燒杯內(nèi)為25℃,即T2為298K,求得T1為456K,也就是膨脹后二氧化碳氣體溫度為183°C。分析可知,若下層為25°C時,上層只有高于183℃時(上、下溫度差為158℃),cO2氣體才會漂浮在上部空間。事實上,這么大的溫差不會存在,當高處蠟燭熄滅,低處蠟燭沒有熄滅時,筆者測得上下溫差僅為35℃左右(上層為60℃左右,下層為25℃左右),所以,CO2氣體不能獨自占據(jù)上部空間。
二、兩個實驗中蠟燭熄滅的原因在于氣體的組成不同
圖1中的蠟燭由低到高依次熄滅,筆者注意到,這兩支蠟燭都是瞬間熄滅的,顯然,這是由于突然缺氧導致的,也就是說是由二氧化碳氣體單獨引起的,而新設計的實驗中,高處蠟燭先熄滅、低處蠟燭后熄滅,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火焰都是由大到小,緩緩熄滅的,說明該過程是一個慢慢缺氧的過程。由此可知,這兩個實驗中導致火焰熄滅的氣體的組成并不相同,也就是說,新設計的實驗,火焰熄滅并非只由二氧化碳引起的。
三、在倒扣的燒杯中二氧化碳分布均勻,不存在
二氧化碳氣體緩緩下移的現(xiàn)象
若二氧化碳氣體能獨自占據(jù)上部空間,且慢慢充滿倒扣的燒杯,那么就會存在一個空氣與二氧化碳氣體交界面,這個交界面會緩緩下移(或者有一個濃度梯度下移),那么,這樣的濃度梯度或交界面存在嗎?
筆者選用大號礦泉水瓶演示了該實驗(如圖2所示),待高處蠟燭熄滅后,立刻用注射器從礦泉水瓶上、下兩層分別抽取10mL氣體,再分別注入5mL澄清石灰水中,發(fā)現(xiàn)石灰水都變渾濁,且渾濁程度幾乎相同。由此不難推出:在倒扣的燒杯中,CO2氣體是均勻分布的,不存在上層為二氧化碳氣體,下層為空氣的現(xiàn)象,更不會存在二氧化碳氣體與空氣有交界面下移的現(xiàn)象。筆者還用注射器從上、下兩層各抽取10mL氣體,并用等體積、等濃度的燒堿溶液吸收,發(fā)現(xiàn)均減少了3mL,即減少了3mL二氧化碳氣體,由此證明在該實驗中,CO2氣體對蠟燭熄滅起的作用是次要的。所以,有同行認為在新設計的實驗中,二氧化碳從高向低慢慢充滿整個燒杯,從而導致蠟燭由高往低依次熄滅是缺乏科學依據(jù)的。
四、結(jié)論
通過上述理論分析與實證探索,筆者認為CO2氣體并非是使蠟燭由高到低依次熄滅的主要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蠟燭由高到低依次熄滅呢?筆者認為主要是N2,在引燃蠟燭前,倒扣燒杯內(nèi)的氣體中,O2約占20%,N:約占80%,引燃蠟燭后,向上運動的是高溫下的N2和生成的二氧化碳,N2的密度本來就比空氣密度略小,受熱后,密度更小,所以它可以占據(jù)上部空間,而受熱后的二氧化碳氣體雖然在短時間內(nèi)也很容易占據(jù)上部空間,但由于其密度比空氣大很多,和周圍空氣交換熱量并降溫后,極易向周圍擴散,所以會均勻分布在燒杯內(nèi)。
由此可知,占據(jù)上部空間的主要為N2,并非蠟燭燃燒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氣體,在蠟燭燃燒時,會有越來越多的氮氣和CO2氣體充滿整個燒杯,這才是蠟燭由高處向低處逐漸熄滅的原因。
綜上所述,新設計的實驗方案最主要的錯誤在于只關注二氧化碳,而忽視了空氣中的主要成分: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