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明
摘要:東莞市粵華學校以適性課堂為教育改革主陣地,推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zhuǎn)變工程。文章探討了適性課堂有機的九大完備體系。
東莞市粵華學校以適性課堂為教育改革主陣地,推進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轉(zhuǎn)變工程?;浫A的適性課堂是指建粵華學校推進基于“任務驅(qū)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的小組合作適性課堂“6+2”基本教學模式,從而轉(zhuǎn)變學習方式,實現(xiàn)由以教為主的課堂轉(zhuǎn)型為以學為主的課堂,以教師的深度教學引導實現(xiàn)學生的深度學習,培養(yǎng)學生高階思維,提升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適性課堂可分為九大支撐系統(tǒng),他們分別是:小組系統(tǒng)、流程系統(tǒng)、呈現(xiàn)系統(tǒng)、導學案系統(tǒng)、反思系統(tǒng)、激勵評價系統(tǒng)、課堂督評系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培訓系統(tǒng)。
東莞市粵華學校適性課堂九大系統(tǒng)(三)
七、課堂督評系統(tǒng)
建立導學案的督評指標體系、適性課堂科學的督評指標體系、班級及小組適性文化督評體系;
導學案是否“一案四單”完整呈現(xiàn)?是否實現(xiàn)了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情境生活化、問題層次化、問題活動化?是否有助于實現(xiàn)課堂教學“任務驅(qū)動、情境體驗、真實探究”?這需要科學的導學案督評系統(tǒng)。
每一堂課是否落實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每一堂課學生的課堂參與率、學習問題的解決程度、有沒有形成生成性問題?教師的教學藝術如何?有沒有關注全體?教學有沒有注重分層?導學案設計是否科學合理?對導學案課前是否有抽查,是否有評價?這都需要科學的課堂督評系統(tǒng)。
通過對課堂的督評,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是教師的問題,就需“一談二警三?!保诙皆u會上直接指出,以促進教師反思進步;是學生的問題,就要思考,教師上課過程中有無貫徹培訓意識,有無依據(jù)學情教學?學校是否需要啟動對學生的再次培訓?
八、文化系統(tǒng)
改課,要想潤物無聲,一定不能不借助文化的強大力量??梢钥隙ǖ卣f,適性課堂文化形成之時,就是課改成功之日。
沒有文化的課堂,只是一個“馴獸場”;沒有文化的小組,就是沒有靈魂的機器。如果說小組建設成功的標志是進入文化態(tài),那么改課成功的標志就是形成新的課堂文化、教學文化、教育文化。
文化文化,關鍵在化而非文?;癁楦谢?、感染,文化建設有無感化學生、啟迪學生的心靈,形成強大的文化凝聚力?
課改學校文化系統(tǒng)的建設,要做到不留死角:小組文化、班級文化、墻面文化、寢室文化、食堂文化甚至廁所文化,做到“每一處都育人、每一面墻都說話”。
九、培訓系統(tǒng)
毛澤東曾向劉少奇和周恩來提了一個問題:“你們怎樣才能使貓吃辣椒?”
劉少奇首先說:“那還不容易,你讓人抓住貓,把辣椒塞進貓嘴里,然后用筷子捅下去。”
對于這種解決方法,毛擺了擺手說:
“每件事應當自覺自愿的。”
周恩來回答說:
“我首先讓貓餓三天,然后,把辣椒裹在一片肉里,如果貓非常餓的話,它會囫圇吞棗般地全吞下去?!?/p>
毛主席不贊成這種手法。
那么,毛主席的策略是什么呢?
毛主席笑著說:
“這很容易,你可以把辣椒擦在貓屁股上,當它感到火辣辣的時候,它就會自己去舔掉辣椒,并為能這樣做而感到興奮不已?!?/p>
無獨有偶。一次,陶行知應邀到某大學演講,剛走進教室,就把一只大公雞往講臺上一放,抓起一把米讓它啄食。可是,公雞驚惶不肯啄食。陶先生見它不吃,就強按雞頭 “請”它,公雞拼命往后退,仍然不肯吃。陶先生干脆掰開公雞的嘴使勁往嘴里塞米,公雞拼命掙扎,死也不肯吃。之后,陶先生松開手,后退數(shù)步。公雞稍稍平靜,徘徊一陣后,慢慢靠近米粒,繼而悠悠地啄起米來。
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外在的強迫力量不如主動的主動力量。如何讓老師主動去從事課改這一偉大事業(yè)而非是強人所難?如何讓學生在適性課堂行為做到規(guī)范?要依靠系統(tǒng)的科學的針對性強的系列培訓。
把老師關于適性課堂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路徑、要求、實操技術等培訓做好,把對老師的思想工作做通。
通過學生培訓把學生的工作做通、要求講明。
當老師看到適性課堂學生學習面貌的改變、積極地搶答質(zhì)疑、主動高高舉起的如林小手、成績更好表現(xiàn)更佳……
學生看到能夠得到老師、同伴的及時肯定性激勵,學業(yè)成績更好、自己綜合素質(zhì)提高更優(yōu)……
適性課堂改革在師生的合力下,將會更成功成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