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國
(丹東市第一醫(yī)院腎內科,遼寧 丹東 118000)
腎病綜合征是比較常見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各個年齡階段均可發(fā)病,以原發(fā)性腎病為主,由于該病遷延難愈,并發(fā)癥多,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威脅大。激素是臨床治療腎病綜合征的常用藥物,但療效不一,且依賴性較大[1]。本研究旨在探討甲潑尼龍聯(lián)合雷公藤多甙治療老年腎病綜合征的效果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120例中老年腎病綜合征患者,入組時血肌酐(Scr)≤176.8 μmol/L。排除合并感染、肝病、藥物過敏等患者,其中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69.43±3.74)歲;平均病程(3.52±0.94)年。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各60例,兩組在一般資料上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予以利尿劑、ACE、ARB及降壓、降脂藥物等對癥治療,對照組每日晨起頓服甲潑尼龍0.6 mg/kg,酌情在8~12周后減少劑量,每周減少10%,當減至16 mg/d時開始每個月減量4 mg,當減至每日4~8 mg繼續(xù)維持治療6個月。研究組在服用甲潑尼龍的同時加服雷公藤多甙,初始劑量為每日1 mg/kg,每日3次,6個月后每周減量10%,當減至每日10~20 mg繼續(xù)維持治療6個月。
1.3 觀察指標:分別測定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療效判定標準[2]:完全緩解:尿蛋白檢測3次均為定性(-),尿蛋白定量<0.2 g/24 h,血清白蛋白>30 g/L;部分緩解:尿蛋白定量0.2~1 g/24 h,血清白蛋白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部分緩解的標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比較:治療前,研究組血清白蛋白為(23.13±5.53)g/L,尿蛋白定量為(10.33±2.15)g/24 h,對照組血清白蛋白為(23.58±7.50)g/L,尿蛋白定量為(10.17±2.66)g/24 h,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血清白蛋白為(32.24±7.05)g/L,尿蛋白定量為(3.93±1.16)g/24 h,對照組血清白蛋白為(39.92±6.59)g/L,尿蛋白定量為(3.91±1.12)g/24 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完全緩解23例(38.3%),部分緩解34例(56.7%),無效3例(5.0%),總有效率為95.0%;對照組完全緩解14例(28.3%),部分緩解36例(60.0%),無效10例(16.7%),總有效率為8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腎病綜合征是指由各種腎臟病理性改變引起的一組以大量蛋白尿為主要特點的臨床綜合征,其病因病機與免疫介導的炎性反應存在密切關系[3]。激素治療是臨床常規(guī)治療手段,但往往需要使用1年以上,會引起較多的不良反應。雷公藤多甙提取于中藥雷公藤的中藥免疫抑制劑,研究表明,雷公藤多甙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炎性細胞趨化、細胞因子的釋放,并改善血管通透性,已成為目前臨床治療腎小球腎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等疾病的常用藥。研究表明,雷公藤多甙治療腎病綜合征可通過抑制炎性反應,抑制腎小球內免疫復合物沉積,恢復腎小球選擇性濾過功能等作用達到治療的目的[4]。臨床研究顯示,雷公藤多甙可有效降低腎病綜合征患者血清 IL-1、TNF-α水平,并能顯著改善腎功能指標。動物實驗證明,雷公藤多苷可明顯降低腎皮質中結締組織生長因子,抑制腎小球細胞外基質增生,延緩腎小球纖維化,達到腎臟保護的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血清白蛋白、尿蛋白定量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研究組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3%(P<0.05)。
綜上所述,老年腎病綜合征患者采用甲潑尼龍治療的效果有限,聯(lián)合雷公藤多甙治療可進一步提升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