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凱
(甘肅社會主義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yōu)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边@一論述深刻地總結了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所具有的歷史性、文化性特征,為推進制度現(xiàn)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正如日本研究中國問題學者溝口雄三在其“中國基體論”中所述:“中國由中國獨自的歷史現(xiàn)實和歷史而展開,這體現(xiàn)于漫長的不同時代種種現(xiàn)象的緩慢而連續(xù)性變化,所以中國的現(xiàn)代應該在現(xiàn)代、近代、前近代的關聯(lián)中來把握?!盵1](P111)在塑造現(xiàn)代中國國家制度的傳統(tǒng)政治思想資源中,“大一統(tǒng)”觀念是最為重要的思想之一。本文擬從歷史實踐、近代轉換與未來超越三個方面簡要剖析“大一統(tǒng)”觀念與現(xiàn)代中國國家建構的關系。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天下”的思維觀念?!渡袝酚小肮馓熘?至于海隅蒼生,萬邦黎獻”,《詩經》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作為大陸文明早期的一種地理觀念,“天下”觀念不斷向心理層面延伸,《老子》提出“以天下觀天下”?!按笠唤y(tǒng)”觀念是“天下”觀念的延續(xù),發(fā)端于先秦諸子百家,成熟于秦漢之際,并最終成為塑造中國文明基體并關聯(lián)中國各歷史階段的重要政治思想。
《公羊傳·隱公元年》首次提出“大一統(tǒng)”命題,即“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薄稘h書·王吉傳》評曰:“《春秋》所以大一統(tǒng)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大”是動詞,有張大、重視之意?!敖y(tǒng)”即開端之意。“大一統(tǒng)”觀念強調“正五始”,即“天、歲、人道、政教、國家五端”的歸正合一,指周王受天命而改制,應天命而建立國家政統(tǒng)、法統(tǒng)的根本。[2](P3)孟子提出“定于一”,主張“君仁臣義,君民同樂”,天下“定于一”,認為 “天無二日,民無二王”?!秴问洗呵铩费?“王者執(zhí)一,而為萬物正。一則治,兩則亂?!惫苤僖仓赋?“使天下兩天子,天下不可治也。一國而兩君,一國不可治也?!笨梢?“大一統(tǒng)”觀念的內核是“政治秩序的實現(xiàn)”。這是先秦諸子認為天下可以實現(xiàn)大治的關鍵。中央集權制度的國家則是政體層面對這一理念的踐行。
“與西方的哲人不同,中國歷代的先哲考慮最多的不是政體或政治體制的形式,而是政道或政治體制運作的目標與途徑?!盵3](P31)“大一統(tǒng)”是政道思維的關鍵,核心是“秩序”。梁漱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提出“古代中國為何始終走不出治亂循環(huán)之怪圈”[4](P227)之問大致反證了古人視角之準確。無論是孔子的“禮”、韓非子的“法”,還是老子的“和”,都以實現(xiàn)政治秩序的穩(wěn)定為理想。
地緣政治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超大的地域決定了中國地緣政治外部環(huán)境的復雜性,安全是政治秩序的根本。古代中國飽受外敵入侵的現(xiàn)實是形成“大一統(tǒng)”的客觀原因。
作為維護國家安全的早期地理——政治思想,“大一統(tǒng)”觀念既蘊含著“戰(zhàn)略緩沖區(qū)”“防御縱深”“領土控制”等現(xiàn)代軍事思想,也與以陸權學說為代表的地緣政治學頗有相通之處?,F(xiàn)代地緣政治學創(chuàng)始人哈爾福德·麥金德在1919年提出“陸權說”,認為:“誰統(tǒng)治了東歐,誰就統(tǒng)治了大陸腹地;誰統(tǒng)治了大陸腹地,誰就統(tǒng)治了世界島;誰統(tǒng)治了世界島,誰就統(tǒng)治世界?!盵5](P14)之后,被譽為“地緣政治之父”的德國學者拉策爾從“領土控制”和“生存空間”角度發(fā)展了地緣政治,認為“國家需要有‘大空間’和有效利用大空間的能力……國家及其制度的發(fā)展完全取決于領土、邊界及其與其他國家的關系”[6](P27-30)。
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古人就立足長江黃河平原,以農耕區(qū)文明與畜牧區(qū)文明為分野,提出中國版的“陸權”概念——“大一統(tǒng)”觀念。“大一統(tǒng)”觀念的內涵除了公認的中央集權制度外,還包括涉及國家安全與外交的制度體系。一是打造防御屏障并形成一種“人法地”的樸素地緣學思想。“人法地”思想認為,若遵守地緣的規(guī)律,“善用地勢”,則可以有效維護國家安全。二是建立“中心——邊緣——半邊緣”格局,營建軍事緩沖區(qū)、擴大安全地帶,如設立都護府、藩屬國、朝貢國、土司衙門等。三是“軟實力”輸出。中原王朝通過對外開放,利用文化和制度的優(yōu)勢營造有利外部環(huán)境。實施擴大國際交往,接收外國移民和留學生,限制武力征伐,優(yōu)先使用和親、冊封、羈縻等外交政策。由此,形成了類似同心圓“差序格局”的天下體系。當然,以防止內部分裂、推動經濟發(fā)展與資源共享、促進人才培養(yǎng)等為核心內容的中央集權制度在其中發(fā)揮基礎作用。
“大一統(tǒng)”觀念是農耕文明集中資源的現(xiàn)實需要。作為農業(yè)文明共同體,中國既依賴水又被水患所侵擾。以黃河為例,她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一條大河,“一碗水,半碗泥”就是對黃河水文特征的描述,每年平均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達34至155千克,最高達391千克,暴雨時局部甚至超過600千克。當黃河干流進入下游,隨著河道寬闊,水流緩慢,中游的泥沙便淤積在河床中,每年約有4億噸。黃河經常性地淤塞河床,易引發(fā)堤防潰決。
為治理黃河,客觀上需要在黃河上建立一個統(tǒng)一的強大政權,能夠整合和使用集體資源,組織動員人民,筑壩挖渠減少水患,發(fā)展農業(yè)生產。從“炎黃結盟”到“秦并六國”的政治軍事因素背后,隱藏著社會希冀權力統(tǒng)一以有效“治水抗災”的需求。如黃仁宇認為“泛濫成災的黃河是影響中國命運的三大因素。他們直接或間接地促使中國要采取中央集權式的、農業(yè)形態(tài)的官僚體系”[7](P26)。同時,在農耕時代,土地產出是國家的絕對財政收入來源。“消除水患,開發(fā)水利,王朝才能有更多的收入,才可能展開、維系和拓展其治理,防止可能的社會動蕩?!S河治理因此一直是促使王朝不斷強化其政治統(tǒng)治和治理能力的最大動力。”[8](P20-31)反過來,“大一統(tǒng)”觀念帶來農耕社會的穩(wěn)定,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科技進步。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孔子研究院考察時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馬克思主義者,不應當隔斷歷史?!敝袊坏珱]有在歷史中解體或湮沒,反而總能在一次次危急中自我修復、自我革新,“大一統(tǒng)”觀念就是不竭生命力的源頭。在近代“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大一統(tǒng)”觀念通過三層重要的文化對接成為現(xiàn)代中國國家建構的思想基礎。
近代現(xiàn)代化與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使以小農經濟為基礎、官僚制度為支柱的封建王朝陷入分裂與亡國的危機。重建中國是當時社會的共識,但作為現(xiàn)代政治核心價值的“民主”和“共和”觀念如何與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對接,使其兼容于一個新的現(xiàn)代中國卻是一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中國是否和西方一樣采用三權分立的內部制衡制度或從根本上改造哲學——用西方自由主義來消解中央集權的傳統(tǒng)呢?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認為,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要以“大共同體”為政治基礎,即“打破各人的自由,結成很堅固的團體”“結成一塊堅固的石頭一樣”“這個大團體能夠自由,中國國家當然是自由,中國民族才能自由”[9](P818-842)。孫中山的“大團體”是一個具有歷史延續(xù)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他不主張中國實行美國式的聯(lián)邦制,也不主張中國的民權是割裂于民族問題與民生發(fā)展問題的純粹的自由主義民權。
孫中山依據“天下為公”理念,提出了“權能分開”理論,解決了政權與治權的現(xiàn)代性轉換問題。一方面,“天聽自我民聽”的“民本”融合“民主”,強調“人民集人民權力與意志而形成政權”。另一方面,國家管理者須以儒家提倡的公共責任為己任,“負責管理眾人之事的政府掌握治權,治權交給有能力的職業(yè)管理者,其運行受到人民監(jiān)督”[10](P7)。“權能分開”既避免了西方式人民與國家的尖銳對立,又兼顧了民主與效率,背后是“天下為公”觀念對“民權”與“民主”的價值匡正?!叭裰髁x”之民權指向“大政府模式”,認為“真正的民主和民治是真正‘共有’和‘共享’國有公有經濟利益的前提”[11](P79-84)。張文蔚指出:“孫氏學說是有目的的對儒教文化、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和西方民主這三個傳統(tǒng)的結合。孫氏相信一個獨特和自豪的中國,只要以儒教文明為基礎,就會在文化上復興?!盵12](P359)
近代中國在尋求救國理論的初期,自由主義、國家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等觀念曾廣泛傳播。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使中國先進分子認識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對中國人民革命斗爭的指導作用。之后,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以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為指導建立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指導思想。
科學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取得成功,從文化角度看,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社會等主張與以“民本”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個體層面,儒家學說強調人的社會屬性與個體利益的社會建構性,認為“共同體”利益優(yōu)先于“個體”利益,“集合”思維先進于“獨立”思維?!洞髮W》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把“國家天下”作為實現(xiàn)人生最大價值的終極平臺,這與馬克思主義倡導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3](P1-32)等主張是高度一致的。社會層面,馬克思主張“生產將以所有的人富裕為目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福利”,這與中國傳統(tǒng)的“民本”思想相一致。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社會平等精神及其影響下的抑制土地兼并、干預商品經濟、政府救災等制度使中國具有樸素而深厚的社會主義因子?!盵14](P45-138)政黨層面,中國共產黨主張“人民萬歲”,要“奪取全國勝利”和使“全世界無產者聯(lián)合起來”,不僅繼承著中國傳統(tǒng)的“士人”情懷,而且具有恢復“大一統(tǒng)”的革命主張,從道義上獲得了革命和建國所需的合法性資源。戰(zhàn)略層面,作為中國共產黨“團結大多數”的法寶,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大一統(tǒng)”在革命時期的實踐創(chuàng)造,寓文化、政治、軍事于一體,有效地服務于現(xiàn)代國家的建構與治理。毛澤東曾將統(tǒng)一戰(zhàn)線譽為“天下國家道理”[15](P115)。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本質是大團結大聯(lián)合,為“大一統(tǒng)”政治服務,這也是其今天依然發(fā)揮重要法寶作用的根本原因。
從敵后抗日根據地時期“三三制”政權的建立到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的召開,再到1989年《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度的意見》的印發(fā),直至黨的十八大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人民政協(xié)協(xié)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中共中央關于加強政黨協(xié)商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臺,協(xié)商民主已經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手段,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yōu)勢,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協(xié)商民主的淵源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協(xié)商”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其核心價值是“和而不同”,即體現(xiàn)“大一統(tǒng)”精神的“和”文化。《尚書》云:“汝則會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币馑际钦f,如果首領遇到重大疑難問題,除了自我思考外,要分別與卿士、老百姓、負責占卜的官員商量,權衡多方意見后決策。可見,“在上古時期就形成了一套以王為中心的具有開放性的多方參與的決策體系”[16]。董仲舒提出“獨尊儒術”以后,儒家禮法介入政治,儒家知識分子通過察舉制、科舉制參與政治,一種介于皇權、貴族、平民的協(xié)商文化被逐步構建起來。一方面,協(xié)商實踐較為豐富?!扒爻彩侵卮笫录缱h帝號、封建、封禪等都與大臣商議。漢代協(xié)商的議題則擴展至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鹽鐵專賣、邊事、出戰(zhàn)、遷都等問題,也設置了針對某項重大政策如鹽鐵、文教的專題協(xié)商會。”[16]隋唐三省六部制以“中書出令、門下封駁、尚書施行”的分權設計,強化了以宰相為代表的中樞輔政集團“協(xié)商”議事并作為皇帝最終裁決基礎的制度。另一方面,儒家知識分子因其“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特點成為上下溝通的中樞。從歷史看,皇權、儒家政治精英與老百姓三者溝通則天下大治,溝通阻斷則天下大亂。暢通的協(xié)商,一要依賴于皇權機體的健康,二要依賴人才選拔與官僚制度的有效,三要依賴協(xié)商機制如集議、清議、諫議等正常運轉。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繼承“大一統(tǒng)”“天下為公”理念,以四項基本原則為基礎,以國家和人民利益為價值導向,以“求同存異”為行為邏輯。它開辟了與西方競爭性選舉民主不同的治理方式,主張“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既繼承了“大一統(tǒng)”與“和而不同”的文化,又彰顯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yōu)勢,克服了西方因競爭民主對社會的撕裂及囿于集團私利的民主弊端。林尚立認為:“對中國政治來說,政治協(xié)商不僅僅是一種機制與平臺,更重要的是一種政治精神與原則……這種政治精神與原則不僅能夠從中央貫穿到地方,而且能夠躍出政治領域,同時成為非政治領域建筑秩序創(chuàng)造和諧促進發(fā)展的精神與原則。”[10](P53)
在“大一統(tǒng)”觀念的影響下,中國共產黨秉承“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完成了現(xiàn)代國家建構,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
“大一統(tǒng)”觀念蘊含著對國家觀念的超越性的治理邏輯,體現(xiàn)《老子》的“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的進階性思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這表明,隨著國家實力日益上升、制度體系不斷定型和文化更加自信,“以天下觀天下”必將超越“以邦觀邦”成為引導中國未來發(fā)展的新觀念,從而為“大一統(tǒng)”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任何文化都是優(yōu)劣共存,西方文化注重科學與思辨,但受限于其線性思維與宗教根性。線性思維使西方政治陷于個體、社會、國家的權利分野不能自拔,“民主”從共同體治理工具淪為個體防范共同體的武器,自由主義與國家主義始終難以找到理想的平衡點。與中華文化“和諧萬邦”“求同存異”的思維不同,西方文明因其宗教根性帶有排他性觀念。當代西方一系列政治理論如“民主和平論”“歷史終結論”“文明沖突論”等,都隱含著與宗教相關的“上帝選民”“異教徒”和“審判”思維,其借“民主化”的對外戰(zhàn)略使世界長期處于沖突動蕩之中。未來,中國“協(xié)和萬邦”的理念不僅能夠保證中國走和平發(fā)展道路,而且將為國際政治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