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香坊區(qū)教師進修學校 孫鴻飛
義務教育階段初中語文統(tǒng)編教材將課文分為“教讀課”和“自讀課”兩種基本類型,其名稱的改變是教學理念和學習方式的改變,讓學生自主閱讀、自能閱讀,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統(tǒng)編教材編者的初衷。
“自讀課”是“教讀課”的有效延伸,“自讀課”占比增加至每冊約三分之一。顧名思義,“自讀課”就是學生自己閱讀,在學生自我閱讀的基礎上,運用在“教讀課”中學習到的閱讀方法對文本進行的自我理解、自我賞析。有人說“自讀”姓“自”,這一點,我亦深以為然。但“自讀課”的學習也必須是建立在教師深入理解文本,精心設計學生學習活動,適時指導、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的基礎上,否則學生的“自讀”就會陷入盲然無措的狀態(tài),這種“自讀”就與學生隨意閱讀一篇文章無異,失去了自我學習中提高語文水平,培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的真正意義?!白宰x”姓“自”,但決不等同于個體學習的盲目性、隨意性,這一點一定要引起教師教學的重視。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自讀不是學生隨心所欲、信馬由韁地‘自由閱讀’,而是一個在教師指導下以‘學會閱讀’為目標的閱讀訓練過程?!?/p>
因此,“自讀課”更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與思考,以實現(xiàn)學生自主閱讀、自我思考、自我表達的教學目標。在“自讀課”的教學思考與實踐中,教師基于統(tǒng)編教材“自讀課”特點的研究,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教學課堂形式,給我們的“自讀課”的教學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鑒的教學策略。
統(tǒng)編教材“自讀課”相比于“教讀課”而言,無“預習”“思考探究”和“積累拓展”,這意味著學生的學習活動都是在課堂中完成的。但在課堂的有限時間內(nèi),學生如果沒有目標和方向的自由閱讀,則很難實現(xiàn)“自讀課”的學習目的。所以,教師應該在學生自我閱讀前給他們以閱讀“支架”,讓學生可以借助“支架”有的放矢地自主閱讀,從而實現(xiàn)自主閱讀到自能閱讀的“自讀課”目的。
這個閱讀“支架”我們稱之為“學案”。其中“學”有多重意義。首先,“學”是學生之學,那么在此“學案”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學、能學、會學;其次,“學”是學法之學,在“學案”中應以指導學生閱讀方法為主,引導學生對不同文體、不同特點的文章進行學習,由一篇文而指向一類文;還有,“學”是學習之法,在“學案”中應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過程和評價、診斷和引導、獲得與分享等。正如特級教師黃厚江提出“自讀課”的教學目標,應由教學生學會閱讀轉(zhuǎn)向?qū)W生自讀行為的診斷和引導;“自讀課”的教學內(nèi)容,應由閱讀活動的設計和組織轉(zhuǎn)向自讀過程和自讀獲得的分享;“自讀課”的教學重點應由引領(lǐng)學生在文本閱讀中有發(fā)現(xiàn)轉(zhuǎn)向評價學生文本閱讀的質(zhì)量。所以,“自讀課”的學案設計就顯得尤為必要。
(一)“學案”的設計依據(jù)
“自讀課”是“教讀課”的內(nèi)容延展,是學生運用“教讀課”所學習的閱讀方法去實現(xiàn)自我閱讀、自主閱讀的實踐文本。統(tǒng)編教材在編排中每篇“自讀課”都在具體的“單元目標”要求下在課后設置了“閱讀提示”“單元目標”和“閱讀提示”就是教師在設計“學案”的具體依據(jù)。
如: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單元目標”寫到:學習本單元,要注意體會作者是如何根據(jù)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的;還要注意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xiàn)力的語言。第一單元第四課自讀課《燈籠》的閱讀提示中寫到:閱讀時,要注意作者情感的變化,體會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
根據(jù)“單元目標”和“閱讀提示”的要求,教師就可以由此來設計“學案”的問題,如: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全文,閱讀時勾畫出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感受作者寄寓的情思,品味語言。閱讀后,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幾句和老師、同學們交流。
(二)“學案”的設計原則
“自讀課”的“學案”設計要以指導學生的學法為主要內(nèi)容,基于能從一篇文章的自讀實現(xiàn)對一類文章自讀的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讓學生能夠在自我閱讀、自主閱讀中有方向、有目的、有方法、有實效地進行閱讀。切忌將“學案”設計成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梳理,更不能將“學案”設計成課外閱讀的問題形式,這就改變了“自讀課”的真正價值和意義。
(三)“學案”的設計思路
根據(jù)以上“學案”的設計依據(jù)和原則,我們可以根據(jù)文本的具體特點和學生的年齡階段等實際情況設計學案。在設計中我們可以參照以下的思路:
1.明確文本的文體;
2.思考本文具體如何體現(xiàn)了文體的共性特征;
3.思考本文在共性特征的基礎上有怎樣的個性特征;
4.總結(jié)這一類文體在閱讀時應采用的具體方法。
當然,我們還可以將“學案”的設計更加具體化,更有指向性,如前文提到的《燈籠》一課:
1.請同學們認真閱讀全文,閱讀時勾畫出作者情感變化的語句,感受作者的寄寓的情思,品味語言。閱讀后,找出你感受最深的幾句和老師、同學們交流。
2.在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后,你認為采用怎樣的方法閱讀才能讀懂內(nèi)容、情感豐富的散文文章。
3.請用你總結(jié)的方法嘗試閱讀老師推薦的文章。
基于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和學生所在的不同學段,我們在“學案”的設計上都會有所不同。但對“自讀課”的教學目標和原則我們一定要達成一致,那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閱讀、自能閱讀?!白宰x課”的“學案”設計要體現(xiàn)階段性、漸進性、序列性,教師要從七年級開始進行“自讀課”的指導和訓練,做好“學案”的設計,逐步實現(xiàn)八、九年級“自讀課”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和目標,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以下簡稱教材)自讀課絕大部分有“旁批”,“旁批”主要分兩種:一種是以陳述句呈現(xiàn)的點評性旁批,一種是以疑問句呈現(xiàn)的點撥性旁批。
以教材八年級下冊為例,此冊共有7篇“自讀課”,其中散文兩篇、事理說明文2篇、文言文1篇、游記2篇。在這7篇“自讀課”中共有3篇文章有“旁批”,第一單元散文《安塞腰鼓》,其中點評性旁批3處,點撥式旁批1處;第二單元事理說明文《大雁歸來》,點評性旁批2處,點撥式旁批4處;第五單元游記《登勃朗峰》,點評式旁批3處,點撥式旁批4處。統(tǒng)計,此冊自讀課共有點評必旁批9處,點撥式旁批7處。
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開展自讀學習的實踐活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關(guān)注“旁批”,對于點評性的旁批,要思考點評的方向和內(nèi)容,引導學生關(guān)注重要的語句和賞析方向。如《登勃朗峰》一課點評性旁批:仰面遙望,滿目華彩,變幻無窮。這一句只有短短的12個字,寫出了作者觀察的方向角度,觀察的具體對象和內(nèi)容,以及觀察對象的特點。這12個字不僅告訴我們閱讀和寫作游記文章的方法和具體內(nèi)容,而且用最簡潔凝練、準確生動的詞語加以概括,值得關(guān)注和學習。
又如:《大雁歸來》一課中的點撥性問題:冬天如何能“抖掉”?文本寫到“似乎它們?yōu)R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用“抖掉”這一大雁生活習性的詞語來形容冬天的過去,這一陌生化的詞語運用不僅寫出了冬天的來臨、大雁的歸來,更寫出了大雁在春天歸來時所做的努力和勇敢的飛行,也表達出作者對于大雁的喜愛和欣賞??梢姡ㄟ^分析一個重要詞語,可以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內(nèi)容和表達情感,在文章中,這樣的關(guān)鍵性詞語往往是我們走進文本的鑰匙。
無論是點評性旁批,還是點撥式旁批,在指導學生根據(jù)旁批閱讀文本的同時,教師更要有意識地指導旁批的方法和作用,在學生的閱讀思維深處留有記憶,產(chǎn)生影響。
指導“旁批”,訓練思維,走進文本,學會閱讀,是我們教師指導學生學習“自讀課”的一個重要的方法。教材八年級下冊編寫中在每篇“旁批”性文章后都設計了一篇沒有“旁批”的文章,以便學生自已運用旁批進行思考和閱讀。學生可以根據(jù)上一篇“自讀課”旁批的技巧,自主地進行旁批設計。
需要注意的是,學生在進行自主旁批時,點評性旁批注意點評的方向角度和旁批的語言;點撥性旁批可以提出思考問題,可以自問自答,也可以是思而不得的。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后,組織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促進、啟發(fā)、碰撞,由學生自主、自覺地完成文本的學習。
司體忠老師說:“群文教學”,是根據(jù)議題(焦點)選擇一組具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性、序列性、多元性、比較性或者結(jié)構(gòu)性的文本,師生圍繞議題(焦點)展開閱讀感知、閱讀理解、閱讀比較、整合歸納、閱讀評鑒、閱讀表達等活動,最終達成一定共識的過程。
“自讀課”是“教讀課”的延展,學生根據(jù)“教讀課”中學習到的閱讀方法、技巧,形成的閱讀能力在教師的指導和引導下,進行自主閱讀的學習實踐活動。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自讀課”的文本是對“教讀課”所學習的閱讀方法的思維訓練,通過學生的自主閱讀、自我閱讀,能夠?qū)λ鶎W習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進行更深入地理解、更充分地運用、更嫻熟的把握。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jù)“教讀課”學習的閱讀方法和技巧,選擇一組既在內(nèi)容上有關(guān)聯(lián)性,又在閱讀方法上有統(tǒng)一性的文本,然后師生圍繞這樣的焦點展開閱讀活動,從而展開閱讀活動,達到對所學習并運用的閱讀方法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的目標。
把“自讀課”文本作為“群文”的一篇進行教學,首先要整體理解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自讀課”文本所在單元在教學中所承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然后準確分析本單元“教讀課”所學習的閱讀方法和單元主題內(nèi)容;最后按照主題相關(guān)、采用的閱讀方法相似的原則來進行“群文”選擇?!叭何摹边x擇的目的在于訓練學生從“教讀課”學習到的閱讀方法,根據(jù)學生原有的閱讀能力進行閱讀方法的訓練,從而形成學生的閱讀習慣,達到學生可以自主、自覺地運用閱讀方法閱讀文章的目的。相關(guān)主題的“群文”選擇其目的在于同一單元或“自讀”文本內(nèi)容一致性,學生可以根據(jù)相關(guān)主題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地理解文本,從而降低“群文”閱讀的難度。
如: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單元課文,從不同方面詮釋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對人物美好品行的禮贊,對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思考,對修身養(yǎng)德的諄諄告誡。令我們感動的,是其中明顯的理想光輝和人格力量。本單元的課文有《紀念白求恩》《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誡子書》,其中《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自讀篇目。本單元的閱讀方法是:學習默讀,在課本上勾畫出關(guān)鍵語句,并在喜歡或疑惑的地方做標注。在整體把握文章的基礎上,學會通過劃分段落層次,抓關(guān)鍵語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
我們在“群文”選擇時可根據(jù)單元內(nèi)容主題,選取具有人生意義和價值,彰顯人性光輝的主題文本,并根據(jù)《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文本特質(zhì),從而選取以親情類富于教育意義的主題文本。根據(jù)本單元在“教讀課”中所學習到的閱讀方法,我們可選取篇幅略長的文本,如朱成玉《畫在手腕上的表》、胡適《我的母親》(一篇篇幅適中,一篇略長),讓學生運用默讀的方法,進行關(guān)鍵語句的圈點勾畫,思路整理。教師在課堂實踐中,可采用線索貫穿法、故事整理法、情節(jié)梳理法、詩句概括法等,指導學生進一步整理作者思路,概括文章內(nèi)容。教學中教師還要將主要力量放在關(guān)鍵句段上的分析學習和集中訓練上。
需要加以說明的是,在“自讀”文本的“群文”閱讀中,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選擇文本,引導學生關(guān)注本單元的學習目標,運用本單元“教讀課”中學習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集中而專項的閱讀訓練,而不能對自讀課“群文”閱讀進行面面俱到、事無俱細的講解。否則,也就失去了“自讀課”訓練的價值和意義了。
總之,關(guān)于“自讀課”怎樣上,我們沒有固定的教學模式,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課型,但我們的原則和宗旨,就是讓學生能夠通過“自讀課”進行自我閱讀的課堂實踐,“自讀課”中教師將自我定位于指導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主探究;價值在于調(diào)整學生自我學習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表現(xiàn)在于組織學生自我學習和交流合作學習。教師真正將課堂交給學習主體,讓學生真正在閱讀實踐中愛學、能學、會學。由此可知,“自讀課”更需教師精讀教材、深入思考、巧妙設計,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會形成更加多樣性的教學策略,以更好地指導學生自主、自能的閱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