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樟
(泉州經(jīng)貿(mào)學院 地方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辭賦是一種古老的文體,“風雅之變體也”,兩漢為其極度繁榮時期,唐代以詩賦取士又得以大發(fā)展。有清承唐賦而來,將律賦列為制科考試,并在庶吉士學習、翰詹大考等過程中采用賦體,讓士人在??浦?,找到另一條晉升途徑,習賦也成為普通士人的必備選擇之一,使賦學發(fā)展到一個新的境界。開此先河的康熙帝巡幸之時,屢有召試之舉,也時以詩賦取人,如其在《四朝詩選序》所言:“于科目之外,時以詩賦取人,每當省方觀民之會,士之所進詩賦古文,止輦受觀,停舟延問,親試而拔其尤者亦多矣”[1],對賦學的昌明起到重大推動作用。
李光地(1642~1718年),福建安溪人,為清初頗有成就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史稱“理學名臣”。李光地學博而精,一生著述甚豐,共43種,現(xiàn)存38種,計175卷。內(nèi)容除了經(jīng)學、理學之外,對于歷算、兵法、刑政、經(jīng)濟、音樂、音韻和詩賦等方面也廣泛涉及。同時代的楊名時稱他“覃思經(jīng)義積六十年,精融渾化,自漢唐來未有儔匹”[2],其固然有夸耀成分,但李光地實稱得上清代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李光地創(chuàng)作的辭賦在其洋洋大觀的巨著中可謂微不足道,僅為短短的六篇,分別為《木癭瓢賦》《憶閬山賦》《云無心以出岫賦》《憶昔年賦》《眼鏡賦》和《秋高鹿鳴賦》,收錄于《榕村全集》卷四十。作為理學大家,辭賦并非其所長,“所長在于理學經(jīng)術(shù),文章非所究心,然即以文章而論,亦大抵宏深肅括,不雕琢而自工,蓋有物之言,固與籌說悅目者異矣?!盵3]其門人李紱亦云:“(李光地)偶為詩古文辭,亦遂蔚然奇秀、盎然深醇。”[4]因此,李光地辭賦固然篇幅不多,但正如其詩作一樣,深得“晉魏之遺”,別有一番韻味。值得注意是,李光地在朝為官達四十八年之久,官至吏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位極人臣”,但是仕途并非一帆風順,官場勾心斗角的權(quán)力之爭,使其幾次陷入漩渦之中。比李光地稍后出生的紀昀晚年曾自作挽聯(lián):“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蟲”[5],形象地把仕途的艱辛描摹出來。借辭賦抒情言志,是歷代為稻粱謀、心為形役的仕人宣泄感情、表達理想的途徑?!把詾樾穆暋保梢哉f,李光地辭賦就是其宦海如鷗的心靈告白,從中可以看到一個別樣的李光地的心路歷程。
魏晉時期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士人生存環(huán)境極端險惡,他們在理想與現(xiàn)實的悖論中,將日常生活寄于服藥、醉酒、清談、漫游和隱逸之中,逐漸形成崇尚自由、率直任誕和清俊通脫的行為和個性。這種不拘禮法、特立獨行的行為風范,對后世知識分子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士人爭相追崇、盡情闡釋的一種人格范式。 “嘯傲山水,境與神會,山水的清新之氣賦予士人安身立命之所,山水之樂立體無遮蔽地呈現(xiàn)了士人的高情逸行,魏晉士人的山水賞會之舉成為生命價值確證的具體方式。士人借山水來怡情悅性,山水妙境成為構(gòu)筑詩意生活的精神家園?!盵6]“賦者,古詩之流也。”“班固又謂曰:‘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愿形镌於?,材智深美,可以與國政事,故可以為列大夫也?!迖L于幾務之暇,博觀典籍,見古者諸侯卿大夫,交接鄰國,時稱詩以喻志,不必其所自作,皆為之賦……春秋之后,聘問詠歌不行于列國,于是羈臣志士,自言其情,而賦乃作焉?!盵7]士人“登高必賦”“登高能賦”的傳統(tǒng),很好地搭建了士人展示性情的舞臺,自然界的山山水水也就成了士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載體。李光地的家鄉(xiāng)福建安溪感化里遠離京城、山清水秀,李光地詩歌、辭賦不多,其中卻有不少以家鄉(xiāng)的山水風物為題材以表山水之樂。《憶閬山賦》就是其中的一篇:
惟閬山之高大,耦華岱而與齊。鐘神秀于南嶠,奠吾廬于正西。晨余陟于平址,日中而始躡乎危梯。矯中峰之峻極,猶勞心于阻隮。及次巒而稍憩,有仙鋪之庭院,若斷裂之層冰,等箋裁之素練。廣可坐乎百人,勢舒掌而平面。信神者為之工,匪人域所經(jīng)踐,豁茲巔之曠迥。羅童髻之諸峰,水淙淙而環(huán)流,覆異卉之青蔥。忽大石之中拒,溜刳溝而深通。閱萬年之穿穴,緬涓滴于濛鴻。我欲窮其源始,辟荒蹊而頹莽灌。至靈寶之所開,才沾濕而如汗。距數(shù)里以成流,越里許而成澗,遂懸長瀑以高飛,沃深潭之龍伴。策余力以黽勉,乃直上乎中之峨。眺武夷于云際,俯莆漳之陵阿;眇近郡之青紫,盡壑底之乾蠃。倐白云其下涌,漭滄海之浮波。行日月于須眉,走風雷于懷抱。偉人寰之若茲,矧翱翔乎天之道。念孕靈之何時,計顯跡之晚早。邈天地其無窮,諒茲山之不老。
昔吾夢抵崔巍兮,乃在乎甲之秋。睇游佚而渡江左兮,哦離騷之覽冀州。登絕頂以寥廓兮,云當見今古之長悠。心驚惶而來下兮,殘劫灰之未收。始悟古人之言升中兮,天與山其相接。故賢達之棲懷兮,常危躋而崄躐。猶思及余年以成吾書兮,斸巉巖之石篋。借煙滕以云扃兮,托千秋之大業(yè)。日翳翳以呈黃兮,山沉沉而變蒼。鶩歸途而乘急景兮,微飂發(fā)乎金方。雖無上之苦辛兮,有奔躓之周防。月色滿于平楚兮,孤清浸乎寒塘??垉杉o之舊蹤兮,獨往來于寢寤。非茲遊之有啟于余衷兮,余何為乎永慕?思投老以尋諾兮,既中虛而弱步。尚耿耿于攀援兮,倚巨靈之休祜![8]430
閬山,位于李光地故鄉(xiāng)福建安溪感化里(現(xiàn)湖頭鎮(zhèn)),海拔1 256.7米,五代時五郎陳光緒隱居于此,故古稱陳五郎山,后雅稱五閬山。清乾隆《安溪縣志》記載:“最高大,橫亙六七里許。上有兩尖,其中尖高處,清明可眺海,并可望郡城東西二塔。俯瞰諸峰,皆在其下。有石平廣,裂痕如砌成者。有巨人石,舊號仙鋪庭。庭后山阿有龍?zhí)?,中產(chǎn)四足魚,能知風雨,旱時祈雨輒應。障水口者,有五山;其山麓,泉自石罅涌出,鑿池潴之。昔日名僧來此嘗之,味香而甘,曰:‘此為蟹眼泉’?!盵9]李光地的《憶閬山賦》是一篇游記,作者感于閬山的高大、神奇,決定一探究竟,歷經(jīng)險阻,登上次峰,果然別有一番洞天。天然的庭院,鋪設的玉石,如同片片白絹;峰巒層疊,淙淙的泉水繞著它流淌,奇花異草郁郁蔥蔥。作者繼續(xù)前行,卻被一塊石頭擋住去路,石頭下有一條似開挖的水溝深不見底,好奇心促使作者繼續(xù)探尋其源頭,“距數(shù)里以成流,越里許而成澗,遂懸長瀑以高飛,沃深潭之龍伴”,泉流、瀑布、潭水、游魚,構(gòu)成一幅大自然的勝景。作者汗流浹背,乘興前行,登上峰頂,只見倏忽的白云如莽蒼的大海在山間奔涌,太陽在頭頂緩緩運行,疾風在身邊呼呼作響,遠近群峰聳立,天地萬物,盡收眼底。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觀此勝景,陡然之間,一種傲視天下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偉人寰之若茲,矯翱翔乎天之道”,并進而引發(fā)對天地、生命的思考。邈遠的天地無窮無盡,閬山諒必也長駐不老,而作為個體的人呢?又是何其的渺小!聯(lián)想到自己,曾經(jīng)夢游華山,登上峰頂欲極目天下,本以為能洞穿悠悠歲月,卻“心驚惶而來下兮,殘劫灰之未收”,心驚膽戰(zhàn)而下,只留下一劫劫灰塵;終于悟到升官猶如登山,“高處不勝寒”,更需處處留心,時時在意;進而聯(lián)想到自己晚年要完成的著述,如同在峭壁上鑿出石穴一樣艱難。作者心中已然渺茫幾近卻步,夕陽西下,幡然醒悟,“借煙滕以云扃兮”“倚巨靈之休祜”,倚仗藤蔓和河神的祐助,不斷攀援進取,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全閩詩話》云:“安溪相國詩不多作,深得晉、魏之遺”[10],《憶閬山賦》可謂深得晉魏之精髓??滴蹙拍?1670年),李光地中進士,后入翰林院庶常館深造,兩年后被授予翰林院編修,正式開啟四十八年的宦海生涯。在漫長的宦海生涯中,李光地仕途節(jié)節(jié)上升,先后擔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內(nèi)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通政司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直隸巡撫、吏部尚書兼直隸巡撫、文淵閣大學士等職務,最終“位極人臣”,政績顯著,但始終飽受非議?!肚迨犯濉だ罟獾貍鳌氛撈錇楣佟耙芍r叢集”,清人亦謂曰:“其大節(jié)有虧,為當時所指?!盵11]李光地極力薦拔的方苞,在其《安溪李相國逸事》中這樣寫道:“康熙已亥九月,余臥病塞上,有客來省,言及故相國安溪李公,極詆之,余無言語并侵余?!盵12]更有甚者,批評他“偽道學三字,對于李光地十分允當”“以道學逢君,上下皆偽,君臣皆偽”[13]。這里無意對其飽受爭議的賣友、奪情和以外婦之子來歸所謂“三案”進行評說,但是,置身于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官場,李光地顯然感受到同僚的敵意,懷著如履薄冰、戰(zhàn)戰(zhàn)兢兢之心情,李光地禁不住感慨:“宦游如泛梗,代綱類牽繩”“翻思三十載,身如不系舟”。流連于故鄉(xiāng)的山水,使李光地在宦海如鷗的生活中感受到了短暫的山水之樂。正如宗白華所說:“向外發(fā)現(xiàn)了自然,向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虛靈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淵明、謝靈運這般人的山水詩那樣的好,是由于他們對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鮮發(fā)現(xiàn)時身入化境、濃酣忘我的趣味。”[14]遠離世俗的干擾,盡情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李光地在表面詩意化的生活中,盡情揮灑自己的情感,“邈天地其無窮,諒茲山之不老”“登絕頂以寥廓兮,云當見今古之長悠”,也許只有要這時,才能感受到生活的樂趣,進而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李光地因遭權(quán)臣疑忌,以其母“不服水土思歸”為由乞假回鄉(xiāng),“上見疏,意不欲其去。有重公者,代為奏曰:‘將母歸里,固人子私情,然施瑯出師在即,歸參其畫,亦大有裨于國事。’上乃喜,許之。”[15]李光地在家鄉(xiāng)登山攬勝,構(gòu)建書屋,著書立說,過了數(shù)年逍遙自在的日子。假期未滿,康熙帝卻急召回京。李光地感慨萬端,引北宋裘萬頃《入京道中風雨因賦此遂退休》一詩題于竣工不久的成云書院墻壁:“新筑書堂壁未干,馬蹄催我上長安。兒時只道為官好,老去方知行路難。千里關(guān)山千里夢,一番風雨一番寒。何如靜坐茅齋下,細把蒼松翠竹看?!崩罟獾仫@然無法超脫宦海漩渦,短暫的山水之樂后,“借煙滕以云扃兮,托千秋之大業(yè)”,還是要回到現(xiàn)實中來。既然無法超脫世俗,“如何有意義地自覺地充分把握住這短促而多苦難的人生,使之更為豐富滿足,便突出出來了。它實質(zhì)上標志著一種人的覺醒,即在懷疑和否定舊有傳統(tǒng)標準和信仰價值的條件下,人對自己生命、意義、命運的重新發(fā)現(xiàn)、思索、把握和追求?!盵16]而個體人格的覺醒,又表現(xiàn)在為文的自覺?!霸矫潭巫匀弧保罟獾卦谶M退維谷之間,力求在隱與仕、治國與修身、世務與雅趣之間找到平衡,努力實踐“大隱隱于世”之人生境界?!赌景`瓢賦》和《眼鏡賦》取材于平常生活,視點雖小,卻不失哲理之思,生活之趣。附《木癭瓢賦》全文如下:
何所懷之怫怫兮,駕言邁之以游遨。覽物性而潛思兮,感余心之忉忉。彼雨露之所施兮,寒暑之所化。物生各有以自舒兮,獨紆郁而則那。余將問此由兮,陰陽幽而孔秘。眇相觀于四極兮,乃殊行而同義。日掩則生霓兮,氣屯而為云。水沖而生波兮,火遏而成熏。器蠡以生瘢兮,玉釁而成璘。蓋存此而為病兮,乃去此而何珍。在昔世之方茂兮,嘗抔飲而污尊。儼元流之在中兮,蓋馨香之所聞。君子之高蹈兮,亦一瓢以怡怡。信斯美之可尚兮,又何必夫廟之犧。余固服于古之誼兮,悟屈伸之常道。蓋在蹇產(chǎn)于一時兮,歷終久以為寶。維輪囷以樛羅兮,非草木之本愿。嗟佳人之好修兮,獨遲回而歲晏。發(fā)微文于素質(zhì)兮,心幾焦而飲苦。猶磨礪以終生兮,夫孰知余之所以自處。紛瑚璉之繽繽兮,燦金玉以熳熳。茍不陳于商、周之庭兮,曾不滿夫一盼。羌硁硁而自固兮,信古人之所佩也。余既不爭夫世之榮兮,宜非造物之所敗也。忽返顧以回首,見綠野之陰陰。恐微霜之所踐,有歲暮之嚴風。嗟獨酌兮獨樂,悵弭忘兮何心。[8]429
“癭”,從病理學上說,指機體組織受病原刺激后,局部細胞增生,形成的囊狀性贅生物,植物受病菌、昆蟲、葉螨和線蟲等寄生后,常形成“癭”。蘇軾《答李端叔書》說:“木有癭,石有暈,犀有通,以取妍于人,皆物之病也?!盵17]物盡其用,癭木病變突兀中空,適合制瓢?!澳景`瓢”,即指的是癭木制作的瓢。古人常以此自喻命運多舛,經(jīng)歷坎坷。如與李光地同時代的陳夢雷《木癭瓢賦》:“順逆由天,屈伸以理,或直節(jié)以孤標,或委蛇而受訾,彼樛曲之茍完,非本愿之得已。”[18]而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書畫家黃慎更自號“癭瓢子”,以此自勉。李光地外出排遣心情,看到癭木受雨露的恩施,歷經(jīng)寒暑,卻朝氣蓬勃,“獨紆郁而則那”。不禁產(chǎn)生疑問,產(chǎn)生探究心理,終于發(fā)現(xiàn)其有卓異的操行,“眇相觀于四極兮,乃殊行而同義”。癭木生瘢,最終卻“玉釁而成璘”,成為稀有的癭木瓢,“儼元流之在中兮,蓋馨香之所聞”,超脫的君子也以獲得一瓢為樂事。作者由此悟出人生“屈伸之常道”,“蓋在蹇產(chǎn)于一時兮,歷終久以為寶”,艱難困苦是暫時的,這是一種歷練,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吹盡黃沙始得金,“夫孰知余之所以自處”,才能更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凹姾鳝I之繽繽兮,燦金玉以熳熳”,懷有濟世之才,何愁英雄無用武之地?不爭榮華,并不是被造物所打敗,又何必為此憂愁?想到這里,作者豁然開朗,悠然端起酒杯,“嗟獨酌兮獨樂,悵弭忘兮何心”。身處逆境,卻以木癭瓢自居,備感壓抑的李光地釋懷許多。
相比《木癭瓢賦》有些沉重的話題,《眼鏡賦》更具有生活情趣。清初,眼鏡還是個稀罕物,“試玻璃以著目兮,如山行之霧遮”,年老體衰的李光地得一眼鏡,自然感到欣喜萬分,有重見天日之感,“丐此寶于西家兮,長堊鼻而不斫。又牽耳以防墜兮,若犇豨之在服。翳吾受之離光兮,固獨有此天明?!钡髡叩母惺懿⑽赐A粲诖?,由“瞀昏”到“天明”,豁然引發(fā)一番哲理:
心憤憤以未平兮,恨攝生之未固。察茲理于大荒兮,亦欣然而有悟。吾氣之充腹兮,何以日乎三餐。吾裸然以乘陰陽兮,歲又何以乎裘衣。逮榮衛(wèi)之失馭兮,致二鬼之游嬉。彼區(qū)區(qū)之草木兮,烈山奚取而嘗之。信萬物之我役兮,審吾生之為貴。日月何所不容光兮,必發(fā)育于陽燧。蓋真精之自然兮,本一氣而同流。得其所憑依兮,乃成功之我收。昔虞后之四目兮,豁廣寄于天下。及其苗裔之重瞳兮,褊不容夫范亞。樂工以耳視兮,靜者以心觀。惟其初之必合兮,如地之輪灌乎山川。抱耿耿之褊心兮,謂附贅之可詫。謇既得夫希通兮,遂上手而稱謝。[8]434
作者從養(yǎng)生說起,“心憤憤以未平兮,恨攝生之未固”,聯(lián)想到自然界,“欣然而有悟”。悟到什么呢?年輕時氣血旺盛,為什么(尚需)日食三餐?乘著陰陽之氣,為何又身穿裘衣?世間萬物均被我們使喚,生命何其寶貴!日月榮光照耀,廣闊無邊,而人之精氣與天地同源。既然如此,人生當豁達大度。五帝之一的虞舜重瞳(注:上古神話記載,重瞳的人一般都是圣人,根據(jù)現(xiàn)代醫(yī)學解釋,這其實是一種病變),故其心胸開闊,以德治天下。而同樣重瞳的項羽為何心胸狹窄,偏偏容不下亞父范增?樂工們用耳朵看,用心去聽,平靜地看待世間萬物。人與人彼此相依,如果心胸狹窄,這就讓人感到奇怪。所謂“境由心生”,李光地由年老昏花到戴上眼鏡的豁然明亮,聯(lián)想到人生應當具有的寬廣胸懷,自然別有一番深意。或許只有這樣,李光地才能于官場游刃有余。
《孟子·盡心上》曰:“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闭咽玖巳寮曳e極進取的社會哲學。表現(xiàn)在對待仕與隱的問題上,儒家倡導積極入世,弘揚道義?!墩撜Z·微子》曰:“不仕無義?!又艘?,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因此,“學而優(yōu)則仕”成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知識分子的人生信仰和追求,“使知識分子個體的人生價值、終極關(guān)懷被導入‘濟世救民’‘同胞物與’的軌道,而呈現(xiàn)出‘鐵肩擔道義,妙筆著文章’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19]。即使有些人未能參政,或隱居山林,但仍然“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莊子·讓王》)。李光地家族世居安溪湖頭感化里,為當?shù)氐摹凹鬃宕蠹摇保淞雷鏄汊止钌?,生活于大明正統(tǒng)、天順年間,有“田數(shù)萬畝,粟數(shù)萬鐘;計山百區(qū),出木數(shù)千章,憧千指,益盡力居積”,又“好義樂施,鄉(xiāng)國歸仁”[20]。先富起來的李氏家族,秉承儒家“兼濟天下”的傳統(tǒng),培養(yǎng)子孫讀書做官,努力讓自己“貴”起來。李森之后,李氏家族中多有循著讀書做官的途徑而顯耀于國者。誠如李光地在《書家譜傳》中所言:“諸公在隆(慶)、萬(歷)間,皆一時之選也。雖奉常善、揚祖德,然諸公靡然共聲,可以觀仁矣。蓋吾祖之仁洽于鄉(xiāng)、顯于國,斯是以不可掩也?!盵8]38李光地的父親崇尚程朱理學,家中多蓄程朱之書,希望李光地也能像他那樣“篤嗜正學”。受家族的影響,李光地自小“立志尚學”“務應舉之業(yè)”。就這樣,沿著秀才、舉人、進士、庶吉士的“正途出身”階梯,李光地一步步進入清王朝的統(tǒng)治中樞,踐行儒家“濟世救民”之志。君主的不信任、朝臣的非議,李光地雖然也有“明朝散發(fā)弄偏舟”的猶豫,但貫穿其人生始終更多的仍然是“今朝我欲乘風去,大展雄才高萬仞”的雄心?!对茻o心以出岫賦》和《秋高鹿鳴賦》就是這種雄心壯志的表現(xiàn)。且看《云無心以出岫賦》:
下士之乏節(jié)兮,傷語嘿之道屯。懿昔人之幽貞兮,超厲跡于青云。信坎離之合德兮,乃非形而非氣?;礻庩栔辆?,泄神物之深意。蹤行藏之所適兮,惟顏氏其庶乎。固潛隱而未施兮,飯沒生之水蔬。昔殷商之大旱兮,曾發(fā)王之咸陟。一隨渭水之龍彨,假靈龜而衍忒。緬千載以悠悠兮,或三顧其追蹤。矧六代之泯棼兮,遇典午之曹公。溘吾游彼彭澤兮,丐區(qū)斗之惠也。紛美人其滿堂兮,誰獨哀此憔悴也。迅回馬而驅(qū)車兮,望松菊之青青。離塵氛之靡靡兮,混元化之冥冥。斯人而不可親兮,長郁紆而顧步。日月絢其中天兮,際清夷之皇路。靄川澤之上氣兮,吾獨愧夫膏陰。懼雷師之我責兮,翳望舒以何心。朝翻飛于海嶠兮,夕余宿于靈瑣。悵汗漫而未收兮,恐清風之先我?;隊I營其幾逝兮,喟天施之未酬。仰日暮之歸翮兮,詠三湘以銷憂。[8]432
這是一首騷體賦,僅330字,其標題出自于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原表現(xiàn)的是作者淡泊閑適的生活情趣。此賦文從內(nèi)容來看,李光地更多的借古喻今,抒發(fā)懷才不遇、壯志未酬的感情。作者以《周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中的“幽貞”(即隱士)自喻,假托仙人,思欲濟世,周游天地,卻英雄無用武之地,“蹤行藏之所適兮,惟顏氏其庶乎。固潛隱而未施兮,飯沒生之水蔬”。懷才不遇,不被群臣理解,未得君主重用,滿腹憂愁,“誰獨哀此憔悴也”。最后只好“魂營營其幾逝兮,喟天施之未酬。仰日暮之歸翮兮,詠三湘以銷憂”,頗有“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21]之韻味。從李光地數(shù)十年的宦海生涯來看,其仕途步步高升,與康熙帝的“君臣際合”關(guān)系,雖然有過波折,最終被康熙倚為心腹,成為“義雖君臣,情同朋友”。因此,《云無心以出岫賦》一文中,作者雖有懷才不遇之憾,但更多的是抒大展鴻圖之志。表現(xiàn)在《秋高鹿鳴賦》中,李光地“以盛世搜羅英才樂育”的欣喜之情清晰可見:
光動寒灶之煙,巷憐羈客;明收渫井之水,梯接妙才。野老無歡,賢人是樂。勞心斫桂,將為貧者之薪,連口相舂,欲助飛仙之樂。爾乃茅茹匯升,菁莪弘育,宵雅肄三,南陔補六。惟孝惟忠,初衣初服,昔也求侶之鶯,今為嘯群之鹿。陋羊假質(zhì),走中澤以蒙皮,希豹舒文,向陽生而解角。望湯岡以斯犇,指文囿而攸伏,而且白毛洗髓之心,靜守緣經(jīng)之督。豈徒效長途千里之驅(qū),固將備宮沼四靈之畜。[8]435
“秋高鹿鳴”為《詩經(jīng)·小雅·鹿鳴》開頭起興的語句,表現(xiàn)的是殿堂賓主宴飲、鼓瑟吹笙的歡樂氣氛。李光地以此為題,并“以盛世搜羅英才樂育為韻”,用意明顯,即為康熙盛世王朝筑巢引鳳,“非梧弗棲,固來下于朝日”。“學而優(yōu)則仕”“宵雅肄三,官其始也”,生逢盛世,“固將備宮沼四靈之畜”,士當“良禽擇木而棲”,“向陽生而解角”,順應時代潮流,“靜守緣經(jīng)之督”;而自己樂意充當伯樂,“欲助飛仙之樂”。人才是國之根本,李光地總結(jié)了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經(jīng)驗,指出:“要朝廷清明天下太平,而致此者,非人才不能”“總是講求用人要緊,不任人而任法,講求一萬年亦無用處”[22]190。因此,李光地重視人才,不拘一格薦拔人才,“生平見一好人,喜歡至不能寐,即一技之長亦然”[22]190,其先后舉薦了不少有用之才,如施瑯、馬見伯、朱軾、楊名時、陸瓏其、方苞、梅文鼎和何焯等五十來人。更可貴的是他對蒙冤受屈之才,也能伸張正義,解救危難?!肚迦鍖W案》贊道:“本朝諸名公,稱善育才者,必以光地為首?!盵23]這些被推薦者大都學有專長,成為清政府的中流砥柱,為康乾盛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秋高鹿鳴賦》就是作者為盛世歡呼、以舉薦賢才為已任而躊躇滿志心境的表現(xiàn)。
劉熙載《賦概》曰:“賦別于詩者,詩辭情少而聲情多,賦聲情少而辭情多?!盵24]“考察歷代重賦者,無如漢、唐、清三代。然以大賦為主的漢代賦,多鋪陳夸飾、恣肆汪洋,以潤色鴻業(yè)、諛德頌贊取悅于帝王,多涂抹之語;唐人因‘進士試賦’,好賦者大多出于利祿之需;惟清代兼括二者,更有經(jīng)世致用的意圖?!盵25]李光地身居高位,所長在于理學,其辭賦既不為取悅帝王,也不為利祿之需,它是宦海如鷗李光地的心靈告白,展現(xiàn)的是一個為國奔波、心如形役的別樣的李光地形象。縱情山水、以物明志和慨嘆人生,其實是進退維谷之中的李光地情感處于糾結(jié)狀態(tài)的反映,客觀彰顯了古代仕人出世與入世之間矛盾的真實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