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文森 張建國
(鄭州大學,河南 鄭州 450001)
《徐霞客游記》是以徐霞客本人游歷大好山川的經(jīng)歷為基礎撰寫的地學散文游記,在地理學、文學、歷史學等方面極具研究價值,本文主要探討《徐霞客游記》大中華文庫英譯本在翻譯中的美學體現(xiàn)?!缎煜伎陀斡洝凡粌H在國內享有盛譽,在國外也頗受賞識,“英國李約瑟博士曾評價其為‘最偉大的旅行家’”;一批學者在美國成立“美國徐霞客研究會”;“法國著名漢學家譚霞客(Jacques Dars)譯有《徐霞客游記選》(Randonnes aux Sites Sublimes)”[1]。
對于《徐霞客游記》英譯本的探討及研究從未間斷,在國內,《徐霞客游記的傳播和海外探析》一文對《徐霞客游記》的海外傳播現(xiàn)狀及不同譯本進行了詳細介紹及分析[2];《從<徐霞客游記>看典籍作品度量衡名詞英譯處理》一文,以度量衡名詞為切入點,研究了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缺失現(xiàn)象及翻譯策略和技巧[3];《論中國典籍英譯的三個取向——以譯<徐霞客游記>為例》一文探討了典籍英譯的三個標準,并提出了典籍英譯三個取向(準確性為中心取向、可讀性為中心取向、創(chuàng)造性為中心取向)問題[4]。
在國外,《關于<徐霞客游記>的游客指南研究》(“Study of ‘Tourist Guide’ about Xu Xiake Travelogue”)從旅游價值方面,分兩個時期(以崇禎9年為界限)對《徐霞客游記》譯文進行了分析[5];《徐霞客(1586—1641)游記寫作的藝術》(Xu Xiake(1586—1641): The Art of Travel Writing)從徐霞客的游記寫作文本方面探討了其寫作的特色并進行了總結[6];《文學理論: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Literary Theory: From Subjectivity to Intersubjectivity”)一文以《徐霞客游記》為理論闡發(fā)點,細致地分析了主體性和間接主體性[7]。不難看出,國內外對于《徐霞客游記》英譯本的研究較多,但目前沒有以翻譯美學為視角來展開的研究。以下將從翻譯美學的角度對用詞方面進行詳細分析解讀。
本文探討的審美客體是《徐霞客游記》大中華文庫英譯本里的用詞。詞語是翻譯過程中的“眼睛”,如果對于詞語涵義認識不夠準確,那么這樣的翻譯作品是不能稱之為佳品的?!胺g美學強調翻譯結果的最優(yōu)化原則”[8],因此,對詞語的把握以及理解程度就顯得至關重要。毋庸置疑,《徐霞客游記》的翻譯屬于文學翻譯,需要譯者對原文詞語的把握精準到位。以下從疊詞、聯(lián)邊詞、擬聲詞等方面分析其文學意蘊和譯文的美學表現(xiàn)。
疊詞,即復疊詞,是指由“音節(jié)重合”“語素重合”“詞重復”組成的詞或者詞組,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形式[9]。疊詞出現(xiàn)在各種文體中,詩詞如“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游記如“水泡池底汩汩起”;兒童文學如“雨下過后,什么花都是熱辣辣、綠森森的”。《徐霞客游記》大中華文庫英譯本中也有很多疊詞出現(xiàn),因此,以《徐霞客游記》中的疊詞為例來探討翻譯之美是必要的。
例(1)芙蓉插天,片片撲人眉宇。(游雁蕩山日記之浙江溫州府)
譯文:I imagined that they looked quite like lovely lotuses towering towards the blue sky, with petals almost reaching my eyebrows.
例(2)再循溪下,溪邊香氣襲人,則一梅亭亭正發(fā)。(游黃山日記之徽州府)
譯文:While I continued my walk along a stream, something fragrant greeted my nose. It came from a tall blossoming plum by the bank.
例(3)洼中積水成蕪,青青彌望。(游雁蕩山日記后)
譯文:Huge waters was formed in the depressions as extensive swamps covered with an endless expense of green grass.
“片片”“亭亭”“青青”都屬于疊詞,因英漢兩種語言表達習慣的差異,這樣的疊詞會給譯者的翻譯帶來一定困難,但譯者采用了補償策略對于疊詞進行巧妙的照應。例(1)中,作者描繪了山峰如同荷花一樣,高高聳立著,直插云天。其中“片片”一詞在原文中用得十分精妙,既具樣態(tài)上的層次美感,又給人以視覺的沖擊。譯者巧妙地將“片片”在音韻上進行補償:looked,like,lovely,lotuses,仔細觀察便不難發(fā)現(xiàn),此處押頭韻/l/ ,這樣一來就形成了音樂美感,一定程度上補償了“片片”所帶來的視覺效果。例(2)中,原文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徐霞客沿著潺潺小溪尋到梅花芳香。在這一過程中,有多種感覺的存在,首先是嗅覺:聞到梅花的芬芳,其次是視覺:看到一顆梅樹。“亭亭”很顯然屬于疊詞,譯者在此譯為“tall”,譯者在翻譯中分別用了/b/和/s/兩個音進行補償,表現(xiàn)為“str eam”“something”“blossom”“bank”。例(3)中,原句描述了洼中積水、青草叢生、一片青蔥翠綠的景象?!扒嗲唷北旧砭褪敲枥L色彩的詞語,首先就給人一種視覺上的美感,二字重疊的形式又給人以聽覺上的沖擊。譯者在此處將“青青”的對應詞直接處理為“green grass”,并且還用“extensive”“endless”“expense”進行押頭韻的補償,既有色彩上的對應,又用押韻進行補償,“grass”一詞本就含有色彩,在前面又用green來修飾,更增添了色彩的凸顯意味。這說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考慮了譯文如何能更好地傳達原文的美。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對于翻譯之美的表現(xiàn)是有一定考慮的,進行了審美原則的最優(yōu)化考量,這與譯者本身美感的感知力及語言功底是息息相關的。
聯(lián)邊就是使用相同偏旁加以改造過的象形指示詞,可以造成人視覺上的美感和沖擊。聯(lián)邊詞在形式上與英語中的dilly-dally, tip-top, roly-poly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英語中的這些詞大多來自于對聲音的模仿,追求音律上的美感,而漢語中的聯(lián)邊詞,來源多種多樣,如來自于詩歌以及樂器和舞蹈名稱等。聯(lián)邊詞首先在形式上給人一種視覺上的吸引力。在《徐霞客游記》中,此類詞語并不少見。
例(1)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樹,玲瓏彌望。(游天臺山日記)
譯文:Standing on the top, I could see frosty flowers and trees as if they were crystalized all around.
例(2)而洞當風口,颼飗彌甚。(游秦人三洞日記)
譯文:Besides, as the cave located at a draught, strong winds whizzed by.
例(3)第跳梁伏莽之間,藉口愚眾,以行其狡猾耳。(黃草壩札記)
譯文:and they are just some villains who used honey-sweet words and tricky means to make fool of common people.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玲瓏”“颼飗”“狡猾”都屬于聯(lián)邊詞,而譯文對于聯(lián)邊詞的處理是十分巧妙的。例(1)中的“玲瓏”在字典中形容玉器剔透,直接對應的譯文是“crystalized”,看似沒有傳達出原句中的美感,綜觀譯文全句就能發(fā)現(xiàn),譯者在此用/f/和/s/做了補償性翻譯,frosty和flowers,stand和see蘊含了音樂的美感,“玲瓏”二字為平聲,并且屬于平聲中的陽平,具有自然舒張的特點,而/s/和/f/屬于摩擦音,氣流從舌尖或唇部發(fā)出,也會帶來舒坦?jié)M足的心理感受。因此,譯者在此處的處理獨具匠心,十分雅致。例(2)中的“颼飗”從結構上來看都是半包圍結構,左邊都是一個“風”字,其在字典中的含義是“凜冽的寒風”。譯文對此的處理是“strong wind”,“表達簡單質樸,卻藏有深刻而新鮮的思想,也是言語美的一種策略”[10]。本句“颼飗”譯文的處理雖然沒有完全對應,卻也做了音韻方面的補償,“wind”和“whizzed”押頭韻/w/,并且譯者在此處設置的位置也十分接近于“颼飗”。例(3)中“狡猾”本是貶義詞,指的是詭詐不可信。在譯文中處理成“tricky means”看似并無不妥帖之處,與例(2)相似的是,例(3)中的“狡猾”也是聯(lián)邊詞,譯文用“make”和“means”形成重音抑揚頓挫的美感,又押頭韻/m/,不僅從翻譯原則和策略角度看十分妥帖,由翻譯美學角度觀之,也顯出一定的音樂美感和表達韻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譯者雙語功底都很深厚,既能充分考慮原文的能指和所指,又能兼顧形式美和音韻美。即使受不同語言表達習慣差異性的制約,譯者還是會進行一些巧妙的處理。
擬聲詞是用聲音模擬事物情態(tài)的詞[11]。顯而易見的是,擬聲詞從聲音上就給人以韻律節(jié)奏的美感,其因聲音之美在讀者的心目中往往會留下較深印象,或是描寫人物形態(tài)動作、亦或是勾勒自然景觀的氣勢磅礴。在《徐霞客游記》中,擬聲詞對于自然風景的描繪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譯文中譯者對擬聲詞的翻譯也兼顧了原文的內涵之美。
例(1)南坳轟然下泄者,小龍湫也。(游雁蕩山日記)
譯文:To the south of the col between the two peaks was the roaring Xiaolong QIU小龍湫(湫QIU,a stream).
例(2)澗中泉聲沸然,從石間九級下泄。(游黃山日記)
譯文:I could hear the roaring of a waterfall in the gully and see it fall along the crevice at nine levels.
例(3)四山環(huán)鎖,水出無路,汩然中墜。(閩游日記)
譯文:As there were mountains all around, the water had no outlets but rushed downwards through the mountains.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這些擬聲詞有一個共性即都在描述流水的聲音。流水本身具有流動性,因而蘊含著動態(tài)美感。原文中又用一系列的擬聲詞來進行修飾,更加強調和突出流水的樂感和流動美。在例(1)和例(2)中,“轟然”和“沸然”被處理成“roaring”“roar”,本身就有聲音或氣勢大的意思,蘊含著水氣勢宏大之感,形成了內涵之美。從發(fā)音方面來講,roar的尾音為/r/,是以開音節(jié)結尾,本身就具有氣勢方面的震懾性,在讀者心中也會留下深刻印象。例(3)中的“汩然”一詞譯為“rushed”,本身就含有水流奔騰而下的意思,因而形成內涵上的完美契合。這樣處理十分精妙,表現(xiàn)出聲音方面的美感,從“rushed”一詞就不由自主地使人聯(lián)想到畫面。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對于擬聲詞的翻譯,譯者很好地兼顧原句的美感。在形式上或者是詞的內涵意義上,譯者也都在盡可能地兼顧翻譯之美。
此處分析的動詞主要是指《徐霞客游記》中用得比較好的動詞,譯者在審美意蘊方面也進行了很好的表現(xiàn)和傳達。動詞在不同語際之間十分重要,有必要對動詞進行詳細分析。
例(1)江為山所托,佹東佹南,盤峽透崖。(游漓江日記)
譯文:The river, which was silhouetted against the mountain, flowed east and south unexpectedly around the canyon through the cliff.
例(2)惟北面時有土岡,至此盡脫山骨,競發(fā)為極勝處。(游太華山日記)
譯文:The earthen mounds on the northern side that occasionally appeared earlier were now entirely replaced by rocks,which excelled in beauty.
例(3)萬峰無不下伏,獨蓮花與抗耳。(游黃山日記后)
譯文:All the peaks now bowed me with exception of Lianhua FENG, which was comparable to Tiandu FENG in height.
不言自明,譯者對于原文動詞的把握非常準確。例(1)中,一個“托”字,譯者巧妙地選擇了“silhouetted ”這個詞,首先其比別的詞匯更正式,其次含有通過映襯的方式使事物顯出輪廓的意思,傳達出水霧升騰的朦朧美感,并且整個畫面處于山靜而水動的氛圍之中。因此,譯者在此傳達出原文的畫面感,容易引起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尤其是曾經(jīng)有過游覽名山大川經(jīng)驗的讀者,更是深有體會。
例(2)中,“競”被譯為“excelled”既表現(xiàn)出風景之美出乎意料,又傳達出作者對于美景觀察細致入微。在這一過程中,讀者仿佛也隨著作者的視線注意到了別具美感的巖石點綴著小山丘。
例(3)中,在原文中具體的詞是“下伏”,但譯者在此并沒有直接譯為“bend down”,反而譯為“bowed”,原文中傳達出的擬人化傾向,在譯文中也通過“bowed”進行了很好的展現(xiàn)。
《徐霞客游記》大中華文庫譯本作為經(jīng)典書系中的一部,在很多方面做得比較到位,尤其是在翻譯之美的表現(xiàn)方面所作的努力也是值得肯定的。但這并不表示這個譯本完美無缺?!缎煜伎陀斡洝酚⒆g本的個別用詞,尤其是原文中用得比較好的動詞,也存在美學韻味缺失之處。以下將結合“看”的一些例子進行分析:
例(1)玄朗映徹,猶未睹天碧也。(閩游日記前)
譯文:The daybreak was formed but I could not see the blue sky in spite of the ample lighting.
例(2)出而視之,形侔金橘,漉以蜂液。(游太和山日記湖廣襄陽府均州)
譯文:I took the areca-plum fruits out in the sun and saw that they looked like cumquats and fluid like honey dripped from them.
例(3)再入,又得一巖,有曲檻懸樓,望赤石街甚近。
譯文:I walked farther on and saw another cliff with tall houses and winding balustrades around it. Standing on the cliff, I could see Chishi JIE in the near distance.
顯而易見,譯文統(tǒng)一的問題就是對于“看”相關意義的表達過于單一化。例(1)中,“睹”就被譯為“see”,根據(jù)牛津詞典中的英英釋義顯示:“see”表達的是通過眼睛觀看之后而未意識到這個事物或者人的存在,因此,其表達的含義是景物本身存在,只是自己沒有注意到。
根據(jù)上下文,原句所要表達的顯然是:即使天氣很晴朗,但是我還是看不出天空很藍。因此,產(chǎn)生了意義上的偏差,翻譯多樣化就更加無從談起。對于游記而言,這樣的詞語翻譯是不可忽略的。
例(2)和例(1)似乎有異曲同工之“誤”,對于“視”就譯為“see”,通過下半句對于情景的描寫,很顯然徐霞客當時并不是簡單地看一下,而是進行了仔細的觀察。
例(3)中,“望”也被譯為“see”,從原文的意思來看,作者用“望”表明其與所描繪景物有一定的距離,說明此時作者離赤石街較遠,“see”很顯然不能表示這層含義。因此,《徐霞客游記》大中華文庫英譯本對于“看”的相關譯法有待進一步推敲。
可以看出,因為漢語和英語本身與生俱來的差別所帶來的翻譯困難,譯者想要做到信達已是不易,美更猶難。
本文從《徐霞客游記》大中華文庫英譯本的用詞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時有意識地考慮美學方面的因素,在疊詞和聯(lián)邊詞兩個方面采用適當?shù)姆g策略和方法進行美學(音律或形式)補償,在擬聲詞和動詞兩個方面采用內涵意義上的審美等效,這對于文學典籍翻譯是難能可貴的。因此,在翻譯時譯者不僅要考慮文本類型,也要具體地考慮原文的內涵之美,盡量做到審美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