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會
(天津師范大學 法學院,天津 300387)
2013年我國對設立公司的出資制度進行了改革,確立了全面認繳制。從1993年至2013年,我國的注冊資本制度經(jīng)歷了嚴格法定制、緩和法定制和認繳制三個階段。在嚴格法定制和緩和法定制期間均為實繳制,實繳制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投資者的熱情,會造成資金閑置、市場沉寂。在認繳制度下,最低出資額和驗資程序被取消,出資期限、出資方式等公司股東可自行在章程中進行約定,這不僅極大地刺激了市場活力,提高市場競爭力,也給予了公司更加寬泛的自治自由。雖然“簡政放權”倒逼資本制度的改革,從實繳制改革為認繳制,但并沒有抹殺實繳的重要性,實收資本仍然是公司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公司履約能力和償債能力的表征。另外也要清楚地認識到,突然取消公司的最低出資額,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造成了沖擊。有必要對出資期限畸長情形下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的困境和必要性進行探討,從而提出相應的救濟機制,為完善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提供路徑。
資本制度改革為認繳制,取消了最低出資限額和驗資程序等一系列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雖然極大地激發(fā)了市場的運轉動力,也提高了投資者的熱情,但是沒有了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制,市場屬于極度自治的狀態(tài),此時便會出現(xiàn)為了經(jīng)濟利益而鉆法律空子的現(xiàn)象。市場寬松的環(huán)境和較低的準入門檻會使得很多資質參差不齊的公司涌入,一些目的不純的投資者便會借助認繳制而打著經(jīng)營公司的幌子進入市場,設置較高的注冊資本,但在公司章程中約定較長且不符合實際的繳納期限,例如一百年,甚至更長。由于信息不對稱以及市場的瞬息萬變,交易相對人對于公司的實際情況了解得不是很透徹,因而導致很多公司債權人遇到虛假公司,且這類欺詐案件屢屢發(fā)生。因此公司虛設的現(xiàn)象,如一些空殼公司、虛假公司的存在使得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市場交易無法處于相對安全的環(huán)境,在這種魚龍混雜的情況下,公司債權人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的困難增大。
另外,由于認繳制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內容,為刺激市場的交易運轉,國家將大量的自治權利交給了企業(yè)本身,因此造成一部分的投資者和經(jīng)營者對于認繳制度的錯誤認知。他們會認為,認繳制下注冊公司不受法律的規(guī)制,不需要繳納注冊資本或者隨意設定注冊資本的數(shù)目,同時也自主約定隨意更改繳納期限,忽視了資本在公司運轉環(huán)節(jié)中的作用。這種誤解會使相當一部分投資者或者股東認為無論在設立公司時設定的注冊資本的數(shù)目有多大,都不按期出資,同時由于出資期限可以自主約定,因此出資期限也比較模糊,認為資本在設定之后便可以不出資,自己不具有出資義務,更有甚者認為認繳制是對股東出資義務的免除[1]。在這種情形下,一些投資者會隨心所欲地設立公司,導致公司濫設,而后續(xù)的認繳不及時跟上必然會使公司的資本虛空,打破市場交易的平衡,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利益[2]。
公司資本制度發(fā)生改變,導致市場出現(xiàn)公司濫設和公司虛設的情形,會使得公司的償債能力降低。在自由寬松的市場環(huán)境下,公司的實際資本與投資者或者公司股東的認繳數(shù)目不成正比。公司資本是公司正常運轉的基礎,也是公司債權人的最基本保障,而忽視資本的力量,隨意設定注冊資本,后續(xù)卻沒有及時繳納,一方面會失去公司債權人的信任,另一方面也會損害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失去了法律的實際管控,在自治的模式下,股東處于優(yōu)勢地位,可以在公司債權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不積極繳納認繳資本,任意自主約定修改繳納期限,使得注冊資本沒有及時繳納到位,沒有達到法律所應規(guī)制的標準意義上的對債權人的承諾,此時,公司的后續(xù)償債能力則處于非常不確定的狀態(tài)。同時,在現(xiàn)實的市場管控條件下,債權人沒有辦法真正識別公司股東對于認繳資本是否繳或沒有繳,缺乏實效的監(jiān)督機制,雖然存有資本登記制度[3],但是對于登記內容和實際情況是否一致無從參照和判定,不能真正地衡量公司股東是否真正按照符合法律目的地約定按期繳納資本。另外,資本制度的改革也取消了驗資程序,雖然簡化了出資程序,但是出資內容不能確切作出判斷是否符合出資條件。因此,認繳制下容易導致公司資本不能及時到位,公司實際資本與注冊資本不能持平,資本發(fā)揮不出真正的作用,會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合法利益。
《公司法》的立法目的就是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為核心,根據(jù)《公司法》的第一條可以得出該結論。因此,保護債權人利益是公司法的第一要義。保護債權人的制度設計在公司法領域最重要的是資本擔保制度。資本不僅能在公司經(jīng)營和運轉方面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維持公司在市場中的正常運營,而且資本能夠發(fā)揮擔保意義上的作用,資本擔保制度一直都是以保護債權人利益為首要任務,資本的存在能夠取得公司債權人的信賴,因此資本通常被稱為“公司的血液”,在穩(wěn)定公司運轉和保護債權人利益兩個方面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只要公司存有一定的資本,債權人都能以公司財產進行求償,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好債權人的利益。換言之,如果公司的資本不穩(wěn)定或者缺失,會嚴重損害債權人的合法利益[4],資本是債權人利益的“保護傘”。資本制度改革使得資本作用被削弱,資產作用應運而生,但是仍然不能忽視資本的作用。江平教授曾言,資本是公司的支柱,是公司的靈魂。資本是資產發(fā)揮作用的基礎,沒有資本,資產得不到債權人的信賴,也不能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2013年制度改革加強了公司股東的自主性,完善了信息披露制度,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資產作用的地位,而削弱了資本的力量,公司的資本擔保制度被弱化。但在市場經(jīng)濟下,公司的正常運轉離不開資本,公司債權人的利益保障更離不開資本,因此資本制度改革會使公司資本擔保功能弱化。
我國資本制度改革主要經(jīng)歷了嚴格法定制、緩和法定制和認繳制三個階段。在2005年確定緩和法定制時,規(guī)定了分期繳納的具體制度設計,發(fā)起設立的公司首次出資額不得低于公司注冊資本的百分之二十,其余在兩年內繳足,另外規(guī)定了投資公司的剩余出資額五年內繳納完畢。因此,在2005年至2013年間,公司資本的出資期限法律有明確規(guī)定,兩年或者五年,而不存在出資期限畸長的情形。不論公司股東在公司章程中如何自主約定,都不能超越當時法律所規(guī)定的兩年或者五年,一旦超過法律規(guī)定的期限而沒有繳納足額的出資額時,則被認定為出資瑕疵[5]。2013年資本制度改革,全面實行認繳制,為刺激市場強化股東的自主屬性,取消了最短出資期限,均由公司股東自主決定。因此,很有可能會存在公司的投資者或者股東在設定公司的注冊資本之后,約定畸長的出資期限,例如八十年、一百年等,雖然過于極端,但是不能排除此種情況的發(fā)生,而該種情形下,由于取消了法律規(guī)定的出資期限,因此無法認定為瑕疵出資。雖然約定畸長的出資期限并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但是在市場中,基于理性的經(jīng)濟人視角[6],并不利于市場的正常運轉,會降低公司在市場中的信用,這種情況不利于保護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對于出資期限畸長的界定,死板地規(guī)定一定的期限,例如十年、二十年,似有不妥,因為各個公司的運營情況會有差異,真正需要繳足的期限也不太一樣。因此需要根據(jù)公司的實際運營情況,比如當公司出現(xiàn)到期不能清償債務或者公司無法正常經(jīng)營時,公司負有出資義務的股東沒有出資,并且自主約定了較長的出資期限,該種情形下可界定為是出資期限畸長。
社會秩序的構建和正常運轉離不開良好的債權保護機制。債權法律關系在社會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債權的有效保護能夠促進社會經(jīng)濟的有序發(fā)展。認繳制雖然取消了最低出資額和出資期限的法律規(guī)定,但是并不意味著在公司設立時設定注冊資本之后,公司的投資者或者公司股東不必再負有出資義務、不需要承擔出資責任。公司的資本來源于公司股東的出資,隨意約定出資期限過長,不及時繳納出資則會影響公司的資本,從而損害公司債權人的合法利益。認繳制下,公司股東具有更自由的自主權,其主要的法律目的是想通過股東的意思自治,來刺激公司的運轉,而不拘泥于法律的層層管控下限制公司所應發(fā)揮出的作用,從而活躍經(jīng)濟市場。但是由于法律賦予的自主權,一些不法經(jīng)營者,則會故意在公司章程中約定畸長的出資期限,以逃避股東自身的出資義務,并且欺詐公司債權人。出資期限畸長,會使得在公司后續(xù)經(jīng)營的過程中,公司實際資本與認繳資本不一致,而且作為弱勢地位的公司債權人也不能及時核查到該公司有出資不實的情況。加之,在認繳制下法律也取消了驗資程序,公司設立過程中股東的出資形式也是自主約定,公司債權人沒有渠道進行監(jiān)督。以上種種情況均會嚴重影響公司債權人的合法利益。實踐中設定較長出資期限的情況層出不窮,借著法律的合法外殼惡意不出資、拖延出資,導致公司的償債能力降低,也弱化了公司資本擔保制度的功能,因此有必要對認繳制下出資期限畸長的情形進行規(guī)制,進而更完整地保障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資本制度的改革并沒有完善對債權人利益的保護。當公司到期不能償還債權人債務,此時并沒有達到符合公司資不抵債申請破產程序的條件,也沒有屆滿公司股東約定的出資期限時,債權人利益的保護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此時債權人的利益處于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在這種情形下,不論公司股東約定的出資期限有多長,債權人的利益都可能會受到不可估量的損失,若要更好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就需要啟動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制度[7]。雖然立法并未對股東出資責任的加速到期制度進行明確規(guī)定,但在公司法領域有所體現(xiàn),最為明顯的是《破產法》第三十五條規(guī)定,當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時應當要求出資人繳納出資,從而突破出資期限的限制。當然此種情況是在人民法院受理破產申請之后,但是其中跟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制度的理念是相同的,都是為了保障公司債權人的合法利益。需要注意的是,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制度的啟動應當在公司申請破產程序之前。原因是破產程序是公司的最后一道屏障,且破產程序較為復雜、繁瑣,會消耗公司巨大的時間成本、精力成本和財務成本等,不利于及時有效地保護債權人的利益[8]。在公司到期不能清償債權人債務時,此時雖然出資期限未屆滿,可不用等到公司申請破產程序時,通過破產清算來償還債權人債務,可直接根據(jù)公司實際情況啟動公司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制度。加速到期制度相較于破產制度更加便捷有效,也不需要花費太多人力物力等,因此加速到期制度在公司破產之前能更好地保障債權人的利益。保護債權人的基礎就是資本充實,而資本充實需要公司股東出資,如何促使股東在公司到期不能清償債務時及時出資,啟動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制度顯得尤為必要。
認繳制下賦予股東更多的自治權利,關于出資額和出資期限等都是由公司股東自主決定,在法律規(guī)制寬松的環(huán)境下很容易出現(xiàn)權利濫用的情形,而權利濫用則會使得公司的利益相關者,即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利受到侵害。例如自主約定出資期限畸長,并沒有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但公司到期不能清償債權人債務時,不利于債權人利益的救濟。且《公司法》規(guī)定,股東僅對公司承擔其出資份額內的責任,當公司不能清償債務時,債權人沒有其他渠道進行維權。上文提到,若等到股東出資期限屆至,或者啟動公司資不抵債申請破產程序時,會給債權人的利益造成巨大的損失,同時破產程序會花費巨大的成本,也不符合《公司法》便捷、經(jīng)濟的立法理念,不利于市場正常的交易秩序。因此,除了啟動股東出資責任加速到期制度,在公司不能到期清償債務時,也需要設置債權人請求權機制。對于請求權的認定,應當是公司債權人向股東進行請求,而請求的基礎就在于股東認繳而未出資的情形下,請求股東及時出資以保障資本充實,從而更好地對公司債權人進行救濟[9]。此種情形下,需要尋求該請求權的理論依據(jù),可以對《公司法》的第二條進行解釋,認繳制下,股東設定公司的注冊資本時會存在無實繳的情況,則此時可以認定股東對于其認繳的出資額對外承擔責任,而股東之間自主約定的出資期限僅對內有約束力。由此可以得出,公司債權人在自身權利受損時,可以請求已經(jīng)認繳但未達到出資期限的公司股東提前到期進行清償,來保障自身合法債權得以清償。債權人請求權機制相較于破產程序或者公司法人人格否認制度來說,更加方便有效,減少不必要的成本輸出,救濟也會更加及時,更有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
在當下認繳制下,當公司到期不能清償債權人債務時,且此時出資期限還未屆滿,公司債權人可以請求啟動加速到期制度,來保障債權人自身利益;當公司發(fā)生資不抵債時,既不能清償債權人債務,也沒有屆至出資期限,公司可以申請破產程序來救濟債權人合法利益。但進入破產程序后,會出現(xiàn)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如果公司未繳納出資或者出資期限畸長的股東也是公司債權人時,如何保障債權人的利益值得深思。此時,原本公司股東未出資或者設置畸長期限出資的股東在破產程序中理應依法承擔責任,但此類股東另一個身份卻又是公司的債權人,既能逃避出資又可變成受償主體。并且,在我國《公司法》《破產法》等相關法律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公司股東不能同時作為公司的債權人,沒有明確規(guī)定公司債權人相對于公司股東享有優(yōu)先受償?shù)牡匚?,沒有在《破產法》中清晰確定公司債權人的受償順序[10]。因此,如果認而不繳的股東被認定為債權人同等地位進行受償,一方面對于公司其他積極出資的股東不公平,導致積極出資受到規(guī)制,怠于出資反而能得到受償;另一方面也損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不具有優(yōu)先受償?shù)馁Y格,卻與怠于出資的股東處于同一地位。因此鑒于以上所述情況,我國應當引進衡平居次原則以解決此類情況。衡平居次原則,又稱深石原則,起源于美國的一個案件,即:當子公司進入破產程序后,作為子公司股東的母公司,母公司的受償?shù)匚淮斡诠緜鶛嗳恕R虼?,當公司資本顯著不足或者缺乏償債能力進入破產程序之后,公司怠于出資的股東又對公司享有債權時,應當認定公司債權人的受償順位優(yōu)先于股東的債權。衡平居次原則可以避免公司出現(xiàn)風險外部化,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一些股東惡意設定畸長出資期限逃避出資義務而又成為公司債權人優(yōu)先受償?shù)那闆r發(fā)生,符合公司法領域利益平衡的理念,為債權人維護自身權益提供一條有效的渠道。
2013年資本制度的改革對于我國《公司法》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該制度確立了全面認繳的資本制度,降低設立公司的準入門檻,從而賦予股東更多的自主決定權,活躍了經(jīng)濟市場更加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刺激了我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放寬法律規(guī)制的同時,也會出現(xiàn)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尤其是債權人的利益應當如何保護將成為關注的焦點。因此探討債權人保護措施不僅能夠促進市場交易的穩(wěn)定發(fā)展,也能維護有序的市場環(huán)境,以實現(xiàn)公平正義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