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圓 譚千保
〔摘要〕維護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需要控制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及其影響,而青少年的攻擊行為會受到各個生態(tài)領域中不同風險因素的影響。累積生態(tài)風險作為一類可能導致個體出現(xiàn)負性發(fā)展結果的風險因素,對青少年的成長發(fā)展影響重大,為探討其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原因與控制策略提供了全新視角。大力開展家校合作、多元領域協(xié)同發(fā)力和培養(yǎng)積極心理品質等,可以構建一個全方位的干預體系,控制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
〔關鍵詞〕累積生態(tài)風險;攻擊行為;校園暴力;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2-0008-05
攻擊行為是指直接朝向他人實施并且具有直接意圖去傷害他人的行為[1]。攻擊行為在青少年群體中較為常見,具體表現(xiàn)為聚眾斗毆、排擠和辱罵同學等多種形式。近年來,中小學生校園欺凌、聚眾斗毆的發(fā)生頻率急劇增長,且其發(fā)展仍呈上升趨勢,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穩(wěn)定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青少年的發(fā)展會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各個不同生態(tài)領域的制約,并非僅單一生態(tài)領域對其產(chǎn)生影響,不同生態(tài)領域中復雜多變的風險因素極有可能會誘發(fā)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因此,僅考察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某一領域單一風險因素對其攻擊行為的影響將有失偏頗,所以為了厘清青少年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必須從風險累積的視角出發(fā),探討累積生態(tài)風險對其攻擊行為的影響。
一、青少年的攻擊行為:不容忽視的問題
近些年來,大量有關校園暴力的視頻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被瘋狂傳播和轉載,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校園暴力受害者自殺或被攻擊致死的消息不時進入社會大眾的視野中,令人們痛心不已。2016年,山西運城絳縣一名15歲的青少年因不堪長期的校園暴力選擇輟學,而校園暴力的實施者卻沒有善罷甘休,在其輟學后的一天對其進行了長達整整四小時的毆打,最后這名青少年不治身亡;2017年,陜西富平縣東屏中學一名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在宿舍被室友拳打腳踢,甚至被強迫跪著“走”;2018年,福建寧德市一名學生在廁所被四名同校學生毆打,毆打的全過程甚至被攝像記錄下來上傳至網(wǎng)絡;2019年,甘肅隴西縣一名14歲的初中生被5名同校學生圍毆,以致顱腦嚴重損傷最終死亡。然而上述事件僅是全國校園暴力事件中的冰山一角,一項針對全國29個縣104825名中小學生校園欺凌情況的調查結果表明,中小學生群體中校園欺凌的發(fā)生率竟高達33.36%,可見目前我國青少年攻擊行為問題之嚴峻已超乎想象。
青少年的攻擊行為不管是對被攻擊者還是對社會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有研究指出,校園欺凌經(jīng)歷會影響青少年心理的健康發(fā)展[2]。2018年的“榆林米脂殺人案”便是這一觀點的有力例證,砍殺學生的兇手在被捕時自述因幼年時曾遭受校園欺凌便一直懷恨在心,選擇通過砍殺這些無辜的學生來發(fā)泄自己心中積壓已久的怨恨和不滿。另一方面,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被欺凌者很可能會出現(xiàn)心理適應不良的狀況,從而容易引發(fā)一系列的心理疾病[3]。2018年,云南一名14歲的女生因無法忍受校園暴力而選擇服毒自殺,在其留下的遺書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行令人深感痛心的話,“死亡對我來說是一種解脫?!边@一件件令人觸目驚心的案例無不警示我們,要正視青少年的攻擊行為這一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干預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迫在眉睫。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家認為,個體的發(fā)展同時受家庭、學校、同伴、社區(qū)等多個生態(tài)子系統(tǒng)的影響[4]。要從風險累積的視角出發(fā)對青少年的攻擊行為進行探討,才能明確誘發(fā)青少年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的真正原因,從而為后續(xù)的干預工作提供科學依據(jù)。
二、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生態(tài)風險累積的疊加作用
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原因復雜多變,然而現(xiàn)有研究主要探討單一風險因素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但也有部分研究探討不同領域中風險因素的交互作用對其攻擊行為的影響。從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形成模式及其自身面臨的實際情況來看,青少年的成長發(fā)展和行為養(yǎng)成會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同伴等不同領域中風險因素的影響,即青少年是一個“社會人”,要明晰其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原因,必須考慮生態(tài)風險累積的疊加作用。
(一)單一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作用
自我、家庭、學校和同伴等領域中的單一風險因素均與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密切相關。不同領域中存在大量與青少年成長發(fā)展息息相關的重要因素,而這些因素在青少年行為養(yǎng)成的過程中可能會充當一類“風險因子”的角色,這類“風險因子”的累積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重視。現(xiàn)有研究主要針對自我、家庭和同伴三大單一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作用研究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
在自我領域中,青少年的人格特質與其注意偏向水平之間的交互作用能夠有效預測其攻擊行為[5]。其中,具有沖動性這一人格特質的青少年通常會表現(xiàn)出消極的注意偏向,而沖動性與消極注意偏向兩個風險因素一起,使得這類青少年傾向于將大部分注意力集中于威脅性刺激,從而極易產(chǎn)生憤怒、悲傷等負面情緒,最終可能會采取攻擊他人的方式來發(fā)泄自身的情緒。另外,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情緒智力和道德推脫與其攻擊行為之間存在關聯(lián),情緒智力會通過作用于青少年的道德推脫水平進而影響其攻擊行為[6]。通常來說,情緒智力較低的青少年難以覺察和理解他人的情緒,從而容易主觀臆斷自身的不道德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傷害較小,隨著其道德推脫水平的不斷提高,低情緒智力與高道德推脫兩大風險因素一起,能夠有效預測青少年的攻擊行為。還有研究將暴力犯罪者與非暴力犯罪者的性格和人格特質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相比非暴力犯罪者,暴力犯罪者中很多具備偏執(zhí)、缺乏同情心和信任感、抗壓能力差、情緒波動較大和自卑等多種風險因素[7]。不難理解,自我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在一定程度上成為青少年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的關鍵點之一。在家庭領域中,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與家庭功能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且這類影響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預測作用十分顯著[8]。那些長期處于家庭功能低下、家庭親密度不高和適應性不強環(huán)境中的青少年,較容易出現(xiàn)心理適應不良甚至心理疾病,這類負性的生活狀態(tài)會促使其將攻擊行為作為一種特殊的表達方式來填補內心的不安全感。在同伴領域中,同伴欺凌和越軌同伴交往兩者均是個體在青少年時期可能面臨的普遍性問題,已有研究證實,上述兩者是導致青少年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的風險因素[9]。同伴欺凌和越軌同伴交往對青少年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負面作用,會通過累積的方式來增大其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的可能性,即同時經(jīng)歷同伴欺凌和越軌同伴交往的青少年更傾向于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
有學者從發(fā)展生態(tài)的視角出發(fā)來解釋個體的暴力行為,主張個體暴力行為的產(chǎn)生是多個風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10]。因此,探討單一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作用,是了解青少年攻擊行為產(chǎn)生原因的重要一步。
(二)多元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作用
不同領域的風險因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其中某一領域的風險因素可能會誘發(fā)另一領域中風險因素的不斷涌現(xiàn)或急劇惡化,不同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會對青少年的攻擊行為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即多元領域中的風險因素具有生態(tài)共變性。由此不難推測,不同領域中的風險因素會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攻擊行為,且隨著累積的風險因素越多,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發(fā)生率將不斷增加。因此,探討多元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作用,對了解青少年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真正原因至關重要?,F(xiàn)有研究主要集中于跨越自我、家庭和同伴三大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作用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
就家庭領域和同伴領域而言,有研究發(fā)現(xiàn),同胞沖突與不良同伴交往會共同作用于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如果青少年同時面臨同胞沖突和不良同伴交往兩個領域的風險因素,那么對其攻擊行為的形成無疑起到了“雪上加霜”的作用[11]。還有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同伴欺凌會通過影響越軌同伴交往進而作用于其攻擊行為,父母監(jiān)管在上述關系中充當一個“調節(jié)者”的角色[9]。不難理解,當青少年不僅缺乏父母監(jiān)管,同時還遭受校園欺凌或與越軌同伴交往,那么其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的可能性將大幅增加。就學校領域和同伴領域而言,一項研究表明,青少年在學校領域中感知到的學習壓力、被懲罰的次數(shù)以及同伴領域中的不良人際關系等,共同構成了其面臨的負性生活事件,而這類負性生活事件能夠正向預測青少年的攻擊行為,且隨著風險因素不斷累積,青少年面臨的負性生活事件會越多越嚴重,能更準確地預測青少年的攻擊行為[12]。
另外,也有學者針對同時面臨自我、家庭和同伴三大領域中風險因素的青少年攻擊行為進行調查。如有研究指出,父母婚姻沖突不僅直接影響青少年的攻擊行為,也能通過不良同伴交往這一風險因素間接作用于其攻擊行為,然而沖動性作為一類人格特質,它能顯著調節(jié)上述三者之間的關系[13]。其中,高沖動的個體在同時經(jīng)歷父母婚姻沖突和不良同伴交往時更有可能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由此可見,家庭領域中的父母婚姻沖突、同伴領域中的不良同伴交往和個體自身領域中的沖動性人格特質,三者一起加大了某單一風險領域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即多元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作用,相對于單一領域中風險因素的累積作用能更好地解釋青少年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真正原因。
(三)累積生態(tài)風險影響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心理機制
多元領域中的各類風險因素協(xié)同構建了一個累積生態(tài)風險模型,根據(jù)該模型來審視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可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出青少年攻擊行為的根本原因。同時,累積生態(tài)風險模型認為,多元領域中的風險因素并不是獨立起作用而是聯(lián)合起來共同發(fā)揮作用的,最后營造出一類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因此可以認為,該模型是一種對青少年負性發(fā)展結果(如攻擊行為)具有高預測能力的多重風險測量模型[14]。目前已有研究證實,累積生態(tài)風險對個體負性發(fā)展結果的影響作用要大于任何單一風險因素的影響[15]。因此,基于風險累積的視角來探討累積生態(tài)風險影響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心理機制,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遵循生態(tài)發(fā)展理論的基本觀點,累積生態(tài)風險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了然于目。青少年的攻擊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以暴力的手段去攻擊他人,最終極容易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有研究表明,累積生態(tài)風險能夠有效預測青少年的犯罪行為,且青少年在社會環(huán)境中面臨的不利因素及其自身心理層面上存在的固有缺陷,在上述兩者的關系中扮演一種中介的角色。另外,研究中采用是否具有多動癥癥狀、是否存在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以及學習能力是否存在缺陷三個方面作為構建青少年心理層面固有缺陷的評價指標,同時主要選取家庭領域中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經(jīng)濟狀況和親子依戀三大風險因素來評估青少年在社會環(huán)境中面臨的不利條件,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因子既能夠充當一類“生態(tài)風險因素”直接作用于青少年的攻擊行為,也能在累積生態(tài)風險與青少年攻擊行為間發(fā)揮中介作用[16]。
此外,還有研究考察了累積生態(tài)風險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青少年經(jīng)歷的風險因素會以一種累積的形式作用于他們的攻擊行為,且當個體的累積生態(tài)風險指數(shù)由0增長為3時,其表現(xiàn)出暴力行為的可能性也隨之增長了足足五倍,即個體面臨的風險因素越多,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的可能性越大[17]。綜上所述,累積生態(tài)風險在發(fā)揮其協(xié)同作用的基礎上,會為青少年營造一個不利于其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惡劣環(huán)境,于是在面臨生活中的矛盾或沖突時,青少年更傾向于采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并表現(xiàn)出具有一定破壞性和傷害性的攻擊行為。
三、青少年攻擊行為的控制:多元干預策略的整合及其實施
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對其身心健康發(fā)展有百害而無一利,有效控制青少年的攻擊行為迫在眉睫。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角度出發(fā),關注各領域間風險因素的相互作用,能為有效控制青少年的攻擊行為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了有效干預青少年的攻擊行為,必須進行多元干預整合,即把原來分散于各領域中的單一干預策略整合起來,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家校合力:共同預防校園暴力的重要推手
家庭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起點和基石,家庭教育對個體一生的發(fā)展至關重要。而學校作為青少年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它在青少年發(fā)展社會適應的過程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庭和學校兩大生態(tài)領域的協(xié)調合作,對其攻擊行為的干預作用不言而喻。如目前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和應用的“積極教養(yǎng)方案(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就是一類以家校合作為主要途徑的多級干預模式,學校通過為家長開設一系列的父母教養(yǎng)課程,使他們能夠習得積極的教養(yǎng)方式,從而有效處理青少年的情緒困擾或問題行為,最終干預其攻擊行為的產(chǎn)生。這一方案先后在二十多個國家被實踐證明對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有良好的干預效果。因此,以學校為基地開展培訓,充分利用校內外各類資源,對家長進行有關“如何防治青少年攻擊行為”的系列培訓或開展能夠促進親子間良好互動的活動,并專門為攻擊性較強的青少年及其父母提供家庭咨詢服務,以期形成家校合力,成為預防校園暴力的重要推手。
(二)多元協(xié)同:積極干預攻擊行為的關鍵所在
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合力的形成,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有重大意義,致力于為青少年營造一個全方位的干預體系,才是有效控制其攻擊行為產(chǎn)生的終極目標。首先,在學校范圍內組建防治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委員會,委員會的成員應該由學校相關工作人員、班主任、學生及家長代表等共同組成,委員會組建完畢,學校可以向社會幫扶項目請求援助,實現(xiàn)社會幫扶項目順利“進校園”。并通過社會幫扶項目定期邀請在防治青少年攻擊行為方面頗有成就的培訓師,為該委員會的全體成員傳授有效干預青少年攻擊行為的方法和策略。多元干預整合的方法,將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大領域間的交互作用納入干預體系中來,一定能在最大程度上干預青少年的攻擊行為,為其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
(三)品質培養(yǎng):有效緩解累積風險的保護因子
基于“個體—環(huán)境交互作用”的基本觀點,青少年社會適應是累積生態(tài)風險與個體心理品質交互作用的產(chǎn)物。即累積生態(tài)風險對青少年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將依據(jù)青少年自身心理品質的不同而發(fā)生變化。一方面,高自尊的青少年能更有效地處理與他人的情緒矛盾,從而避免發(fā)生如攻擊行為之類的反社會行為[18];另一方面,自我控制在人際風險和學校風險與青少年攻擊行為間起著“雪中送炭”的作用,在面對高人際風險或學校風險的情況下,具有高自控能力的個體會表現(xiàn)出更少的攻擊行為[19]??偟膩碚f,累積生態(tài)風險是誘發(fā)青少年表現(xiàn)出攻擊行為的外部條件,而青少年的心理品質是影響其攻擊行為發(fā)生頻率和危害程度的內部因素,累積生態(tài)風險會通過作用于青少年的心理品質進而對其攻擊行為產(chǎn)生影響。因此,培養(yǎng)和提高青少年的自尊和自我控制能力等這類積極心理品質,對促進其攻擊行為的干預進程意義重大。
注:本文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累積生態(tài)風險對農(nóng)村兒童學校適應的影響及其規(guī)避機制研究”(BBA180076)的資助。
參考文獻
[1]Bushman,B. J. ,Anderson,C. A. . Is it time to pull the plug on the hostile versus instrumental aggression dichotomy?[J]. Psychological Review,2001,108(1):273-279.
[2]高屾,閔文斌,常芳,史耀疆 . 農(nóng)村初中生校園欺凌與心理健康的相關性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6(2):60-67,155.
[3]張榮榮,董莉. 校園欺凌中旁觀者行為的作用機制[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2):118-128.
[4]Bronfenbrenner,U.,Morris,P. A.. The ecology of developmental processes[J]. R.m.lerner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1998,15(1):993-1028.
[5]張林,吳曉燕. 中學生攻擊性行為的注意偏向與沖動控制特征[J]. 心理學探新,2011,31(2):128-132.
[6]梁鳳華,翁港風. 中學生關系攻擊行為:道德推脫的預測作用[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9,7(3):149-157.
[7]Shoham,S.G. ,Askenasy J. J. M.,Rahav G. ,et al. Personality correlates of violent prisoner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89,10(2):137-145.
[8]蔡興芹,張金玲. 初中生攻擊行為的家庭相關因素分析[J]. 精神醫(yī)學雜志,2019,32(1):49-52.
[9]葉詩敏,張曉琳,劉毅. 同伴欺凌對初中生攻擊的影響: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 教育測量與評價,2018,210(7):59-66.
[10]Funk,J.B. ,Elliott,R. ,Urman M. L. ,et al. The Attitudes Towards Violence Scale:A Measure for Adolescents[J].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1999,14(11):1123-1136.
[11]張潮,柴亞星,劉賽芳,等. 初中生同胞沖突對其攻擊行為的影響機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9,11(2):52-57.
[12]李卓陽,張野. 寄宿高中生負性生活事件、領悟社會支持與攻擊行為關系分析[J]. 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32(4):63-67.
[13]蘇萍,張衛(wèi),喻承甫,劉莎,許陽,甄霜菊. 父母婚姻沖突、不良同伴交往對初中生攻擊行為的影響:一個有調節(jié)的中介模型[J].心理科學,2017,40(6):1392-1398.
[14]Evans,G .W.,Li,D. ,Whipple,S. S. . Cumulative risk and child development[J]. Psychological Bulletin,2013,139(6):1342-1396.
[15]Appleyard,K.,Egeland,B.,van Dulmen,M.H.,et al. When more is not better:the role of cumulative risk in child behavior outcomes[J].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10,46(3):235-245.
[16]Savolainen,J.,Eisman,A.,Mason,W. A.,et al. Socioeconomic disadvantage and psychological deficits:Pathways from early cumulative risk to late-adolescent criminal conviction[J]. Journal of Adolescence,2018,65(5):16-24.
[17]Andershed,A. K.,Gibson,C. L.,Andershed,H.. The role of cumulative risk and protection for violent offending[J]. Journal of Criminal Justice,2016,45(15):78-84.
[18]雷修龍,祖萍,趙玉秋,許韶君. 淮北市2707名中學生自尊與攻擊行為關系的研究[J]. 中國校醫(yī),2013,27(1):8-10.
[19]李董平. 多重生態(tài)學風險因素與青少年社會適應:風險建模與作用機制研究[D]. 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湘潭,411201)
編輯/衛(wèi)虹? 終校/張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