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惠欣
【摘 要】目的:探究潰瘍性結腸炎與HP感染的相關性。方法:選擇2018年8月~2019年8月本院收治的40例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患者作為觀察組,另選擇同期收治的電子腸鏡檢查未出現(xiàn)明顯結腸病變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對兩組試驗者同時接受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HP感染情況。將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按照病輕中度進行分組,對比組內HP感染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HP感染率為55.00%,低于對照組,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輕度、中度、重度患者HP感染陽性率分別為58.82%、33.33%、25.00%,數(shù)據(jù)對比:P<0.05。結論:相比較無結腸病變健康人群而言,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感染HP的機率明顯較低,而且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病情越輕感染HP的機率越高。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HP感染;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574.62 【文獻標識碼】B ? ?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1-0159-02
潰瘍性結腸炎屬于一種終身性慢性疾病,目前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近年來隨著人們的生活習慣發(fā)生改變,飲食方面不注意等因素,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病率有所上升,威脅到人們的身體健康[1]。臨床上主要認為該疾病與遺傳、免疫、環(huán)境、氧自由基、感染等因素有關,但是目前還未發(fā)現(xiàn)與明確關系的致病微生物存在關系。幽門螺旋桿菌與慢性胃部疾病、消化性潰瘍、胃癌發(fā)生具有較大關系,關于潰瘍性結腸炎與幽門螺旋桿菌之間的相關性目前研究內容較少,為此在本文中,對本院收治的潰瘍性結腸炎和非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分析,以下是詳細內容。
1 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從2018年8月~2019年8月選擇在本院接受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患者作為觀察組,從中抽選出40例,另選擇健康體檢者而且經(jīng)電子鏡檢查未見明顯結腸病變患者作為對照組,同樣抽選出40例。觀察組患者均符合臨床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Southerland疾病活動指數(shù)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排除接受研究前曾服用過HP根治治療并且服用過質子泵抑制劑、糖皮質激素以及其他抗菌藥物者,80例受檢者均知曉并且同意參與本次研究,此次研究得到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
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18~67歲,平均(45.2±10.3)歲;
觀察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范圍:19~65歲,平均(45.6±10.5)歲,輕度17例、中度15例、重度8例。
對比上述兩組受檢者的一般資料,數(shù)據(jù)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受檢者均同時接受13C尿素呼氣試驗,檢查HP感染情況。受檢者均口服一杯試驗餐,收集零時呼氣,口服尿素13C開始計時,收集受檢者10、20、30、40、50分鐘呼氣值。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受檢者HP陽性率,并比較觀察組患者組內輕中重度患者感染HP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以(n/%)表示計數(shù)資料,組間差異采用卡方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差異性采用t檢驗。將所得結果均帶入SPPS23.0版中,當P<0.05時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受檢者HP感染情況
觀察組患者HP陽性率為55.00%(22例)低于對照組的70.00%(28例),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0.05。
2.2 對比組內不同病情分級HP感染率
觀察組患者中,病情輕度患者HP陽性率高于其他組,組間數(shù)據(jù)對比:P<0.05(詳細見表1)。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人們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發(fā)生巨大的改變,導致腸道疾病、胃部疾病發(fā)生率顯著升高[2]。潰瘍性結腸炎屬于臨床上常見的炎癥性腸疾病,該疾病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段,而且發(fā)病原因尚未明確,患者病情呈反復發(fā)作性,而且無法有效治愈,屬于一種難治性疾病[3]。目前普遍認為該疾病與免疫、環(huán)境、遺傳、腸道感染等因素有關,在腸道菌群的作用下,腸道免疫系統(tǒng)與非免疫系統(tǒng)均啟動,從而導致免疫反應與炎癥過程出現(xiàn)。盡管有報道稱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糞便中提取出類桿菌、梭狀芽胞桿菌等菌群,但是仍未確定導致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生的致病微生物。
如今,有很多研究表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導致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胃黏膜等疾病有關,而且隨著研究不斷深入,有研究表明HP感染與動脈粥樣硬化、腦梗死等心腦血管疾病有關[4]。在本文中,通過對兩組受檢者進行碳13尿素呼氣試驗,通過口服穩(wěn)定核素13C標記的底物,利用同位素比值質譜儀檢測底物的最終代謝產(chǎn)物13CO2的變化來研究機體內代謝反應和生理過程,從而檢測出患者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研究表示,HP的脂多糖會誘導潘氏細胞分泌抗菌肽,這種抗菌肽能夠將其他細菌殺死,從而引導其他致病菌引發(fā)腸道炎癥。所以有關HP與潰瘍性結腸炎發(fā)生機制是否存在關聯(lián)性,尚且存在一定爭議[5]。
而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HP陽性檢出率明顯低于健康人群,差異性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觀察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在不同病情中比較結果顯示,輕度潰瘍性結腸炎患者HP陽性率要明顯高于中度、重度患者,數(shù)據(jù)差異性比較:P<0.05。提示,HP感染可能會降低局部腸粘膜炎癥反應,從而達到保護潰瘍性結腸炎的效果。
綜上所述,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感染HP的機率要低于健康人群,而且隨著病情加重,HP陽性率越低。HP感染與潰瘍性結腸炎之間的關系還需要提高研究樣本,加大研究力度,進一步確定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盧曉敏,王振寧,楊軍.潰瘍性結腸炎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清除幽門螺桿菌治療對預后的影響[J].山西醫(yī)藥雜志,2015,44(1):60-62.
[2] 馬天恒,楊曉鐘,謝睿,王宏剛,嚴偉.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感染幽門螺桿菌情況分析[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47(1):68-70.
[3] 朱永湘,鄒健.炎癥性腸病和幽門螺桿菌的相關性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8,24(28):85-87.
[4] 石婷婷,朱磊,王英德.炎癥性腸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情況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7,27(3):101-103.
[5] 諶黃威,劉瀏,熊婷,梁曉燕,倫偉健,黃鶴,賈柳萍.不同ABO血型炎癥性腸病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狀況研究[J].廣東醫(yī)學,2017,38(17):2631-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