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墨池
(浙江外國語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語音是語言學習的起點和基石,是實現順暢交流的關鍵因素。一方面,英語語音與英語聽力是相互依存的。如果語音基礎不好,聽辨的能力就差,就會造成聽力理解上的困難。另一方面,如果發(fā)音較差,說出來的話有可能別人會聽不懂,甚至可能還會引起誤會。長此以往,涉外交流的自信和意愿也會不斷下降,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然而反觀我國大學生的英語語音水平,仍存在很大改善空間。近十幾年來,國內對大學生英語語音素質的研究不斷深入。裘正薇關于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的英語語音能力調查顯示,學生的語音產出能力比接受能力弱,超音段語音能力比音段語音能力弱。周衛(wèi)京、宋會萍就中國大學生產出性英語語音素質進行了研究,其國內受試為江蘇某高校英語專業(yè)大三學生,國外受試為具有英國南方口音的劍橋大學本科生,研究結果表明:1.在孤立單詞和語篇朗讀中,中國大學生的錯詞率(11.6%)極大降低了語篇的總體可理解度;2.在語速、停頓、連讀三項流利度指標上,中國大學生朗讀的語篇具有明顯的碎片化和滯阻性的非流利特征,與英國母語大學生相比均存在質和量的巨大差異;3.中國大學生的語音素質雖然達到了可以交流的門檻線,但與清晰、流利、準確、有效的跨語際交流目標相距甚遠。
為了切實提高英語語音的教學效果,關于新型有效的教學模式的探索也一直在進行,而近幾年大部分的研究聚焦翻轉課堂的構建和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課時有限,學習過程個性化、針對性不強,教師反饋不足等傳統(tǒng)教學模式所面臨的難題,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的教學理念,但是在具體實踐時,還要結合課程內容和學生情況等進行靈活應用。黃盛,曾旭暾,廖利萍的研究結果表明,從總體而言,翻轉+傳統(tǒng)混合課堂比單一的翻轉課堂或傳統(tǒng)課堂對學習者更為有效,但就語音知識的運用而言,三種課堂的教學效果趨于一致。研究者認為一方面可能因研究周期時長不足,另一方面語音運用能力的提升只靠課堂是不夠的,需要依托學習者更多的課外自主學習。還有一部分研究嘗試構建適用的自主學習模式,為語音教學的實施提供了更加多樣的路徑。武漢工程大學外國語學院于2012 年10 月開始取消了傳統(tǒng)32 個學時的語音課程,采取7 天集中授課的方式,傳授系統(tǒng)的“語音知識”,接下來的一個學期,“放時間”給學生自主學習語音,同時教師通過另外一門《綜合英語》課程,再對語音知識進行有目的的補充、完善、鞏固和糾正,進一步加強語音培訓的效果。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則構建了適用于英語語音自主學習的語音中心,通過設立英語語音工作坊、開展面對面語音輔導、建設網絡英語語音資源庫和組建英語語音學習興趣小組來實現語音自主學習的可持續(xù)性。另外一個關注點是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應用。華東師范大學自2008年開始進行語音教學的“多元實踐”,力求通過多方位的參與性活動實現語音教學目標。例如將語音語調大賽納入語音教學的多元評價體系,激勵學生在準備語音語調大賽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學習的機會,在準備的過程中獲得提升和展示自己語音水平的機會。
鑒于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語音水平不夠理想,語音學習需求的群體數目龐大,而在很多專業(yè)因各種原因未能統(tǒng)一開設語音課程的情況下,語音教學的實施就需要不斷探索多樣化的路徑。結合筆者所在院校學生情況和語音教學實踐,本文構建基于學分制社團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以期滿足本校盡可能多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習需求,促進語音學習的效果,另外也為高校非英語專業(yè)的語音教學實施提供一種新的參考路徑。
學生社團是高校開展第二課堂教學的重要平臺之一。第二課堂活動是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拓展。然而,不是所有的課程都具備這樣的條件,即一方面被納入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實施第一課堂教學,另一方面又具備對應的第二課堂活動平臺。學分制社團為未納入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的課程提供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的可能。學分制社團開設相關課程,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合理的教學計劃和嚴格的教學紀律。學分制社團成員參加所要求的教學及其它實踐活動并通過考核即可獲得相應學分。
混合式教學并不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法或理論,自20世紀90 年代末發(fā)展至今,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經歷了一個越來越清晰化的演變過程。隨著互聯網與移動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混合式教學的概念由“在線教學與面試教學的混合”演變?yōu)椤盎谝苿油ㄐ旁O備、網絡學習環(huán)境與課堂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情境”。越來越多的學者指出,混合式教學并不是簡單的技術混合,而是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種真正高度參與性的、個性化的學習體驗。
基于學分制社團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融合線上線下學習方式,同時結合社團實踐活動,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板塊:其中線上課程依托指定平臺,由教師團隊進行學習資源的整合和建設,學生自主學習語音知識;線下課堂實現師生間和學生間的有效交流,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采用合作式學習內化知識,并形成個性化的語音檔案;社團實踐則通過豐富多樣的形式提供實踐機會,其中線上實踐借助專門的公眾號平臺進行學生優(yōu)秀語音作品展示和語音學習經驗交流等,線下實踐開展朗讀者、配音秀、妙歌匯、校內英語新聞廣播、校級語音語調大賽和英語角等活動。
本模式是對課程教學新型方式的一次有益探索,首先,對無法納入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而又具有學習需求的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可參考的方案,依托專門的學生社團制造課程影響力,吸納真正具有學習需求的學生,實現課程教學與授課對象的精準對接;第二,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結合方式進行了創(chuàng)新,拉近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空間距離,促進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相互協(xié)調;第三,專門的社團有助于學生實現持續(xù)性的語音自主學習;最后,進一步探索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具體應用,實現線上與線下、課堂學習與課外實踐的有機融合。
《英語語音》是一門對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要求非常高的課程,這也是基于學分制社團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承擔著引導者、反饋者和監(jiān)督者的角色,無論是線上資源的整合,線下課堂的設計還是課外實踐的安排,都應以是否有利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和自主學習為目標。
線上課程:每個章節(jié)均以相關任務(包括接受性語音任務和產出性語音任務)為驅動,提供視頻材料、音頻材料和文本材料等各種形式的學習資源供學生開展個性化的自主學習。任務驅動的意義在于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的知識漏洞,從而個性化使用線上的學習資源。例如“單元音的發(fā)音”一節(jié),設置了一篇易混單元音高頻出現的短文朗讀任務,要求學生先完成朗讀錄音,然后把自己的錄音和教師發(fā)布的標準錄音進行比對,記錄自己存在的問題,最后帶著問題再進行針對性的線上學習。有一部分學生雖然在接受性語音任務中能夠聽辨出/i:/和/|/的區(qū)別,但是自己卻無法準確發(fā)出,因此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這一對易混單元音的練習。
線下課堂:由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合作式學習,并形成個性化語音改進方案。英語語音學習具備自身的一些特點,比如通過教學我們了解到,較多學生的困難在于英語超音段特征的學習上,而這一部分的學習需要通過面對面的實際交流,還有音段問題的正音往往需要一對一的進行發(fā)音動作矯正和發(fā)音習慣分析,因此線下課堂的關鍵是實現師生間和學生間的有效交流。首先,教師將線上任務中學生出現的共性問題進行講解,例如“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一節(jié),要求學生對10 個句子進行分析,即標明出現失去爆破和不完全爆破的地方。經分析發(fā)現,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單詞間,易于忽視單詞內部的分析;其次,學生以固定分組形式討論本組成員的個性化語音問題和解決方案。以30 人的班級為例,可考慮分成6 組,每組5 人,并盡量確保每組至少有1 名語音水平優(yōu)異的同學(語音課前測成績90 分及以上)。教師實時監(jiān)控每組的討論情況,并在疑難問題上給予現場指導。最后,依據一定的主題組織口語交流活動。目前語音標準的關注點已從口音轉為可理解度和清晰度,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把語音知識運用在真實、有意義的交際中,從而逐漸提高交流的有效性。交流活動結束后,教師應就個別案例進行點評,點評的重點主要在超音段語音特征,即節(jié)奏、重音和語調。
社團實踐:社團設有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其中線上實踐借助專門的公眾號平臺進行學生優(yōu)秀語音作品展示和語音學習經驗交流等,線下實踐開展朗讀者、配音秀、妙歌匯、校內英語新聞廣播、校級語音語調大賽和英語角等活動。語音實踐活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進行語音學習的積極性,在增加語音自主學習時間上有顯著成效,而固定實踐平臺即社團的存在又進一步地擴展了自主學習的時間跨度,這對語音水平的改善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課程進行時,教師將學生參加社團活動的次數和表現納入課程評價體系,學習方式則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在必要時教師也可提供一定的指導。另一方面,在課程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學生繼續(xù)參與感興趣的社團活動,以實現持續(xù)性的自主學習。例如有的學生優(yōu)秀作品經社團的公眾號發(fā)表之后,可以獲得本校甚至外校學生的關注和點評,對發(fā)布作品的學生本身有著很強的激勵作用,而每一個朗讀作品或是配音作品背后,都需要花費超乎想象的時間進行反復的鉆研和練習,一旦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學生語音水平不斷改善的幾率將非常高。還有校級語音語調大賽在營造語音學習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的作用非常明顯,因此在備賽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有顯著提升。另外線下的英語角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交際情境,可以定期邀請外教或外國留學生參與,以增加學生與本族語者面對面交流的機會。
基于學分制社團的《大學英語語音》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實現高度個性化學習和持續(xù)性自主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習效果。首先,該模式的實施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一是學校政策支持社團的學分制管理,給課程的開設提供多樣化的平臺。二是學生社團的運作需要一批有熱情有干勁的骨干同學,承擔起宣傳社團理念,招納社團成員和組織各項社團活動等責任。第二,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關鍵,教師需要深入研究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理念,并對學生進行相關的策略培訓。第三,評價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評價體系可以反撥教與學,因此不可忽視對評價體系的研究和論證,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