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肖陽春,梁立新,郭玉紅
·臨床研究·
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療效觀察
劉超1,肖陽春1,梁立新1,郭玉紅2
(1.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北京 101300;2.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北京 100010)
觀察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的臨床療效。98例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49例。對照組采用多潘立酮治療,研究組采用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觀察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腹內壓、腸鳴音變化,比較兩組的生存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93.9%)顯著高于對照組(75.5%)(2=6.376,=0.012)。兩組治療第3天、治療第7天腹內壓均較同組治療前明顯降低,腸鳴音較同組治療前明顯升高(<0.05),且研究組腹內壓、腸鳴音均優(yōu)于對照組(<0.05)。兩組生存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710,=0.399;2=0.211,=0.646)。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能明顯改善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腸鳴音次數(shù)以及異常的胃腸道動力,并使異常的腸鳴音逐漸恢復正常,且安全性高。
針刺療法;針藥并用;多潘立酮;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腹腔壓力
目前,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以及醫(y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臨床上對于疾病的關注度逐漸上升。膿毒血癥由于其嚴重時可導致器官功能障礙以及循環(huán)障礙,成為了社會各界較為關注的焦點問題。膿毒癥主要由感染所引起,常發(fā)生在患有嚴重疾病的患者,如未得到及時救治可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2]。膿毒癥主要指由于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病情發(fā)展嚴重時對患者器官功能以及循環(huán)功能均存在極大的危害,并引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其主要臨床癥狀為寒戰(zhàn)、高熱以及特殊類型感染,病情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大多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意識障礙[3-4]。急性胃腸損傷為膿毒癥患者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胃腸動力障礙、胃腸道機械屏障損傷以及微生態(tài)平衡紊亂、機體免疫功能減退,進而出現(xiàn)胃腸道免疫屏障受累[5]。中醫(yī)學認為膿毒癥發(fā)病同時具備正虛和邪實兩方面,其病機為邪毒入侵,導致正邪交爭、正氣耗傷、邪毒阻滯、正虛邪實[6]。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對患者機體功能以及免疫系統(tǒng)均存在一定的消極影響,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常規(guī)治療,并進一步影響其他器官功能的預后,由此可知,找尋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是目前臨床上研究的重點[7]。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針刺治療胃腸功能紊亂經(jīng)驗豐富,近年來有學者提出,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對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具有良好的療效,存在一定的臨床價值[8]。為了研究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對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臨床癥狀、腹內壓及生存率的影響,本研究選取了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和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8例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進行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將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北京中醫(yī)醫(yī)院順義醫(yī)院和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收治的98例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隨機分為對照組49例和研究組49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6例;年齡28~80歲,平均年齡(56±6)歲;原發(fā)病中重癥肺炎33例,感染性休克16例。研究組中男28例,女21例;年齡為28~80歲,平均年齡(56±6)歲;原發(fā)病中重癥肺炎35例,感染性休克14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本研究經(jīng)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備案。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16年國際第三次膿毒癥及膿毒癥休克共識會議中關于膿毒癥的診斷標準[9],①伴有膿毒癥導致的功能障礙或組織灌注不足;②低血壓;③凝血障礙;④乳酸值較正常值高。參照2012年歐洲重癥醫(yī)學會(ESICM)關于重癥患者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推薦意見中急性胃腸損傷(AGI)診斷標準[10],①嘔吐與返流;②腹瀉;③胃潴留;④消化道出血。AGI Ⅰ級,存在明確病因,且部分胃腸功能喪失;AGI Ⅱ級,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部分喪失;AGI Ⅲ級,經(jīng)人工干預仍無法恢復胃腸功能;AGI Ⅳ級,胃腸功能障礙伴遠隔器官功能障礙。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1]中嘔吐、噎膈、便秘、胃脘痛、吐血、風溫肺熱病等癥候的辨證分型,將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癥候特點歸納為“脾胃氣虛,腸燥熱結”。主癥為神疲氣短,乏力,食少腹脹,大便秘結,脈虛無力。次癥為懶言,自汗,胸腹痞滿,惡心欲吐,舌淡。主癥必備,具有1項或1項以上次癥,即符合中醫(yī)辨證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②在近4周內未接受過相關藥物的治療;③所有患者/家屬在了解本研究的前提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①惡性腫瘤終末期者;②并發(fā)免疫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③針刺禁忌證者;④存在精神疾病者;⑤參與其他研究者;⑥患者及其家屬要求退出本研究者。
進行重癥監(jiān)護、臟器功能支持以及抗感染等常規(guī)治療,并給予多潘立酮[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國產(chǎn)),國藥準字H10910003,規(guī)格為每片10 mg],每次10 mg,每日飯前30 min口服。共治療7 d。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針刺治療,采用王樂亭教授的“老十針”進行針刺,“老十針”共有10個穴位,分別為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雙側)、內關(雙側)、足三里(雙側)。除中脘、足三里為配穴外其余均為主穴。患者取仰臥位,并在各穴位處進行常規(guī)消毒,根據(jù)患者胖瘦以及肌肉薄厚度進針1~2寸,進針10 min后觀察各穴位得氣情況,并在留針20~30 min后出針。每日1次,共治療7 d。
3.1.1 腹內壓
采用腹腔壓力間接測定法于治療前及治療第3天、治療第7天對患者進行腹內壓測量。具體測定方法為雙腔Foley尿管經(jīng)尿道插入,然后排空膀胱,將50 mL 0.9%氯化鈉注射液于10 min注入,最后連接傳感器及壓力計,以恥骨聯(lián)合處為調零點測出腹腔壓力。正常成人腹腔內壓力為5~7 mmHg。持續(xù)或反復的腹腔內壓力病理性升高≥12 mmHg為腹腔內高壓。
3.1.2 腸鳴音[12]
使用聽診器對患者按照臍周、幽口左側胃部、回盲部的順序各聽診1 min,并根據(jù)腸鳴音大小、強弱、次數(shù)判斷是否需要重復聽診,必要時輔助觸診、叩診,進一步確認有無腸鳴音。
3.1.3 生存率
統(tǒng)計比較兩組患者生存率。
3.1.4 不良反應
統(tǒng)計比較兩組嗜睡、腹瀉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參照2002年《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3]在治療后對患者進行臨床癥狀療效評判。
痊愈:臨床癥狀消失,腸鳴音恢復正常,腹內壓明顯降低。
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腸鳴音消失轉為腸鳴音減弱,腹內壓降低。
不變:臨床癥狀無明顯好轉,腸鳴音分類改變或處于同一等次分類,腹內壓未見降低。
惡化:臨床癥狀、腸鳴音分類變化,腹內壓與其好轉的情況相反。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描述,采用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或構成比描述,并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為a=0.05。
3.4.1 兩組治療前后腹內壓、腸鳴音情況比較
治療前,兩組腹內壓、腸鳴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553,=0.582;=0.112,=0.911);治療第3天、治療第7天兩組腹內壓均較同組治療前明顯降低,腸鳴音較同組治療前明顯升高(<0.05),且研究組腹內壓、腸鳴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腹內壓、腸鳴音情況比較 (±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0.05
3.4.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總有效率(93.9%)高于對照組(75.5%) (2=6.376,=0.012),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0.05
3.4.3 兩組生存率比較
對照組存活45例,死亡4例;研究組存活47例,死亡2例。研究組生存率(95.9%)高于對照組(91.8%),兩組生存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710,=0.399)。詳見表3。
表3 兩組生存率比較 [例(%)]
3.4.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對照組治療期間3例出現(xiàn)不良反應,其中1例為嗜睡,2例為腹瀉;研究組患者治療期間2例出現(xiàn)不良發(fā)應,均為嗜睡。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均耐受不影響治療,未經(jīng)過特殊處理均自行好轉。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2=0.211,=0.646)。詳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膿毒癥指在嚴重創(chuàng)傷、感染、大手術等較大創(chuàng)傷后誘發(fā)的全身炎癥反應,使患者機體并存或激發(fā)多個器官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領域的重要內容。急性胃腸損傷為膿毒癥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胃腸道具有消化、吸收以及免疫等功能,當其中一個出現(xiàn)異常均能造成胃腸功能不全甚至功能障礙,嚴重者將出現(xiàn)胃腸功能衰竭[14]。
據(jù)相關資料顯示,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對患者身體健康存在較為消極的影響,胃腸損傷的臨床癥狀較為復雜多樣[15]。有相關研究指出,急性胃腸損傷為膿毒癥的主要影響因素,患者腸道內細菌通過炎癥介質的釋放造成胃腸道黏膜屏障受損,進而引發(fā)腸源性感染,當患者機體免疫因危重癥影響無法清除毒素時,細菌將不斷繁殖擴散,引發(fā)腸源性感染等炎癥反應,進而導致膿毒癥[16]。有學者認為,給予膿毒癥患者早期檢測對其疾病治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當患者未出現(xiàn)急性胃腸損傷相關臨床癥狀時對其進行相關指標檢測,可極大程度上提高患者治愈率[17]。且曾有相關文獻報道,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對患者身心健康均存在較為負面的影響,給予患者正確的治療方案加速其治愈時間已成為目前社會各界較為關注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8]。
中醫(yī)學認為氣陰兩虛、陰竭陽脫是膿毒癥的病機之本,毒邪內蘊是膿毒癥的重要發(fā)病基礎,內陷營血是膿毒癥的主要病變層次,瘀滯絡脈是膿毒癥的重要病位。劉清泉教授根據(jù)膿毒癥的發(fā)病特點認為,膿毒癥的發(fā)熱屬于“外感發(fā)熱”而非“內傷發(fā)熱”,其基本病機是正虛毒損、絡脈瘀滯[19]。
復元針法為王樂亭教授用于治療胃腸病的“老十針”,具有升清降濁、理氣和血、調中健脾以及調理胃腸之功效,針對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疾病特點進行加減應用,可調胃腸,保胃氣,促進人體元陰元陽的恢復。據(jù)相關研究顯示,針刺具有良性、雙向的調整作用,當患者功能狀態(tài)異常增高時,針刺可使其降低,反之則可使之升高,并對人體各組織器官的代謝具有一定的調整作用[19]。潘立酮為外周性多巴胺受體拮抗劑,常用于治療胃輕癱、反流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潰瘍等疾病[20-22],直接作用于胃腸壁,可增加胃腸道的蠕動和張力,促進胃排空[23-24]。本文主要研究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對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臨床癥狀、腹內壓及生存率的影響。本研究顯示,治療后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低于研究組(<0.05),兩組治療第3天、治療第7天腹內壓均較同組治療前明顯降低(<0.05),腸鳴音較同組治療前明顯升高(<0.05),且研究組腹內壓、腸鳴音次數(shù)均優(yōu)于對照組(<0.05)。腸鳴音次數(shù)增多,說明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胃腸道蠕動增加,且本研究結果還顯示兩組生存率、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0.05),說明患者采用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能明顯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腸鳴音次數(shù),對患者的腸鳴音以及胃動力異常均存在一定的改善作用。研究表明,腸鳴音以及腹內壓為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較為重要的觀察指標,通過觀察兩者變化可對患者病情做出判斷,且通過復元針法的治療可明顯改善患者腸鳴音以及腹內壓。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可增加胃腸道的蠕動和張力,促進胃排空,并通過針刺對患者功能狀態(tài)進行調節(jié),達到治療目的。以上結果與韋志友[25]研究結果相似,復元針法可以顯著改善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異常的胃腸道動力,有修復膿毒癥患者的急性胃腸損傷、改善胃腸功能的作用。
綜上所述,針刺聯(lián)合多潘立酮能明顯改善膿毒癥急性胃腸損傷患者腸鳴音次數(shù)以及異常的胃腸道動力,并使異常的腸鳴音逐漸恢復正常,且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應用。
[1] 莫興興,葛勤敏.沉默信息調節(jié)因子與膿毒癥的研究進展[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17,23(2):160-163.
[2] 陳偉,胡志華,楊遠征.烏司他丁輔助高容量血液濾過對嚴重膿毒血癥血清細胞黏附分子-1、膽堿酯酶和凝血功能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16,26(11): 54-58.
[3] 朱潮涌,李潔,毛明鋒,等.膿毒癥性急性腎損傷患者CD4﹢T淋巴細胞內三磷酸腺苷水平變化及其與腎功能轉歸的關系[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6,19(8):894-897.
[4] 朱麗麗,師東武.中性粒細胞明膠酶相關脂質運載蛋白及白細胞介素-18在膿毒癥所致急性腎損傷中的早期診斷價值[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16,28(8):718- 722.
[5] Wang N, Mao L, Yang L,. Resveratrol protects against early polymicrobial sepsis-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 through inhibiting 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 activated NF-kB pathway[J]., 2017,8(22): 36449-36461.
[6] 金靈燕,孔立,董曉斌,等.膿毒癥常見中醫(yī)證型與患者炎癥反應、器官功能及病情危重程度關系的研究[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7,26(8):1323-1325.
[7] 張秋峰.液體復蘇后24 h胃管注入大黃附子湯聯(lián)合西醫(yī)基礎治療對急診ICU膿毒癥患者胃腸功能改善的作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7,20(S1):226-228.
[8] 劉福生,方曉磊,劉陟,等.大黃類制劑治療膿毒癥急性胃腸功能損傷的療效:基于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的Meta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16,23(5):484- 489.
[9] 劉春峰.第三次膿毒癥和膿毒性休克定義國際共識解讀[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16,23(3):168-171.
[10] 包龍,徐峰,凌偉華,等.創(chuàng)傷性顱腦損傷患者:急性胃腸損傷與營養(yǎng)支持-基于歐洲危重病醫(yī)學會關于急性胃腸損傷定義及處理指南的思考[J].中國急救醫(yī)學, 2013,33(9):793-796.
[11]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65-67.
[12] 張和華.人體腸鳴音檢測系統(tǒng)研制及腸鳴音信號處理方法研究[D].重慶:第三軍醫(yī)大學,2009.
[1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5-68.
[14] 張曉寧,孟祥忠,高勝庭,等.血小板相關參數(shù)在膿毒癥與膿毒性休克患者間變化差異及其與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7,16(16):1638- 1641.
[15] 王林,羅苑苑,陶如,等.黃連解毒湯加減治療熱毒型膿毒癥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7,32(8):1527-1530.
[16] 董科奇,鄧杰,潘景業(yè),等.急性胃腸損傷分級聯(lián)合序貫器官衰竭評估對嚴重膿毒癥預后評估的價值[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7,20(5):526-532.
[17] Chen H, Wang W, Hong C,. Omega-3 fish oil reduces mortality due to severe sepsis with acute gastro- intestinal injury grade Ⅲ[J]., 2017,13 (51):407-412.
[18] 葉祿偉,汪志剛,黃世芳,等.小劑量腸內營養(yǎng)對膿毒性休克伴急性胃腸道損傷病人腸屏障及系統(tǒng)性炎癥的改善作用[J].腸外與腸內營養(yǎng),2017,24(3):143-145, 149.
[19] 趙紅芳,江其敏,劉清泉.劉清泉教授應用中醫(yī)藥治療膿毒癥的臨床經(jīng)驗[J].中國中醫(yī)急癥,2017,26(9): 1563-1565.
[20] 吳孝江.奧美拉唑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伴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合理用藥探索,2019,16(10):131-133.
[21] 郭權森.埃索美拉唑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對膽汁反流性胃炎的影響[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9,29(21): 177-178.
[22] 蘇偉.莫沙必利與多潘立酮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9,13 (21):95-97.
[23] 彭理平.氣滯胃痛顆粒聯(lián)合奧美拉唑和多潘立酮治療反流性食管炎臨床效果及對臨床癥狀、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9,17(29):157-159.
[24] 張萍,饒遠生,張麗川,等.奧美拉唑聯(lián)合多潘立酮治療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伴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臨床效果[J].中國醫(yī)藥,2016,11(5):667-671.
[25] 韋志友.復元針法治療膿毒癥患者急性胃腸損傷的臨床觀察[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7:14-16.
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f Acupuncture plus Domperidone for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in Sepsis
1,-1,-1,-2.
1.,,101300,; 2.,,100010,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lus Domperidone in treating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in sepsis.A total of 96 sepsis patients with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were randomized into a research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with 49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Domperidone, and the research group was intervened by acupuncture plus Domperidone. The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and bowel sound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survival rate, adverse reaction rate and clinical efficacy were compared.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research group (93.9%) was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5.5%) (2=6.376,=0.012). Compared with the baseline, the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declined and bowel soun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 the 3rd and 7th treatment days in both groups (<0.05), and the intra-gastric pressure and bowel sound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urvival rate and adverse rea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0.710,=0.399;2=0.211,=0.646).Acupuncture plus Domperidone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bowel sound count and 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and gradually restore normal bowel sound in sepsis patients with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and it is a highly safe approach.
Acupuncture therapy; Acupuncture medication combined; Domperidone; Sepsis; 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R246.1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20.01.0006
1005-0957(2020)01-0006-05
2019-06-21
北京市屬醫(yī)院科研培育計劃項目(PZ2016001)
劉超(1976—),男,主治醫(yī)師,Email:liuchao769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