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勇強 陳瑞芳(.清遠市清新區(qū)人民醫(yī)院 廣東 清遠 5800;.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廣州 50405)
五臟相關為國醫(yī)大師鄧鐵濤教授提出的臟腑相關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五行作為疾病相關的說理工具。中和思想則為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孫光榮教授總結歸納,創(chuàng)立“中和學派”,以“氣血中和百病消”為指導思想,對中醫(yī)防病治病有良好的指導作用。筆者有幸跟隨兩位國醫(yī)大師學習,智慧的結晶相互滲透、互相碰撞,獲益匪淺。五臟相關在疾病預防方面,主要體現在五臟各司其職,共同發(fā)揮生理作用,“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與“氣血中和百病消”有異曲同工之妙。而五臟元真通暢方可氣血中和,氣血中和亦離不開五臟元真通暢。
鄧鐵濤教授指出,人體是一個大系統(tǒng),在系統(tǒng)中五臟與六腑是相對應的,除此之外,四肢、皮毛、筋、脈、肉、五官七竅等也與五臟六腑聯系緊密,他們共同組成了五個小系統(tǒng)。無論是在生理狀態(tài)下抑或是在病理狀態(tài)下,五臟小系統(tǒng)與大系統(tǒng)之間,五臟之間、五臟與六腑之間,都存在著有機的聯系,正是縱橫交錯的聯系,使得機體能夠互相協調,共同維持正常人體生理機制[1]。
“五臟元真通暢”是一種狀態(tài),代表著人體健康無病,也是治愈疾病、恢復正常狀態(tài)要達到的最終目的。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出“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繼而又指出“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為“治未病”提供了指導原則。五臟相關中的“五臟”與五臟元真通暢中的“五臟”范疇一致。如果五個臟腑系統(tǒng)內部、系統(tǒng)之間、臟腑系統(tǒng)與人體系統(tǒng)之間的多維聯系協調正常,那么就會出現五臟元真通暢的結果,人體自然不得病,或者疾病痊愈。所以,五臟相關理論在治未病領域中的應用,就是需要使這個復雜的多維聯系正常運作,在生理狀態(tài)下各司其職,在病理狀態(tài)下達到穩(wěn)態(tài)。
2.1 五臟元真通暢的內涵 張仲景《金匱要略方論·臟腑經絡先后病》篇中指出:“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薄拔宄!敝改?、火、土、金、水五行,與肝、心、脾、肺、腎五臟相對應。元者,氣也?!洞呵锓甭丁ぶ卣分兄^:“元猶原也,其義隨天地終始。”“真”者,于《莊子·雜篇·漁父》云:“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痹婀餐霈F則首見于《金匱要略方論·臟腑經絡先后病》。由此可見,元真指先天而運行于全身臟腑經絡之中,用來抵抗邪氣的物質。五臟元真即可理解為五臟中藏而不露的“臟真之氣”,“通暢”意為“充實、通暢”?!拔迮K元真通暢,人即安和”這一理論是仲景對《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的發(fā)病觀及“五臟者,中之守也……身之強也”中五臟為核心整體觀思想的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高度概括了人體正常生理狀態(tài),揭示了“五臟元真通暢”,是機體健康的前提;而“五臟元真失暢”則是誘發(fā)各種疾病的基礎,和《素問·調經論》中“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遙相呼應。
2.2 五臟與氣血關系密不可分 中醫(yī)學認為,氣血是人體重要物質,《醫(yī)學入門》曰:“人知百病生于氣,而不知血為百病之胎也?!保?]所以,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
2.2.1 肝藏血,生氣血 肝主藏血:肝有調節(jié)血量、防止出血的功能,也有像器皿一樣儲存血液的功能,故有肝為血海之稱。具體內涵包括①貯藏血液:肝不藏血會導致一系列的病理狀態(tài),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源泉,生發(fā)地點在脾,化生成血后在肝臟儲存。血液一方面可以濡養(yǎng)自身,用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發(fā)揮“陰”的特性,制約肝“陽”的一面,從而使肝陰陽能達到平衡的狀態(tài),為氣血的調和提供良好的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出血。因此,導致出血的原因,往往是肝不藏血,肝的陽氣失去約束而升騰太過。②調節(jié)血量:人動則血在眾多經絡中運行,進入靜止狀態(tài)下一般認為血液會儲存在肝臟,這是生理狀態(tài)下的理想情況。正因為這個功能,人的總體血量會趨于穩(wěn)定,基于儲存和調節(jié)這兩項功能,奠定了肝臟“血?!钡奈恢?。
氣血也是肝化生的,黃帝內經《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指出肝之華在爪,以化生氣血。張璐在《張氏醫(yī)通》中對肝的描述則顯示認識向前邁進了一步,張氏認為血與氣雖然名字不同,但確是同一類物質,兩者雖陰陽清濁不一,但都是由水谷精微化生,脾氣推動,上蒸于肺而為氣;氣歸于腎而為精,精再歸于肝則又化成血[3]。
2.2.2 心主血 心與血脈緊密相連,而心又是五臟六腑之大主,《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篇》中指出心是生命之本源,面色是心血是否充盈的表達?!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撈分赋鲅}之氣藏于心中。心主血脈,貴在于通。《靈樞》中也指出,血脈在全身周流不息,無論是在經脈中,還是在血絡中,都有緊密的連接,經脈與血絡是大河與支流的關系,在氣血調和的前提下,津液化生血,血在小絡中充盈,再像小河流入大河,大河匯聚入海一樣,層層遞進,最終達到血液在脈中環(huán)周不休,流行不止的狀態(tài)。
2.2.3 脾統(tǒng)血 脾是全身血液的統(tǒng)領,之所以有這個說法,主要在于脾運化的功能和氣血生化源頭的關系。一方面,脾運化功能的強弱決定氣的盛衰,飲食中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全賴脾氣散精,然后上歸于肺的過程。另一方面,氣推動和固攝是保證血液能正常運行的重要保障,即“氣為血帥”。若氣虛而固攝血液不力,導致血液不循常道而溢出,則造成各種出血證。根據這種病理生理學機制,健脾益氣,使氣攝血治出血證的有效治療手段。張景岳認為:“故凡見血脫等證,必當用甘藥先補脾胃,以益發(fā)生之氣。蓋甘能生血,甘能養(yǎng)營,但使脾胃氣強,則陽生陰長,而血自歸經矣,故日脾統(tǒng)血?!保?]清代唐容川《血癥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之“可知治血者,必以脾為主,乃為有要。至于治氣,亦宜以脾為主”的說法[5],也是從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補脾即能補氣,氣實則能生血、攝血的角度來立論的。所以,脾統(tǒng)血與氣的作用不可分割。
2.2.4 肺主氣 肺主一身之氣:氣的生成與氣機的調節(jié)繞不開肺的生理功能。各臟腑之氣旺盛,肺主一身之氣的功能正常是重要前提。舍此前提,則出現各種各樣的病理狀態(tài)?!夺t(yī)門法律·肺癰肺痿門》認為:“人身之氣,稟命于肺,肺氣清肅則周身之氣莫不服從而順行?!保?]肺助心而行血,肺主氣屬衛(wèi),心主血屬營,氣沖和則為血帥,血潤柔則為氣守,氣之與血,兩相維附,氣血中和則百病不生。
2.2.5 腎藏精,腎納氣 腎藏精,精能生髓,精髓可以化而為血,所以腎有封藏人身精氣的作用。有觀點認為血之源頭在腎,《景岳全書·血證》論及:“血即精之屬也,但精藏于腎,所蘊不多,而血富于沖,所至皆是。”[4]《讀醫(yī)隨筆·氣血精神論》曰:“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門真火蒸化?!保?]因此,在臨床上治療血虛常用補益精髓之法。宋《仁齋直指》咳嗽論治首次提出:“肺出氣也,腎內(通納)氣也,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本。凡咳嗽暴重,引動百骸,自覺氣從臍下逆奔而上者,此腎虛不能收氣歸無?!保?]其“腎內氣”之說,可見腎與氣血關系密切。
2.3 五臟元真通暢方能氣血中和,反之亦然 《素問·調經論》曰:“五臟之道,皆出于經隧,以行氣血,氣血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是故守經隧焉?!睔庋缓褪遣±碜兓钠毡闄C制,決定了治療必須調整臟腑功能,使五臟元真通暢,氣血中和。中和醫(yī)派臨床思辨特點調氣血、平升降、衡出入、達中和。恰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調其氣血,令其條達而致和平。”
中和是人體陰陽平衡穩(wěn)態(tài)的基本態(tài)勢,是中醫(yī)臨床防病治病所追求的理想狀況。中和醫(yī)派認為,萬病乃氣血失和之癥,機體氣血中和穩(wěn)態(tài)失衡必然導致疾病。如果說陰陽平衡即健康,那么“中和”就是正常人生理狀態(tài)?!爸泻汀备茉谌梭w氣血層面和心理層面闡釋機體的生理、病理[9]。
五臟元真通暢方能氣血中和,氣血中和即五臟元真通暢的結果。氣血流通調節(jié)有賴于陰陽五臟的相互作用,如“陰陽和則血氣滑利”,五臟安定,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氣血失和是臟腑失調和機體病變的集中表現,它與五臟相關系統(tǒng)都密切關連。臟腑正常的生理功能受損,氣化失調,進而引起氣機失暢。陰陽失調,氣機升降出入失常,五臟化五氣,氣機失調又直接影響臟腑之氣的病理改變。氣血不和在先,可以預測,臟腑功能紊亂必隨其后,百病由生則是矛盾不斷加劇的結果,所以從氣血視角把握整體病機,改變病理狀態(tài),以氣血中和為期,可以達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此臨床不僅強調調暢氣機,調整臟腑功能同樣重要,五臟元真通暢,氣化平衡,氣血中和,萬病不生。
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五臟相關、生克制化的活動是人體病理生理的演變過程。五臟相關理論在治未病領域內恰好表現為五臟元真通暢,而五臟元真通暢方可氣血中和,氣血中和亦離不開五臟元真通暢。
五臟元真通達調暢,正常人體生理狀態(tài)可期;若五臟元真不利,勢必百病醞釀。因此“通”是臨床診病的重中之重。根本目的是使五大功能系統(tǒng)由“痞塞不通”轉為“通達調暢”的狀態(tài)。中醫(yī)學對生命規(guī)律的獨特認識,是由臟象學說、氣血精津液學說、體質學說和經絡學說相互包容滲透,互為補充而成的。疾病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傳變往往是依五臟相關的生克制化、陰陽表里、氣血內外等相對應的規(guī)律傳變,故相應的也產生了臟腑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的辨證方法。一旦五大功能系統(tǒng)中的一方面功能出現異常,人體就會出現相應的癥狀及證候[10]。
綜上所述,五臟相關在治未病范疇集中體現為“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而五臟元真通暢的實質是氣血中和。五臟相關理論可為氣血中和提供進一步的說理工具,氣血中和則有更具體的調和方法,豐富在臨床上達到五臟元真通暢狀態(tài)的治療手段。兩者在治未病領域分能獨立成章,合則可互相滲透,相輔相成,未病先防、既病防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