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姍姍 陳紅錦 楊柏霖 陳詩意 顧一帆 徐雪梅
(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南京210029)
肛門濕疹是一種肛腸科非傳染性變態(tài)反應性皮膚病,病位為肛門及周圍皮膚,癥狀為皮膚瘙癢、伴有或無皮膚破損、液性滲出,以難愈、易復發(fā)為主要特點[1]。本病發(fā)病機理尚不明確,可能與患者生活規(guī)律、飲食習慣、環(huán)境因素、體質等相關[2]。近年來,肛門濕疹的發(fā)生率逐年升高,由于其病變部位的特殊性,患者羞于就醫(yī),很多患者因不及時治療,發(fā)展成為慢性濕疹,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3]。朱秉宜教授行醫(yī)60余載,擅長治療各種肛腸科疑難雜癥,筆者有幸侍診在側,受益良多,現將朱老診治肛門濕疹的經驗介紹如下。
1.1 首辨內外二因 肛門濕疹病因復雜,中醫(yī)學首辨內、外二因。內因為七情內傷、飲食勞倦而致脾虛濕熱,如《醫(yī)宗金鑒》云“此癥初如粟米,而癢兼痛……由脾胃濕熱,外受風邪,相搏而成”[4]。當今一些關于肛門濕疹的研究也證實了內因致病的觀點,研究提出飲食不節(jié)者,可致脾失健運、濕熱內蘊,引發(fā)此病[5]。外因包含風邪、濕邪、熱毒、蟲淫等諸邪滯留肌膚。熱為陽邪,火熱同源,故外感熱邪者,若蘊于肌膚,不得外泄,熱蒸肌表,則發(fā)此病。風為陽邪,風邪侵襲,留滯皮膚,致營衛(wèi)不和,氣血運行失常,后致肌膚失養(yǎng),故發(fā)此病。濕為陰邪,易襲陰位、下位,重濁黏膩,人體下部易受濕邪所傷。而肛門濕疹常非風、濕、熱三邪單一致病,多相兼為病。朱老認為內因多為素體脾虛,或七情內傷,或飲食不節(jié)而致脾失健運,濕邪內生;外因或因久居濕地、冒雨涉水等外感濕邪,或因風邪、熱邪與濕邪相搏,充溢肌膚而發(fā)病。了解患者感病因素,并隔絕易感因素是治療肛門濕疹的重要方法。
1.2 重視分辨虛實 肛門濕疹還需辨明虛實,目前一些研究認為此病發(fā)病多本虛標實,虛證分脾虛濕盛、血虛風燥二型,實證多為濕熱下注型、熱毒壅滯型[6-7]。朱老認為虛證起病緩,病程長,予以內治法為主,佐以外治法;實證反之。脾虛濕盛型臨床表現為肛門瘙癢,常伴有少量滲液,病變皮膚色灰白、紋理增粗等,兼有便溏,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緩或滑等脾虛濕盛癥狀;病機為脾胃失健,濕邪內生;治以健脾祛濕。朱老多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基本方藥物組成有人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甘草等,濕氣重,常加蒼術、厚樸、陳皮、澤瀉等行氣祛濕。血虛風燥型濕疹瘙癢劇烈,或伴見因病變皮膚色素沉著而致皮色暗紅、抓痕明顯、皸裂、干燥脫屑等,另伴有一系列血虛癥狀,如失眠多夢、舌淡苔白、脈弦細等,多因肛門濕疹反復發(fā)作,暗耗陰血,久致血虛生風化燥;治以養(yǎng)血和營,祛風止癢,朱老臨床多選用生地、當歸、川芎、赤芍、白芍、丹參等養(yǎng)血和營,防風、荊芥、蟬蛻、苦參等燥濕祛風止癢。濕熱下注型見肛周皮損潮紅,潮濕感,有丘疹、丘皰疹,局部灼熱感,較多黃色滲液,常伴有心煩口渴不欲飲、大便黏滯、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等濕熱癥狀;治以清熱利濕止癢,以萆薢滲濕湯為基礎方加減,常用藥物有萆薢、土茯苓、澤瀉、滑石、薏苡仁、丹皮、黃柏、苦參、白鮮皮等,熱重加用清熱藥物,如大青葉、黃芩等,濕重加大利濕力度,如茵陳、龍膽草等。熱毒壅盛型臨床表現為肛周皮膚紅腫,痛不可按,皮損范圍大,或流膿液,常伴有身熱、舌紅苔黃、脈弦數;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癢,朱老多選用黃芩、黃連、生地、當歸、荊芥穗等。
肛門濕疹因臨床癥狀、病程等不同,主要分為急性、亞急性、慢性三期。不同時期病理基礎不同,治療原則亦不同[8]。急性期:發(fā)病迅速,病程短,肛門微癢或瘙癢劇烈,夜間瘙癢加重,呈陣發(fā)性發(fā)作;皮損主要表現為紅斑、丘疹、滲出等。亞急性期:多為急性期發(fā)展而來,發(fā)病較緩慢;皮損仍可見紅斑、丘疹,但較急性期皮損程度降低,水皰不多,滲液少,另亞急性期會有脫屑、糜爛等皮損表現。慢性期:病程較長,常延久不愈,反復發(fā)作;皮損特點是肛緣皮膚增厚粗糙,呈苔蘚樣變,彈性減弱或消失,或伴有皸裂,顏色棕紅或灰白色,皮損界線不清楚,瘙癢劇烈;久病耗傷陰血,還可因血虛風燥導致肌膚甲錯。
朱老治療肛門濕疹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總體原則。認為急性肛門濕疹臨床多見于濕熱下注型、熱毒壅滯型,為風、濕、熱、蟲淫等外因蘊結肛門而成;治療上以去除外感因素,緩解肛門瘙癢為主,常用外治法,藥用苦參、黃柏、防風、蛇床子等,煎水外用熏洗,瘙癢嚴重,可用激素類藥物外用快速抗炎止癢,若明確有蟲淫感染所致肛門濕疹,可酌量應用祛蟲藥。亞急期肛門濕疹多由急性濕疹久治不愈轉化而來,病情較緩慢,多因脾胃失健,濕邪內生而致,臨床多見于脾虛濕盛證;治療上多采取內治與外治并重,內治多用參苓白術散加減健脾祛濕,聯(lián)合外治法祛風燥濕止癢。慢性濕疹亦多由急性濕疹日久不愈轉化而來,或一開始表現為慢性者,病程較長,常延久不愈,反復發(fā)作;久病耗傷陰血,血虛風燥引起肌膚甲錯,同于血虛風燥型肛門濕疹。治療上,除了使用養(yǎng)血和營、祛風止癢等內治法聯(lián)合外治法以外,還需特別注意血虛風燥型肛門濕疹苔蘚樣變、干燥、皸裂等皮損特點,所以應用外治法時不能一味清熱祛濕,還需適當保持肛門濕潤感,以防加重皮損。
朱老根據多年治療肛門濕疹的經驗,總結出“干濕分治”的原則,臨床取得了顯著的療效。“干濕分治”是指使用朱老經驗方“清濕斂肌止癢湯”外用熏洗的同時,根據患者有無肛門潮濕感,聯(lián)合加味黃芩油膏或青黛粉外用治療肛門濕疹。若患者無肛門潮濕感,以“清濕斂肌止癢湯”外用熏洗后,再配合院內制劑加味黃芩油膏外用;若患者肛門瘙癢伴肛門潮濕感,則配合青黛粉局部外用。
“清濕斂肌止癢湯”治療肛門濕疹臨床療效顯著,其組成為苦參、蛇床子、地膚子、白鮮皮、五倍子、黃柏、虎杖、大黃、防風、土槿皮、蟬蛻、烏梅等。具體藥物劑量根據患者肛門局部皮損表現調整:若肛門瘙癢伴紅腫疼痛,熱象明顯,則重用大黃、黃柏、虎杖,加大清熱解毒的力度;若肛門瘙癢劇烈,病情遷延不愈,搔抓時滲出液較多,則濕重,加重苦參、蛇床子、白鮮皮、烏梅、五倍子的劑量以燥濕斂??;若肛門瘙癢部位不定,四處游竄,則加大祛風止癢力度,重用防風、蟬蛻、地膚子等藥物。院內制劑加味黃芩油膏由黃芩和冰青散組成;黃芩味苦、性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對癰腫癤瘡有顯著療效[9]。另現代中藥藥理研究證明:黃芩含有黃芩苷、黃芩素及其他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殺滅體表微生物作用,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金黃色葡萄球菌是誘發(fā)和加重濕疹的主要菌種[10],還可改善肛門濕疹患者因變態(tài)反應產生的皮損。黃芩有良好的抗微生物、抗炎、抗過敏作用,并能收斂抑制滲出。冰青散有清熱解毒、利濕生肌、消腫止痛之功[11],主要由冰片、青黛、滑石粉組成,冰片可清熱止痛、生肌,青黛有清熱、解毒、涼血、收濕之效,滑石粉素有清解暑熱、化濕收澀之效。且加味黃芩油膏的油性質地可以保護肛門脂膜、局部皮損創(chuàng)面,降低了局部感染和皮損進一步加重的風險。青黛微有草腥氣,味淡,性咸寒,可清熱解毒、涼血消斑、清肝瀉火、定驚[12],主治:溫病熱盛、斑疹、吐血、咯血、咽痛口瘡、小兒驚癇、瘡腫、丹毒、蛇蟲咬?,F代藥理研究認為,青黛對多種細菌具有抑制作用,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炭疽桿菌、志賀痢疾桿菌、霍亂弧菌等[13],有抗菌、抗炎、鎮(zhèn)靜效果,用于治療肛門濕疹療效顯著[14]。粉劑制劑還使患者潮濕的肛門保持干燥,減少患者肛門不適感,且可抑制細菌生長。
中藥熏洗外用時,朱老還特別強調藥液溫度的重要性,認為藥液溫度應維持在膚溫或略低于膚溫,大約33~40 ℃,此時療效最佳,且在此溫度下,患者熏洗的舒適度最高。
除了臨床常見的致病因素,飲食、生活方式也是導致濕疹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顯示長期食用可改變糞便pH值的食物(如咖啡因含量高的食物、奶制品等),不當使用沐浴用品搓洗,用溫度較高的熱水燙洗肛門局部,長期穿緊身衣褲等不良生活方式,易致肛門濕疹[15]。肛門濕疹易復發(fā),朱老認為對肛門濕疹的治療除了臨床治療,調節(jié)飲食結構、糾正不良生活方式亦有利于肛門濕疹的治療,還能有效降低該病復發(fā)率。
肛門濕疹是常見的肛腸科疾病,病程長,易反復發(fā)作,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在此病治療上,朱老始終遵循“治未病”“辨證論治”“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等中醫(yī)治病的總體原則,認識到本病治療的基礎是在未發(fā)病或病情未深時去除病因。本病分為急性期、亞急性期、慢性期,也需分期治療,例如急性期用外治法、亞急性期內治與外治并重、慢性期則內治其本。同時朱老在肛門濕疹的治療上,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總結出了經驗方“清濕斂肌止癢湯”外用熏洗治療,并以此方為基礎方,隨證加減,同時根據患者有無肛門潮濕感,總結出“干濕分治”的治療原則,臨床療效佳,為肛門濕疹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