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亞
一把蠟刀、一口大缸、一碟熔蠟、一塊織布。在我眼中,安順是藍靛(音同殿)色的。
安順是貴州省的中西部城市,也是苗族人的聚集地,被稱為“蠟染之鄉(xiāng)”。我還未踏進苗族人的染坊,遠遠就望見一段段隨風飄展的布匹,顏色介于藍和紫之間,卻比藍紫色更為厚重。苗族婦人剛從染缸里撈起織布,坐在石頭上歇息。連著幾天下雨,這天始放晴,石頭還濕漉漉的,但婦人的褲子沒被浸透,上邊的圖飾也鮮亮未褪。她們穿著的,正是經(jīng)由蠟染制成的衣服。
安順之所以是藍靛色的,全因此處溫暖濕潤,一年四季均溫20攝氏度,孕育了藍靛這一植物。藍靛的種子極其細小,卻是苗族人的寶物。每年3月,苗族人上山采摘藍靛種子,5月搭棚育秧,7、8月間移栽,置于芋頭地或箐溝邊等土質潮濕之地。不久后,藍靛株長到二三尺,葉稈萃綠,氣味芳香,苗族人便將其采割浸泡,制成染料。
貴州安順古村寨,形成于明初。
由蠟染制作而成的布扇和衣服。
左:貴州的一位婦女正在打理由蠟染制成的布。右:用銅制蠟刀繪花紋。
制作染料只是蠟染工藝的諸多步驟之一,苗族人還要攪、繪、煮、染,十分繁瑣。在外人看來,調制染缸無非是攪動幾下,但苗族人可大有講究。一次,我見到一位苗族老太太往染缸里倒了半瓶白醋,甚是疑惑,老太太笑著解惑:“白醋能幫助藍靛染料著色,否則蠟染易敗色?!闭f完就拾起長長的竹竿,呈順時針方向緩緩攪動,一下、兩下、三下……染缸里的水逐漸旋轉起來。她的目光一直落在漩渦上,專注至極。
那一刻,我對蠟染有了新的理解,回家后翻查史料,才知安順的蠟染在秦漢時期便出現(xiàn)了,隋唐時期興盛起來。到了宋朝,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織布技術也大為進步,布匹成本大幅降低,蠟染得以推廣至多個地區(qū)。苗族、布依族等少數(shù)民族將此工藝代代相傳。及至當代,蠟染制作工藝繁復講究,并且蘊含西南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智慧,2006年,它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調制染料之后,要用蠟刀在白布上繪出精致花紋,然后把布投入染缸中著色幾天,再放入沸水中煮,以去掉蠟印,制作出藍底白花或白底藍花的織布。這門技藝有蠟、有染,得名“蠟染”。不過,在我看來,諸多步驟中,最有趣的是用蠟刀繪紋。
用蠟刀畫花紋,既能留下印記,之后去除蠟印也很方便,西南少數(shù)民族便自制了蠟刀。古代,他們發(fā)現(xiàn)用毛筆蘸蠟在布上作畫容易冷卻凝固,而銅制的畫刀可以加熱保溫,便把多片形狀相同的小薄銅片綁在木柄上,刀口微開、中間略空,便于蘸蓄蜂蠟。
蠟刀繪紋可是門經(jīng)驗活。老婦人拿起蠟刀,端坐在桌前,一勾、一畫、一繞、一點,畫布上出現(xiàn)了優(yōu)美的圖案。她們不需要圓規(guī),就能在布匹上繪出標準的圓。
安順有“黔之腹,滇之喉”之稱,紋樣以花、魚為主。以魚為例,她們“刀下”的魚兒往往造型夸張,生動活潑,十分吸睛。除了安順,貴州省的其他地區(qū)也流行蠟染,繪制的圖案各有趣味。比如,在東南部的丹寨一帶,紋樣以鳥為主,有肥碩的鳥身,也有飄逸的翎毛,千姿百態(tài)。在黔東南州的黃平縣,則擅畫線條,紋樣多為幾何形,螺紋、太陽紋、云紋、回紋等相互套疊。
蠟染紋樣以自然意象為主,因為對苗族來說,萬物皆有靈。他們告訴我,自然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要使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苗族古歌這樣唱道:“云霧生出天地,巨人鑄造日月星辰,楓樹心化蝴蝶,人類始祖姜央(苗族古歌中人類的祖先)龍虎蛇?!泵缱迦藢髂?、鳥、龍等圖騰物的崇拜,通過蠟染上的紋樣,代代流傳。
蠟染布藝中有幅名作《老鼠娶親》。鼠年快到了,對苗族人來說,給親朋好友最好的新年禮物或許是那一抹藍靛色的“蠟染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