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希
(中山大學中山醫(yī)學院寄生蟲學教研室,廣東 廣州 510080)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主席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后,“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B&R)建設倡議已經(jīng)逐漸走進世界視野,成為一項宏大的國際合作計劃,逐步引發(fā)全球共鳴。“一帶一路”起自中國,包括中國、蒙古、俄羅斯、東南亞11國、西亞北非16國、中亞5國、獨聯(lián)體6國、中東歐其他6國共64個國家,貫通亞歐非大陸,沿線覆蓋大約44億人[1-2]。而教育合作和交流一直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發(fā)建設的重要領域,在2018年教育部提出的《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中就指出教育在共建“一帶一路”中具有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加強“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既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有必要進一步開展教育互聯(lián)互通合作,廣泛開展人才培養(yǎng)合作,加強中國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等。
高等院校是培養(yǎng)社會所需各種人才的場所,高校招收留學生特別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留學生是加強教育合作和開展人才合作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根據(jù)教育部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8年,共有約49.2萬外國留學生在中國高等院校學習,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留學生約有32萬人,占總數(shù)的60%以上[3]。目前,我國接收來華留學生的學科共有11個,包括醫(yī)學、文學、經(jīng)濟、管理和工學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醫(yī)學已經(jīng)位居是來華留學生首選專業(yè)的第二位[4]。其中,MBBS(Bachelor of Medicine & Bachelor of Surgery)專業(yè)就特指臨床醫(yī)學本科國際留學生,一直備受青睞,人數(shù)增長迅猛。
中山大學中山醫(yī)學院自2011年開始招收首批MBBS留學生以來,65%主要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印度、新加坡、緬甸、也門、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巴基斯坦等10幾個國家),目前已有3屆學生畢業(yè),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yǎng)不少醫(yī)學人才。但是MBBS留學生班學生的學習背景與中國學生不同,學習的自覺程度相比中國學生較差,比如時間觀念較差,實驗課不喜歡動手;同時因為采用全英教學,傳統(tǒng)的純講授式教學方式并不被MBBS留學生接受等,因此在MBBS教學過程中仍然需要進行有必要的教學改革,一方面在有限的學時中,盡可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自覺性,提高學習效率;另一方面,也應充分考慮到當前“一帶一路”的背景下,在教學過程中結合這些沿線國家的本身特點,教學內容和形式有必要的刪減和增加,從而更適合學生本身需求,為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區(qū)域國家的人群健康和疾病防治提供必要的幫助。因此,本文就我校多年MBBS留學生“人體寄生蟲學”教學的經(jīng)驗為例,淺談如何在MBBS留學生 “一帶一路”背景下MBBS留學生“人體寄生蟲學”進行教學改革的一些思考。
“人體寄生蟲學”是臨床醫(yī)學專業(yè)的一門醫(yī)學基礎課,也是備受MBBS留學生關注的一門基礎課?!叭梭w寄生蟲學”涉及的是能感染人體的常見寄生蟲的種類、生活史、形態(tài)學特征、致病特點、診斷方法、流行特征和防治方法等。雖然我國經(jīng)過70年的有效防治,我國寄生蟲病防治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防治策略和措施,一些重要寄生蟲病的發(fā)病率已經(jīng)大大降低,寄生蟲患者數(shù)目驟減,但是縱觀全球,特別是在“一帶一路”沿線廣大欠發(fā)達國家,寄生蟲病仍然是普遍存在的影響人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寄生蟲病患者數(shù)目眾多[5]。作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MBBS留學生,在他歸國行醫(yī)的過程中,肯定會面臨很多寄生蟲病患者,他們對“人體寄生蟲學”重視程度相對比中國學生要高,而我們在進行“人體寄生蟲學”課程內容設計的時候,就應該充分考慮他們的需求,需要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流行的人體寄生蟲病有所了解,除了按照常規(guī)講授我們國內常見的人體寄生蟲及寄生蟲病,也應有意識的側重或添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特有的或較多的寄生蟲病。如以“血吸蟲”這一章為例,我們在傳統(tǒng)講授的過程中,重點講解日本血吸蟲,對其他血吸蟲病可能相對講解較少,但是對于大部分MBBS留學生,其實日本血吸蟲病并不是他們國家最常見的疾病,反而是曼氏血吸蟲病和埃及血吸蟲病可能更為常見,因此,在我校MBBS學生課程設計過程中,我們會增加曼氏血吸蟲和埃及血吸蟲內容,并且以三種血吸蟲病全球流行形式的分析和預測取代之前僅僅對于中國日本血吸蟲病的流行特點的分析;增加曼氏血吸蟲病防治和埃及血吸蟲病診斷和防治的內容,從而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在“肝吸蟲”這一章,我們在授課內容中除了講解華支睪吸蟲,還會增加將東南亞地區(qū)常見的貓后睪吸蟲和麝貓后睪吸蟲的生活史和致病特征進行對比,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同時我們也針對性地在課程比重中突出像“瘧原蟲”“錐蟲”“杜氏利什曼原蟲”“絲蟲”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常見的寄生蟲的講解比例,在流行部分適當添加對全球這些寄生蟲病的流行情況的介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的放矢,結合自己國家的寄生蟲感染國情進行學習,增加學習的認同感。另外,對于那些中國防治工作做得比較好但是很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仍廣泛流行的寄生蟲病如“血吸蟲病”“瘧疾”等,我們在授課的過程中有必要適當對“中國優(yōu)秀的防治經(jīng)驗”進行宣傳和介紹,一方面有利于體現(xiàn)我們社會主義的優(yōu)越性,傳播“中國經(jīng)驗”,另外也讓這些MBBS學生為今后其在自己國家從事寄生蟲相關的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識儲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也增加了課堂討論,讓來自不同國家的MBBS學生就其本國實際介紹寄生蟲的流行情況,營造了國際化學習和交流的氛圍。
中山大學原來的“人體寄生蟲學”的課程體系安排中,是理論課36學時(2學時1次,每周1次,共18次)加上實驗課36學時(4學時1次,第10周后,每周一次,共9次)共72學時,實驗課遲于理論課開課,有約一半左右課程實驗課和理論課無法同步。而針對MBBS學生,我們開展了小班教學(30~40人為一班),并從2016年起進行了課程排課方式的調整,改成了4節(jié)課聯(lián)排的模式(每周1次,2學時理論課+2學時實驗課聯(lián)排),共18周的方式;理論課程內容按照吸蟲、絳蟲、線蟲、原蟲、醫(yī)學昆蟲五大部分獨立講授,實驗課程內容包括看錄像、觀察玻片和病理標本、動物實驗和免疫學實驗等部分;課程設計中以華支睪吸蟲這章節(jié),理論課2學時講授吸蟲概論和肝吸蟲;實驗課2學時包括觀察肝吸蟲成蟲,肝吸蟲蟲卵,并讓學生利用肝吸蟲檢測試劑盒檢測肝吸蟲IgG認識到肝吸蟲快速診斷的新方法小班教學模式加深了學生與教師的了解和互動,MBBS學生相對于中國學生,部分學生相當活躍,課堂喜歡提問,因此這種安排也給了學生答疑充分的空間和時間。而理論+實驗的模式調整也很大提升理論課與實驗課的同步性,有利于對理論課的內容進行進一步的加深理解。改革后,有效提升上課學生的積極性,部分MBBS學生與教師的互動交流加強,教學效果明顯提升。
課程的授課方式有很多種,包括LBL(Lecture-based Learning)教學法[6-7],指的是以教師為主體,主要通過教師課堂灌輸式教學進行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也是中國學生最為熟悉的教學模式,主要是我國長期以來師資力量相對不足,通過大課堂的方式使學生系統(tǒng)連貫的學習某門課程,但是明顯缺點是個體針對性不強,師生互動性較差。我們在多年的MBBS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MBBS學生對LBL的課堂教學模式興趣較低,課堂參與度較低。因此也有必要在LBL教學之外,探討其他的教學方式。比如這幾年興起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和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學法,以問題甚至是具體的案例為導向,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查閱資料,通過小組討論的模式解決某個問題或案例,已經(jīng)在很多課程中進行使用[8]。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學生能主動參與到學習中,通過團隊合作提高學生的協(xié)助和溝通能力,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PBL特別是CBL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討論和展示發(fā)揮自己的主觀主動性,加深其對內容及知識點的理解。MBBS學生與中國學生相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對與中國學生熟悉的傳統(tǒng)講授法而更樂于參與展示和談論的課程學習,更喜歡通過這種模式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因此,針對學生的特點,在MBBS教學過程授課方式方面,可以適當引入PBL或者CBL教學。如在線蟲這一章節(jié),在學習完線蟲概論后,我們會給學生一個關于某種線蟲如鉤蟲的病例,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闡述是哪種寄生線蟲感染,闡述其生活史,了解感染階段和診斷階段等。通過這些具體的案例,學生一方面可以加強對線蟲這一章節(jié)的認識,也可以在查找資料,判斷診斷的過程中,加深這一章節(jié)其他線蟲知識點(如生活史、感染方式、致病過程和臨床表現(xiàn)等)的認識和比較,鞏固所學內容;另外比如在上瘧原蟲章節(jié),因為不少MBBS學生來自瘧疾流行區(qū),我們可以在上課之前安排他們對他們本國的瘧疾流行形式進行介紹,課后和他們一起分享中國抗瘧經(jīng)驗,總結瘧疾的治療方法等。對于PBL教學所選案例內容盡可能選用“一帶一路”國家流行的寄生蟲病,更易獲得學生的認同感。但也要注意的是畢竟目前大多數(shù)MBBS學生基礎并不牢固,PBL或CBL教學最好是在LBL教學過程中穿插進行,難度可以逐步遞進,以防學生知識掌握不牢固,顧此失彼。
對于MBBS學生“人體寄生蟲學”教學改革不僅體現(xiàn)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體現(xiàn)在課程考核方式上。針對MBBS的“人體寄生蟲學”課程考核方式我們由傳統(tǒng)單一的筆試+實驗的考核方式,改革為適當在考核過程中增加如討論性綜述(5%),課堂開放性問題研究等內容的比重(5%),這些變化一方面對MBBS學生學習起到督促作用,學生出勤率明顯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學生成績的區(qū)分度(部分出勤率高,學習認真的同學在成績總分中有所體現(xiàn)),對學習效果進行系統(tǒng)綜合評價。同時,通過這個改革,近年來,我們也有部分MBBS學生撰寫的綜述發(fā)表在SCI期刊上,近年來有不少MBBS學生通過撰寫綜述對科研產(chǎn)生興趣,從而增加了教學的效果。
新的課程改革也對老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課程改革需要教師重新對課程內容進行編排,需要教師補充對“一帶一路”沿線常見寄生蟲病的認識和理解,同時因為新的課程安排增加師生互動頻率,對任課教師的英語水平要求相對也比較高。
綜上所述,結合我校近年來對MBBS學生教學改革的實踐,我們認為在當前“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針對MBBS學生開展“人體寄生蟲學”教學應該符合學生的文化背景和需求進行適當調整,做出變革,讓學生學有所用,學有所長,營造國際化教學環(huán)境,進一步提升我國國際化教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