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璇
〔摘要〕性別角色沖突影響著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谀泻⑿詣e角色沖突中的情感表達困難問題,借鑒積極心理學理念,通過體驗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討有針對性的學校教育對策。
〔關鍵詞〕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男生;情感表達困境;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0)03-0062-03
一、青春期男生與情感表達困境
(一)“女性的力量”——雙性化人格
部分成人對男性存在著刻板印象,例如,男孩子要勇敢,不要哭哭啼啼;男人不太懂得表達情感。研究顯示,男性在年幼這一社會化過程的起步階段便被要求具備勇敢、果斷及堅毅等品質(zhì),若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得柔弱、內(nèi)向、猶豫 ,則會被冠以各式各樣否定意味的稱呼[1]。
成人的觀念影響著家庭教養(yǎng)方式與男孩的性別認知。部分父母試圖將男孩培養(yǎng)成不帶女性特質(zhì)的“純爺們”,這使得一些男孩子無形中“習得”了通過力量欺凌以滿足自尊的行為習慣,成年后仍不知如何恰當?shù)靥幚響嵟?、悲傷乃至挫敗感。有的家長為培養(yǎng)男孩的責任心和獨立性,拒絕與兒子進行情感交流,指責孩子的情緒表達行為。這樣的教養(yǎng)方式造成的結(jié)果是,一些男孩雖然“有淚不輕彈”,自理能力卓越,卻給自己偶爾的脆弱貼上“可恥”的標簽并埋在心底,長期處于痛苦和壓抑中.....純粹的“男性化”教育方式培養(yǎng)出的往往是粗野、富有攻擊性、缺乏同情心且不幸福的孩子。
健康的男性人格是雙性化的,能共情他人,并細膩地表達情感,同時有韌性和勇氣,內(nèi)心和諧,自我接納,善于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能建設性地思考與行動。這樣的男孩學習成績更理想,能更靈活地應對環(huán)境,人際關系更融洽,成年后往往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2]。
(二)“勇敢”的假面——情感表達困境
個體受刻板的男性性別角色模式(心理原型)影響,經(jīng)歷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的沖突,并且這些沖突情境使個體在自尊受到貶低、人格發(fā)展受到限制或者有被侵犯的感受時,性別角色沖突就會發(fā)生[3]。性別角色沖突包括四個因素:權力與競爭、限制性情感、同性間限制性親密行為及工作與家庭間的沖突[4]。
其中限制性情感和同性間限制性的親密行為構(gòu)成了自我壓抑、難以進行情感表達的典型男性形象。許多男性認為自身對他人的溫暖情感表達有困難,同時對于傾聽和情感交流這類同伴關系中的“女性化”部分感到不適并拒絕。
培養(yǎng)男孩的這些品質(zhì),并不是要抹去男孩的獨特性,讓男孩模仿女孩。人格健全的前提必然是接納自身的性別角色,發(fā)揮性別優(yōu)勢。然而,常被指責“不像男子漢”的男孩,那些脆弱、沖動、易怒、逃避責任的男孩,往往缺失“善于共情、善于情緒表達”等“典型”的女性優(yōu)勢,心底藏著一個缺乏自信、想要被接納的“小男孩”。許多走進心理咨詢室的男孩,“勇敢”的假面背后隱藏著不被關注的情感體驗。他們大多難以鼓起勇氣去求助,在潛意識中認同這些觀念:男子天生應當強大,承認自己脆弱并求助他人是可恥的。不注重情感表達的家庭,往往會培養(yǎng)出情感表達能力欠缺的男孩子,他們選擇自我情感限制,聲稱情感交流對男生不重要。在一些男生群體中,富有同情心、善于情感交流的孩子往往因為害怕被嘲諷而放棄了自我表露。他們寧肯選擇做一個“壞孩子”,也不向其他人傾訴,他們內(nèi)心充滿憤怒,自我放棄,欺凌他人同時也被欺凌,急于尋求短暫而不用負責任的異性關系;當一次次面對學業(yè)失利、同伴失和乃至人際交往挫敗,他們笨拙地想要傾訴和求助,卻被成人一次次拒絕,所以他們選擇壓抑痛苦,故作強大,用自大、倔強、壓抑與遷怒的“外在”來掩蓋內(nèi)心真實的感受......
因此,突破刻板男性角色限制,重視情感表達,對男孩的心理健康乃至未來成長有重要意義。
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策
積極心理學作為20世紀末新興的心理學分支,站在了人本主義、建構(gòu)主義等“巨人”的肩膀上。人本主義心理學視角下,每個人都有潛藏的、積極自我完善的愿景和心理動力;建構(gòu)主義強調(diào)個體的性別心理與行為并非完全依賴于外界塑造,是通過主客觀因素的交互作用,由主體主動建構(gòu)起來的。而積極心理學則明確提出,與其抱著除草的態(tài)度消除問題,不如播下積極的種子,培養(yǎng)自身的積極品質(zhì),追求幸福人生。
基于上述理念,男孩的積極情感表達同樣需要在與環(huán)境的互動中自主建構(gòu)。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構(gòu)建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體驗式心育模式,讓男孩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以及與生活情境的互動中成長。
(一)設置具有發(fā)展性的心育目標
教育者既不能樂觀地幻想青春期男生情感表達困境會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而自然消失,也不要灌輸給男生枯燥的概念,而要關注他們情緒表達困境背后的正向力量。
一方面,教育者在青少年心理輔導和日常觀察中發(fā)現(xiàn)部分青春期男生,內(nèi)化地接受了社會與家庭的男性刻板印象。他們從心理上逐漸疏離養(yǎng)育者,急需同伴支持,但男孩的群體文化卻不總是支持性的。有些溫柔敏感的男生總能敏銳地覺察他人的痛苦,他們有著豐沛的愛心,樂于傾訴自己的情緒體驗,但這樣的男孩難以構(gòu)成男孩群體中的主流,甚至被視作“娘娘腔”,被無情地嘲笑與捉弄,主動欺凌和被裹挾的欺凌屢屢發(fā)生。受同伴文化的影響,男孩更羞于或不屑于向他人表達溫情,在情感控制與情緒爆發(fā)間搖擺,更容易遭遇心理困擾。
另一方面,在表象之下,男生內(nèi)心蘊藏著應對自身困境的力量。有些男生對他人的關愛置若罔聞,對自己的困擾與需求守口如瓶,不尊重他人,暴躁易怒;但在多次試探性溝通中,一旦確信他人值得信賴且不會對自己進行評判,就會把心事和盤托出,也不再過度拒斥對可信賴者的情感表達。在一個案例中,一位平素待人極為熱情、善于給他人以心理支持的男孩,擁有關心他人而不需要別人傾聽和安慰自己的“美德”,陽光的外表下隱藏著來自童年的傷痛,生活和學習受到嚴重影響。終于,他鼓起勇氣,來到咨詢室向老師傾訴,他一改平時的大大咧咧的形象,盡情地宣泄自己,之后感受到了內(nèi)心的安寧。
更多男孩面對自己的情緒情感,選擇掩飾、壓抑、自我摧殘而不是傾訴,他們的這種行為表現(xiàn)很大程度上源于情感表達能力缺失,是成長前夜的迷惘與探索。無論外表剛強、脆弱、乖張還是沉默,男孩內(nèi)心普遍具有豐富的情感需求,有潛能發(fā)展出雙性化人格中積極的情感表達能力。因此,教育者在制定相關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時,應該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待男孩的問題,設置具有發(fā)展性的心育目標,讓男孩在接納與發(fā)揮自身性別優(yōu)勢的基礎上,體驗情感表達的快樂,覺察情感表達對自身和他人的價值,引導他們積極發(fā)展與情感表達有關的雙性化人格特質(zhì),學會傾聽、尊重、共情等,由此獲得心理成長。
(二)學校積極開展男孩性別角色教育
學??蓮娜齻€層面開展性別角色教育,即社會文化層面、個體人格層面與人際情境交互層面[5]。其中,社會文化層面的性別角色觀念和行為、人格層面的積極雙性化品質(zhì)(親社會、宜人性等),以及人際層面的重要他人關系,這幾項與情感表達關系尤為密切,可以作為主要教育內(nèi)容,與積極體驗性的教育模式充分結(jié)合。
積極心理學有三個核心關注點:主觀體驗、人格特質(zhì)與外在環(huán)境。結(jié)合這三點,學??梢詮膫€體教育、團體活動與氛圍營造三個方面對男孩開展體驗式教育活動。
1.個體心理輔導
問題具有積極功能,許多壓抑情感表達、排斥親密和溫情的男孩,他們看似無緣由的憤怒和叛逆其實是對理解的渴望。教育者應及時把握契機,提供個別心理輔導?,F(xiàn)實中,更多男生習慣抑制自己的情感,認為不應該向他人表達情感,他們尋求專業(yè)心理幫助的態(tài)度比較消極[6]。我們應理解和包容他們的自我防御,讓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同時,要尊重他們的情感表達方式,引導其覺察自己此刻的內(nèi)心沖突。例如,每個認為自己冷若冰霜的男孩都嘗試過對他人更坦誠熱忱,但缺乏相關能力,習得性無助感讓他們止步。教師應以焦點解決的態(tài)度,陪伴男孩子調(diào)動經(jīng)驗和智慧,制定正向計劃,邁出正向行動的第一步。
2.團體訓練
目前,常規(guī)心理課程、團體心理輔導、心理班會構(gòu)成了心育主陣地。
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常規(guī)心理課上,教師應營造積極、坦率、沒有嘲諷和指責的心理氛圍,給男孩子以自我開放的勇氣。課程設計要有針對性。例如,在“我的魅力我做主”一課上,通過角色扮演,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接納與發(fā)揮自身性別優(yōu)勢;“溫暖的名字”一課,旨在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掌握情感表達的技巧,體驗積極情感表達的快樂;在“一個都不能少”“火線救援”等情境性很強的拓展類課上,男生更是有了“用武之地”,教師可引導他們學會為團隊負責,練習互相尊重,包容不同看法,培養(yǎng)雙性化的積極品質(zhì)。
此外,可以開展同質(zhì)性小型團體輔導。團體由想要提升自己情感表達能力的男孩構(gòu)成,成員之間進行肢體接觸和心靈碰撞,傾聽彼此的感覺。他人有著與自己類似的感受,本身就有療愈功能。特別是焦點解決取向的沙盤活動,更適合情感表達困難的男生。成員在集體創(chuàng)作沙盤的過程中,需要彼此傾聽、共情、協(xié)作,有助于培養(yǎng)情感表達能力及尊重等親社會品質(zhì)。
3.注重氛圍營造
此外,還要將積極情感表達的理念滲透在日常教育宣傳及男孩節(jié)、男生周等活動中,讓男生了解自己被允許以不同的“模樣”存在——無論是敏感、心寬體胖、善于表達還是笨嘴拙舌,都可以發(fā)展出積極的品質(zhì),男子漢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內(nèi)在。
要注意發(fā)揮同齡人的榜樣作用。根據(jù)同伴群體社會化理論,在群體中,如果一個男孩能夠與父母關系和諧、善于表達情感、富有同情心的同伴建立積極聯(lián)系,他就在無形中借助朋友的原生家庭對朋友的積極養(yǎng)育,促使自己逐漸發(fā)展出同伴身上的積極心理品質(zhì)。另外,還應開展家校協(xié)作教育,讓家長了解男生的心理特點與需求,家校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進男孩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江奕琳.“語言歧視”的歧視 ——從“女性尊貴”和“男性歧視”談“語言歧視”批判[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4(8):249-250.
[2]李曙光,鄭艷.當代兒童青少年雙性化人格的塑造與培養(yǎng)研究[J].科技資訊,2006(3):55-56.
[3]盧勤,亢旭東,李旭.男性青少年性別角色沖突研究述評[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0(3):101-107.
[4]徐凱.性別角色沖突對高中生心理壓力的影響:社會支持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 (4):555-558.
[5]李旭,盧勤.建構(gòu)主義視角下青春期男生性別角色沖突教育對策研究[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19,35(3):55-58.
[6]楊莉莉,王璐,申田.高校男生性別角色沖突與求助態(tài)度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3,21 (2): 292-293.
(作者單位:吉林省長春市第一零四中學校,長春,130041)
編輯/于 洪 終校/紀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