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霞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善良待人”。善良待人,不僅需要我們有一顆善良的心,還需要我們有一個智慧的頭腦,尤其對待“問題學生”,更需要我們用愛的智慧去施與善良,呵護每一個脆弱的小心靈。
下面與大家分享一個我的教育案例。
“Maria,請你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p>
“……”
“Maria?”
“……”
“老師,您別等了,從來沒有老師提問過她?!?/p>
“為什么?”
“她不會說話。”
“……”
這是新生入學兩天后的課上發(fā)生的一幕。課后,我了解到這個學生因為小時候發(fā)高燒耽誤了治療而導致聽力近乎喪失,借助于助聽器才能聽到些聲音。因為聽力不佳,語言溝通有困難,她平時很少與同伴交流,小伙伴也就很少與她交流。老師提問時,她總是站起來,卻閉口不答,久而久之,老師便不再提問她。
了解到這些后,我決定單獨與她進行一次談話。
走進我辦公室的是一個身材高挑,皮膚白皙,模樣俊秀,留著一頭短發(fā)的小姑娘。眼睛不大,卻閃閃發(fā)光,透出一股靈氣??吹剿⌒囊硪淼臉幼?,沖到嗓子眼的一堆因好奇而產(chǎn)生的問題被生硬的咽了回去。
“你叫Maria?”
她膽怯的低著頭,抬了抬上眼皮,只是點了點頭,算是回答。
“你家是哪里?”
“&※#§@♀?!?/p>
這個問題靠肢體語言已不能回答了。她終于張開了口。但是,我聽到的是幾個模糊的音符,像是“西宋”。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聲音,感覺舌頭在她的嘴里卷著似的。
“西宋是吧?”
她點了點頭 。
“西宋有桃花節(jié)!我去過好幾次了,有個地方還有鬼屋呢,你去過嗎?”
“去過!”這個回答仍不清晰,答案是我猜的,但卻聽出了興奮的情緒,她完全可以用點頭回答的,但卻開口了,說明她不再那么緊張,也說明她是喜歡交流的。
在半猜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她是老大,有兩個雙胞胎妹妹,母親務農(nóng)、父親打工,她常年跟奶奶在一起,等等,但我始終沒有提及她的耳朵問題。我努力不重復問題,不讓她察覺與她談話很吃力。我努力讓她感到老師喜歡她,我也感到她喜歡這次交流。在聊了大約十分鐘后,我把話題引到了課堂上。當我問她是否聽見我叫她的名字時,她的表情又凝重了,底下了頭,卻點了點頭。我問:
“那,為什么不起來回答問題呢?”
“……”垂著頭,沒有回答。
“是因為不會嗎?”
“……”沒有開口,只是搖了搖頭。
“那是為什么呢?你愿意告訴我原因嗎?”我仍然柔聲細語地問,毫無責備之意。
“他們笑話我!”終于又開口了,像是鼓足了勇氣,語速很快,帶有慍色。
“他們怎么會笑話你呢?不信,明天課上你試試,我相信,咱們同學絕對不會笑話你的,他們甚至會佩服你呢!”我自信的說辭似乎起了作用。
“真的嗎?”她看著我,眼睛里透出了幾分疑慮,又有幾分信任。
“真的,明天上課你就知道了!敢不敢試一試?”我用激勵的口吻問道。
“行!”她畢竟是孩子,經(jīng)我一煽乎,她還真來了斗志,達到了這次談話的目的。
第二天課上,在Pairwork展示環(huán)節(jié),分享了兩組同學的展示后,我留意到,Maria幾次看看我,又低下頭。這時,我說:
“同學們,大家是不是沒有聽Maria說過英語呀?”
“是!”大家齊聲回答,聲音里充滿了好奇。
“那,我們請Maria和她同位展示一下,怎么樣?”
“好!”
Maria和她的同位站了起來。這時,班里一反常態(tài)的靜。
“—Hello, Maria!”
“—Hi, Henry! ”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And you?”
“—Im OK, thanks.”
“Wow, wonderful!”隨著我夸張的贊美聲落下,教室里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伴著歡呼聲。聰明、善良的孩子們,從我的表情、語調(diào)和兩手合起的動作中,領悟到了什么。會意的,也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歡呼、鼓掌。盡管Maria的吐字很不清楚,但我們能聽出她在說什么,這就夠了。而我想,孩子們的掌聲不僅是為了他們倆正確的表達,更是為了Maria挑戰(zhàn)自我的勇氣。這種善意的鼓勵勝過千言萬語。
在后來的課上,你會經(jīng)??吹組aria高高舉起的手,甚至在一次課文背誦PK中,她戰(zhàn)勝了班里第一快嘴Ray,贏得了大家驚羨的目光和敬佩的掌聲。就這樣,在大家一次次的掌聲中,她,贏了!
我,也贏了!
潤物于無聲,師之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