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嫻
(蘇州大學,江蘇 蘇州 215123)
鋼結構是由工字鋼、槽鋼、角鋼等組成的承重構件或承重結構。對于一個混凝土鋼結構來說,首要滿足竣工后的使用要求,其次則是保證承受結構所承受的各種不同荷載的安全性,以明確的路線將荷載傳遞到結構的基礎上,最后再傳遞到支撐基礎的基礎上。鋼材是一種可以回收、冶煉和再利用的材料,所以鋼結構是一種可回收的環(huán)保建筑結構。
鋼材是鋼結構的主要構件,具有組織均勻的特點。鋼結構制造方法簡單、工期短、密封性很強,在密閉、水密要求的結構中非常適用。隨著經濟和科技的快速進步,有效解決鋼材耐腐蝕性差、耐熱但不耐火等問題,將鋼材的應用范圍大大提高。
鋼結構重量輕、強度大、施工質量好且工期短,并且拆裝方便。鋼的比重是混凝土的3 倍多,但其抗壓強度卻是鋼筋混凝土的近20 倍。通過工廠機械化生產的鋼結構,運送到施工現場進行安裝,用螺栓連接的鋼結構適用于可移動、有裝卸要求的結構。由于鋼材強度大、質地均勻,具有良好的韌性,為整個結構的穩(wěn)定性提供安全保障。
20 世紀50 年代后期在建筑造型上刮起了一股“高度工業(yè)技術”設計的颶風,并形成流派,即“高技派”。所謂的“高技派”指后現代建筑的諸多流派現象中,呈現高新技術元素的現象。從理論上來講,推崇新技術的美感以及機器美學,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大量應用高強度鋼、塑料制品等的化工的新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將建筑可以快速進行裝配的特性發(fā)揮出來,加強了參數化與系統化的設計理念;其次,在提倡機器美學的同時,不光重視外表,也更多地關注功能需求;最后,讓熟悉傳統美學的大眾,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逐漸接受高度工業(yè)技術的審美觀念,并且能夠產生愉快的心理效應。
高技派也叫做“重技派”,在部分人眼里是一種強迫藝術。高度的工業(yè)文明是人們對自身定義的強化,是進化的諷刺。人們活動空間的工業(yè)異化使得許多藝術大師就地取材,挖掘這一蒼白慘淡的機器世界的閃亮外表,而且要更加夸張且藝術最適用于可移動、有裝卸要求的結構。最適用于可移動、有裝卸要求的結構;最適用于可移動、有裝卸要求的結構;最適用于可移動、有裝卸要求的結構;最適用于可移動、有裝卸要求的結構。體現出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以撫慰我們脫離自然屬性時受傷的心靈。
工業(yè)革命初期,高技派出現鼓吹和展示新技術的傾向,但真正讓它在建筑上形成一種風格派系的,則是在二戰(zhàn)以后。20 世紀50 年代末,多數西方國家的工業(yè)技術蓬勃發(fā)展,而且不斷應用于生產中,在此基礎上經濟也是空前繁榮。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也會受到影響。由此可見,高技派的興起是必然趨勢。
自20 世紀70 年代爆發(fā)能源危機以來,建筑師們的設計理念逐漸變?yōu)榭沙掷m(xù)發(fā)展的理念,而減少能耗、降低污染則是其主要內容。早年專注于展示現代技術的高技派也開始醉心于關注城市文脈和地域環(huán)境,這是從追求“高技術”到探求“生態(tài)技術”的重大轉變。
隨著全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以及能源危機的爆發(fā),建筑師們的思想理念受到沖擊,他們的目標逐漸演變?yōu)榭沙掷m(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理念,節(jié)約資源、降低污染、綠色設計成為重中之重。新時代的高技派建筑師從形式主義轉變成功能主義,生態(tài)環(huán)境、城市文脈也隨之變?yōu)樗麄冊O計的核心內容。極力炫耀工業(yè)技術是早期的高技派作品的特點,而經過時代的發(fā)展和長時間的沉淀,高技派建筑師們走上了一條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道路,如今他們的訴求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減少污染,為全人類的發(fā)展謀福利。新一代高技派的作品讓人們看到未來建筑的曙光。
1977 年,巴黎建成了最先進的藝術展館——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以盧浮宮為首的巴黎藝術博物館雖然很多,但都只是一堆傳統古董,缺乏展示的靈活性和普及性,缺乏現代多元文化的廣泛傳播和流通手段。20 世紀60 年代,法國文化部長米歇爾·馬爾羅(Michel Malraux)提出建立20 世紀的偉大博物館,并邀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參與博物館的設計。當時柯布西耶拒絕了合作,他認為博物館選址應該在城市中心,而不是選擇偏遠的西部地區(qū)。蓬皮杜總理自1969 年以來一直呼吁在市中心建立一個新的圖書館,巧合的是,博堡拆除了一家百年的購物中心,并放棄了一個大的開放空間。在原購物中心的盡頭,按照蓬皮杜的設想,擴大圖書館的設計,包括藝術展覽、影視音樂表演、戲劇音響研究、工業(yè)美術設計,使得這座大廈集中所有視覺和聽覺的藝術活動。
蓬皮杜藝術中心是由意大利建筑師倫佐·皮亞諾和英國建筑師里查德·羅杰斯設計的。該建筑平面48m×166m,高42m,長166m,寬48m,共6 層。預制拼裝,鋼管鋼筋全部鐵路運輸。玻璃幕墻布滿蓬皮杜中心大廳的四周。為了讓空間看起來更加整體,水、電、空調、管道、電梯、自動扶梯都搬到室外,里面的天花板用設備和管道覆蓋。這種暴露結構和部件的形式最初被批評家稱為“高技派”。該藝術中心用玻璃幕墻替代傳統的石墻,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展覽建筑。用透明的形體作為充滿活力的行走文化知識寶庫的象征。
高技派的特征之一就是運用新的結構技術。不同于其他風格的建筑,高技派建筑將結構系統、建筑表皮和內部空間的完美結合的處理是它區(qū)別于其他建筑的重要特點,建筑內部空間形式、立面表皮與建筑結構是緊密相連的。由此可知,高技派的創(chuàng)作靈感與建筑的結構設計是不可分割的。用最新的材料,如高強鋼、玻璃、塑料等創(chuàng)造重量輕、強度大、安全可靠且方便拆卸的靈活的建筑結構是高技派建筑的主張。在高技派的建筑作品中,鋼的韌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富有時代感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同時也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鋼材是不可多得的高強度建筑材料,張拉結構是充分利用鋼材的結構體系。懸索和懸掛結構是張力結構體系的兩種主要形式,屬于空間結構體系。所以這樣的結構形式成為了高技派經常采用的一種形式。
對于城市文脈的關注,使得“高技派”建筑不再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轉變?yōu)椤盀槌鞘卸嬖凇?。這一轉變使得高技派從關注簡單的外在形式轉而思考更深層次的精神。以蓬皮杜藝術中心為例,高技派將表象的鋼結構體系上升至文化象征。蓬皮杜文化中心建成之后,有些批評者認為該設計將科技放到一個過高的位置,而將藝術文化的感受削弱,這就與建筑的使命背道而馳了。但是新時代的藝術文化,與傳統的古典文化是有很大差別的。藝術展館的面貌也不會一成不變,而有些改變是不可避免的,蓬皮杜藝術中心獨特的如同“煉油廠”一般的建筑外觀,是這個新時代的產物,并且也奠定21 世紀建筑風格的基礎。鋼材構架的精神恰巧與高技派的理念相吻合,突出新技術、利用新技術、并展示新技術。在這個嶄新的時代,得益于工業(yè)技術的發(fā)展,許多新的建筑構件也被制造出來投入使用,甚至整個建筑都是可以用這些構件裝配的。盡管如此,這些建筑構件也是需要組合的,而這樣的組合必須與新的建筑語言相符,同時也是在新時代科技成果的基礎上建立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鋼結構代表一個時代的科技發(fā)展,也代表一個時代的精神。
從長遠的角度看,高技派生態(tài)觀與鋼結構的可循環(huán)性是具有契合性的,對于新時代的高技派建筑師來說,關注并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最重要的內容,這也是高技派建筑師們的擅長之處。新的結構與材料是高技派建筑師們的寵兒,如大跨度的巨型鋼結構以及先進的設備和施工工藝,再根據各個地區(qū)不同的地域特點,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造出符合當地環(huán)境的建筑。高技派建筑師們在探索前路的情況下,總結出一套符合時代的獨特生態(tài)觀。他們希望創(chuàng)造一種綠色環(huán)保、健康、怡人舒適的生態(tài)建筑環(huán)境。拋去外在的風格與形式,人的需求和生活質量才是建筑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
高技派對于鋼結構的應用及其發(fā)展歷程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示,從最初的“高技術”到后來的“生態(tài)技術”,讓我們看到了新的材料與技術對于建筑師的影響,甚至對于設計流派的影響。無論科技如何發(fā)展,“以人為本”的精神在建筑設計中永遠不會過時。當年的蓬皮杜藝術中心已然成為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未來建筑的方向還需要建筑設計師們與時俱進,在整個建筑業(yè)飛速發(fā)展的條件下,抓住機遇并積極地迎接挑戰(zhàn),發(fā)揮新的材料和技術的優(yōu)勢,創(chuàng)造符合時代精神的建筑,推動未來建筑設計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