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大家紛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然而,一些高齡老人捐款的事跡卻讓人感到五味雜陳。比如,湖北武漢93歲的抗戰(zhàn)老兵明學純捐款時說,“只有15000塊錢,錢不夠,向女兒借5000塊錢”;重慶87歲的老人倪素英捐出她攢了30多年的積蓄20萬元……對此,網(wǎng)友發(fā)起了“要不要讓老人捐款”的討論,很多人擔心此舉會影響老人的生活。
對老人的愛心應當肯定——疫情之下,每一個人都是命運共同體。對老人的愛心應當肯定,畢竟,在老人的生活經(jīng)驗里,捐贈善款是最直接、最便捷的辦法。這種善舉讓人感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不能因釋放善意而影響晚年生活——應看到,這些高齡老人本身收入不高。當前,抗疫一線最匱乏的不是資金。國家有充分的資金保障,社會上有實力的企業(yè)和個人也能提供更集中的善款。老人捐款固然能夠釋放善意,但如果因此影響他的晚年生活,顯然有悖于社會道義的彰顯。
盡力而為、盡己所能——實際上,“要不要讓老人捐款”牽涉到現(xiàn)代慈善理念的問題。盡力而為、盡己所能是現(xiàn)代慈善的基本特征。分人群、分角色地引導公眾參與慈善,企業(yè)、名人以捐款或設(shè)立慈善基金會的方式參與,有專業(yè)技能的人在具體救災、抗疫行動中發(fā)揮突出作用,而作為本該享受天倫之樂的老人,就不妨當好家園的守護者。(綜合《光明日報》、央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