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禮崩樂壞”新論
      ——兼論中華禮樂傳統(tǒng)的連續(xù)性

      2020-02-22 05:55:00
      社會科學輯刊 2020年1期
      關鍵詞:禮制禮樂

      楊 華

      禮,是中國文明核心內涵,包括典章制度、行為規(guī)范和思想觀念等層面。歷代文獻常常提到,周公 “制禮作樂”,創(chuàng)制了中國文明規(guī)范,到孔子時代則出現了嚴重的 “禮崩樂壞”。似乎從此之后,中國就大道浸沒,陷入了無禮的狀態(tài)。如果確是這樣,如何理解此后歷代的禮樂建設?深言之,中國有沒有一以貫之的禮樂傳統(tǒng)?這一問題既富于學術價值,又具有現實意義。不能不予以澄清。

      一、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 “禮崩樂壞”

      檢索歷代文獻,古人使用 “禮壞樂崩”“禮壞樂廢”“禮壞樂缺”等詞更為頻繁,使用 “禮崩樂壞”的反而不多。為了更符合今人用語習慣,本文仍舊使用 “禮崩樂壞”一詞。

      文獻上 “禮壞樂崩”大都指春秋戰(zhàn)國之際。類似說法,不絕于書:

      周衰,禮廢樂壞,大小相逾。管仲之家,兼?zhèn)淙龤w。循法守正者見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謂之顯榮。 (《史記·禮書》)

      周室陵遲,禮崩樂壞,諸侯恣行,競悅所習。 (《風俗通義·聲音》)

      夫子運偶陵遲,禮樂崩壞,名教將絕。(《孝經》邢昺疏)

      所謂 “禮崩樂壞”的具體內容,概括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

      第一,傳統(tǒng)禮制被僭越。由于社會結構發(fā)生變化,上下階層的等級秩序被打破,原來為上層社會所獨享的禮樂文化轉移到某些新貴中去?!肮苤僦?,兼?zhèn)淙龤w”、季氏 “八佾舞于庭”,按照商周舊禮根本無法享有禮樂的低級貴族對禮的普遍僭越,引起貴族文化維護者的強烈抨擊。孔子譏謂:“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論語·八佾》)比較集中的文獻有:

      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 (《論語·季氏》)

      諸侯之宮縣,而祭以白牡,擊玉磬,朱干設钖,冕而舞 《大武》,乘大路,諸侯之僭禮也。臺門而旅樹,反坫,繡黼丹朱中衣,大夫之僭禮也。故天子微,諸侯僭,大夫強,諸侯脅。 (《禮記·郊特牲》)

      盞,斝及尸君,非禮也,是謂僭君。(《禮記·禮運》)

      第二,前代禮制被廢除。東周時期,天下分裂割據,社會混亂,“諸侯失制,號令自己,其名不一”〔1〕,“官失而百職亂,戰(zhàn)國并爭,各有變易”〔2〕。這種情況下,商周以來實行的諸多舊禮,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再流行了。這就是后代常說的“周衰,禮多亡失”〔3〕。舊禮亡失,社會上出現大量 “非禮”現象,例如:

      大夫而饗君,非禮也。大夫強而君殺之,義也,由三桓始也。天子無客禮,莫敢為主焉。君適其臣,升自阼階,不敢有其室也。覲禮,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下堂而見諸侯,天子之失禮也, 由夷王以下。 (《禮記·郊特牲》)

      子上之母死而不喪,……孔氏之不喪出母, 自子思始也。 (《禮記·檀弓上》)

      帷殯,非古也。自敬姜之哭穆伯始也。(《禮記·檀弓下》)

      這是一個變動不定、除舊布新的時代,舊禮制遭到破壞,或被僭越,或被損益,出現了大量前代未見的 “違禮”行為。 “三禮”文獻常見所謂 “由……始”“始于……”的記載,都說明新的行為方式正在誕生,例如:

      庭燎之百,由齊桓公始也。大夫之奏《肆夏》 也, 由趙文子始也。 (《禮記·郊特牲》)

      世柳之母死,相者由左。世柳死,其徒由右相。由右相,世柳之徒為之也。(《禮記·雜記下》)①鄭注:“亦記失禮所由始也?!?/p>

      狄儀有同母異父之昆弟死,問于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聞也。魯人則為之齊衰?!钡覂x行齊衰。今之齊衰,狄儀之問也。(《禮記·檀弓上》)

      魯莊公及宋人戰(zhàn)于乘丘,……士之有誄,自此始也。 (《禮記·檀弓上》)②鄭注:“記禮失所由來也。周雖以士為爵,猶無謚也。殷大夫以上為爵?!?/p>

      喪慈母自魯昭公始也。 (《禮記·曾子問》)

      夫人之不命于天子,自魯昭公始也。(《禮記·雜記下》)

      管仲死,桓公使為之服。官于大夫者之為之服也,自管仲始也,有君命焉爾也。(《禮記·雜記下》)③鄭注:“蓋僭宋王者之后服也?!?/p>

      鑿巾以飯,公羊賈為之也。 (《禮記·雜記下》)①鄭注:“亦記失禮所由也?!?/p>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鬃釉夥甏藭r,他以“從周”之志,追懷商周禮樂文明,終生努力,孜孜于 “復禮”“正樂”“正名”,成為澤被萬世的文化偉人。

      關于先秦時期禮崩樂壞的具體時間和具體內容,后人有多種描述,最具代表性的概括是顧炎武的 《論周末風俗》:

      春秋時猶尊禮重信,而七國時則絕不言禮與信矣;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嚴祭祀,重聘享,而七國則無其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間?!淮蓟手⑻煜?,而文武之道盡矣。 〔4〕

      顧炎武將此種變化集中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133年間,指從 《左傳》終篇 (魯哀公之亡),到六國依次稱王、蘇秦為縱長 (周顯王三十五年),即前468年至前334年。顧氏說法中的起止時間相當具體。實際上,禮崩樂壞的時間很難做出具體的劃定,歷代文獻的說法也相當模糊,歸納起來,歷代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周幽王、厲王時期,即西周末年。例如,《禮記·禮運》:“我觀周道,幽、厲傷之”?!稘h書·儒林傳》:“周道既衰,壞于幽、厲?!倍偈娴?《天人三策》中說道:“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薄?〕《通典》也說:“洎乎幽、厲衰微,秦焚六籍,圖寫紛雜,記注混淆?!?〔6〕

      第二種,籠統(tǒng)地稱為 “周衰”。例如,《史記·禮書》:“周衰,禮廢樂壞?!薄抖Y記·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后者”,孔疏:“《春秋》之時,周衰禮廢?!薄稘h書·五行志下》:“周衰,天子不班朔,魯歷不正,置閏不得其月,月大小不得其度?!薄稘h書·藝文志》:“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二者相與并行。周衰俱壞,樂尤微眇?!?/p>

      第三種,魯哀公和孔子之世。例如,《論語·微子》何晏 《集解》引孔傳:“魯哀公時,禮壞樂崩,樂人皆去?!睂⑵涠轸敯Ч?(前521—前468)。清人皮錫瑞說:“東遷以后,禮壞樂崩?!薄?〕司馬談對司馬遷的臨終囑托中提到:“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 《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薄?〕司馬遷繼承了這種說法,把禮樂之廢,與幽、厲之衰結合起來:

      夫周室衰而 《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憫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 《詩》《書》,修起禮樂。 〔9〕

      古者 《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 〔10〕

      這也是歷代最常見的說法。因為它將幽厲之衰、東周之亂、禮崩樂壞,與孔子的 “復禮”“正樂”完整地結合起來,形成時間和文化上的歷史邏輯??傊?,在歷代的禮學家看來,由于西周末年王道衰微,東周陷于禮崩樂壞的境地,到孔子之時達到高峰;孔子生而以振衰起弊為歷史使命,重修禮樂,于是王道 “自此可得而述”。歷代經史文獻基本都是采取的這種說法,“禮崩樂壞”或 “禮壞樂崩”遂成為一個固定話語,被反復引用。

      二、歷代多有 “禮崩樂壞”

      然而,在中國歷史上,除了上述特指的春秋戰(zhàn)國之際外,還有很多時期也被認為出現了禮崩樂壞,相關說法主要見于史部和集部文獻。其中以下幾個階段最為明顯。

      1.秦朝。秦朝焚書坑儒,設挾書令,“有敢偶語 《詩》《書》者棄市”;且以法家治國,“若欲有學,以吏為師” 〔11〕。所以,歷來認為秦朝反對禮樂,禁絕禮樂,是禮崩樂壞的集中時期。《通典》非常明確地說,“秦滅禮學”〔12〕。東漢光武帝建武三十二年 (56)封禪泰山,其石刻文曰:“秦相李斯燔 《詩》《書》,樂崩禮壞?!?〔13〕認為以李斯為代表的法家,是禮崩樂壞的制造者。類似說法還有:

      及其衰也,諸侯逾越法度,惡禮制之害己,去其篇籍。遭秦滅學,遂以亂亡。 〔14〕

      圣人之至德喪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踳駁,以至于秦。秦政奮豺狼之心,劃先代之跡,焚 《詩》《書》,坑儒士,以刀筆吏為師,制挾書之令。 〔15〕

      宋代人沿用了這一話語,在張載和洪邁的文字中有明確表述:

      自周衰禮壞,秦暴學滅,天下不知鬼神之誠,繼孝之厚,致喪祭失節(jié),報享失虔,狃尚浮屠可恥之為,雜信流俗無稽之論。 〔16〕

      秦為無道,削仲尼之跡,絕周公之軌,禮壞樂崩,王道不通,張誹謗之網,以為漢驅除。 〔17〕

      由于秦朝的破壞,儒家禮制到漢代前期都沒有得到恢復。雖然有故秦博士叔孫通將舊禮傳承于西漢朝堂,但民間社會對禮儀的了解相當有限;加之黃老流行,尚儉去繁,禮制缺失應當是全社會的整體狀況。所以,漢武帝才會有 “今禮壞樂崩,朕甚憫焉”的感嘆,這種感嘆應當是非常真切的。 〔18〕

      2.兩漢之際。經過西漢末年的大動亂,文化破壞嚴重,到光武帝統(tǒng)一天下時,已是 “文書散亡,舊典不具”的殘局?!?9〕所以,東漢重新統(tǒng)一后的章和元年 (87)春天,漢章帝詔書中說:“漢遭莽弊,禮壞樂崩,因循故事,多非經典?!薄?0〕“漢遭莽弊”,在范曄 《后漢書·曹褒傳》中又作 “漢遭秦余”?!扒赜唷被蚴?“莽弊”,似乎表明了兩種可能性,即東漢統(tǒng)治者認為自己的政統(tǒng)是繼自秦朝,還是繼自西漢。

      3.東漢末年桓、靈時期。東漢后期,宦官外戚干預朝政,政治黑暗,導致黃巾起義,社會動亂。史籍中常常把東漢末年的桓、靈時期比喻為西周末年的幽、厲時期,如南朝謝靈運 《擬魏太子鄴中集詩·王粲》謂:“幽、厲昔崩亂,桓、靈今板蕩?!倍叨际嵌Y崩樂壞的集中階段。王夫之《讀通鑒論》評論道:

      桓、靈激之矣,奄豎激之矣,死亡接踵而激猶未甚,桓、靈奄豎不能掩其名也……圣王不作,禮崩樂壞,政暴法煩,只以增風俗之浮蕩而已矣。 〔21〕

      西晉末年郭璞說:“往者漢季陵遲,……尊卑禮壞,大倫遂亂?!?〔22〕指漢末人際關系混亂,尊卑禮制受到沖擊。西晉時期的劉弘回憶說:“昔劉景升以禮壞樂崩,命杜夔為天子合樂,樂成,欲庭作之。” 〔23〕其意謂,如同東周時期禮崩樂壞而樂師四散、雅聲不再一樣,東漢末年的社會動蕩也使得雅樂失傳,劉表 (字景升)命令當時碩果僅存的樂師杜夔來調試雅樂。

      4.魏晉南北朝 “五胡亂華”時期。魏晉南北朝時,“五胡亂華”,天下喪亂,政權更迭頻繁,禮崩樂壞在所難免。南朝蕭梁普通六年 (525),徐勉上 《修五禮表》,大致概括了此前千年的禮樂變化,其中說到兩晉南北朝的禮制變化:

      動亂時期,南方和北方禮制都遭到破壞。南方禮制草創(chuàng),中原陷于北胡,其禮制也熏染朔漠之風,《舊唐書》謂:

      自永嘉之后,咸、洛為墟,禮壞樂崩,典章殆盡。江左掇其遺散,尚有治世之音。而元魏、宇文,代雄朔漠,地不傳于清樂,人各習其舊風。 〔25〕

      北魏永平三年 (510),太常卿劉芳上書說:

      晉氏失政,中原紛蕩。劉石以一時奸雄,跋扈魏趙,苻姚以部帥強豪,趑趄關輔。于是禮壞樂隳,廢而莫理。大魏應期啟運,奄有萬方,雖日不暇給,常以禮樂為先。 〔26〕

      可見,身逢其世、身處其中者也深知那是一個禮崩樂壞、禮義墮廢的時代。東魏討伐南朝陳梁,軍司杜弼起草了著名的 《移梁檄文》,其中便攻擊梁朝 “政散民流,禮崩樂壞”〔27〕。

      這一時期出現了很多禮學大師,禮學研究和禮儀實踐并非完全中斷。 〔28〕但是,儒家經義整體上受到玄學和佛學沖擊,禮學也在所難免。當時人就曾批評玄學對禮學的負面影響,例如,“崇儒抑俗”的范寧說:“王(弼)、何(晏)蔑棄典文,不遵禮度,游辭浮說,波蕩后生,飾華言以翳實,騁繁文以惑世??N紳之徒,翻然改轍,洙泗之風,緬焉將墜。遂令仁義幽淪,儒雅蒙塵,禮壞樂崩,中原傾覆?!?〔29〕

      經過魏晉南北朝400年的動蕩,到隋朝統(tǒng)一時,禮制之壞廢相當嚴重,開皇二年 (582),顏之推上疏請求重建雅樂時,便說 “禮崩樂壞,其來自久” 〔30〕。

      5.唐末五代。唐末五代時期中國再度陷入分裂和動蕩,朝代更迭頻繁,文化遭到破壞,禮樂廢弛,連朝廷上朝奏事的制度都出現了混亂,“自唐末喪亂,朝廷之禮壞,天子未嘗視朝,而入閣之制亦廢” 〔31〕。歐陽修認為五代的時代風貌,就是“干戈興,學校廢,而禮義衰,風俗隳壞” 〔32〕。他對五代時期的禮樂敗壞,有強烈感嘆:

      寒食野祭而焚紙錢,居喪改元而用樂,殺馬延及任圜,則禮樂刑政幾何其不壞矣!至于賽雷山傳箭而撲馬,則中國幾何其不夷狄矣。可謂亂世也歟!〔33〕

      五代之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廟、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謂亂世者歟!自古未之有也?!?4〕

      與歐陽修同時代的司馬光對五代的看法完全相同:“凌夷至于五代,天下蕩然,莫知禮儀為何物矣!” 〔35〕

      6.明清之際。明清之際的變化,不僅涉及民族矛盾,還涉及文化變革,士大夫多所感嘆。例如顧炎武就曾說:

      今之學者生于草野之中,當禮壞樂崩之后,于古人之遺文一切不為之討究,而曰禮吾知其敬而已,喪吾知其哀而已,以空學而議朝章,以清談而干王政,是尚不足以窺漢儒之里,而何以升孔子之堂哉? 〔36〕

      顧氏認為,清初學者正處于禮壞樂崩之后,不能以空學清談為務,而應當精研古禮,由漢學而得孔儒真義。顧氏稍后的張永銓,看到清人熱衷于祭拜釋氏佛祖、道教諸天,而文廟蕭條,對孔子的春秋丁祭相當淡漠:

      今日吾邑文廟之祭器大半遺亡,樂器則無一存者,禮壞樂崩,圣人在天之靈,亦必不享。 〔37〕

      于是他建議恢復郡學,延請樂師訓練舞生??梢?,禮樂之器遺失,祭禮不興,是清代基層文廟禮崩樂壞的普遍表現。

      以上討論表明,歷史上很多時期都出現過所謂 “禮崩樂壞”問題,尤其是王朝末年、動亂時期,無可避免地造成禮樂壞廢、道德陷溺,時人或后朝的士大夫常常發(fā)出 “禮崩樂壞”的感喟和抱怨。它并非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獨特現象。

      三、“禮崩樂壞”之說不限于華夏—漢族

      春秋時期,秦國和楚國尚在中原華夏之外,其禮樂文明的程度顯然低于中原。楚人多次自稱“蠻夷”。周夷王時,楚國國君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薄?8〕然而,實際上楚人禮樂制度相當發(fā)達,春秋晚期楚國已有成型的 《祭典》,有系統(tǒng)的冠、婚、喪、祭、軍、朝聘、宴饗諸禮。 〔39〕“秦人無禮”的舊說,也被考古發(fā)掘所否定。秦人有系統(tǒng)的畤壇郊天系統(tǒng),有完整的宗廟系統(tǒng),朝聘、會盟、婚姻、喪葬、祭祀等都依禮而行。正如韓愈 《原道》所說,《春秋》筆法在處理華夷關系時,其原則是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華夷之辨”的根本依據是禮樂的有無,而不是血緣、地緣和族群的差異。正如唐代皇甫湜 《東晉正閏論》所說:“所以為中國者,禮義也;所謂夷狄者,無禮義也?!?〔40〕

      歷史上的所謂 “夷狄”政權,也講 “禮崩樂壞”。十六國之一的北燕,是胡化的漢人政權,其文成帝馮跋也是胡化的漢人?!稌x書》記載,馮跋曾下詔書曰:

      自頃喪難,禮崩樂壞,閭閻絕諷誦之音,后生無庠序之教,子衿之嘆復興于今,豈所以穆章風化,崇闡斯文! 〔41〕

      北魏是鮮卑拓跋政權,其御史中尉王顯在奏書提到:

      自金行失御,群偽競興,禮壞樂崩,彝倫攸斁。大魏應期,奄有四海。高祖孝文皇帝以睿圣統(tǒng)天,克復舊典。 〔42〕

      本是 “北狄”的鮮卑拓跋氏認為,“五胡亂華”導致禮崩樂壞、倫常敗亂,而只有自己的族群統(tǒng)一北方,繼承了華夏典章制度,于是以禮樂正統(tǒng)自居。與其他華夏正史一樣,《魏書》也設有《禮志》,其文開篇就說:

      自永嘉擾攘,神州蕪穢,禮壞樂崩,人神殲殄。……治身不得以造次忘,治國庸可而須臾忽也。初自皇始,迄于武定,朝廷典禮之跡,故總而錄之。 〔43〕

      鮮卑拓跋部族不僅批評中原禮壞樂崩,而且指出,北魏太祖、高祖、世宗、肅宗歷代都曾制禮作樂,朝廷典制,史跡可循。

      如前所述,胡漢雜糅的東魏政權中,軍司杜弼受命作 《移梁檄文》,攻擊南方漢人蕭梁政權“政散民流,禮崩樂壞”,其中一個主要口實是 “梁主廢立失所”,即指責其梁武帝蕭衍與昭明太子蕭統(tǒng)產生嫌隙,廢嫡立幼,改立蕭綱為太子?!?4〕嫡長子制是儒家禮制的根本,《移梁檄文》說明鮮卑政權的漢化程度之高,對華夏禮制的認同之深。

      永安二年 (529),北魏楊元慎譏諷南方的東晉六朝政權不知禮樂,而北方政權才是禮樂正脈:

      禮樂所不沾,憲章弗能革,雖復秦余漢罪,雜以華音,復閩楚難言,不可改變。雖立君臣,上慢下暴。……卿沐其遺風,未沾禮化,所謂陽翟之民不知癭之為鬼。我魏膺箓受圖,定鼎嵩洛,五山為鎮(zhèn),四海為家。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而并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百王而獨高。 〔45〕

      錢鐘書在 《管錐篇》中,對于禮義為上,華、夷互相轉化的現象詳有梳理,茲不贅引。 〔46〕

      契丹遼朝也有禮儀,《遼史》有 《禮志》4卷、《樂志》1卷、《儀衛(wèi)志》4卷。其 《禮志》謂:“太祖克晉,稍用漢禮。……國史院有金陳大任《遼禮儀志》,皆其國俗之故,又有 《遼朝雜禮》,漢儀為多?!?〔47〕《遼史》 也感嘆:“《咸》、《韶》、《夏》、《武》之樂,聲亡書逸,河間作記,史遷因以為書,寥乎希哉!”〔48〕契丹遼朝在學習和雜糅漢人的輿服制度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儀衛(wèi)制度。黃帝以降的輿服之制多有中斷,《遼史·儀衛(wèi)志》認為商周輿服之制完備,秦朝不用先王輿服之制,漢代禮文名存實亡,唐代多用周隋舊法,五代朝服與常服不分?!?9〕這些觀點,與漢人朝廷對前代禮崩樂壞的批評口吻完全相似,其預設前提是,契丹族的禮儀制度遠紹三代商周的禮樂文脈,具有正統(tǒng)性。

      《金史》也有 《禮志》11卷、《樂志》2卷、《儀衛(wèi)志》2卷、《輿服志》3卷?!督鹗贰ざY志》批評金宣宗完顏珣時期,內外受困,疆宇日蹙,于是禮制亡失嚴重:

      圖籍散逸既莫可尋,而其宰相韓企先等之所論列,禮官張暐與其子行簡所私著自公紀,亦亡其傳。故書之存,僅 《集禮》若干卷,其藏史館者又殘缺弗完……。 〔50〕

      《元史》有 《禮樂志》5卷、《祭祀志》6卷、《輿服志》3卷。元世祖至元八年 (1271),命劉秉忠、許衡始制朝儀開始,禮制才漸齊備,但其中“多用本俗”。與契丹人一樣,蒙古人也認為自己的禮樂制度繼承了周代禮樂正脈,《元史》對之大有追溯:

      前圣之制,至周大備。周公相成王,制禮作樂,而教化大行,邈乎不可及矣。秦廢先代典禮,漢因秦制,起朝儀,作宗廟樂。魏、晉而后,五胡云擾,秦、漢之制亦復不存矣。唐初襲用隋禮,太常多肄者,教坊俗樂而已。至宋,承五季之衰,因唐禮,作太常因革禮,而所制大晟樂,號為古雅。及乎靖康之變,禮文樂器,掃蕩無遺矣。 〔51〕

      對于宋代靖康之亂后的禮樂破壞, 《元史》不無嘆息。元朝的五禮,大都遵行蒙古習俗,惟祭祀稽古遵儒,郊廟之儀,禮官特別詳慎,基本未廢舊禮。但是元世祖以來,皇帝大多難于親自郊天?!爸链箝g,大臣議立北郊而中輟,遂廢不講。然武宗親享于廟者三,英宗親享五。晉王在帝位四年矣,未嘗一廟見。文宗以后,乃復親享?!薄?2〕《元史》的這段記載,也暗含著對皇帝郊天不勤的批評。

      總之,即使非華夏—漢族的少數民族政權,其統(tǒng)治者和士大夫也經常感嘆禮崩樂壞。一方面,抱怨其本族內部的禮儀制度在某些時期出現廢弛;另一方面,又常常以華夏禮儀文化的正統(tǒng)繼承者自居,抱怨和批評前代或者當下漢人政權的禮樂廢弛、倫常敗壞,從而樹立其政權的合法性。

      四、禮制重建與中華禮樂傳統(tǒng)的連續(xù)性

      以上梳理說明,“禮崩樂壞”固然是儒家學說中的一個基本話語,特別指向春秋戰(zhàn)國之際,但是,它也是歷代統(tǒng)治者和士大夫不斷感嘆和抱怨的常見話語。那么,他們?yōu)槭裁匆l(fā)出如此感嘆和抱怨呢?

      我們認為,這種感嘆和報怨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正是對中國禮樂傳統(tǒng)的認同和對禮樂文脈連續(xù)性的維護,反映了統(tǒng)治者和士大夫想要振衰起弊、重建禮樂的決心和努力。

      制禮作樂,是儒家關于文化統(tǒng)一和文化重建的基本話語?!抖Y記·樂記》謂:“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據說,周公相輔武王,“六年,朝諸侯于明堂,制禮作樂,頒度量,而天下大服。七年,致政于成王”(《禮記·明堂位》)。制禮作樂的功效,《樂記》有論:

      圣人作樂以應天,制禮以配地。禮樂明備,天地官矣,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小大殊矣。

      通過制禮作樂,天地、君臣、貴賤、尊卑、大小這些社會秩序都得到確立,才可以 “行政”?!疤熳訉W樂辨風,制禮以行政;諸侯學禮辨官政以行事,以尊事天子”(《大戴禮記·小辨》),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制禮作樂是建立朝代后非完成不可的文化建設。

      西漢初年,針對秦朝的文化破壞,一俟社會安定,便開始了修正禮樂,糾正風俗。 《漢書·禮樂志》記載,西漢初年 “撥亂反正,日不暇給”。到漢文帝時,賈誼以為當時風俗敗壞,“廢禮義,捐廉恥”,甚至弒殺父兄,盜攘廟器,他強烈呼吁“定制度,興禮樂”,以實現 “諸侯軌道,百性素樸,獄訟衰息”的社會效果。 〔53〕可是此時距離漢代建國僅20余年,還來不及重建禮樂。直到漢武帝時,還在感嘆禮崩樂壞,于是他在元朔五年(前124)六月下詔,將禮樂重建定為首務:

      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今禮壞樂崩,朕甚憫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薦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xiāng)黨之化,以厲賢材焉。 〔54〕

      這一番努力,與獨尊儒術、更始革新的歷史洪流合為一體,才造就了西漢中后期的儒學復興,造就了政治和社會上的 “昭宣中興”。從劉邦建國,到武帝興禮,經歷了100多年。

      東漢初年,光武帝重建禮樂,大小禮制皆征詢張純意見。建國約半個世紀之后,漢章帝也發(fā)起了一場舉遺興禮的運動。元和三年 (86),他下詔讓大臣們進獻禮制:“漢遭秦余,禮壞樂崩,且因循故事,未可觀省,有知其說者,各盡所能?!睉c氏禮學的傳承人曹褒受命制定禮制:

      (曹)褒既受命,乃次序禮事,依準舊典,雜以 《五經》讖記之文,撰次天子至于庶人冠婚吉兇終始制度,以為百五十篇,寫以二尺四寸簡。其年十二月奏上。帝以眾論難一,故但納之,不復令有司平奏。會帝崩,和帝即位,褒乃為作章句,帝遂以 《新禮》二篇冠。 〔55〕

      這部 《新禮》雖然由于皇帝崩薨而未及施行,但東漢前期挽救禮崩樂壞局面、重建禮樂制度的文化措施無疑起到正面作用?!叭韵嘛L俗之美者,無過于東京。”〔56〕歷代學者多稱東漢風俗醇美,恐怕與東漢前期幾代君主制定禮樂、提倡禮義不無關系。

      類似禮制重建的現象,在歷史上不斷重演。即使在動亂年代,也不例外。南朝齊梁時期便設有修禮局,屢修屢廢,天監(jiān)元年 (502),梁武帝下詔云:“禮壞樂缺,故國異家殊,實宜以時修定,以為永準。”尚書仆射沈約等人建議,各地舉薦專家,修撰五禮,若有疑者,依漢代石渠閣、白虎觀會議辦法,由皇帝稱制臨決。 〔57〕當然,由于歲月動蕩和國祚短促,這些努力并不一定真正實施。而一旦結束戰(zhàn)爭,走向和平,便重啟禮制重建工作。例如,隋文帝統(tǒng)一天下后,極力重建喪服制度。他鑒于 “禮壞樂崩,由來漸矣?!鷣y離,唯務兵革,其于典禮,時所未遑”的現狀,規(guī)定對于父存而母喪的喪服為 “依禮十三而祥,中月而禫”(當時實行的是 “十一月而練”),解決了喪服制度的混亂。 〔58〕

      歷代統(tǒng)治者在建國前期,都讓禮學家們 “考論同異,博采古今,以成一代之典” 〔59〕。北魏道武帝、北魏宣武帝、北宋哲宗、北宋徽宗、元武宗、明朝太祖等時期,或君或臣,制定禮典時都曾有過如此努力。

      如果說,歷代統(tǒng)治者抱怨禮崩樂壞,要在本朝制作一個垂范后世的制度體系,是出于皇權統(tǒng)治的需要,那么,士大夫們對于禮崩樂壞的批評,則是出于擔當道義、傳承文脈的歷史使命。例如,在歐陽修、司馬光等儒家精英看來,五代時期是禮崩樂壞的衰世。歐陽修本身做過禮部侍郎,他對已有的官修 《五代史》甚不滿意,決意重修《五代史》,就是要用春秋筆法對唐末五代的禮崩樂壞加以貶斥。在這部私修史書中,他專設 《一行》《唐廢帝家人》《義兒》等傳,以表彰亂世中的忠臣義士;同時,對于一生事四姓、歷十君還自稱“長樂老”的馮道大加撻伐:“予讀馮道 《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 〔60〕司馬光在 《資治通鑒》中也對馮道大為不齒,批評他 “歷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視過客,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易面變辭,曾無愧怍” 〔61〕。清代馬福安 《讀曲禮》一文呼吁,士大夫要勇?lián)茝V禮教的責任:“吾見禮教之興,不必俟讀法懸書,而后浹于民心也,是在有風俗人心之責者加之意而已。” 〔62〕也是此意。

      如上所言,歷代統(tǒng)治者和禮學家都致力于制作的 “一代之典”,他們都博采古今,考論異同,應當是 “萬世永準”,然而,為什么會多次出現“禮崩樂壞”,而又需要屢次重建呢?這必須從禮的本質和要素加以分析。廣義的禮,包括禮器、禮典、禮儀、禮俗、禮法、禮學、禮義等層面。它們基本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禮義,即與農業(yè)社會、宗法制度相適應的等級秩序、價值觀念,屬于形而上的部分,它們最穩(wěn)定而少變化;二是由之衍生出的典章制度、行為規(guī)范,屬于形而下的部分,它們則可能隨著用禮者和行禮者的變化而變化。一種典章制度、行為規(guī)范,若行之日久,加之社會動亂、族群融合等因素,必然產生淆亂、廢弛,這就是 “禮崩樂壞”。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發(fā)生過多次這種形而下的禮崩樂壞。于是,一旦改朝換代,用禮和行禮的主體發(fā)生變化,便要重建與自己相適應的禮。這就是所謂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63〕“五帝不相復禮,三代不同法”〔64〕。例如,戰(zhàn)國時期,士人崛起,各國競相變法,毀禮而立法,看似兩種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實際上,法家之法也是另外一種禮。一個新興的士階層,用一種禮 (法)取代了另一種禮。

      歷代屢次發(fā)生禮崩樂壞,卻又屢次得以重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形而上的禮義部分并沒有發(fā)生根本變化。即使在五代、明末這樣人心陷溺、價值混亂的時代,禮所體現的等級秩序和主流價值觀念仍然得到大多數中國人的認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其或繼周者,百世可知也” (《論語·為政》),也是歷代禮制重建的思想基礎和社會基礎。在這個意義上說,中華禮樂文脈具有從未中斷的連續(xù)性。

      無可否認,禮樂文脈會出現障蔽、抑制和淆亂的現象,歷史上多次發(fā)生。對此,王夫之在其名著 《宋論》中有精彩論述:

      光武之興道藝也,雅樂儀文,得之公孫述也。拓拔氏之飾文教也,傳經定制,得之河西也。四戰(zhàn)之地,不足以留文治,則偏方晏處者存焉。蒙古決裂天維,而兩浙、三吳,文章盛于晚季;劉、宋、章、陶藉之以開一代之治,非姚樞、許衡之得有傳人也。繇此言之,士生禮崩樂圮之世,而處僻遠之鄉(xiāng),珍重遺文以須求舊之代,不于其身,必于其徒,非有爽也。 〔65〕

      根據王夫之的論述,禮樂傳承、重建的機制除了朝廷制禮作樂和草根日常踐行之外,士大夫的作用至關重要。他舉光武帝從邊遠的公孫述轉求雅樂儀文、拓跋氏從邊遠的河西轉求文教經傳之例,說明身處禮崩樂壞之時,士大夫應當避居僻鄉(xiāng),珍重遺文,保存文種,以備將來。這大概也是孔子所謂 “人能弘道” (《論語·衛(wèi)靈公》)。

      五、結語

      上文的討論說明,“禮崩樂壞”固然是儒家學說中的一個基本話語,特別指向春秋戰(zhàn)國之際,但是,它也是歷代統(tǒng)治者和士大夫不斷感嘆和抱怨的常見說法。歷史上很多時期都出現過所謂禮崩樂壞現象,尤其是王朝末年、動亂時期,無可避免地造成禮樂壞廢、道德陷溺,時人或后朝的士大夫常常發(fā)出禮崩樂壞的感喟和抱怨。不僅華夏—漢族如此,少數民族士大夫也經常以華夏禮樂文化的繼承者自居,感嘆禮崩樂壞,抱怨和批評前代或者當下的禮樂廢弛,倫常敗壞。歷代感嘆和批評所反映的文化心理,正是對中國禮樂傳統(tǒng)的認同和對禮樂文脈連續(xù)性的維護,反映了統(tǒng)治者和士大夫想要振衰起弊、重建禮樂的決心和努力。由此,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歷史上禮樂制度的多次重建和傳承不輟。禮的內涵,分為形而下和形而上兩個層次,前者或許會因時因人而代有變化,于是出現所謂禮崩樂壞現象,但后者即禮義卻相對穩(wěn)定,這正是中華禮樂文脈得以連續(xù)和傳承的文化基礎,也是 “禮儀之邦”得以成立和維系的文化基礎。

      猜你喜歡
      禮制禮樂
      常州鄉(xiāng)村禮制建筑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現狀及對策研究
      禮樂之道中的傳統(tǒng)器物設計規(guī)范
      齊魯藝苑(2022年1期)2022-04-19 13:56:48
      《禮樂》系列刊物述論
      中國音樂學(2021年4期)2022-01-12 06:25:04
      從班固的禮樂觀看漢代樂論思想的重建——以《漢書·禮樂志》為例
      中國音樂學(2020年4期)2020-12-25 02:57:32
      從《太常因革禮·廟議》后妃袝廟問題看北宋的禮制運行
      周人傳統(tǒng)與西周“禮樂”淵源
      音樂研究(2019年5期)2019-11-22 06:48:28
      The Hands
      《紅樓夢》宴飲描寫中禮制與人情的二元共生關系探析
      紅樓夢學刊(2018年5期)2018-11-23 06:28:00
      用莊嚴禮樂慰英靈勵軍民
      “三月廟見”說平議——兼談對古代禮制的理解方法
      湖湘論壇(2016年2期)2016-12-01 04:23:21
      砀山县| 玉山县| 惠安县| 抚宁县| 玛曲县| 股票| 永宁县| 台东市| 博爱县| 天气| 宜良县| 乌海市| 长寿区| 凤城市| 哈巴河县| 临漳县| 明水县| 文安县| 荣成市| 依兰县| 盘锦市| 堆龙德庆县| 龙山县| 那曲县| 贵南县| 石楼县| 察雅县| 双桥区| 金寨县| 黑山县| 水城县| 门头沟区| 镇雄县| 永胜县| 镇平县| 雷州市| 淮安市| 丰城市| 云龙县| 特克斯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