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榮
本課例是北京市海淀區(qū)清華大學附屬中學舉行的海淀區(qū)學科教育論壇系列研討“核心素養(yǎng)與英語教育”活動中的一堂英語研究課,由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九年級王清老師執(zhí)教,北京市海淀區(qū)進修學校孫鐵玲和應 老師指導。本堂閱讀課時長40分鐘,教學材料選自人教版新目標(Go for it!)《英語》九年級Unit9 Ilike music that Ican dance to Section B。
人教版新目標(Go for it!)《英語》遵循話題、功能、結(jié)構(gòu)、任務相結(jié)合的編寫原則,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jié)構(gòu)為主線,由易到難地編排了聽、說、讀、寫活動。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九年級英語教材加長了閱讀文章的篇幅,加大了討論主題的深度,拓寬了思考問題的外延,加強了主觀問題的數(shù)量,能夠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和進行廣泛的小組討論。
本課例的閱讀材料Sad but Beautiful選自人教版新目標(Go for it!)《英語》九年級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Section B。文章以中國民間著名的二胡音樂作品《二泉映月》為主線,介紹了作者聽樂曲后的感受、創(chuàng)作者阿炳的悲慘生活經(jīng)歷及其音樂成就?!抖吃隆非{(diào)凄美,但聽者只要用心感受就能領悟到樂曲傳達出的鼓舞人心、令人堅強的力量。本課例為閱讀課,學生在感受音樂魅力的同時,了解阿炳的人生經(jīng)歷,從而積極思考,培育文化意識。
本課例的授課對象為北京市海淀區(qū)清華大學附屬中學九年級某班學生。該班學生語言儲備豐富、思維活躍、求知欲強,能積極討論,樂于與同伴分享。在學習本課之前,他們已經(jīng)學習并體驗了如何簡單談論音樂及電影,發(fā)表對于某類音樂或電影的看法及觀點。但由于學生平時接觸更多的是流行音樂,對于中國民間音樂不是很熟悉,因此不會用英語談論中國民間音樂。
經(jīng)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能夠:
1.了解作者對音樂的感受,了解阿炳的生活經(jīng)歷及其音樂成就;
2.利用獲取到的信息,歸納《二泉映月》凄美感人的原因;
3.通過欣賞音樂,對比自己、作者和音樂大師對《二泉映月》的感受,深度理解文本,剖析《二泉映月》表達的積極情感;
4.通過討論、合作,口頭介紹《二泉映月》,傳播中國古典民樂,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概念。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xiàn)為四個方面,即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zhì)和學習能力(教育部2018)。
程曉堂、趙思奇(2016)把其中的文化意識解釋為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是學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現(xiàn)出的文化品格、人文修養(yǎng)和行為取向。文化意識體現(xiàn)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國家督學成尚榮(2015)指出:“只有將上位的核心素養(yǎng)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結(jié)合在一起,并真正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核心素養(yǎng)才能落到實處,才能走進學生的素養(yǎng)結(jié)構(gòu),成為學生的素養(yǎng)?!痹谟⒄Z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依托教學材料,使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培育學生的文化意識。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利于學生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學會做人做事,成長為有文化修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程曉堂、但巍2012)。本堂課學生通過閱讀課文了解中國民間音樂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了解曲作者阿炳的生活經(jīng)歷及作者聽音樂后的感受。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學生在授課教師的引領下閱讀介紹中國民間音樂及作曲家的英文文章,既學習了語言,又了解了民族文化,還增強了民族自豪感,進而培育了文化意識。
Step 1:回答問題、欣賞音樂
在上課伊始,教師與學生通過問答進行互動。教師提出一個問題:“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提問聽這類樂曲的感受,接下來播放《二泉映月》,讓學生欣賞后說出感受。
【設計說明】以問題導入,引發(fā)學生思考,與學生互動,聚焦本課閱讀主題。開放性問題的設置,易于引起學生的思考。教師在與學生的問答互動中,自然將本課話題聚焦在閱讀文本主題上。簡單問答式引入,激發(fā)學生已有的關于音樂的理解和感受。這樣的導入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思考音樂這種文化形式帶給人的思考與啟迪,并自然導入本課主題。
Step 2:分步閱讀
1.通讀全文,聚焦文面意思
本環(huán)節(jié)的兩個問題涉及找出文章作者及作者聽了樂曲后的感受。教師設置這兩個問題旨在讓學生從剛才聽樂曲后的感受后中出來。這一環(huán)節(jié)聚焦了文面意思,使學生讀出作者對此樂曲的感受。本環(huán)節(jié)的問題如下:
Q1:Who wrotethispassage?
Q2:How did thewriter feel about themusic?
Q3:Why isthemusic so sad?
【設計說明】初識文章先從文章作者入手,教師通過提問,幫助學生明確文章作者后,進一步追問作者聽樂曲后的感受。利用問題引導方式,將學生帶入文本情景,讓他們通過閱讀、提取信息了解文面意思。
2.細讀文本,歸納信息
本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細讀文本,歸納作者對《二泉映月》曲作者阿炳人物的介紹,并討論時代背景對作品的影響及作品是怎樣體現(xiàn)作者的心態(tài)和情感的。
Q1:What did the writer find out about Abing?
在學生讀完第二部分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jié),幫助他們體會音樂作品傷感的原因來自曲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
Q2:What makes Abing’smusic so beautiful?
學生總結(jié)作者如何評價《二泉映月》作品的美,并討論為什么傷感的音樂會帶給人美感,從而聚焦音樂作品的“美”。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從《二泉映月》曲作者阿炳的生活背景和閱歷方面,體會為什么樂曲讓人傷感。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的同時了解背景、分析作品,從更寬的維度體會作品帶給人的感受,提高欣賞文藝作品的能力。另外,在聚焦“美”時,教師通過提問和總結(jié)學生的發(fā)言,引出empathy和resonance的概念,引導學生在欣賞文藝作品時產(chǎn)生“同感”和“共鳴”。
3.三讀文本,體會文本深意
學生充分討論音樂作品的傷感和美后,再閱讀一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對阿炳的音樂作品《二泉映月》的評價,然后回讀文章,討論音樂作品中積極的一面。
Q1:Why isthe music positive?
Q2:Can you find anything positive?
學生閱讀了小澤征爾對《二泉映月》的評價后,總結(jié)為什么這個音樂作品是積極的,并找出文本中對音樂作品積極一面的描寫。
【設計說明】本環(huán)節(jié)的重點是幫助學生體會音樂作品《二泉映月》的積極含義。這首音樂作品帶給聽者最直觀的感受是悲傷。與此同時,這首樂曲還帶給聽者以積極的感受。學生開始時體會不出積極的含義,但通過教師引導,再次讀文本能找出作者對于作品積極性的描述。
Step 3:欣賞音樂作品
學生在分析了作品帶給人的感受后,再次欣賞音樂作品,從而更透徹地理解音樂作品本身。
【設計說明】欣賞作品時不僅要欣賞作品本身,還要了解作品的背景,并多方面聽取評論人對作品的評論。
Step 4:完成音樂介紹任務
教師讓學生以中國民間音樂小使者身份向交換生介紹中國二胡名曲《二泉映月》。
【設計說明】引導學生使用本堂課所學內(nèi)容口頭介紹《二泉映月》,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Step 5:布置作業(yè)
要求學生課下搜集更多關于《二泉映月》作品的特點,再與交換生交流。
【設計說明】課后作業(yè)要求學生搜集更多關于《二泉映月》作品的特點,進一步與交換生交流。希望學生能夠有意識地把中國民間藝術(shù)作品傳播出去,使中國文化被更多的外國朋友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
《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文化意識的培育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做人做事,成為有文明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人。
本堂閱讀課以中國著名二胡音樂作品《二泉映月》為載體,帶領學生分層次、分步驟地學會欣賞作品,最終使學生多維度地分析作品的特點,培育其文化意識。
在本堂閱讀課中,教師以問題為線索,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首先,要引導學生思考音樂本身帶給人的感受。其次,要通過問題讓學生關注音樂人個人經(jīng)歷在作品中的體現(xiàn)。再次,要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聚焦作品帶給人的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這樣,學生自然地提高了欣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品格,并有意識地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介紹給外國朋友。在本堂課中,文化意識的培育是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