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春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之中提到:對學生思想觀念、思維方式以及道德情操等方面的培養(yǎng),可以促進學生以更優(yōu)良的態(tài)度掌握學習方法,促進語文能力的全面提升,也就是說,關于思想性方面的教育,需要與知識性教育融為一體,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外在附加任務。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基于語文學科人文性與工具性的雙重特點,關注思想性的熏陶感染,以潛移默化的方式,融此項內容于平時教學,保證學生逐步擁有深厚的德育底蘊,關于這一點,在文言文教學時,其價值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這是由于文言文所蘊含的中國傳統(tǒng)德育文化非常濃厚,選入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均有深入挖掘的必要性。為此,初中語文教師需要在進行文言文教學時,及時發(fā)現(xiàn)文本的德育閃光點,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思想的完善,保證品格修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的同步進步,現(xiàn)以范仲淹的名文《岳陽樓記》為例,對此問題進行簡要說明。
為了讓思想性視角的文本闡釋取得更好效果,教師首先可幫助學生從背景認知角度進行初步感受,實際上,對于一篇經典作品來說,無論是作品的題目、創(chuàng)作的背景,以及作者的相關簡介資料等,均能夠作為思想性視角闡釋的切入口,教師可以將其中所包蘊的傳統(tǒng)文化及人文精神內容提取出來,讓學生有機會深入領會文本,同時在德育方面得到多元化、多層次熏陶機會。
例如對于《岳陽樓記》一文來講,它的作者是北宋名臣范仲淹,范氏既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和軍事家,但是他本人的成長過程則充滿了艱辛,具有非常傳奇的色彩,非常鮮明地詮釋了“琢之磨之,玉汝于成”的人生哲理。在學習正文之前,教師向學生介紹范氏的人生經歷:他在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中非常貧困,沒有依靠,母親改嫁給常山朱氏。后來范仲淹辭別母親,到南都學堂學習,不分日夜,刻苦攻讀,史載其五年時間里“未嘗解衣就寢”,困了就用冷水洗臉,經常連稀粥都喝不到,終于領會了《六經》的意義,擁有了兼濟天下的抱負……
范仲淹少年時期刻苦讀書的經歷,對于初中生的教育意義是非常生動的,它能夠讓受到物質追求、信息技術環(huán)境影響的學生減弱攀比心理,自覺思考學習的意義,形成更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當然,關于背景認知角度的初步感受指導,教師可不必局限于范仲淹一人、《岳陽樓記》一文,而是可以做出適當?shù)耐卣寡a充,比如中國古代如范仲淹這樣能夠在逆境中艱難成才的例子有很多,像囊螢的車胤,映雪的孫康、鑿壁偷光的匡衡,借書而讀的宋濂等等,均因為對逆境抱有不屈的樂觀態(tài)度,而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代表,教師可以在進行基本文言文背景教學時,本著以人為本的觀念,從這一作者拓展至類似的人物,或者從這一題目引申至相關題目等,給學生提供包含更為豐富內涵的思想性認知平臺。
背景認知角度的初步感受完成之后,內容品讀角度的情感體驗將成為師生從思想性視角體會文本內容的重點環(huán)節(jié),中國古代哲學家朱熹曾經說過:讀書和飲食相類,只有在從容咀嚼之后,才能感受到它的悠長滋味。初中語文教材中所選入的文言文,都是經過時間洗禮的文質兼美作品,以《岳陽樓記》為代表的借景抒情散文更是具有情景交融的特色,要在細心品味后,使文本細節(jié)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認知相結合,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豐富的思想情感,從中得到思想性的啟發(f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肩負的責任是基于文章景物描寫內容,引導學生挖掘作者情感態(tài)度,給學生提供深刻認知、無形熏染的可能性。
對于《岳陽樓記》一文來講,作者范仲淹借景抒情,讓自身的遠大理想和洞庭之景結合得恰到好處,無論是洞庭湖的壯闊,還是明媚的春光、凄涼的秋色,都不僅僅是平常的風景而已。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大家可以發(fā)現(xiàn)景物的人文特點,身臨其境般感受景中人物即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當學生面對分析文章中洞庭秋景的任務時,教師可以使大家以“淫雨”“陰風”“虎嘯”“猿啼”等事物為要點,聯(lián)系作者創(chuàng)作本文時的背景,明確文章中提到的“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是什么意思。
在教師的提示下,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資料了解到:《岳陽樓記》一文創(chuàng)作時間處在慶歷新政失敗之后,作者受到敵對政治勢力的攻訐,由原來朝廷的參知政事貶為地方官,且身世浮沉,幾度遷謫,本文即作者就任鄧州時。當了解了這些以后,學生會認識到:作品中的秋景,不單單是自然的景色,更是作者所處政治漩渦的真實寫照:不同政治勢力之間各自為自身利益而爭斗,失勢者被殺被貶,得勢者則千方百計地防止失勢者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在朝廷上“論奏不已”,直欲至對手于死地而后快,文章中介紹的重修岳陽樓的滕子京同樣有此不幸遭遇,按照史料記載,滕子京被御史彈劾,雖然范仲淹奮力相救,然而依然被一貶至虢州,再貶至岳州,范仲淹和滕子京二人有類似的遭遇,因此本文所寫秋景,不但脫離于自然之景的單純描寫,也脫離了作者一人內心的狹隘境界,而是有著“遷客騷人”的共通感受,作者心中的悲苦,滕子京以及和滕子京有類似遭遇所有具有兼濟天下理想者的悲苦,均在細膩的景物描寫中得到展現(xiàn),這是教師需要提示學生注意的。
接下來,教師還可以提示學生借助對比法,進一步思考和探索作者在思想情感方面的高潔。一直以來,中國傳統(tǒng)士人皆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行為準則,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這一點,比如同樣是心懷善意,掛念百姓的白居易,在不得志的時候,所吟誦的卻是“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句子,這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之句,兩相對比,思想境界是并不相同的。在對比中,學生將會認識到:作者范仲淹所表現(xiàn)出的超脫心態(tài),是心中有好友、有百姓、有國家的內在動力所致,如果能夠體會到這一點,學生自身的思想素養(yǎng)也將得到感染,養(yǎng)成不以個人榮辱為懷的可貴精神,激發(fā)培養(yǎng)自我偉大人格的自覺性。
最后,教師需要注意到,交流討論角度的道德升華值得重視,它可以讓學生在務實的課堂討論振奮精神、鍛煉思維,保證學生基于討論而獲得質疑、感悟、深思、論辯的機會,并促進其養(yǎng)成學科學習的合作精神。一般認為,這種利用學生間學習體驗的交流形式和新課程理念相符。在進行初中文言文教學時,教師若想保證學生能夠從思想性視角審視文本,深化認知,便需要積極啟發(fā)與誘導學生進入到討論狀態(tài),在討論中體會到作品中的道德文化內涵,并從中學習為人、處世的道德原則。
另外,因為初中生尚不具備豐富的生活閱歷,知識與經驗也相對貧乏,所以教師需要在學生進行討論時給予及時而必要的引導,用以保證德育滲透的效果。例如在學習《岳陽樓記》時,因為文章思想內涵非常深厚,教師便可以指導學生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視角切入討論,交流句子的含義、思想、影響等。若學生在討論中產生不一致的觀點,教師便要引導學生體會到:以天下為己任既是作者的政治抱負,也是作者的精神追求,是人性悲憫的外在體現(xiàn),這些如果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是無法體會與表達的。
接下來,教師還可以使學生從文章中的經典句子,用交流討論的形式,聯(lián)想歷史上其他人的名言,這樣的做法,既可以使學生反思范仲淹天下憂樂觀的思想價值,也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共通的美德,學生可在教師的提示下,討論、補充、總結:范仲淹的思想與孔子忠君思想、孟子“舍我其誰”的責任感一脈相承,而明清易代之際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禁煙運動中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也和范仲淹的人生信條相一致。如此一來,便可以自然提升學生對于社會發(fā)展、自我價值的思維能力,使之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產生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方式。
最后,初中語文教師還可以基于《岳陽樓記》原文,著重引導學生基于時代的視角交流探討個人同社會的關系問題,使學生明確個人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學生可在交流后意識到:個人的努力可以促進社會的發(fā)展進步,若范仲淹的天下憂樂觀能夠為所有人所認可,那么社會必將變得和諧;社會可以給個人的發(fā)展提供良好條件,如果政治清明,如范仲淹等心懷天下的政治家將會大有作為,為此,所有人都需要具備時不我待的社會責任意識,形成為建設美好家園而努力的信念。
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道德可以彌補知識的不足,而知識永遠彌補不了道德的不足”,也就是說,首先具有決定知識價值的能力,若個體沒有道德品質的修養(yǎng)基礎,那么無論如何出眾的能力、如何淵博的學識,均將在缺少依附之后而變得毫無意義。從這個角度上講,從思想性角度對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內容進行闡釋,以便讓學生獲得更扎實的道德基礎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這也是符合教學標準的可行性視角。在教育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到幾點:善于借助文言文的背景、語言、意境等,適時完成德育教育目標,避免抽象政治說教;注意思想性與知識性的協(xié)調,防止前者對后者的沖擊;針對文言文教學內容,正確體認批判和繼承的度,避免一味沿襲或者一味否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