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琳
(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 無錫機電分院,江蘇 無錫 214028)
唐朝是中國文化最為繁榮昌盛的時期,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的佳作名篇,其深邃的思想、優(yōu)美的文筆和動人的情感,均是中華文化的寶藏。當(dāng)下很多翻譯家和學(xué)者研究唐詩英譯,致力于使唐詩的美不僅能跨越歷史,更能跨越語言、國家和文化,成為世人共享的財富。
唐詩的一大藝術(shù)特色即用典,典故(allu‐sion),原指舊制、舊例,現(xiàn)常指關(guān)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典故的解釋有三:典制和掌故;詩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出處的詞語;具有教育意義且耳熟能詳?shù)娜嘶蚴隆V袊糯姼鑴?chuàng)作講究含蓄蘊藉,古代詩人喜歡用典來曲盡委婉之意,取得尺幅千里的藝術(shù)效果。唐詩用典,類型多樣,方式多變。用典,既可用精煉的文字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也可借古喻今委婉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使詩歌形象豐滿,內(nèi)涵豐富,給人以藝術(shù)的享受,傳揚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唐詩中典故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但譯典卻給譯者帶來了更大的挑戰(zhàn)。創(chuàng)作格律詩猶如“戴著鐐銬跳舞”,英譯文質(zhì)兼美的唐詩則是難上加難。兩種語言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差異,使英譯唐詩這項工作尤為艱辛和困難。
典多、譯難,使得大量譯者望而卻步,許淵沖先生卻迎難而上,孜孜不倦,筆耕不輟?!皶N中外六十本,詩譯英法唯一人”,翻譯名家許淵沖先生,通過長期的翻譯實踐,探索出了一系列指導(dǎo)翻譯活動的翻譯理論?!懊阑囆g(shù),創(chuàng)優(yōu)似競賽”這十個字就是許教授的翻譯觀,其中“三化”(等化、淺化、深化)是翻譯的方法論。
“三化論”源于錢鐘書先生的“化境說”,錢鐘書認為文學(xué)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zhuǎn)變成另一國文字,既能不因語文習(xí)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有的風(fēng)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1]87。許教授認為翻譯可以說是“化學(xué)”,是一種語言化為另一種語言的藝術(shù)。這種“化”有限度,只能化成原文內(nèi)容所有、原文形式所無的譯文,不能化成原文內(nèi)容所無的東西[2]。
《翻譯的藝術(shù)》中《淺化·等化·深化:三化論》一章,許教授研究了翻譯的“變通”,他認為“翻譯典故必須變通”。本文選取《許淵沖經(jīng)典英譯古代詩歌1000 首:唐詩》中幾篇譯作,嘗試分析和研究許教授在英譯唐詩中典故時“三化”方法的運用,期望對許教授的三化法有更明晰而深刻的理解。
淺化,把特殊的東西一般化,包括一般化、抽象化、減詞、合譯、化難為易、以音譯形等[3]11。淺化是為了意似,它可以弱化譯語的劣勢,使譯作易懂。
1.省略減詞
李白《越中覽古》:“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家盡錦衣?!惫篡`破吳:春秋時期吳、越兩國爭霸。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他臥薪嘗膽,誓報此仇。二十年后他把吳國滅了,戰(zhàn)士們衣錦還鄉(xiāng)。
The king of Yue returned, having de‐stroyed the foe;
His loyal men came home, with silken dress aglow[4]8.
這首詩通過舊時繁盛和現(xiàn)下凄涼的對比,表現(xiàn)人事變化和盛衰無常的主題。原文沒有多少深層含義,譯文對于越王勾踐只譯出了他的身份,省略翻譯其名字,這并不影響讀者對全句乃至全詩的理解,反而簡單明了。
2.直接譯音
王昌齡《出塞》:“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薄褒埑恰笔堑孛?,衛(wèi)青曾奇襲龍城,七戰(zhàn)七勝匈奴?!帮w將”是指飛將軍李廣?!褒埑秋w將”并不單指個人,而是指眾多漢朝的抗匈名將。
If the Flying General were still there in command,
No hostile steeds would have dared to invade our land[4]9.
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任用良將,平息邊塞戰(zhàn)爭,使國家安寧,人民安居樂業(yè)的美好心愿。許教授簡化“龍城飛將”所指代的意思,只譯“Flying General”,可以說是直譯了。正是這樣的直白,避免了長篇累述人物故事,直接鋪陳畫面,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
3.化難為易
李白《長干行》以商婦自述的口氣,敘述了她的愛情生活,傾吐了對遠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其中有兩句:“常存抱柱信,豈上望夫臺?!薄氨е拧睘橐坏涔?,出自《莊子·盜跖篇》,尾生與一女子相約于橋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漲水,尾生守信而不肯離去,抱著柱子被水淹死。“望夫臺”也是一個典故,傳說古代有一女子因想念遠征的丈夫而每天上山候望,很久以后,她變成了一塊石頭,后人稱其為望夫石。
Rather than break faith, you declared you’d die.
Who knew I’d live alone in tower high[4]35?
這兩句通過兩個典故,表達主人公珍惜愛情,思念丈夫的心情。“你寧死也不愿失信,誰知我獨宿高塔”,如果要將兩個典故的文化信息全部譯出,不僅需要大量篇幅,而且對外國讀者的理解也沒有什么幫助。為了使讀者容易理解,許教授沒有拘泥于典故的內(nèi)容,而是譯出典故喻義,傳達原詩的意境,句尾押韻。
4.合并翻譯
李白《行路難》:“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fù)乘舟夢日邊?!贝颂庍\用兩個典故,一是,姜太公在渭水釣魚,遇周文王,后助周滅商。二是,伊尹夢見自己乘舟從日月旁經(jīng)過,后被商湯聘請,助商滅夏。
I poise a fishing pole with ease on the green stream
Or set sail for the sun like the sage in a dream[4]4.
呂尚和伊尹都曾輔佐帝王建立不朽功業(yè),詩人在從政路上遭遇艱難時,想起兩位賢臣未遇明君時的境況,對前途充滿了信心,也借此表明自己對從政仍有所期待。許教授譯出典故的情節(jié),將典故主人公呂尚、伊尹兩人合并,譯為“夢中的圣賢”,兩句結(jié)尾“stream”和“dream”音似、形似,對仗工整,音美,形也美。
淺化為了“易懂”,以現(xiàn)有例子來看,淺化是一種簡單的翻譯,用簡明易懂的語言直接揭示所譯典故的內(nèi)涵或內(nèi)容??梢苑譃閮煞N:一種是歷史事實的簡約提法。如勾踐例雖然對于中國人或許有更深的內(nèi)涵,但就詩歌語境只要簡單說明即可理解詩意。二是詩歌使用了典故的引申義進行某種類比。譯詩不宜過長,此類典故的翻譯不妨直接指出內(nèi)涵。
深化,把原詩的表層深化了,包括特殊化、具體化、加詞、分譯、以舊譯新、無中生有等[3]11。深化是為了神似,它可以發(fā)揮譯語的優(yōu)勢,傳達原詩深層的東西。
1.加詞增譯
王之渙的《涼州詞》中有兩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典出樂府《折楊柳枝》,“柳”諧音“留”,臨去時折柳,暗示留戀、留念,折柳贈別在唐朝盛行。
Why should the Mongol flute complain no willows grow?
Beyond the Gate of Jade no vernal wind will blow[4]5.
這兩句詩描寫了戍邊將士的思鄉(xiāng)之情。為什么要抱怨沒有楊柳生長呢,“grow”是原文中沒有的,增加這一詞,具體化了場景,同時句尾押韻,詩文朗朗上口。
2.具化情景
杜牧《泊秦淮》中寫道:“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睒非队駱浜笸セā肥顷惡笾鞣浅O矚g的作品,后人稱之為亡國之音。
The songstress knowing not the grief of conquered land,
Still sings the song composed by a captive king’s hand[4]40.
詩人借題發(fā)揮,借陳后主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沉湎酒色的晚唐統(tǒng)治者。“后庭花”被具體化,譯為“由被俘帝王作曲的歌曲”,宋詞《桂枝香》中寫到: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后庭》遺曲。許譯“The songstresses still sing the song composed in vain by a captive king.”和上文一致。在賀鑄《臺城游》中:猶唱后庭花,則譯為“the Backyard Flower”。
3.無中生有
白居易《長恨歌》詩中引用典故意在強調(diào)李楊愛情的忠貞不渝?!霸谔煸缸鞅纫眸B,在地愿為連理枝?!薄氨纫眸B”和“連理枝”來自戰(zhàn)國時期采桑女息氏與韓憑的愛情悲劇,后常用來比喻恩愛夫妻。
On high,we'd be two 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4]86.
連理枝一句中的spring to spring 是“從一個春季到次年春季,年復(fù)一年,永永遠遠”的意思。增加了這句,點明了典故的寓意,譯出了詩中愿長長久久在一起的意境,同時與上句wing to wing 形式對等,韻尾一致,可謂是錦上添花。
深化為了“揚長”,是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對原詩所表達的情感凝練升華。從現(xiàn)有舉例來說,更多是關(guān)照英文中詩句的押韻,根據(jù)原有典故意蘊加以形式上的點染。從內(nèi)涵角度來看,將意蘊中原有的隱含意味有選擇性的明白地表述出來,在通曉原有典故含義的基礎(chǔ)上兼顧詩歌行文的韻律美,進而選用英文進行某種闡釋化翻譯。相比于直譯,“深化”更具體些,但這個具體不是內(nèi)容的無中生有,而是原有唐詩內(nèi)容意味符合英文詩歌韻律美的精選呈現(xiàn)。
等化,包括形似的對等、意似的動態(tài)對等、詞性轉(zhuǎn)換、句型轉(zhuǎn)換、正說反說、主賓互換、主動被動互換、同詞異譯、異詞同譯、典故移植等[3]11。淺化是避短,深化是揚長,等化是半揚長半避短,是為了意似又形似,它可取得譯語對原語的均勢。
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中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其中“冰心”見于《宋書》: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jié)彌茂?!坝駢亍币娪凇洞最^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
If my friends in the North should ask if I’m all right.
My heart is free of stain as ice in crystal vase[4]11.
這首送別詩,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如果我在北方的朋友問我是否安好,我心如水晶瓶中的冰一樣無暇?!氨摹敝弊g如冰的心,“玉壺”轉(zhuǎn)化為水晶瓶,中國人對于玉情有獨鐘,而在西方人眼中水晶更有價值,等化的譯法適應(yīng)外國讀者的價值概念,有利于詩句的美的傳達。
詩中將玉譯為水晶,這里許教授似乎更追求一種翻譯上的神似。中國是愛玉之國,中國人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特色之一。玉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藝術(shù)都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唐詩宋詞中有很多關(guān)于玉的作品,許教授英譯有“玉”的詩句時,有時會將其轉(zhuǎn)化為水晶,如“瓊樓玉宇”譯為“crystalline palace”;有時則直譯,如“玉樓宴罷醉和春”中的玉樓就譯為“Jade Tower”;有時則會根據(jù)詩句的內(nèi)容來譯,如“玉壺光轉(zhuǎn)”中的玉壺,因其指代月,故譯為“the moon”。不管使用哪種翻譯形式,都是根據(jù)原文的一種“化”法,都是為了更好的傳達詩句的情感和內(nèi)涵。
等化為了“通順”,體現(xiàn)的是一種對等,意似的等值。西方文字互譯時,因為兩種文字有90%以上可以找到對等詞,所以不難解決;但中西互譯時,兩種文字只有約45%可以對等,那翻譯的困難就大得多了[1]85。從整體來看,使用等化法來翻譯唐詩中典故的例子較少,其實別說英譯,就是漢語白話文要對等譯出唐詩的內(nèi)涵韻味也很難,有些確實是只可意會不能言傳。山水等自然實景描繪和人類喜樂等共通情感,中西基本沒有文化和理解上的隔閡,使用等化法,借中西文化互通的巧,構(gòu)唐詩英譯的橋。
其實在譯詩時,“三化”法很難明確區(qū)別割裂,通常是融合使用,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傳達原詩的“三美”,使讀者知之、好之、樂之。
李商隱善于用典,《錦瑟》是他的代表作,被認為是最不易講解的一篇難詩。許教授的文章兩次談到《錦瑟》的英譯,在《翻譯與評論》一文中,他分析詩的結(jié)構(gòu),對照James J.Y.Liu 的譯文,給出了新譯文。在《知之·好之·樂之·三之論》一文中,他揚長避短,將自己的譯作大膽改譯。
首句“錦瑟無端五十弦”,典出《漢書·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弦為二十五”。許譯:Why should the zither sad have fifty strings[4]42?許教授認為詩人是借客觀事物(錦瑟),來表達自己內(nèi)心世界(哀怨)[5]17。以zither 來譯瑟,使用等化法,增加sad來譯“悲”,借物抒情,虛實結(jié)合。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眱删浒涔剩褐芮f夢蝶和杜鵑啼血。許教授認為第三句寫作者華年的迷夢,并不是真寫莊生,所以“莊生”不一定要譯出來,反而可以增加迷離恍惚之感。第四句說望帝死后,冤魂化為杜鵑,也是借杜鵑的哀音,寫詩人的悲憤,不一定要譯出“望帝”[5]17。
Dim morning dream to be a butterfly;
Amorous heart poured out in cuckoo's cry[4]42.
這兩句采用淺化法,省略了典故的主角,只譯出了典故的精華,同時,原文“夢迷”的m 雙聲詞,譯文中得到了保留。得其精而忘其粗,揚其長而避其短,譯文很好的傳達了原詩的意象。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边@里包含兩個典故:滄海珠淚和良玉生煙。許教授分析第五行的“精”是珠化淚,第六行的“精”是玉化煙[6]。前句用“淚”寫恨,后句用“煙”寫迷惘。
In moonlit pearls see tears in mer‐maid's eyes;
From sunburnt emerald watch vapor rise[4]42!
這兩句為了避短,刪除了“滄海”和“藍田”,以“月明”和“日暖”開始,兩句對稱,體現(xiàn)“行美”,發(fā)揮了譯文的優(yōu)勢。
整首詩的翻譯采用尾韻的方式,“strings”和“springs”押 韻,“butterfly”和“cry”押 韻,“eyes”和“rise”押韻,“again”和“then”押韻。這種節(jié)奏感,給人帶來聽覺上的美感,達到了“音美”的效果。同時,譯文再現(xiàn)了原詩的音美和形美,原詩的精華在譯文中也得到保留,增加了譯文的意境美。
唐詩文字簡潔凝練,典故蘊含豐富含義,許教授的翻譯在文字上總體風(fēng)格是簡明通俗的,更著重于詩歌的內(nèi)涵意蘊的表現(xiàn)。采用“三化”法來翻譯唐詩典故,淺化避短,深化揚長,等化取巧,三化并用,以詩譯詩,傳情達意,成功地傳達了原詩的意義和情感,使譯文在保留原作藝術(shù)魅力的基礎(chǔ)上,有效克服了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障礙,給人以美的享受。
從1815 年英國漢學(xué)家馬禮遜將唐詩譯成英語以來,唐詩英譯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國文化在向西方傳播的過程中,唐詩走在了前列,也應(yīng)該走在前列。唐詩英譯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重要手段,對于傳播和弘揚中國文化有著重大意義。中西大批學(xué)者都對唐詩英譯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其中許教授的成就和貢獻不容忽視。六十余年的文學(xué)翻譯生涯,許教授翻譯了無數(shù)優(yōu)秀作品,創(chuàng)作了多部翻譯論著,唐詩流傳了千年,許教授讓唐詩的美,芬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