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馬克思對經(jīng)濟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早期研究分析
      ——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到《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

      2020-02-25 17:01:14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 2020年1期
      關鍵詞: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分工

      鄭 敏

      (1.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2448;2.山西大學商務學院 經(jīng)濟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從1845年到1846年與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首次創(chuàng)立唯物史觀開始,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方法觀察和總結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并在這一過程中逐步拓寬、深化、甚至更正自己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結論。這其中,《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對三種所有制形式的闡釋和《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對社會發(fā)展分層級、系統(tǒng)性的論述是他的《資本論》以前關于這一問題的兩處最成體系的闡述。

      學界歷來對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五種形態(tài)理論和三種形式理論到底哪一個更符合馬克思本人的觀點多有爭論。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和對比《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的相關敘述,來探究馬克思在《資本論》以前對人類社會生產方式變遷的認知過程和分析思路。

      一、對《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三種所有制形式的理解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以下簡稱《形態(tài)》)中,馬克思根據(jù)分工的不同發(fā)展階段,介紹了資本主義以前的三種所有制形式——“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這種階段的劃分代表了馬克思當時對世界歷史的認知。一方面,受限于19世紀中葉歷史學科的發(fā)展,馬克思還沒有意識到史前原始公有制氏族社會的存在,他將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起點認定為階級社會,而他的這種觀點也明確的體現(xiàn)在了1848年撰寫的《共產黨宣言》上(1)《共產黨宣言》的開頭一句就是“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恩格斯在1888年英文版中加了一個注,說明了文中的“歷史”是指1847年有文字記載的全部歷史,并解釋了之后公有制原始公社逐步被發(fā)現(xiàn)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頁]。另一方面,此時馬克思的研究視角瞄準的是西歐社會,因為西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先取得統(tǒng)治地位的地區(qū),因而在梳理所有制形式的發(fā)展歷程時,他也以西歐為對象;事實上,從《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開始,馬克思才在文稿中多次提到了亞細亞生產方式,并逐步開啟了他世界歷史研究的東方視域。

      關于這一片段,學界歷來有諸多爭論。有的學者認為這是馬克思五種社會形態(tài)論的起點,認定其中提到的三種所有制形式分別對應了資本主義以前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加上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就是后來普遍被認可的五種依次演進的社會形態(tài)[1];也有的學者堅決反對,主張馬克思從來沒有提出過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2];還有的學者從細節(jié)上進行考證,提出各種不同的觀點[3-4]。為了探究這一問題,可以將其分解為以下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馬克思提出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否意在說明經(jīng)濟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第二,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否為依次產生的接續(xù)關系;第三,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否分別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在對應關系。

      (一)馬克思提出三種所有制形式的目的

      對于這一問題,馬克思在文中有明確的表述,他寫道:“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xiàn)于該民族分工的發(fā)展程度……分工的各個不同發(fā)展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不同形式。這就是說,分工的每一個階段還決定個人在勞動資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方面的相互關系?!盵5]520緊跟著就介紹了三種所有制形式。這充分說明,對三種所有制形式的敘述是為了說明分工的不同階段對個人在生產資料的占有和產品的分配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客觀上,不同的分工發(fā)展階段的確體現(xiàn)出經(jīng)濟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然而主觀上,他并沒有通過這一段敘述來梳理全世界、或僅僅是西歐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整個歷程的意圖。否則,以他當時的認知,盡管向前還看不到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存在,向后,卻至少可以把敘述延伸至他所處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二)三種所有制形式之間的關系

      關于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否為依次產生的接續(xù)關系這一問題,筆者認為,大體上可以這樣認為。從敘述上看,對部落所有制說明的最后一句是,“潛在于家庭中的奴隸制,是隨著人口和需求的增長,隨著戰(zhàn)爭和交易這種外部交往的擴大而逐漸發(fā)展起來的”[5]521。接著,在介紹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的起源時,馬克思就說:“這種所有制首先是由于幾個部落通過契約或征服聯(lián)合為一個城市而產生的?!盵5]521其中“契約”可以看成是“交易”的產物,而“征服”則直接對應的是“戰(zhàn)爭”??梢?,第二種所有制形式是在第一種所有制形式的基礎上,通過外部交往的擴大而逐步產生的。而第三種所有制“與希臘和羅馬相反,封建制度的發(fā)展是在一個寬廣得多的、由羅馬的政府以及起初就同征服聯(lián)系在一起的農業(yè)的普及所準備好了的地域中開始的。趨于衰落的羅馬帝國的最后幾個世紀和蠻族對它的征服本身,使得生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這些情況以及受其制約的進行征服的組織方式,在日耳曼人的軍事制度的影響下,發(fā)展了封建所有制”[5]522。這里有兩點值得關注:一是通過這一敘述,進一步明確了上述的第二種所有制是以希臘和羅馬為考察對象得出的;二是第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在同一片土地上(羅馬)經(jīng)過日耳曼人的入侵及其軍事制度的影響而產生的。這樣,大體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即三種所有制形式是馬克思在考察希臘和羅馬地區(qū)資本主義以前的不同分工時期時給出的按照時間順序從前到后的一種區(qū)分。

      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從文本中摘出三個片段,即部落所有制“分工還很不發(fā)達”,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分工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以及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 “分工是很少的”,來說明后兩種所有制形式的分工并非是從低級到高級的演進,進而說明這三種所有制形式不可能是接續(xù)的關系[2],筆者認為這種分析是不夠全面的。事實上,在說明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時,馬克思的完整表述是“分工已經(jīng)比較發(fā)達。城鄉(xiāng)之間的對立已經(jīng)產生……在城市內部存在著工業(yè)和海外貿易之間的對立”[5]521。而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雖然先被馬克思定性為“分工是很少的”,但他緊跟著又說“每一個國家都存在著城鄉(xiāng)之間的對立;等級結構固然表現(xiàn)得非常鮮明,但是除了在鄉(xiāng)村里有王公、貴族、僧侶和農民的劃分,在城市里有師傅、幫工、學徒以及后來的平民短工的劃分之外,就再也沒有什么大的分工了……”[5]523。顯然,與之前所述的古典古代的所有制形式一樣,封建所有制已經(jīng)因為分工產生了城鄉(xiāng)對立,甚至在城市和鄉(xiāng)村內部,還進一步產生了不同等級的各種垂直分工,只是相比于馬克思所處的資本主義時代,分工不夠精細而已,因而文中的“分工是很少的”應該是對比資本主義式的分工得出的結論。

      (三)三種所有制形式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之間的關系

      筆者認為,暫且拋開五種形態(tài)理論是否代表了馬克思的學術觀點這種爭論,單以五種形態(tài)理論作為一種時間界定的標準,大致可以說這三組概念從時間來看是基本對應的(并不代表三組概念的含義完全相同)。部落所有制大致對應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雖然此時馬克思還沒有關于原始社會的完整認知(2)馬克思直到1880—1881年通過路易斯·亨·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才了解原始共產主義社會的存在。),父權制出現(xiàn),部落內部開始出現(xiàn)階級分化,奴隸已經(jīng)出現(xiàn);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從一開始“公民僅僅共同擁有支配自己那些做工的奴隸的權利”[5]521的“共同私有制”,到后來隨著私有制的發(fā)展“公民和奴隸之間的階級關系已經(jīng)充分發(fā)展”[5]521,這一階段大致對應的是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作為直接進行生產的階級而與這種共同體對立的,已經(jīng)不是與古典古代的共同體相對立的奴隸,而是小農奴”[5]522,以及“在城市中與這種土地占有的封建結構相適應的是同業(yè)公會所有制,即手工業(yè)的封建組織……而這種制度在城市里產生了一種和農村等級制相似的等級制”[5]522-523,這一階段大致對應封建社會。當然這種大致的對應是否有意義,還取決于五種形態(tài)理論是否與馬克思本人的思路相一致。

      綜上所述,在《形態(tài)》時期,盡管對西歐地區(qū)分工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的劃分客觀上大致與五種形態(tài)理論中的前三種相對應,但馬克思并沒有對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的演進過程進行宏觀敘述的主觀意圖,這與后來在《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直接給出人的發(fā)展的三大形式理論和按照勞動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所有和占有關系對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產關系進行的三大歷史階段(3)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資本主義的原始形成”這一片段中,運用了“狀態(tài)”“歷史階段”“可能的形式”等諸多短語來表述三個資本主義關系產生以前的、勞動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所有和占有關系發(fā)展的不同歷史狀態(tài),本文統(tǒng)一采用顧海良先生在《〈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摘選讀新視域》中所采用的“三大歷史狀態(tài)理論”及“第一/二/三種歷史狀態(tài)”的表述方式。的區(qū)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對《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中有關社會發(fā)展系統(tǒng)觀的敘述的理解

      在《1857—1858年經(jīng)濟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通過“交換價值和社會交換價值的性質”“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形式”等片段,分層次闡述了這一階段他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演進的系統(tǒng)認知。

      (一)對《手稿》中三種所有制形式的理解

      在《手稿》中,馬克思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這一片段中又一次以大篇幅成體系的方式介紹了資本主義產生以前的三種所有制形式,分別是亞細亞的所有制形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和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不同于《形態(tài)》中依次接續(xù)的關系,《手稿》中的這三種所有制形式“是三種存在于不同地域的、出現(xiàn)在不同民族各自歷史上的所有制形式”[6]。從時間維度來考察,這三種所有制形式當然一方面都處于資本主義生產以前;另一方面,如果按照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進行區(qū)分,它們大致都存在于原始社會末期;更重要的,按照《手稿》中“資本主義關系的原始形成”這一片段的闡述,它們都處于馬克思按照勞動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所有和占有關系發(fā)展的“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

      亞細亞所有制形式來自東方,是一種土地歸共同體集體所有,而個人只是作為共同體的一員來占有或者使用其中的一部分的生產方式;古代的所有制形式相較亞細亞形式私有化程度有所提高,共同體的土地被分為公有地和私有地兩種,但是個人擁有私有地的前提是他是公社成員;而在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中,土地全部為私人占有,共同體僅僅表現(xiàn)為自由的土地所有者的一種松散的聯(lián)合。三種所有制形式的私有化程度雖然依次提高,但都是以土地財產和農業(yè)為經(jīng)濟基礎的,其目的都是將使用價值和個人與公社的關系再生產出來,且都將對土地的占有當作是勞動的前提。這三種所有制形式是三大歷史狀態(tài)理論中“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在不同地域上的展開,雖然橫向沒有窮盡同一歷史狀態(tài)中所有的形式,但是通過對這幾種典型形式的介紹,極大地充實了三大歷史狀態(tài)理論。

      由于都是一次性對三種所有制形式進行介紹,雖然研究的出發(fā)點和分類的依據(jù)不同,《手稿》中的片段仍然不免被拿來與《形態(tài)》一文中的三種所有制形式做對比,特別是在“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與“古代的所有制形式”(4)《手稿》中“古代的所有制形式”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的編者根據(jù)片段內容加的,馬克思文中介紹這種所有制形式時直接使用的是“第二種形式”;并在介紹“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時提到了該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也不像羅馬的、希臘的(簡言之,古典古代的)形式下那樣,土地為公社所占領,是羅馬的土地……”;說明馬克思自己對《手稿》中的第二種形式的稱呼也是“古典古代的所有制形式”。[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6頁]之間,以及“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與“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之間的對比?!肮诺涔糯币话闶菍σ缘刂泻橹行模ü畔ED和古羅馬的一系列文明的長期文化史的廣義稱謂,馬克思在《形態(tài)》和《手稿》的相關片段中,分別提到了希臘和羅馬的歷史,說明“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古代的所有制形式”從發(fā)生、發(fā)展的地域上來看是一致的。至于二者所屬時段,雖然按照五種形態(tài)理論來分,二者都處在原始社會末期,但筆者認為“古代的所有制形式”作為勞動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占有和所有關系發(fā)展的第一個歷史狀態(tài)的一個區(qū)域性案例,可能涉及的時間更早,也許涵蓋了《形態(tài)》一文中所述的“部落所有制”和“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兩個階段,甚至更早(5)《手稿》中“古代的所有制形式”片段中有“部落體本身導致區(qū)分為高級的和低級的氏族,這種區(qū)別又由于[勝利者]與被征服部落相混合等等而更加發(fā)展起來”這樣的描述。[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26頁]。至于“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與“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之間,如前所述,“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是馬克思將視線集中于西歐社會時觀察到的,在日耳曼征服羅馬之后,于同一片土地上接替“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的一種生產方式,《形態(tài)》時期馬克思并沒有研究日耳曼民族的起源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而《手稿》中的“日耳曼的所有制形式”正是馬克思將研究范圍拓寬,平行地考察勞動者將擁有土地視為生產的前提的那一歷史時期(即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中的羅馬和希臘,以及日耳曼生產方式的結果。

      (二)對《手稿》中三大歷史狀態(tài)理論的理解

      馬克思的三大歷史狀態(tài)理論是在“資本主義生產以前的各種形式”之下的“資本主義關系的原始形成”這一片段中提出的。為了說明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作為前提的勞動與資本的對立關系不是從來就有的,而是經(jīng)歷了勞動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所有和占有關系不斷解體的歷史過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以前的生產方式,按照這一維度做出了三大歷史狀態(tài)的區(qū)分。

      “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中,“勞動的個人把土地看作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說,他是作為土地所有者而勞動、而生產的。在最好的情況下,他不僅是作為勞動者同土地發(fā)生關系,而且是作為土地所有者同作為勞動主體的自身發(fā)生關系”[7]150?!妒指濉分兴鋈N所有制形式顯然都處于這種歷史狀態(tài);“第二種歷史狀態(tài)”指的是勞動在手工業(yè)和城市中的發(fā)展,表現(xiàn)為勞動者對工具的所有權,不同于上一階段中土地的自然屬性,這里構成財產的要素已經(jīng)是由勞動創(chuàng)造的要素了,而這一階段中的個體所建立的共同體(比如行會)也不像上一階段那樣是自然形成的,而是被生產出來的;“第三種歷史狀態(tài)”中,“勞動者只是生活資料的所有者,生活資料表現(xiàn)為勞動主體的自然條件,而無論是土地,還是工具,甚至勞動本身,都不歸自己所有”[7]152。三大歷史狀態(tài)理論可以看成是對馬克思的“人的發(fā)展的三大形式理論”的豐富和補充,它將人的發(fā)展的第一大形式,即人的依賴關系按照勞動主體對客體的所有和占有關系進行了內部的區(qū)分。

      從勞動者對生產、生活資料的占有情況上來看,三種歷史狀態(tài)呈現(xiàn)一種越來越“松綁”的狀態(tài):從勞動者自然的占有全部的生產、生活資料,到脫離土地,只占有勞動創(chuàng)造的生產資料和全部的生活資料,再到最后不占有生產資料,只占有生活資料,依次遞進,逐步向資本主義生產式的既不占有生活資料也不占有生產資料,除了自身以外一無所有的勞動與資本之間的對立關系推進。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邏輯上存在遞進關系,從產生上來看也是依次進行的,但在時間上,三種歷史狀態(tài)并不存在嚴格的接續(xù)關系。事實上,馬克思在文本中直接表達了在一些地方出現(xiàn)“與第一歷史階段并存,并且存在于第一個歷史階段之外的第二個歷史階段”[7]151??梢姡诙N歷史狀態(tài)是在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步產生并獨立出來的,在一段時期之內是與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并存的。在第二種歷史狀態(tài)的闡述中,馬克思提到了借“第二類財產”(即工具)建立的共同體——“行會同業(yè)公會”。可見,第二種歷史狀態(tài)延續(xù)到了行會盛行的封建社會。如果用五種形態(tài)理論來界定,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處在原始社會的末期,那么第二種歷史狀態(tài)大致就是在原始社會的更晚期產生,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來以前,一直獨立存在于手工業(yè)和城市之中。而第三種歷史狀態(tài)“實質上是奴隸制和農奴制的公式”[7]152,所以按照五種形態(tài)理論,它應該對應的是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的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業(yè)生產領域。

      事實上,對比《形態(tài)》和《手稿》中馬克思的行文和歸類方式,就會發(fā)現(xiàn),他雖然從開始就熟知“奴隸制”“農奴制”“行會”等概念,但隨著他對人的發(fā)展過程的探究和深入,他對這些制度的歸類方式卻產生了變化:《形態(tài)》時期他將奴隸制放在了“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這一分類下,將農奴制和行會制度一同放在了“封建的或等級的所有制”這一分類下;到了《手稿》時期,他卻將奴隸制和農奴制放到了同一分類下,即第三大歷史狀態(tài),而將與農奴制同屬于封建時期的行會制度放到了另一個分類中,即第二大歷史狀態(tài)。

      (三)對《手稿》中人的發(fā)展的三大形式理論的理解

      “人的發(fā)展的三大形式理論”是馬克思在《手稿》中更靠前的“交換價值和社會交換關系的性質”這一片段系統(tǒng)闡述的,這一理論的視野超過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以前的范疇,擴大到了人的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過程。在這一理論中,第一大形式以自然形成的“人的依賴關系”為特征,第二大形式 “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為特征,而第三大形式以“自由個性”為特征。這三大形式是時間上依次接續(xù)的,不能跨越或者同時存在,前一種是后一種的基礎。而以這樣的劃分方式,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所有制形式應該歸為第一大形式,資本主義屬于第二大形式,而當資本主義在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獨立性推動下發(fā)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致一方面整個社會只需用較少的勞動時間就能占有并保持普遍財富,另一方面勞動的社會將科學地對待自己的不斷發(fā)展的再生產過程,對待自己的越來越豐富的再生產過程,從而,人不再從事那種可以讓物來替人從事的勞動”[7]69,到那時候,資本的歷史使命就完成了,人的發(fā)展將進入到更高級的第三大形式。

      這種區(qū)分方式是馬克思科學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人類發(fā)展歷程時得出的,科學的方法使得他在對原始社會早期的公有制氏族公社還沒有足夠認知的時候就能通過對人的發(fā)展的本質分析得出準確的階段劃分。

      三、從《形態(tài)》到《手稿》理解馬克思對經(jīng)濟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早期研究思路

      不難看出,馬克思在《手稿》階段將自己對人類社會發(fā)展歷程的研究視域進行了空間和時間上的雙重擴展:從對西歐社會的觀察,到將東方生產方式納入研究范圍;從對資本主義以前的所有制形式的梳理,到對人從古至今的發(fā)展形式的科學歸納,直至對未來的人的“自由個性”得以全面發(fā)展的精確判斷,他在研究的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上比十二年前的《形態(tài)》時期有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他的研究也向縱深的方向有了更大的發(fā)展,對資本主義以前的時期,或者以“人的依賴關系”為特征的第一大形式時期,他按照勞動過程中主體對客體的占有和所有關系進行了三大歷史狀態(tài)的區(qū)分,并對第一種歷史狀態(tài)下的三種不同地域的所有制形式進行了案例式的研究。

      如果說《形態(tài)》時期馬克思還沒有對社會經(jīng)濟形態(tài)的演進過程進行宏觀敘述的主觀意圖,在《手稿》時期,他已經(jīng)進行了這樣的嘗試。但總體來說,馬克思在這種敘述中并沒有像五種社會形態(tài)理論那樣,將資本主義產生以前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和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并列放在同一個層級進行研究(盡管他熟知奴隸制與農奴制的區(qū)分);而是強調了資本主義以前的各種生產方式的共性,即“人的依賴關系”,并把這種關系同資本主義式的物化屬性和未來社會人的“自由個性”相區(qū)別、相對立?;蛘哒f,至少到《手稿》時期為止,人的發(fā)展的三大形式理論更符合馬克思對人類社會演進過程的判斷。

      不論是《形態(tài)》中提出的三種所有制形式,還是《手稿》中有關社會發(fā)展系統(tǒng)觀的論述,都是馬克思世界歷史研究的一部分,其研究深度和廣度隨著他對政治經(jīng)濟學以及人類學研究的進展不斷深化和拓寬。在研究過程中,馬克思充分運用了唯物史觀的科學分析方法,敢于結合各民族自身的特點和其所處的歷史環(huán)境進行開拓創(chuàng)新。這些早期關于經(jīng)濟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的研究,也為馬克思日后進一步研究東方問題與世界歷史問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不同時代的國際工人運動背景和資本主義發(fā)展情況,參考所在時期最新的歷史學、人類學研究成果,他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以后分別撰寫了《歷史學筆記》和《人類學筆記》,探討東方社會的轉型問題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演進問題,將政治經(jīng)濟學的研究對象從《資本論》時期主要關注西歐社會擴展到了世界歷史范疇,即對整個人類社會經(jīng)濟關系演進的研究。

      猜你喜歡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手稿分工
      作家手稿
      綠洲(2022年3期)2022-06-06 08:17:22
      “分工明確”等十四則
      作家手稿
      綠洲(2022年2期)2022-03-31 08:37:08
      丟失的手稿
      學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38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時代郵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手稿
      作品(2017年2期)2017-02-23 14:51:46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意識形態(tài)理論的當代價值與作用
      青年時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6:24:20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啟示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
      考試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2:41:19
      英德市| 宁都县| 湖北省| 田东县| 达尔| 金华市| 博客| 重庆市| 长岭县| 鄢陵县| 浏阳市| 息烽县| 六盘水市| 习水县| 洛扎县| 资溪县| 镇雄县| 承德县| 北宁市| 徐州市| 博罗县| 张家界市| 万州区| 平潭县| 新干县| 萍乡市| 滁州市| 文登市| 武冈市| 屏边| 普陀区| 时尚| 德钦县| 吴川市| 治县。| 托里县| 阳春市| 海阳市| 巴塘县| 南岸区| 乳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