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宏宇
(中南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實現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我國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隨著我國扶貧工作的深入推進,云南省四個集中連片的民族貧困地區(qū),居民們的物質貧困問題已被大大緩解。僅從2011年至2017年這7年來看,云南省農民累計1189萬人物質脫離貧困;農村貧困發(fā)生率由2010年的40.0%下降至2017年的7.5%,7年累計下降32.5%[1]。然而,隨著物質層面扶貧工作的推進,新的問題已經開始凸顯,這一問題即是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不足導致的[2]。
當前研究者們普遍認為,貧困不僅僅停留在物質表面,更深層的表現是知識、思想、價值觀等文化方面的貧困[3],物質層面的貧困固然要足夠重視,但精神文化層面的貧困才是人們生活狀況無法得到有效改善的真正原因。英格爾斯認為貧困不僅會造成物質上的窘迫,還會帶來精神迷茫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個性和心理的負性變化,而貧困戶志向缺乏、信念消極和行為決策不理性的精神貧困,更影響其脫貧的行為[4]。張艾力認為,思想觀念封閉、文化習俗頑劣等因素構成的貧困文化是少數民族聚居區(qū)貧困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反貧困的巨大阻力[5]。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脫貧的攻堅階段,黨和政府深刻意識到脫貧內生動力不足是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的最大阻礙[6]。習近平同志指出扶貧工作要遵循“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工作方式,改變貧困戶陳舊觀念,“變要我發(fā)展為我要發(fā)展”,“扶貧先扶志”[7]。201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明確指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zhàn),要激發(fā)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因此,激發(fā)貧困戶的脫貧內生動力對其能否完全脫貧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內生動力”就是自身具有的對各種自我成長、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自主創(chuàng)新等方面的積極推動作用的動力[8]。個人一旦失去內生動力,則會引起社會排斥,導致個人貧困[9]。在脫貧工作中,扶貧工作重要,“扶志”工作更為重要,只有提升貧困戶的脫貧內生動力,才能真正打好脫貧攻堅戰(zhàn),實現國家“全面脫貧”的目標。人口較少民族,是指總人口在30萬人以下的包括哈尼族、拉祜族等在內的28個民族。由于文化傳統(tǒng)和宗教信仰的特殊性,云南省部分地區(qū)的人口較少民族的脫貧內生動力問題更加值得我們關注。本文以L縣哈尼族為例,深入地對當地哈尼族貧困戶進行了走訪調研,對其脫貧內生動力的各項情況進行了調查分析。
L縣地處云南省H州,與越南毗鄰,境內哈尼族、拉祜族、傣族、彝族等多個人口較少民族共計230161人,占總人口的98.7%,是一個民族特征明顯的國家級貧困縣,其中哈尼族人口203816人,占總人口的87.4%。受特殊地理環(huán)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響,L縣哈尼族的扶貧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地處少數民族邊疆地區(qū),當地哈尼族中老年人能聽能說普通話的很少,導致政府扶貧工作人員除自身工作之外,還需學習當地語言,還要開展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穩(wěn)定的工作,甚至承擔部分禁毒工作,工作負擔很重。近些年,通過當地政府的不懈努力,當地民眾的物質生活條件逐年改善,但是通過調研我們發(fā)現,在扶貧工作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時,當地大部分貧困戶存在的脫貧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比較凸顯。
表1 內生動力缺乏在思想認識上的主要表現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等研究方法,從思想認識、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三個方面來分析當地哈尼族貧困戶的內生動力缺乏問題的表現。其中在價值觀念上,采用挪威心理學家Gjesme, T.和Nygard, R.聯合編制,后經我國研究者葉仁敏修訂的適用于國內研究的AMS成就動機量表對當地居民成就動機進行測量[10]。
1、思想保守:當地人口較少民族的內生動力缺乏現象首先表現在思想過于保守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小農思想嚴重。當地群眾對種植業(yè)有很強的依賴性,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茶葉和八角樹等農副產品,由于生產技術落后,種植收入并不樂觀。但是調查結果顯示,當地群眾并沒有思考其他脫貧路徑。在問到“您對擺脫目前貧困的經濟狀況有什么打算?”時,67.3%的當地群眾表示沒想過或者表示想要改變但是不知道如何去做。其二,存在平均主義思想。平均主義思想是指在小生產基礎上產生的要求平均享有社會財富的思想[11]。受傳統(tǒng)救濟制度和集體觀念的影響,平均主義思想對人口較少的民族村落的影響還是比較大。調查發(fā)現,仍然有大部分群眾片面認為扶貧就是平均分配社會財富。精準扶貧的政策轉變使得原來共享低保的平均狀態(tài)被打破,但仍有部分群眾對過去的低保政策念念不忘,覺得現在的精準扶貧打破了農戶之間經濟差距的相對平衡。其三,性別歧視嚴重。當地村民普遍認為女孩讀書是沒有用的,到適婚年齡找個好人家嫁了就行,因此女性早婚早育現象較為普遍。村寨中多有男性外出務工而女性獨自在家操持家務的現象。在訪談中多數婦女表示“不清楚家里具體收入”“政策我也不懂,平時都是我丈夫管,我就負責帶好孩子”。
2、自我認同感不足:自我認同感是指個體依據自身經歷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感受[12]。貧困者極易產生自我認同感較低的情況,即使自己有能力擺脫貧困,也因為長期接受救濟而把自己歸類為無用者,自暴自棄,對通過自身努力擺脫貧困失去希望。對于家有身患重病或殘疾的貧困戶來說,他們更加難以接受目前的生活狀況,最后失去脫貧的斗志與希望。調查發(fā)現,多數貧困戶對于今后生活的規(guī)劃呈現出明顯的消極狀態(tài)。
1、進取精神不足:進取精神是人意志行為的具體體現,從進取意識強弱可以看出人們的脫貧意愿。當地群眾的進取意識薄弱,普遍安于現狀,缺乏工作熱情。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不高,往往只停留在自給自足的層面,覺得當前生活挺好,沒有改變的想法。在面對“您對擺脫目前的經濟狀況有什么打算?”的問題時,有67.2%的人回答“沒有什么打算”。在問卷中選取AMS成就動機量表中就關于意志力的問題對當地貧困村民進行詢問,在問到“是否認同本人在完成有困難的任務時,感到快樂?”這一問題時,僅有18.7%的村民選擇完全符合或基本符合選項,在問到“當結果不明的情況下,是否擔心失?。俊边@一問題時,有61.5%的當地村民選擇基本符合或完全符合。而在問到“如果有困難的工作要做,是否希望不要分配給自己?”時,當地貧困戶表現出的進取精神不足的特點更為明顯,有高達78.3%的調查對象選擇完全符合和基本符合。
2、受教育意識弱:受教育意識是指接受教育的認可度。長期以來,受教育資源和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當地群眾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對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能意愿也不足。在當地村民看來,相比上學,農作才是真正能夠增加家庭收入的活動。其次,對于子輩接受教育的目的缺乏明確的認識。在采訪的年輕人當中,他們知道需要受到教育,但是對于教育如何改變他們的生活卻表示茫然,表明他們對于受教育重要性的認識不夠,沒有把接受教育當成改變現狀的基石。
3、生育觀過于傳統(tǒng):傳統(tǒng)守舊的生育觀導致當地村民頻頻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中。低水平均衡陷阱是由美國經濟學家納爾遜提出的,主要描述的是發(fā)展中國家存在低收入人口難以擺脫人均收入反復輪回、難以增長的現象[13]。而在當地的一些哈尼族村寨中,在扶貧政策初顯成效,經濟逐漸增長的同時,家庭人口數也在增長。當地群眾仍然信奉“養(yǎng)兒防老,多子多?!钡睦砟?,追求家庭人口數量。在此次調研的哈尼族村寨中,基本上每家都有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小孩。家庭的支出大部分用于撫養(yǎng)孩子,這也將影響到擴大生產和再生產,由此導致人均收入難以增長。循環(huán)往復,將難以擺脫低水平均衡的陷阱。
表2 內生動力缺乏在價值觀念上的主要表現
1、對政策不了解、不主動、不認同:在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之后,當地政府結合實際情況,推出了易地搬遷、危房改造、產業(yè)就業(yè)和生態(tài)扶貧等一系列扶貧政策,針對貧困戶的不同狀況來展開扶貧工作。然而村民對于這類扶貧政策并不了解,在調查中,對于“您享受了哪些國家扶貧政策”這一問題,有28.7%的群眾答案為“無”,而對于像基礎設施建設、學生資助等政策,54.2%的群眾并不知道是政府扶貧政策內容的一部分。這也導致出現了政策在執(zhí)行的過程中推廣慢的問題。此外,民眾了解政策的主動性較差,對于本是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關注程度不夠。當地民眾有較強的宗族觀念,民眾在自身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想要求助的不是政府,而是自己的熟人和親戚,甚至有的政策已經多次進行了宣傳,民眾也不相信政策,只有當親朋好友真正因此受益了才想要去了解。另外,長期對貧困戶的“輸血式”扶貧,造成了當地部分群眾對政府的依賴心理,這使得他們即使有脫貧致富的能力也不愿去努力,并且以貧困落后為榮,爭搶建檔立卡戶的名額。政府扶貧政策向“造血式”扶貧轉變不被當地民眾理解,而另一些群眾在享受了政府產業(yè)扶持后,確認為扶貧還是以前的扶貧方式,不了解產業(yè)扶貧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認為是自己通過努力才達到致富,與政府關系不大。
2、消費行為缺乏理性:當地民眾的消費行為缺乏足夠理性。首先,喪葬習俗帶來了較大的經濟壓力。哈尼族注重孝道,講究厚葬,如:老人去世了,子女每人需至少殺一頭牛作為陪葬。但這一習俗發(fā)展至今,已經成了一種攀比炫富的事情,族人有時為了不被同村人看低甚至借款來操辦喪事,從此背負上沉重的債務負擔。在走訪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村民Z某借貸達4萬來操辦葬禮,而這筆錢需要他償還十年。
此外,由于長期生活在較為封閉的環(huán)境中,部分群眾收入除了滿足基本生活開銷之外,不知道如何理性消費,往往很多村民得到收入后,或選擇積攢下來用于大操大辦紅白喜事,或選擇貪圖片刻享受,進行包括賭博或吸毒等違法消費,而不是去購買生產資料擴大再生產。
表3 內生動力缺乏行為方式方面主要表現(典型對話)
由于貧困對生活、行為的影響,貧困群體產生了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彼此間相互影響,甚至形成代際貧困,這即是貧困文化。過去,當地民眾長期生活在較為封閉的山區(qū),思想保守,不愿意嘗試新鮮事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當地的創(chuàng)收方式。此外,當地村民隨著經濟發(fā)展,攀比風開始盛行,如操辦紅白喜事時的鋪張浪費,給村民帶來了一定的經濟壓力。但在面對“你身邊是否存在鋪張浪費的習慣”的問題時,調查對象們都回答“沒有”。這種深受當地習俗所影響的消費行為深深地烙印在民眾的思維模式中,并不認為這種消費行為有何不妥。諸如此類的貧困文化將是當地實現物質和精神雙重脫貧的一塊“硬骨頭”。要實現真正的精準扶貧,減少返貧發(fā)生率和代際貧困,要從文化入手,幫助群眾認識到自己致貧的真正原因,以及脫貧所具備的自身優(yōu)勢和條件,從而逐漸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真正實現要脫貧、能脫貧。
過去扶貧政策為“輸血式”扶貧,簡單來說即是政府給予貧困戶一定的金錢與實物用以生產。但是由于缺乏相應技術和能力,很多貧困戶將這些資助直接用于消費甚至享受,比如發(fā)下來的雞苗直接吃了,扶貧款直接購買酒菜用以“打牙祭”,然后繼續(xù)在貧困中盼望政府下次的資助。這種“輸血式”扶貧的方式雖然在短期內緩解了當地居民的生活困難,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一部分人“等、靠、要”的懶漢思想。如今扶貧政策”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新的扶貧方式如產業(yè)扶貧、就業(yè)扶貧和教育扶貧等都要求貧困戶做出一定的努力,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脫貧致富。扶貧政策轉變對已經十分依賴舊有的“輸血式扶貧”的貧困戶沖擊很大,很多貧困戶存在對新的扶貧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的問題。
此外,還有部分貧困戶發(fā)現自己不再如以前一樣直接領取扶貧款,而是需要付出一定的勞力才能有所獲后,對于政府的產業(yè)扶貧工作產生了誤解。他們由于對政府包括信息、產業(yè)、技術等方面的大量前期投入的不了解,不認為產業(yè)扶貧是在政府的幫助下完成的,而認為這是自己辛苦勞作的成果。因此,對于這些經歷了前后政策制度轉變的民眾,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對目前政策的理解和自身思想觀念的轉變。
習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教育扶貧是實現提升脫貧內生動力目標的有效武器。而由于教育資源不足等問題的存在,當地民眾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在此次94份有效問卷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僅有22人,小學文化水平和文盲占25%,大多數調查對象無法聽說普通話,這對于他們理解扶貧政策、尋求政府幫助造成了一定困難,且在訪談過程中,村民多次提到讀書的作用不大。這些都說明了當地教育現狀的嚴峻性,也導致當地扶貧工作屢屢受挫:政府的扶貧政策不能被群眾完全理解,群眾對于外面世界的認識缺乏,脫貧自身動力不足,“等、靠、要”的思想滋生等。
1、意志力薄弱。Appadurai指出貧困者可能缺乏爭取和改變自身貧困狀況的志向,志向缺乏導致信念、期望降低,進而影響貧困者的經濟決策和努力水平[14]。在訪談過程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當地部分貧困戶存在意志力薄弱的問題,這會直接影響到脫貧的內生動力。而用AMS成就動機量表的調查分析,我們也得出了同樣的結論。這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意志力和脫貧內生動力之間存在正向相關關系。
2.短期利益至上。政府早期的“輸血式扶貧”讓老百姓們直接享受到利益的同時,也滋長了他們的惰性,導致老百姓們在扶貧政策轉變過程中思維轉變較難較慢。而另一方面受教育水平、思想覺悟等影響,一部分老百姓無法理解像產業(yè)扶貧、生態(tài)扶貧這些短期投資長期受益的政策的優(yōu)惠性,簡單的和過去的現金、實物扶貧等相比較,對于從投資到收益的周期過長感到害怕,不愿意前期投入。這種短期利益至上的思想在當地群眾中普遍存在,害怕擔風險,缺乏長遠的眼光和規(guī)劃,覺得這樣的投資或經濟來源不靠譜,這也是當地產業(yè)扶貧、就業(yè)扶貧等扶貧政策不被接受和理解的一個主要原因。
通過調研發(fā)現,當地人口較少的民族貧困戶在思想認識、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上對脫貧存在意識不強、內生動力不足的問題,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的文化因素、制度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以及個體和家庭的局限綜合作用的結果。當然,在政府積極進行扶貧工作的過程中,一部分群眾積極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能力,走上了自主脫貧致富之路。
物質脫貧只能暫時地讓貧困人口擺脫經濟生活的困難,但如果內生動力不足問題無法解決,貧困戶仍然很容易出現返貧現象。因此,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脫貧,完善脫貧工作的“造血功能”,一是政府要轉變扶貧理念,不再局限于對政策的解讀和講解,更多傾聽民眾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充分運用好典型引路的案例,真正起到直觀示范作用,解決民眾對于政策的誤解和疑惑,使他們能夠真正理解這些扶貧政策背后的含義,從而激發(fā)民眾脫貧的動機和愿望;二是要完善相關教育和幫扶制度,提升當地居民的受教育意識和文化程度,從而推動當地居民價值觀的轉變,增強其社會參與度,為提高貧困人口的內生發(fā)展動力提供必要的基礎;三是要進行資源優(yōu)化和整合,發(fā)揮有關部門的優(yōu)勢,從激發(fā)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方面入手,增強民眾自主脫貧的愿望和能力。同時,也要認識到物質脫貧與內生動力的辯證關系。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互為倚靠,既要發(fā)揮貧困戶脫貧的主觀能動性,也要為其創(chuàng)建相應的物質條件,尤其是偏遠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地理因素對當地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影響仍是較大的。因此,在提高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時,除了精神層面的幫扶需要加強,物質扶貧方面也不能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