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棲
在封建社會,即便是賄賂公行、貪墨遍地,也會出現(xiàn)似鳳毛麟角般的清官,為世人所贊譽,史家則不惜筆墨留存于卷帙。清朝康熙年間的郭琇便是一個顯例。
郭琇(1638—1715),字瑞甫,號華野,山東即墨人。縱觀他的仕途,其走過了一個從“以貪黷聞”到“鐵面御史”的“蛻變”歷程——
41歲時,郭琇任江南吳江縣知縣,雖說略有政績,但口碑差矣。百姓對他最大的批評是兩點:一是對官場的腐敗眼開眼閉,任貪官污吏搜刮民脂民膏;二是礙于情面,也時常向上司“奉貢”,出于無奈,也偶有“笑納”。郭琇的頂頭上司、江蘇巡撫余國柱是個典型的“碩鼠”,史書以“征賄巨萬”四字形容之,足見其貪婪的程度。郭琇混跡其間,自然名聲不佳,一時間,他“以貪黷聞”。
沒過幾年,余國柱東窗事發(fā)被罷黜,接任者湯斌則是個大名鼎鼎的清官,此人“以清介自勵,淳厚風(fēng)化;其下屬有貪污者,皆善為勸勉;其不改者,始以法懲之”。湯斌把郭琇叫到省城去面誡,郭琇一不掩飾二不諉過,當(dāng)即表示:給自己一個月的時間“悔過自新”,倘不改弦更張,“自辭之”。湯斌給了他機會,郭琇果然也沒有辜負湯斌的期望。他不僅把自己已收受的賄金悉數(shù)退之,并示:不再以任何借口“笑納”。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建章立制嚴管屬下索賄受賄,查處了一批貪官。郭琇的卓然政績令世人刮目相看,也由此得到湯斌的提攜。經(jīng)湯斌推薦,郭琇遷升為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任職期間,他潔身自好,忠于職守,“抨擊權(quán)相,有直臣之風(fēng),震霆一鳴”,被史書譽為“鐵面御史”。
我在讀史時,常有一個念頭在旋轉(zhuǎn):封建社會的清官是怎樣煉成的?剖析郭琇從“以貪黷聞”到“鐵面御史”的“蛻變”歷程,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其一,為官清廉得有清廉上司的鼎力相助。同樣是一個人,郭琇在余國柱手下,難以“出污泥而不染”,劣跡斑斑,“以貪黷聞”;而在湯斌麾下,則是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成為一名“鐵面御史”。何以故?郭琇前后兩個上司截然相反,純屬“兩股道上跑的車”。想為官清廉,得找到一個賴以信任、得以相助的上司,如郭琇之于湯斌。否則,你想清廉,會被“余國柱”們視為“異類”,圍攻、嘲諷、造謠,甚或奏本,保住官位亦難矣!
其二,打鐵必須自身硬。史書上有一則郭琇“洗堂”的軼事頗為傳神。那天,郭琇領(lǐng)受湯斌的訓(xùn)勉,從省城回來,即刻叫人打來十幾桶水,與家仆一起使勁地沖洗大堂,并向眾人承認自己的過錯,鄭重宣布:以前的郭琇不存在了,今后郭琇將“自新”。在我看來,“洗堂”即“洗過”也?!爸獝u者近乎勇?!惫L以“洗堂”的方式“洗過”,一要勇氣,二要真誠,三要決斷,可以說,“洗堂”乃是他從自我否定到自我超越的啟端,這對一名封建社會的官吏而言,委實不易。
讀史絕非“發(fā)思古之幽情”,總得有些借鑒意義才對。當(dāng)然,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情操、素養(yǎng)、品行也不是封建社會清官所能比擬的,時下我黨靠的也是制度反腐,但諸如上司給屬下起一個模范作用、官員強化自律,這對反腐倡廉來說,也許是古今揆一的。
(邱寶珊薦自七一網(wǎng)七一客戶端/《諷刺與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