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 萍 羅燕子
(1天水師范學院,甘肅 天水 741001;2蘭州文理學院,蘭州 730010)
習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guī)范,結(jié)合時代要求繼承創(chuàng)新,讓中國文化展現(xiàn)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中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播與接受由來已久,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和國際交流日漸頻繁,對本土文化的介紹及傳承越來越重要。目前國內(nèi)外關(guān)于中國文化的翻譯與研究已經(jīng)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并且從最初的零散狀態(tài)逐步實現(xiàn)了系統(tǒng)化與全面化,這為探究中國文化外傳問題提供了可能性與必要性,也與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精神相契合。
“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經(jīng)中亞、西亞連接歐洲及北非的東西方交通路線的總稱,是一條互通互惠之路,既是古代中國向世界輸出文化的通道,也是向世界學習的窗口。“絲綢之路”甘肅天水段歷史地位重要,民俗文化遺存十分豐富,如民間技藝、民間藝術(shù)、民間民俗、民間歌舞、民間服飾、民間禮儀、民間儀式文化,等等。它們有著質(zhì)樸的隴右地域文化特色,為絢麗多彩的中國文化提供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伴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沖擊和社會生活的進步,一些具有鮮明特色的隴右民俗文化正在悄然消逝、瀕臨絕跡,亟待挖掘整理、翻譯和傳播。
民間文化語匯負載著本土文化的精髓,是某一文化或地域中所特有的。這些文化負載詞(culture -loaded words)是表達本土文化不可或缺的,正是這些語匯使本土文化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然而,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許多文化負載詞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英文詞匯,這種我有你無的特點造成了民間文化語匯翻譯的極大障礙。譯者如何翻譯這些語匯以便使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眾了解、接受,繼而實現(xiàn)傳播的目的,是目前民俗文化翻譯與傳播的難題。模因論從達爾文進化論相關(guān)觀點出發(fā)闡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基于這一語言傳播研究角度,模因論可以破解民間文化語匯傳播的難題。
理查德·道金斯[1]認為模因(meme)是人與人之間傳播的觀點、行為舉止、風格、習慣等,模因?qū)ξ幕囊饬x就像基因?qū)ι囊饬x;正如生物進化是由基因庫中適者生存的基因驅(qū)動一樣,文化進化也可能是由最成功的模因驅(qū)動的。因此,模因作為一種信息模式,保存在一個人的記憶中,經(jīng)由模仿或?qū)W習被復制到另一個人的記憶中,且能夠在人們的“意識圈”(類似于生物圈)中進行復制和進化,模因通過傳播給新的主人來進行繁殖,而新主人會進一步傳播它們。模因傳播的典型例子是流行語、笑話、習俗或思想觀念等,均由模仿而得以傳播,進而流行。
模因是一種認知或行為模式,可以從一個個體傳輸?shù)搅硪粋€個體,因為發(fā)送模因的個人將繼續(xù)攜帶它,所以傳輸可以被解釋為復制。道金斯列出了模因成功復制的三個特性:復制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復制保真度越高,在多次復制后,初始模式的保留就越多;繁殖力(fecundity)——復制速度越快,復制者就越多;壽命(longevity)——復制模式的任何實例存活的時間越長,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副本。在不同文化的傳播交流中,模因需要借助翻譯為載體,將被視為“活的”有機體模因的進行復制、傳播和進化,從而達到源語文化為目的語文化所接受。
天水地處甘肅東南部,黃河與長江兩大水系的交匯地帶,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誕生在此,在這里“畫八卦、結(jié)網(wǎng)罟、興嫁娶、造書契”,肇啟了中華文明,這一點在大地灣文化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證。女媧,相傳是伏羲的妹妹,在一次大洪水全部人類被淹沒之后,坐在葫蘆里得以逃生,他們順應天意,兄妹合婚。此神話傳說在天水民間文化里面形成了許多特色語匯,諸如伏羲廟(Fuxi Temple)、女媧(Nv Wa)、卦臺山(Guatai Mount)、龍馬洞(Longma Cave),葫蘆河(Hulu River)、分姓石(Fenxing Stone)等文化負載詞,這些有關(guān)伏羲女和媧傳說的關(guān)鍵詞即伏羲文化語匯模因。
天水歷史悠久,是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三國名將姜維的故里,天水人民喜愛的小吃“漿水”,據(jù)說與這一名將有關(guān):傳說姜維在一次帶兵打仗時糧草不足,讓士兵挖野菜煮食,由于時間緊迫,煮熟的野菜沒來得及吃就上了戰(zhàn)場,兩天之后戰(zhàn)爭結(jié)束,士兵們又饑又渴,顧不上是否變質(zhì)就以此為食,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清香可口,這就是漿水的來歷。傳統(tǒng)的天水漿水主要以野菜苦苦菜、芹菜等為原料,煮熟后與少量面湯一起放入壇子中,經(jīng)預留的漿水作為酵母發(fā)酵而成。除了漿水(Jiangshui)和漿水面(Jiangshuimian),天水還有著眾多地方特色小吃,如麻食(Mashi)、 鍋鯫/面魚(Guozou/Mianyu)、馓飯(Sanfan)、 攪團(Jiaotuan)、 呱呱(Guagua)等。
天水位于甘肅省東南部,與陜西接壤,節(jié)日民俗兼具秦隴習俗特色,但同時又具有自己的獨特之處。其中最受歡迎,流行最廣的是春節(jié)前后的活動,如“耍社火”,也叫“扭秧歌”,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以打擊樂、嗩吶或者民間小樂隊伴奏,有些地方的社火在晚上表演,俗稱“黑社火”。過年前在臘月二十三有“送灶爺”活動;在正月有“迎喜神”活動,給家里養(yǎng)的牛馬等牲畜頭上戴花,同時放鞭炮以驅(qū)邪迎福,求六畜興旺。還有一些節(jié)日活動與伏羲文化及信仰有關(guān),如“扔百病”。在正月十六,伏羲的誕辰日,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到伏羲廟,用點著的艾絨在紅紙剪的小紙人身上燒洞,身體哪個部位有疾就艾灸哪個地方,以祛除疾病,祈求來年身體健康。在正月初九,天水當?shù)厝舜蠖嘁コ潜卑肷狡碌挠袢^燒香祈福,俗稱“朝觀”。
天水自古以來以農(nóng)耕為主,畜牧為輔。流傳的民歌《務農(nóng)田》,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季節(jié)輪換、物候物產(chǎn)為對象進行農(nóng)事活動來描述,形象生動:
“正月里來打罷春,莊農(nóng)戶收拾忙營生。
撅頭耙子忙翻糞,單等南山的地解了凍?!?/p>
……
“五月里來五端陽,大麥子青來小麥子黃。
一把彎鐮拿到手,連割帶拔收上場。”
“六月里來熱難當,莊農(nóng)戶倒比生意人忙。
月亮上來背麥去,太陽出來要碾場。”
“七月里來秋風涼,梿枷打來簸箕揚。
梿枷打來簸箕揚, 柴草衣子壓滿場?!?/p>
……——(劉瑪莉[2],2003:29)
“務農(nóng)田”的“務”,指種或者耕種;“打春”是天水方言,指立春,“打罷春”即二十四節(jié)氣的“立春”過后;“撅頭”“簸箕”“耙子”和“梿枷”是舊時沒有現(xiàn)代機械,人們夏收的農(nóng)具;“翻糞”“連割帶拔”“背麥”“碾場” 指當時具體的農(nóng)事活動;“場”是人們堆放打碾農(nóng)作物的地方,“柴草衣子”指堆放在“場”的農(nóng)作物的秸稈和谷殼或者麥殼之類。以上語匯是描述當年干農(nóng)活必不可少的特色詞匯,體現(xiàn)了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傳統(tǒng)的文化傳播路徑涉及三個方面:“傳播方、信息、接收方。而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是一種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傳播活動。所以文化信息走出國門還要涉及一個重要的因素,即翻譯行為?!盵3]譯者行為即譯者對于傳統(tǒng)民間文化特色語匯翻譯的觀點與方法直接影響其譯文的傳播效果及可接受性。羅曼·雅各布森[4]認為翻譯包括三個方面:語內(nèi)翻譯(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語際翻譯(Interlingual Translation)與符際翻譯(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語內(nèi)翻譯指在同一種語言內(nèi)的改寫或者解釋,語際翻譯指用其他語言來解釋語言符號,而符際翻譯指用非語言符號來解釋語言符號。很明顯,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語際翻譯與符際翻譯相結(jié)合是較為理想的傳播方式。
符際翻譯方面,應該重視非語言符號在傳播中的應用,非語言符號是指不以人工創(chuàng)制的自然語言為語言符號,而是以其他視覺、聽覺等符號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tǒng)[5]。非語言符號更加直觀,具有直接刺激人們感官的作用,可用圖片、電影、舞蹈、戲劇、音樂、繪畫等藝術(shù)方式助推民間文化的傳播。語際翻譯方面,張永中[6]認為在中國文化對外傳播中,應采用變譯(摘譯、編譯、譯述、縮譯等)與全譯(完整再現(xiàn)原文信息)相結(jié)合的方法,其中,變譯的傳播效果要優(yōu)于全譯。另外,從目的論[7]角度來看,決定翻譯過程的基本原則是翻譯行為的目的,翻譯的目的不同,翻譯時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意向性是任何行為定義的一部分。中國文化要走出去,各地的特色民間文化要被其他文化背景的受眾所熟悉、接受進而傳播是譯者的目的。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民間特色語匯翻譯中,可以主要采用異化(foreignization)翻譯策略,保持中國文化的本土特色,同時兼顧歸化(domestication)翻譯策略。然而,民間文化由于地理環(huán)境及歷史文化等原因,具有其獨特性,在目的語中沒有與其相對應的詞,形成了空缺,增加了翻譯的難度。為了彌合這一鴻溝,使傳統(tǒng)民間文化語匯形成強勢模因,能被目的語受眾理解、接受并傳播,用音譯 + 解釋來完成較為合理。
例如:
1.伏羲文化模因。伏羲(Fuxi), the ancestor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ancient legend;女媧(Nv Wa), Fuxi’s wife, a goddess in Chinese mythology;卦臺山(Guatai Mount),the mount where Fuxi drew the Eight Diagrams;龍馬洞(Longma Cave),a cave in which Fuxi and Nv Wa got married,等等。
2.特色小吃類。直接音譯時,目的語文化背景的人對該小吃沒有絲毫的理解,可以在翻譯時借用中國菜品翻譯法,以菜肴的做法+主料(名稱、形狀等)+ 介詞in/with翻譯,既保留了源語言的特色,又傳達了基本含義,如漿水面可以譯為Noodles in Jiangshui Sauce, 麻食(Mashi, conch-shaped pasta),鍋鯫/面魚(Guozou/Mianyu, fish-like corn curd ), 馓飯(Sanfan, thin corn curd with vegetables), 攪團(Jiaotuan, thick corn curd in vegetable sauce), 呱呱(Guagua, chili buckwheat grain curd ),等等。
3.節(jié)日民俗類。此類翻譯應緊扣文化內(nèi)涵,而不是音譯或者機械翻譯就能解決問題的。如“社火”,如果僅僅按照發(fā)音,譯為Shehuo或者按照字面意思譯為social/club fire,一定會產(chǎn)生誤會。因此,對其翻譯可在音譯之外,再加上解釋,如Shehuo, folk festival performance能較好地揭示其文化內(nèi)涵,同樣地,“黑社火”,指在天水市秦州區(qū)部分鄉(xiāng)鎮(zhèn)的一種晚上表演活動,譯為folk festival performance acted at night即可;另外,“迎喜神”,可以譯為Ying Xi Shen, greeting the god of happiness, “扔百病”,可譯為Reng Bai Bing, eliminating diseases;“朝觀”可以譯為Chaoguan,showing one’s respect to the god in Yuquan Taoist Temple,等等。
4.特色民歌類。該類語匯涉及大量的方言,方言作為一種語言變體,有其本土性和地域性,在翻譯的過程中,需要把握理解和表達兩個方面:對方言的誤讀會造成誤譯,同時需要考慮如何貼切地表達原文意義并被理解接受的問題[8]。像“撅頭”“簸箕”“耙子”“梿枷”“簸箕”以及“柴草衣子”等這樣的名詞方言,誤譯的可能性較小,而像“翻糞”“連割帶拔”“背麥”“碾場”等動賓詞組的方言,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把農(nóng)忙時勞作的辛苦表達出來,并讓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理解實屬不易?!胺S”在天水方言中指給田地施農(nóng)家肥;“連割帶拔”指在用鐮刀收割莊稼時,長勢不好的小麥或者谷子等作物需要用手拔出來;“背麥”指用背部把小麥扛回家;“碾場”也叫“打場”,把麥子等鋪在場上用石碾子碾壓的過程。以上詞組建議譯為:burying the farm manure in the field,cutting with sickles and pulling with hands,carrying wheat home on one’s back,以及threshing the wheat on the ground by rolling of the stone roller。
海拉恩[9]認為,一個模因要被復制,必須經(jīng)過四個階段:(1)表達階段,模因被個體同化,該個體成為模因的宿主;(2)保持階段,保留在個體的記憶中;(3)表達階段,個體以語言、行為或者他人可以感知的其他形式表達的(模因由個體記憶模式轉(zhuǎn)化為他人可以感知的模式);(4)傳播階段,將由此產(chǎn)生的信息或模因載體傳遞給一個或多個其他個體。最后一個階段之后又回到第一階段,從而再次復制循環(huán)。傳播過程中每個階段都有選擇,一些傳播力強的模因會生存并得到傳播,而另外一些模因會被淘汰。民間文化語匯模因要得到復制與傳播,可接受性是非常重要的,即完成第一和第二階段,被同化、被保持,這就要求譯者既了解源語言與目的語的文化背景,又能夠用貼切的目的語來表達,才能完成第三和第四階段,即感染他人并達到傳播的目的。根據(jù)翻譯理論與模因傳播理論,民間文化語匯傳播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采用異化翻譯模式,大膽使用中國英語?!爸袊⒄Z”不是“中式英語”,它作為一種承載中國文化的可接受的英語變體,在介紹中國獨有的文化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民間文化負載詞缺失的情況下,中國英語把本土獨有的語言、工具、食物、服飾、藝術(shù)、習俗、觀念等,結(jié)合正確的英語表達,呈現(xiàn)給英語世界,使中國文化生動地展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2.語際翻譯與非語言符號相結(jié)合。根據(jù)雅各布森對于翻譯的不同分類,符際翻譯與語際翻譯相結(jié)合的模式,能有效地促進信息交流,因為非語言符號使用視覺、聽覺等感官感受聲音、畫面、色彩、體態(tài)、服飾等,直擊心靈,能達到扣人心弦的效果,傳播效果更佳。因此,在民間文化語匯傳播中,可以提供本土文化圖片、錄制電視短片、音頻資料及文藝表演等,擴大傳播形式,天水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節(jié)就是很有意義的文化傳播活動。
3.建立民俗網(wǎng),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傳播。信息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已經(jīng)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tǒng)的通過出版物傳播文化信息的方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尤其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軟件的普遍使用以及自媒體時代的到來,語言文化模因能更快捷、更形象生動地通過網(wǎng)絡展現(xiàn)出來。因此,建立一些民俗網(wǎng)站,開發(fā)一些手機APP,既考慮其可接受性,又盡可能保留地域特色,以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民間文化, 是中國民間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徑。
隨著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及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對本土民俗文化的介紹及傳承越來越重要,在民間文化語匯的翻譯傳播中,應主要采用異化翻譯策略,對于空缺的文化負載詞,大膽使用中國英語,結(jié)合符際翻譯理論,利用實物展示、圖片、及電影、戲劇等藝術(shù)形式增強感染力,形成強勢模因,在傳統(tǒng)的傳播路徑之外,結(jié)合互聯(lián)網(wǎng)的優(yōu)勢促進民間文化的傳播。這是增進“一帶一路”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必經(jīng)之路。